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燕 歌 行
高适
1、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初步感知边塞诗的特点。
2、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理解本诗情感的复杂性,体会高适边塞诗的现实批判意义。
学习目标
任务一
知人论世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县人,世称“高渤海”,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年和李白、杜甫共游梁、宋。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其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作者介绍
歌行体:歌行体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诗体。
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了三、五、九言句子。通常用“歌”“行”或者“歌行”命名。《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
文体介绍
燕歌行
作者: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拓展阅读
开元26年,张守珪副将假借他的命令,攻打奚,以便邀功请赏,先胜后败。张守珪由于偏袒副将,隐瞒了赵失败的事情,而只报赵获胜的情况,后来事情败露。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
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但不应当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理解为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应该把它看成是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创作背景
公元738年
主将。指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张守珪。
给……看
应和,唱和。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作为酬答。
定语后置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小序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诗
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
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
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
④乐曲类:折杨柳、阳关三叠、渭城曲等。
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常见手法:
①修辞方面: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对比、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边塞诗
常见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任务二
整体探知
事:战争
人:将帅 士卒 思妇
景:塞外秋景
燕歌行
出征——失利——被围——死斗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哪些人? 哪些景?
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一支怎样的军队?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出征
交代了战争的性质,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是一场正义之战。出征队伍显示出高昂的士气,浩荡的君威,威武雄壮
这场战争胜利了吗?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其原因。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失利
①自然条件恶劣 ②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士兵在前线拼命,而将军却在醉生梦死: ④将军的骄傲轻敌
诗歌写征人思妇的相思之苦,与全诗的战争过程是否背离?说说原因。
被围
这两节是写士兵被围困时的痛苦,其实这是对唐军将领更深的谴责。同时这两节并不是游离于战争进程外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这两节是深化主旨不可缺少的一段。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他和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回答。
死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他和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回答。
死斗
1.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2.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对比,更加突出将领们的无能昏庸、不恤士卒,增强讽刺批判意味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
出师之壮
失利之惨
被围之愁
苦斗之烈
任务三
品味语言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运用了夸张手法。
“飞”写出了军情危急,“照”写战火把山照红了,说明敌人来势凶猛,敌阵森严,规模很大,远超预期,侧面写出了“汉将”的措手不及,初入战场,就陷于被动。充分展现了战争局势的紧迫。
既与前文出师队伍的大摇大摆形成对比,又为下文写唐军的大败作铺垫。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运用对比手法,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
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表达对战士拼死苦战的同情和敬佩,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慨唱出了军中的不平,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借代:“铁衣”代“士兵”,“玉箸”代家中思妇。
对比:将征人的久戍不归与思妇的凄切思念作对比,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
写两地相思之苦实际是对将领无能、决策失当的谴责
相思之怨并不在于出征,而在于久戍不归,强烈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边策者失当。表达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反问:战士们不顾功勋,是何等质朴、勇敢,然而命运又是何等可悲!
对比:与“天子非常赐颜色”鲜明对比。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同时也饱含着对不恤士卒的汉将的有力讽刺。他们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品诗歌之旨,察边塞之情
主旨:
批判将领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
表达对军中苦乐不均的愤慨;
赞美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的爱国精神;
同情士兵离家远戍,内心悲苦;
表达了对像李广这样英雄的呼唤,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艺术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句式整散结合,语言铿锵有力。
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出兵时的金鼓震天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
士兵的辛苦作战与将军的纵情声色;
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军的贪功懈怠;
古时李将军体恤爱护士卒与现时将军享乐腐化、不恤士卒。
对比阅读:两首边塞诗的情感有何异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并赞美了边境的壮美独特的景色
表现了战友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激情和浓厚的爱国热情
高适还关注到士卒的处境遭遇,批判和讽刺将领的不恤士兵,昏庸无能。体现了高适对战争的反思,对现实的关注,对国家隐藏的矛盾和问题的担忧,表现出浓厚的现实批判意义。
情景式默写
《燕歌行》中,表现军队出师时盛大气势,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的诗句是: , 。
《燕歌行》中, , 两句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先夫后妇。
高适的《燕歌行》中先从少妇角度写,再从战士角度写离别之苦的句子“ , ”。
《燕歌行》中, , 两句古今对比,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
情景式默写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