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 考号
) (
班级 姓名
) (
弥封线内不要答题
)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言恭达先生在《艺归本真》一文中说:“世间最朴素的是人性中的本真。生命与艺术的融通,并不依赖于技巧,却依赖于生活的心态。朴素,旷达,不为声名所累。庄子说‘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言先生认为“世间最朴素的是人性中的本真”,这是给予了“朴素”以最崇高的敬意,并指出朴素原本是人生的底色。《庄子·天道》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将“道”视为一切美的根源,把朴素和自然视为道的根本特征,故而认为朴素是天下最美的事。“朴”引申指事物的原初状态,“素”引申指本色、自然状态。以朴素为美则指一种不假雕饰,具有天然之美的艺术风格,有着自然、简朴、纯真、平淡、清逸等特征,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朴素之美来自朴素之人,喜欢朴素的人大多崇尚自然、平和、简静、真实、淡泊、质朴的生活,并以这样的方式去为人、为事、为学、为艺,从而去求真、向善、寻美,以坚守人性中的本真。
朴素美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或审美趣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朴素为美观念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特别是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对朴素观的生成影响最大。
儒家讲朴素,注重事物的精神实质,主张质因文显、文以质存,因为“质”终归是文饰依附的根本。如孔子讲“文质彬彬”,提倡的是文质统一,但重点却是对“质”的强调和弘扬,而不是“文”。言先生认为“在文与质的关系上,要质本身发光才是真正的美”。现在提倡书画家要创作
出“含文抱质”“文质兼美”“文墨同辉”的艺术作品,就是要求回归到“文质彬彬”的美学传统
上来。
道家重视朴素,角度与儒家不同。相对而言,道家更强调事物的本然天性,如庄子曾将音乐分为天籁、人籁、地籁三类,并认为天籁是最美的音乐,因为它“顺之以天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来状态、原初状态,这就是朴素。所以,朴素美表现出来的艺术形态有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这 些几乎都能够从道家哲学中找到渊源。如言先生认为“书贵虚静”明显受到老子“致虚静”“守静
笃”思想的影响。
朴素是大美隐内,不求外露;是不拘形式,重在内容,它是蕴藉含蓄的,也是最有力量的。佛
学主张的“定生智慧”,教人“一切放下”,追求多元的“包容无碍”的圆融境界,这对朴素美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或为人,或为艺,息虑凝心为定,定后方能提得起、放得下,褪去浮华,还以本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真;舍去绚烂,守护平淡,在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中起于心、归于心,从而达于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艺术之境。
朴素是自然的、真实的,因此它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生动的,呈现出来的趣味是淡雅、清逸却不失厚重和力量的。古人在文艺创作中很是注重自然、顺性自然,视作品中具有自然、朴素美为最高美的境界。
南北朝时期,鲍照以“初发芙蓉”,汤惠休以“芙蓉出水”的超凡脱俗之美作为诗歌的理想。至唐代,司空图认为“浓尽必枯,淡者屡深”,从浓淡转化的角度来提倡本色美;李白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标注了他对特定诗美的追求,这也是唐代文人普遍追求的美学境界。至宋代,朴素美作为一种审美趣味、一种艺术风格,广受关注和推崇,发展为崇尚以“平淡”为美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追求。如苏轼所言“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先经绚烂而后归于平淡,这时的“淡”而有味,标志着更高的境界。
(摘编自《江南时报》《朴素之美》)
材料二:
提起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即儒、释、道三家思想。这三家思想虽说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都提倡自然素朴、真实质直的文学精神。“朴素”的文论观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这种文论观的提倡,不仅扭正了不良的文艺倾向,也对畸形的社会风尚有积极的警示作用。由于文论家的一再倡导,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传 统,而且日渐趋向于通俗晓畅。“朴素”的思想不仅体现在文学上,也对中国古代的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中国古代绘画讲究传神和写意,非常钟爱以形写神和点睛之笔。尤其是山水画,万千河山,往往淡淡几点笔墨便勾勒出其神韵与气势;音乐上并不求得用复杂的音响渲染,而是重视弦外之音,崇尚“大音希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琴,便是最能体现这种境界的乐器。轻轻拨动,悠悠琴音,醉倒了多少文人墨客!
“朴素”的文论观,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那么它对当下中国文学颓而不振、空洞无物的局面肯定有极为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作用。现代作家可以学习其以文明道、有所寄托的精神,关注现实,以悲悯的心怀关注人类命运,承担起文人的使命。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朴素”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艺术大师,言恭达先生认为艺术的成功不是依赖于技巧,而是要依赖于朴素、旷达的生活的心态。
B.庄子认为朴素是天下最美的事,因为他把朴素和自然视为道的根本特征,将“道”视为一切美的根源。
C.以朴素为美开创了中国传统艺术上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自然、简朴、纯真、平
淡、清逸。
D.诗佛王维以虚灵胸襟体悟山水以达物我冥合的无我境界,与佛学“定生智慧”“一切放下”
有相通之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前两段都提及了庄子的思想,前者言先生是为证明朴素心态的重要,后者作者是为
说明朴素的意义,进而引出朴素的定义。
B.朴素的人崇尚朴素的生活,并以朴素的方式去为人处世,从而求真、向善、寻美,坚守人性
中的本真,展现出了朴素之美。
C.中国音乐重视弦外之音,崇尚“大音希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点深受“朴素”文论,尤其
【高二语文第2页(共8页)】
是道家“天籁”思想影响。
D.两则材料都涉及了“朴素”思想及其对艺术方面的影响,只是侧重点各不相同,材料二中还提及了反观当下的借鉴意义。
3.下面观点不能体现材料一中苏轼的“朴素美”审美趣味的一项是(3分)
A.元好问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三十首》)。
B.王世贞的“浓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自然”(《书谢灵运集后》)。
C.袁枚的“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澹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澹”(《随园诗话》卷五)。
D.时雍的“汉人朴而古……朴之至,妙若天成”(《诗镜总论》)。
4.《(老子>四章》体现了事物辩证统一的思想,请试分析所给两则材料中的辩证统一思想,指出来并具体说明。(4分)
5.根据材料一的论述,分析孟浩然的“朴素”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孟浩然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归隐终身,寄情山水。出现在孟浩然山水田园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即兴而发,不假雕琢,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语言平淡自然,情味深厚,其真实、真率、真朴、真淳的风格,比王维的田园诗更接近陶诗神韵。例如《过故人庄》将恬静优美的乡村景色和宾主间淳朴真诚的情谊表现得朴素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你总是的,碰到件事就要想起点什么海明威父亲说:“你知道你这篇东西写得有多好吗 ”
“那可不是我要她送给你看的。”“你还写过些什么呢 ”
“就这一篇,真的,那不是我要她送给你看的。可小说一得了奖……”
“她要我辅导辅导你。你既然写得这么好,就不用别人辅导了,只要写下去就可以了。你写 它花了多少时间 ”
“没花很多时间。”
“你从哪儿听说有这种海鸥的 ”“大概是在巴哈马。”
“你从来没去过埃尔鲍基,在凯特基和比美尼都没有海鸥做窝住。在基韦斯特也只能见到
些燕鸥做窝。”
“对,就是那种燕鸥,窝都做在珊瑚礁上。”
“是做在浅滩上,”父亲说,“可小说里说的那种海鸥,你哪儿见得到呢 ”
“可能是你告诉我的吧。”
“这篇小说的确写得非常好。使我想起了好久以前看过的一篇小说。”
“你总是的,碰到件事就要想起点什么。”孩子说。
那年夏天,父亲在藏书室里找了些书给孩子看,孩子就看这些书,要是不去练射击的话,总
会来房子这吃午饭,来时往往说他一直在写作。
“你要想给我看看,只管拿来,有什么问题只管问,”父亲说,“你要写你熟悉的东西。”“我是这样。”孩子说。
【高二语文第3页(共8页)】
“我不想来监督你,”父亲说,“不过,假如你想的话,我找些我们都熟悉的题材,给你出几个题目来练习练习,这样很有好处。”
“我觉得我干得倒还算顺利。”
“我说到出题目,是这意思:我们可以一起去逛一次市场,或者去看一次斗鸡,把所见记下来,只把印象深刻的东西如实记下就可以。比如,在斗鸡的两个回合之间,鸡主人给鸡灌点酒。就记此类的小事,看看我们各自看到了些什么。”
孩子点点头,随即就垂下眼来,望着面前的盘子。
“我们也可以去咖啡馆,就写你听到人家都谈了些什么,不全写出来,只把有意思的写出来就行。”
“按这个办法写怕还不行呢,爸爸,我还是照那篇小说的写法写下去吧。”“那就照你的老办法写吧。我不干预你,本来我倒很愿意陪你练习练习。”“我恐怕还是照那篇小说的写法写下去的好。”
“也好。”父亲想:我在他这样年纪还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呢,认识的人里也没有一个有这本事,也没有才十岁就有那么好的枪法的。他不只参加射击表演,还跟大人、职业选手一块儿比试枪法。他射击姿势优美,出枪恰到好处,准确非凡。
逢到比赛打活鸽时,他一上场,那班职业选手以及满场观众就都鸦雀无声。他把枪架在肩上,回头看看枪托抵在肩膀的部位,一些职业选手见了微微一笑,好像发现了秘密似的。然后脸贴在腮上,左手老远伸出在前头。枪口抬起来又低下去,往左移了移又往右移了移,最后回到正中。右脚的后跟轻轻一提,浑身力气都集中到弹膛里的两发弹药上。
“预备!”他说这两个字时嗓音低沉,不像是小孩子的说话。“预备!”管鸽笼的人应了一声。
“放!”那沙哑的噪子话音一落,五个笼子不知哪个笼中就冲出一只灰鸽来,贴着草地箭一般一掠而过,向着白色的栅栏飞去。第一颗子弹一下就打中了它,第二颗子弹也随之打中。鸽子朝前一冲,栽了下来,只有那些射击的行家才看出第二颗子弹也打中了鸽子,尽管这时鸽子早已中弹死在空中。
孩子回到休息室,脸上不带一点表情,对喝彩声只当没有听见一样,要是碰到哪个职业选手赞他一声:“好样的,斯蒂维。”他就会说声“谢谢”。
父亲打罢,爷儿俩坐在一起。
“真遗憾,我刚才动作太慢了,让那只鸽子逞了强。”“那鸽子冲劲足,飞得又低。”
“要不是我动作慢,那就谁也不会知道了。”
他打第二只鸽子时,鸽子刚一飞起就被打死在空中。大家都看清了鸽子是在空中中了第二枪以后才落地的,只飞了不到一码远。
爷儿俩一起参加国际射击大赛,孩子说:“我真不明白,怎么有人会连只鸽子也打不中。”“这话可千万不能对人家说啊。”父亲说。
“我不说,可这是我心里话。打不中是说什么也不应该的。我总共只失败过一次,可也是两枪都中,只是死鸽子栽下来掉在界外了。”
“可这样你还是失败了。”
“我明白。不过我弄不懂,真要是个够格的射手怎么会连只鸽子也打不中。”“也许过了二十年你就懂了。”父亲说。
【高二语文第4页(共8页)】
(
弥封线 内 不要答题
)
他是在对那篇小说、对孩子的写作捉摸不透时想到这些的。孩子虽天赋惊人,但能成为高手并非全靠自己,他不是不经点拨、培养就自己成材的。可他早已把锻炼的过程忘了。他忘了起初打不中飞禽,父亲扒开他的衬衫,叫他看他枪托抵错了地方。教给他纠正毛病的办法就是每次举枪一定要回头看一看肩膀,看枪确实架妥了,再招呼放鸽子。
那第二篇小说他始终没拿出来给父亲看,直到暑假结束,他说他要磨到完美才能拿出来。他说这个暑假过得真是少有的愉快,而且还有这么些好书看,他感谢爸爸在写作问题上对他没有逼得太紧。
过了七年,父亲又看到了那篇得奖的小说。那是他在孩子当年住过的房间里查阅几本书时偶然发现的一本书。他一看见这本书就立刻意识到那篇小说是怎么来的了。他记起了当年的那种似曾相识之感,一翻书,果然有这么一篇,一字未动,连题目都一样。
父亲心想:从小说得奖的那年夏天到他无意发现这本书相隔已有七年,这七年中的后五年,孩子简直把一切坏事、蠢事都干绝了。可父亲本来还一直以为那是因为孩子病了,以为他是得了病才变坏的,以为他原先一直还是不错的,是那最后一个暑假后一两年才开始变的。
如今他明白了,孩子从来就不是个好孩子。回想往事,他总有这样的感觉。悲哀啊,原来射击是并不能促使人进步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还写过些什么呢 ”表明父亲对儿子的作品很满意,想看看儿子的其他作品,对他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B.父亲要求儿子写熟悉的东西,还想找一些两人都熟悉的题材进行练习,是想帮助儿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
C. 儿子反复强调要“照那篇小说的写法写下去”,表明他对写作有自己的想法,已不需要父亲的干预和指导。
D.“那就谁也不会知道了”,表明儿子对射击结果不满意,他想让人们看到那只鸽子的矫健身姿后再射杀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子二人关于海鸥的对话,写出儿子对自己作品中的海鸥并不熟悉,为下文埋下伏笔。B. 儿子在打活鸽比赛上场时,职业选手和观众们都安静下来,侧面展示儿子的枪法高超。C.小说叙述儿子训练枪法的过程,是以父亲回忆的形式展开的,更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D.文本采用了双线结构,将写小说与练枪法巧妙的融合,使得本文内容丰富、意味深长。
8.文中写“爷儿俩一起参加国际射击大赛”时有一段对话,其中父亲的话对儿子有何教育意义 谈谈你的理解。(4分)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请结合此理论,谈谈文本前半部分以父子对话形式展开叙述的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孔子曰:“明王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志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昔者越王勾践与吴战,大败之,兼有南夷。当是之时,君南面而立,令诸大夫曰:‘闻
【高二语文第5页(共8页)】
过而不以告我者为上戮。’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也。昔者晋文公与楚战,大胜之,烧其军,火三日不息。文公退而有忧色。侍者曰:‘君大胜楚而有忧色,何也 '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惟圣人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吾是以忧也。’此得志而恐骄也。昔者齐桓公得管仲、隰朋,辩其言,说其义,正月之朝,令具太牢,进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管仲、隰朋东面而立。桓公曰:‘吾得二子也,吾目加明,吾耳加聪。不敢独擅,进之先祖。此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者也。由桓公、晋文、越王勾践观之,三惧者,明君之务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
材料二:
季孙①之治鲁也,众杀人而必当其罪,多罚人而必当其过。子贡曰:“暴哉治乎!”季孙闻之,曰:“吾杀人必当其罪,罚人必当其过,先生以为暴,何也 ”子贡曰:“夫奚不若子产之治郑 一年而负罚之过省,二年而刑杀之罪亡,三年而库无拘人。故民归之如水就下,爱之如孝子敬父母。子产病将死,国人皆吁嗟曰:‘谁可使代子产死者乎 '及其不免死也,士大夫哭之于朝,商贾哭之于市,农夫哭之于野。哭子产者,皆如丧父母。今窃闻夫子疾之时,则国人喜,活则国人皆骇。以死相贺,以生相恐,非暴而何哉 赐闻之,托法而治谓之暴,不戒致期谓之虐,不教而诛谓之贼,以身胜人谓之责。责者失身,贼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赐闻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于是季孙稽首谢曰:“谨闻命矣。”
(节选自《韩诗外传》)
材料三:
宓子贱②治单父,其民附。孔子曰:“告丘之所以治之者。”对曰:“不齐时发仓廪,振困穷,补不足。”孔子曰:“是小人附耳,未也。”对曰:“赏有能,招贤才,退不肖。”孔子曰:“是士附耳,未也。”对曰:“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有二人,所师者一人。”孔子曰:“所父事者三人,足以教孝矣;所兄事者五人,足以教弟矣;所友者十有二人,足以祛壅蔽矣;所师者一人,足以虑无失策,举无败功矣。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惜乎不齐之所为者小也,为之大,功乃与尧舜参矣。”
(节选自《韩诗外传》)[注]①季孙:鲁国权臣。②宓子贱: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吾闻能以战A胜而安者惟圣人B 若夫诈C胜之徒D未尝回不危E 吾G是以忧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听到、听闻,与《<论语>十二章》“朝闻道”的“闻”意思相同。
B.“君大胜楚而有忧色”与《<老子>四章》“死而不亡者寿”的“而”用法不同。
C.贼,残杀、残害,与《兼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的“贼”意思不同。
D.来,使动用法,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羞恶之心”的“羞”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越王勾践在打败吴国、统一南夷之后,地位已经很尊贵,但勾践还明确要求大臣们指出自己的过错的做法,让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明君。
B.齐桓公得到管仲、隰朋两位贤臣,认为二人对自己帮助很大,齐桓公在朝堂上举行了盛大仪式,以示对二人的重视,这种做法得到了孔子的认可。
C. 季孙处理政务时严格依照法令,而子贡认为季孙实行的是暴政,子贡用子产的治国方法
及民众对子产的态度来劝导季孙,季孙认可子贡的观点。【高二语文第6页(共8页)】
D.宓子贱治理单父,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他主动向孔子报告自己的治理方法,他开头的报告
并没有得到孔子的认可,最后的报告才得到孔子的赞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赐闻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4分)
(2)惜乎不齐之所为者小也,为之大,功乃与尧舜参矣。(4分)
14.子产和宓子贱的治理都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二人在对待百姓的态度上有何相同之处 方法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贺新郎 ·九日刘克庄①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②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③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刘克庄:南宋爱国词人。②牛山:齐景公登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③孟嘉落帽:东晋时桓温参军孟嘉,尝于重阳节共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人们嘲笑他时,他从容应对使四座叹服,被认为是风流名士。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阳节当天,天空乌云密布,再加上凄凉的风雨,让词人的愁绪纷乱如织。B.词人登上高楼放眼远望,所见景色壮阔辽远,为后文抒情做了充分的铺垫。C.上片结尾提到了往事,下片开头则写少年豪兴,上下衔接紧密,结构严谨。D.词人内心感伤,因此重阳之时不想赏花,是在担心花也会嘲笑自己太孤寂。
16.有人评价刘克庄词:“用典精到,议论风生。”大意是说刘克庄在使用典故时,能有独到观点,生出新意。请结合此词“牛山”“破帽”两个典故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班会课上,张老师用《<论语>十二章》中“_▲ ”两句话,引导同学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责任。
(2)暑假时小刚去武汉游玩,晚上来到江边,恰逢明月当空,江面水波荡漾,不禁想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两句。
(3)古代诗人在抒发对时间的感悟时,常常借助与“水”相关的意象,如李白《将进酒》中
▲▲ ”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此处,就是振南书院。此时,它安静地矗立。
①这座书院至今只有百余年历史,②其他古书院和古村落建筑与它相比,③只能说有些历史年代,④远远谈不上古老。
目光锁定书院的外墙,荏苒光阴留下的粗粝和斑驳,与其他古书院何其相似。相同的是,它们A 都曾承担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文脉延续的重任,也都对当时和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过应有或突出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手抚青砖,掌心透出湿润微凉。万事万物皆有灵性,古书院也不能例外,这里的每一块墙【高二语文第7页(共8页)】
砖,都曾聆听过学子们琅琅的读书声,见证过他们的成长。每一天的晨昏日落,每一日的风霜雨露,每一位师长和学子的气息言语,都会带着当时的温度加覆一层,而后慢慢淡去,在时光里风化,变成历史纵深里殷切的遥思与凝望。但我坚信,(甲),只是它的生命很漫长,那些砖墙之上附着的昔日,都是恒久的精魂。不知道在过去的悠悠岁月里,是不是也有某位学子,会如此刻的我一样,用连接心灵的指尖去触摸这栋古建筑的脉动,感受它的心跳,和它交流心声。
(乙) 我猜想,不外乎是,留住琅琅的读书声。毕竟作为一所书院,它全部的使命就是启迪心智、教化育人,就是B、文明延续。因而,还会有什么,比学子的读书声更令它心醉和欣慰呢
古书院的存在,既有经济价值,也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还有人文价值,但更多还在于它所承载的作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气神,往昔如何沿袭下来,将来又要如何延续下去的时代命题。
走出古书院,风雨已歇,四野景致依旧,置身于无边的寂静,仿佛刚穿越历史悠长深邃的甬道,如梦初醒。身后的院墙里响起整齐稚气的读书声,这声音,恍惚与千百年来千百所古书院里莘莘学子的诵读声重合,逐渐融为一体,愈发宏大磅礴……
这是希望之声,是时间之匙,是文明之经纬,是恒久流传之中华文明!
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你觉得文中加点词“纵深”和“深邃”能否互换位置,请明确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请赏析材料最后一段句式上的特点。(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朴素”的文论观,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那么它对当下中国文学颓而不振、空洞无物的局面肯定有极为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提到:古书院的存在,既有经济价值,也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还有人文价值,但更多还在于它所承载的作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气神,往昔如何沿袭下来,将来又要如何延续下去的时代命题。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19 分)
1.C,“开创了” 错误,原文是 “有着自然、简朴、纯真、平淡、清逸等特征,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说明这种风格和倾向早已有之,不是以朴素为美开创的。
2.C,“深受‘朴素’文论,尤其是道家‘天籁’思想影响” 错误,文中未表明中国音乐重视弦外之音等特点主要受道家 “天籁” 思想影响,只是说朴素观对音乐有影响。
3.D,时雍的话强调的是汉人朴而古的特点,没有体现出苏轼所说的先绚烂后归于平淡的 “朴素美” 审美趣味。
4.①文与质的辩证统一:儒家主张质因文显、文以质存,重点强调 “质”,如孔子讲 “文质彬彬”,要求回归到文质统一的美学传统,体现了文与质相互依存的关系。②绚烂与平淡的辩证统一:苏轼认为先经绚烂而后归于平淡,如 “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说明绚烂与平淡在艺术创作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平淡是更高的境界。
5.①生活态度上,仕途困顿后不媚俗世,归隐终身,保持自然、真实、淡泊的心态,坚守人性本真。②创作内容上,诗中景物描写是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即兴而发,不假雕琢,如《春晓》《过故人庄》等诗,语言平淡自然,情味深厚。③艺术风格上,具有真实、真率、真朴、真淳的风格,更接近陶诗神韵,崇尚自然朴素美。
(二)现代文阅读 II(16 分)
6. B,A 项 “表明父亲对儿子的作品很满意” 不准确,父亲只是询问,不能直接得出很满意的结论;C 项 “已不需要父亲的干预和指导” 错误,儿子只是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写,并非完全不需要父亲;D 项 “他想让人们看到那只鸽子的矫健身姿后再射杀它” 错误,儿子只是对自己的射击结果要求高,不是这个原因。
7. C,“以父亲回忆的形式展开的” 错误,文中没有表明是父亲回忆的形式。
8. ①让儿子明白在比赛中即使失败也要接受结果,不能只看重成功。②教导儿子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异,不能因为自己优秀就对他人的失误感到困惑和不满。③提醒儿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历的增加,可能会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要保持谦逊和包容的心态。
9. ①简洁含蓄:通过父子简短的对话,展现出父子之间的关系、儿子的写作及射击情况等,不直接点明主题和情感,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符合 “冰山” 理论。②隐藏深层含义:表面是关于写作和射击的对话,实则暗示了儿子的成长、天赋与努力的关系以及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与担忧等深层内容,如儿子的写作来源及未来发展等,像冰山隐藏在水下的大部分,需要读者去挖掘。③增强艺术感染力:这种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具张力,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读者更深入地参与到文本的理解中,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22 分)
10. 吾闻能以战 A 胜而安者惟圣人 B 若夫诈 C 胜之徒 D 未尝 E 不危 F 吾 G 是以忧也
11. C,“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 的 “贼” 也是 “残害” 的意思,与文中 “不教而诛谓之贼” 的 “贼” 意思相同。
12. B,文中未表明齐桓公的做法得到孔子认可,属于无中生有。
13. (1)并且我听说处在上位的人施行这四种行为而不灭亡的,是没有的。(2)可惜啊!宓子贱所做的这些事太小了,如果做大事,功绩就可以与尧舜相比了。
14. 相同之处:都关心百姓,致力于让百姓安居乐业,得到百姓的支持和爱戴。不同方法:子产注重通过减少刑罚、让百姓自由生活等方式治理国家,使百姓主动归附;宓子贱则通过开仓赈济、赏罚分明、结交贤能等多种措施治理单父,积极有为地提升治理效果。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15. D,“不想赏花,是在担心花也会嘲笑自己太孤寂” 理解错误,词人是怕辜负了黄花和酒,怕黄花笑自己孤寂。
16. ①“牛山” 典故:齐景公登牛山因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词人反用此典,表明自己虽年老但不为个人生死而流泪,而是为神州大地的命运落泪,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相联系,使情感更具深度和高度。②“破帽” 典故:人们常说南朝狂客的 “破帽” 故事,词人对此表示 “常恨世人新意少”,认为不应总是重复旧典故,而应有所创新,在用典中表达了对时人创作的不满和自己的文学主张,使词更具议论性和思想性。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7.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8.②“其他古书院和古村落建筑与它相比” 改为 “与其他古书院和古村落建筑相比”;④“远远谈不上古老” 改为 “远称不上古老”。
19.A 无一例外 B 薪火相传
20.不能互换。“纵深” 侧重于指历史的深度和层次,强调在时间轴上的延伸;“深邃” 侧重于指空间的幽深、深奥,多形容环境或思想等。文中 “历史纵深里” 表示在历史的深度层面,用 “纵深” 更恰当;“深邃的甬道” 形容甬道的幽深,用 “深邃” 合适。
21.甲:它并未真正沉睡 乙:它的心愿是什么
22.①句式整齐:运用排比句 “是希望之声,是时间之匙,是文明之经纬”,增强了语势和节奏感,使情感表达更强烈。②长短句结合:“这是希望之声,是时间之匙,是文明之经纬,是恒久流传之中华文明!” 先三个短句排比,后一个长句总结,使文章既有明快的节奏,又有深沉的韵味,富有表现力。
四、写作(60 分)
略。
【高二语文 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