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目录
一、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二、文学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三、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四、中外交流,进入辉煌时期
儒学的发展
时代 发展
汉武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正统地位,繁盛之势
开始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三教合一”,儒学为主,吸收佛道理论
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一、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背景:佛、道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手段: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韩愈《谏迎佛骨表》
复兴儒学
时代 发展
魏晋南北朝
唐朝
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
和“尊道”。
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
道教的发展
东汉末兴起
时代 发展
两汉
魏晋南北朝
武则天
传入(汉明帝派使臣西域求佛法,建白马寺)
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影响最大
佛教的发展
材料一:中国的传统思想着重于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出世的宗教思想,自古就不发达。古代的儒家竭力避免谈及天命鬼神一类的事。因此儒家不能称为宗教,也无法替代其他宗教。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人们可以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良怀《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材料三: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从政治需要出发,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家提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史料解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佛道盛行的原因,
①政治原因:统治者借助佛、道教巩固统治
②思想原因:佛教理论满足世人心理需求
③客观原因:佛教吸收中国文化日益本土化;
④社会原因: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寻求精神寄托
反佛思潮
表 现 1、代表人物:范缜
主张: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2、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也几度灭佛。
(三武一宗灭佛)
结果 佛教文化虽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背景: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钱财,还使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
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始建于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三 教 合 一 图
魏晋
1、背景: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玄学
这一时期,除了儒学、道教和佛教有了新发展之外,还出现了一种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
2、内容
(1)思想上,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2)政治上,主张“无为”;
(3)生活作风上,任其“自然”;
(4)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3、代表人物:竹林七贤
嵇康 刘伶
阮籍 王戎
山涛 阮咸
向秀
竹 林 七 贤
文学——魏晋南北朝
1.特点:承上启下
2.流派:
(1)建安文学
①特点: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
②代表作: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
③代表人物: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陶渊明田园诗
①特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②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3)南朝骈文
①特点: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②代表作:庾信的《哀江南赋》
(4)南北朝民歌
①特点: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②代表作:《敕勒歌》、《木兰诗》
二、文学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李白(诗仙)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杜甫(诗圣)(诗史)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全唐诗》
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品,
二千二百余位诗人。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 ——闻一多
文学——唐朝
中国文学发展高峰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其原因是什么?
艺术——书法
(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2)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3)东晋:出现大书法家王羲之,被誉为“ ”,楷、行、草皆佳。
(4)隋唐:楷书: 的颜体气势雄浑和 的柳体骨力遒劲。
草书:张旭、怀素。
书圣
颜真卿
柳公权
逐步简化,自发转向自觉,实用转为审美
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王羲之
《兰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
《祭侄文稿》
天下第二行书
(1)魏晋南北朝:东晋开始出现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2)隋唐: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顾恺之《洛神赋图》 (摹本)
艺术——绘画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魏晋至隋唐时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
艺术——雕塑
人 物
成 就
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齐民要术》
领 域
朝 代
数 学
农 学
地 理
祖冲之
南朝
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七位
北朝
贾思勰
西晋
裴 秀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
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科技——魏晋南北朝
三、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祖冲之
《齐民要术》书影
《禹贡地域图》
领 域
朝 代
人 物
成 就
建 筑
印 刷
军 事
李春
隋朝
设计建造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唐朝
已有雕版印刷术
唐朝
天 文
唐朝
僧一行
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 学
唐朝
孙思邈
唐高宗时期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科技——隋唐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唐末,火药用于战争。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古代科技观念的特点。
材料二: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 ——孙思邈《千金方》
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者对“道”与“技(艺)” “器(物)”关系的看法,往往表现出一元化形态,即以“道”为主,以“技”“器”为辅;以“道”为目的,以“技”“器”为手段。
——许结《中国文化史论纲》
材料三:古代中国是农业大国,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因此人们迫切地希望制定精确的历法,以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安排农事。而精确立法的关键之一是精算圆周率。这是因为太阳、月亮等天体是沿椭圆轨道周而复始地运行的,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对把握这些天里的运行规律有决定性作用。
——方美玲《历史知识分类与历史教学本质》
研究方法上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受儒学思想影响
重实用,轻理论
服务于农耕经济与封建统治,相对保守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政治:国家统一与制度完备;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经济:经济繁荣
唐代的艺术,在绘画与书法、雕塑与石刻以及音乐与舞蹈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其中既有对于南北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对于域外文化的吸收、融合与创新。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交通:交通发达
文化:继承、吸收、融合与创新
主观: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古代中国文化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是什么?
表 现 1、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东汉 至北朝 ①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②为求得佛教真解,东晋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大批梵文经典。
唐朝 ①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②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③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如日本的空海
影响 ①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②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3、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4、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四、中外交流,进入辉煌时期
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国家。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以到达波斯湾。
(2020课标卷)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C
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
五台山佛光寺
(2019·全国Ⅰ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年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 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 阳刚与力量受到推推崇 D. 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C
(2018·全国Ⅲ卷·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B
(2015·江苏高考·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C
巩固练习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 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
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 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
A
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歌被誉为“诗史”,其作品再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景象。下列诗句中,反映了大唐盛世景象的是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
2018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掀开了中印关系的新篇章,进一步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我国早在唐朝就有一位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使者,他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