8 土地的誓言 教学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 土地的誓言 教学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5 16:1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九一八”碑文
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
新课导入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吞并东北的序幕。在短短的四个月里,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东北全部沦陷,3000万父老乡亲沦为亡国奴。日寇的铁蹄践踏着祖国的东北大地,黑土地浸着血泪,松花江日夜悲鸣,许多东北的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九一八”事变十年之后,他们仍然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为此,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土地的誓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诉说着怎样的情感,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素养目标
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01
学习作者采用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02
03
在熏陶感染中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主要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等。他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东北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
端木蕻良
作者简介
中国的30年代,是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曹京平为避免国民党迫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笔名。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东北家
乡红高粱的别称——“红粱”移作名
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
。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
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于
是改用谐音“端木蕻良”。
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自己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的决心。
写作背景
逃难流浪
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彩的语言运用上。往往借助具象,以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挚痛( ) 泛滥( ) 斑斓( ) 胸膛( )
谰语( ) 亘古( ) 默契( ) 高粱( )
镐头( ) 污秽( ) 蚱蜢( )田垄( )
嗥鸣( ) 怪诞( ) 白桦林( ) 丰饶( )
辘辘( ) 山涧( ) 土壤( ) 耻辱( )
zhì
làn
lán
lán
ɡèn

ɡǎo
huì
huà
dàn
háo

zhà měnɡ
jiàn
rǎnɡ
tánɡ
liánɡ
lǒnɡ
ráo
chǐ rǔ
字词积累
词语解释
(1)挚痛:_____________
(2)嗥鸣:_________________
(3)谰语:________________
(4)怪诞:__________________
(5)亘古:_______
(6)泛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喜出望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恳而深切。
(野兽)大声嚎叫。
没有根据的话。
荒诞离奇,古怪。
远古。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1.分别概括文章2个自然段内容。
2.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土地的誓言”?
初读感知
文章第一段讲了什么?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
“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召唤,“我”的内心与故乡血脉相连!
文章第二段讲了什么?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
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土地的誓言”?
在这里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文中主要是在写“土地”,将“土地”二字放在前面更加醒目。
是谁面对土地发出誓言呢?
作者
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标题中的“土地”象征着什么?
象征着作者挚爱的故乡。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文章开头直接抒发了对家乡的深切热爱之情,“挚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①运用移情于物和反复的手法,这里通过移情于物。②写故乡召唤自己,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故乡令自己魂牵梦萦之情表达得更加浓烈、真挚。
文本研读
我有时把手放在胸膛上,知道我的心是跳跃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①“泛滥”本义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
②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向四下泛滥奔流。
③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接下来作者想起儿时的往事,列举了哪些物产、景色?有什么作用?
马群
白桦林
鹿群
山雕
蒙古狗
红布似的高粱
金黄的豆粒
黑土地
煤块
①作者列举了一大串富有东北地域特征的景色、物产,如数家珍,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②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手法,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着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强烈抒发作者对故土的赞美、热爱、思念之情。
为何多次写这种声音?为什么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
这种声音是故乡的声音,是故乡的召唤。多次写这种声音,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比眷恋和怀念之情。
“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是
说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作者将自己的心比作大地之心,由大地
深层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联想到自己的内心
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奔突,就
要奔涌而出,这是对故乡深沉的热爱!
如何理解文中“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一词的含义?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的欢笑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作者为什么要变换人称?
第三人称,间接倾诉,感情平稳深沉;
第二人称,直接交流,情感迫切强烈。
连用三个对故土的不同称呼,改用第二人称进行对话交流,直接呼告,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两个“必须”透出作者坚定有力的信念和勇气,感情真挚而热烈,表达了作者解放被侵占的故土、建设新家园的坚定决心和强烈愿望。
写法探究
1、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她”相称,隐含将故土比做“母亲”,直接对着故土倾诉自己的感情。如:“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我要回到她的身边”这几句表达了眷恋故土、坚决为故士战斗到底的感情。
写法探究
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或者当我……我想起……我想起……我想起……”一段,运用排比,强烈地突出了作者时刻怀念故乡、迷恋故乡的深情。
写法探究
3、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写法探究
4、移情于物。如:“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明写故乡呼唤“我”,实则是“我”思念故乡。
5、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强烈的感情。如:“你必 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课堂总结
《土地的誓言》这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人民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日本侵略强占了关东原野十年之久,他失去的是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文章对关东原野的怀念,正体现中华民族驱逐民族侵略者,收复东北失地的激情。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思忆故乡
眷念故土
爱国情深
挚痛的热爱
激情的赞美
深切的怀念
热血沸腾
发出誓言
与土地关系密切
回忆成长的足迹
面对土地发誓
忧伤愤怒
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胸膛 嗥鸣 奔驰 土壤
B.山涧 跳跃 缠饶 垂诞
C.浆液 高梁 斑斓 仰望
D.丰饶 耻辱 召换 挚言
解析:B项,“缠饶”应为“缠绕”,“垂诞”应为“垂涎”;C项,“高梁”应为“高粱”;D项,“召换”应为“召唤”,“挚言”应为“誓言”。
A
当堂检测
2.对下列句子中有关修辞手法及效果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A.运用对偶,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眷念、热爱之情。
B.运用对偶,结构相似,构成了一个又一个有意味的特写画面,境界优美。
C.运用排比,语势忧伤、舒缓、柔和,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运用排比,形成逐渐增强的气势,语言连贯,抒发了强烈的感情。
解析:结合句子中的三个“在那……”可知,这里运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我的欢笑”“我捉过蚱蜢”“有我的手印”这些都是作者对故乡的回忆,语言连贯,气势强烈。回顾课文,根据句子所在段落中的“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可知,这里强烈抒发了“我”对家乡深深的怀恋以及热爱之情。
D
当堂检测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听见她召唤我的名字,听见她呼唤我回去。
B.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C.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
D.不管我走到哪里,如果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解析:A项,搭配不当,应将“呼唤”和“召唤”互换位置;C项,缺少主语,应在“想起”前加上“我”;D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如果”改为“即使”。
B
当堂检测
4.对课文《土地的誓言》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文章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C.文章大量选择有东北特色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体现了写景散文的特点。
D.文章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解析:C项文章主要通过这些密集的景物,让读者充分体会到东北的地域特征,从而抒发作者对关东原野的热爱之情,并非体现了写景散文的特点。A、B、D正确。故选C。
C
恰逢盛世,
当不负盛世。
-----《土地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