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时代拷问:中国“向何处去”?
1840
鸦片战争
1856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64
甲午战争
1894
瓜分狂潮
1851
1860
1912
边疆危机
工 业 革 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 洋务运动
晚 清 时 期
1898
1900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康有为
梁启超
一、变法风云 ——上层的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探究:结合材料与教材,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
⑴政治: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
⑵经济: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⑶思想:①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
②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奠定理论基础
一、变法风云 ——上层的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探究:根据材料分析,康有为认为应该怎样变法图强?
托古改制
减少变法阻力
说明资产阶级力量弱,具有软弱性和保守性
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
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救亡图存
建立君主立宪制
发展资本主义
目 的
在孔子儒学的旧瓶子中装入民主平等的新酒
一、变法风云 ——上层的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过程:
1.1895年 公车上书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1898.6.11 百日维新
——戊戌维新运动进入高潮
3.1898.9.21 戊戌政变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公车上书》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
——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
瀛台
一、变法风云 ——上层的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目标 新法内容 改革旧制
政治 提倡民权学说 (君主立宪制)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 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
澄清吏治
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 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
寄生特权
文化 提倡实学 传播新学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 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军事 训练新式 陆海军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
绿营旧军
探究:根据材料判断新法中被反对最厉害的是哪些内容?
这些内容又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反对的人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戊戌六君子遗集》
一、变法风云 ——上层的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探究:为什么戊戌维新运动最终惨遭失败?
变法理论的自身缺陷(托古改制,跪着造反)
守旧势力强大,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没有严密的组织,急于求成的改革方式(措施密集、牵涉太广)
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策略失误)
发展不充分的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有妥协性)
历史教训: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方案
在中国行不通。
一、变法风云 ——上层的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探究:怎样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
维新运动具有救亡和抵制人民革命的双重性质,但变法主张的公开提出,起了主要是积极的政治影响。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人们的思想认识在戊戌维新运动的启蒙下跨出了一步,又从这个运动的失败中再向前跨出一步。在黑暗的旧中国摸索的爱国者们,正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爱国救亡运动
政治改良运动
思想启蒙运动
甲午战争前,郑观应提出,君民共主之国“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扦格,难臻富强”。这一主张( )
A.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束缚 B.深受美国民主制度影响
C.反映出革命思潮成为主流 D.唤醒了国人的救亡意识
189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率先下令湖北各级政府购买《时务报》,开启推广维新报刊的先声。此后的1897年是地方官员下令购阅维新报刊的高峰期,仅维新报刊所载的相关文章就多达22篇。由此推知( )
A.清廷内部达成了改革共识 B.近代民族危机加深
C.维新运动的群众基础广泛 D.维新思想深入人心
巩固练习
A
B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的著作。在这本书中,康有为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他的目的是( )
A.大力传播孔子儒家思想 B.鼓励民众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C.托古宣传维新思想 D.为袁世凯称帝提供理论依据
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首开言论,指出中国图强之本在于“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成为严复终身践行的三大主张,而这也成为中国“三育并举”教育目的的发端。严复教育思想的产生( )
A.源于民族工业不断发展
B.反映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C.保证了新式人才的培养
D.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
巩固练习
C
B
谕旨日期 谕旨内容
4月23日 设立京师大学堂,命各省督抚推荐有真才实学之士,到交通部门任职
5月5日 命总理衙门就振兴农工、开设矿务学堂“一并议奏”
5月8日 任命孙家鼐管理大学堂
5月18日 派庆亲王奕助“迅速办理”建设大学堂
下表为1898年甘肃官报《群报辑要》刊登的部分光绪皇帝的谕旨。谕旨中的这些举措( )
A.表明地方积极落实变法的各项举措
B.体现出媒体主导了地方变法事业
C.说明教育改革成为戊戌变法的重心
D.意在培养国家所需人才以应时务
巩固练习
D
1898年9月底,慈禧太后下令推翻大部分新政,被裁撤的衙门重新恢复,八股取士重新开始,但谕令“通商、惠工、重农、育才、以及修军备、浚利源,实系有关国计民生者,即当次第举行”,京师大学堂继续筹办。这一做法( )
A.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B.统治集团思想僵化
C.表明戊戌变法失败 D.延续中体西用思想
1898年7月10日,光绪帝发布上谕,令各省书院改为新式学堂,改建或新创学堂的工作迅速铺开,京师、直隶、山西、陕西、两湖、江浙乃至边远的甘肃、贵州等省份都有新学堂的设立。第一批女子学校也在上海等地创设。这表明,维新变法( )
A.得到了各省督抚的支持 B.建立了完整的新学制体系
C.开近代妇女解放的先河 D.推动了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巩固练习
D
D
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最后十年……被迫向竞争对手或侵略者学习的选择,也带来深层次的心态紧张,进而促生一种集焦虑和激情于一体的急迫情绪,总想完全彻底地一次性解决中国的问题,并不惜借助非常规的方式。”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B.戊戌维新变法的特点
C.义和团运动兴起过程 D.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1898年9月24日,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在致国务卿的信函中说:“直隶总督荣禄是京畿所有军队的真正指挥官,是皇太后最有力的朋友和支持者,大部分的军官也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除了一帮改革派之外,皇帝似乎没有任何有力的支持者。他被迫屈服,惊恐万状。”这一言论( )
A.揭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B.说明顽固派酝酿发动政变
C.否定了戊戌变法的重大意义 D.表明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
巩固练习
B
A
二、揭竿而起 ——下层的革命(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被准许在中国传教和成立教会。在治外法权之下,不单教会的西方神职人员不受清政府管辖,一般中国信徒也常获教会庇护。地方上,基督教教会每每因为文化、风俗差异等等各种原因,与地方民众发生冲突。部分不良教民欺压当地民众,而地方政府却往往因为惧于教会的治外法权,不欲与洋人作对而未能持公处理,造成教案。
探究:据材料及教材,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民族危机刺激了灭洋意识
宗教矛盾引发了排外情绪
这场运动首先在山东爆发绝非偶然。在德国人控制的胶州及其港口中发生的那些极端事件,使山东人民清醒地意识到,正是不久前沦入德国人的统治后…才使中国遭到痛苦。 ——[英]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
二、揭竿而起 ——下层的革命(义和团运动)
探究:据材料,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
“扶清灭洋”的排外主义口号虽然不可避免地具有盲目排外地消极意义,但它要求驱逐外国侵略者,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却是这一次反帝爱国运动的主流,符合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要求。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1卷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
神也怒,仙也烦,一等下山把拳传。
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
不用兵,只用拳,要废鬼子不为难。
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
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并江山。
——义和团揭帖
进步性:
反帝爱国
→调动人民大众的积极性;
争取清政府的同情支持;
扩大反帝斗争的基础
扶清:未认清本质,容易放松警惕
灭洋:笼统排外、没有区分西方侵略和西方先进文明
反映了当时空前尖锐的民族矛盾
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局限性:
二、揭竿而起 ——下层的革命(义和团运动)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山东义和团民谣
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义和团揭帖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头……但民族战争的失败又急速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探究:据材料及教材,评价义和团运动。
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历史教训: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
革命取得胜利。
“竹枝词”是清末流行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也是研究近代社会的重要史料,如《都门纪变百咏》里写道,“初起山东号义民,忽延保定忽天津。俄惊辇下纷纷遍,真似神仙会驾云。”这体现了(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序幕 B.康梁组织“公车上书”
C.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开始动摇 D.义和团的兴起与发展
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行为虽愚昧,其动机则不可一概抹杀。有识的外人亦承认“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中国大梦将醒,已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的觉悟。该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 )
A.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
B.具有思想意识的落后性
C.体现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D.拥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巩固练习
D
C
三、危机加深 ——辛丑的悲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探究:据已学知识,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探究:据材料,认识“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重要事件。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
阻止了八国联军的南下蹂躏
压抑了南方地区的反帝运动
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三、危机加深 ——辛丑的悲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 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探究:据《辛丑条约》内容,认识其危害。
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
探究:据已学知识,认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三、危机加深 ——辛丑的悲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地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危机加深 ——辛丑的悲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拓展提升】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
方式:
①经济侵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②政治侵略:破坏主权,干涉内政
③文化侵略:传教布道,渗透思想
④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趋势:
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③通商口岸:沿海→内地
④经济侵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⑤侵华方式:直接侵华→“以华治华”
某条约规定:“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据此分析,该条约( )
A.确立了领事裁判权 B.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C.割走中国大量领土 D.使清廷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下图是一幅1901年的漫画《令人不安的东方悬机》,图中显示,西方国家正在开会,会议桌上有一大盘水果,上面标着“中国赔款”,用一根细绳悬挂在桌子上方的是一把巨大的刀(刀上文字的译文为“中国的觉醒”)。该漫画旨在揭示( )
A.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侵华的步伐
C.列强在华利益分配不均
D.列强彻底瓜分中国的图谋难以实现
巩固练习
D
D
下图是美国19世纪具有代表性的画报之一
《顽童杂志》(Puck Magazine)1901年4
月6日的中心插页。该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A.列强在侵华过程中相互勾结
B.欧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矛盾重重
D.列强试图改变中国却力不从心
清廷发布宣战诏书后,盛宣怀等人向各国上海领事建议:上海租界归各国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随后刘坤一、张之洞还积极联络各省督抚,将上述建议落实到整个东南地区。上述事件反映出( )
A.湘淮官僚集团的崛起 B.列强在华势力范围扩大
C.清政府统治根基严重动摇 D.军阀割据局面逐渐形成
巩固练习
D
C
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为首的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这一事件( )
A.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B.表明地方自保避战是导致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C.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D.使地方实权派完全掌控国家外交事务
1900年6月,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宣战后,清政府东南部的两江、湖广,两广、闽浙、山东、四川等地的督抚联合起来,与列强达成协议,和列强商定了《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该事件( )
A.宣告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B.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
C.促进了清政府外交观念的转变 D.体现了清廷权威的式微
巩固练习
A
D
清末司法改革之前,不少官员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中外通行”修律思想。1902年,清政府启动修订律法程序,明确宣布推行“中外通行”方针,并提出:“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这折射出这一时期( )
A.清廷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近代中枢决策机制体制异化
C.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日益衰微 D.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19世纪末,洋货在中国的倾销更加畅通无阻,已深入到广大的中小城镇。即使是在云南昭通偏僻之区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包括各种哈刺呢、哔叽、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一应俱全,而且其售价能够为普通民众所接受。据此可推知( )
A.民众的消费水平有大幅提高 B.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已经解体
C.一定程度刺激民族工业发展 D.西方国家改变了侵略的方式
巩固练习
D
C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狮子多是威武、力量的象征。岭南地区,每逢春节等节庆,民间多以醒狮助兴。下图为1908年广州出版的《时事画报》第五期封面,一男孩一手执狮子鬃毛,一手即将点燃爆竹,欲唤醒睡狮,该图画( )
A.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B.利于激发民众救国意识
C.揭示了清末“新政”的失败 D.宣传了传统的社会习俗
如图为1909年绘制的《庚子国耻纪念画》,画中配文庚子之变“为我中国历来所未有……受耻实多。华人事过情迁,至今日已有淡然若忘之慨。因仿泰西国耻画法,追思当日各事……阅者披览之余,如能激发精神,永不忘此惨剧,亦未始非爱国之一助也”。这可用于探讨当时( )
A.军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 B.大众传媒迎合市场需求
C.辛亥革命爆发深层动因 D.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状况
巩固练习
B
D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1898.6-9)
义和团运动兴起(1898-1900)
公车上书(1895)
序幕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借口
《辛丑条约》(1901)
东南互保
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资产阶级维新派
农民阶级
背景:甲午战败
瓜分狂潮
过程:上层改良
下层革命
结果:庚子国变
半殖半封
小结
时代拷问:中国“向何处去”?
1840
鸦片战争
1856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64
甲午战争
1894
瓜分狂潮
1851
1860
1912
边疆危机
工 业 革 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 洋务运动
晚 清 时 期
1898
1900
义和团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小结
我们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不能讲勤王。
—— 陈天华《猛回头》(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