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 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 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4 20:5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诊断测试
九年级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4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请务必在答题纸上作答,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考试结束,只收答题纸。
3.答卷前,请在答题纸上将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4.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凃,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5.主观题答案须用黑色字迹钢笔、签字笔书写。
6.必须在答题纸上题号所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书写,无效。
7.保持卷面清洁、完整。禁止对答题纸恶意折损,涂画,否则不能过扫描机器。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英国人来到印度之后,铁路、港口医院、学校、甚至是警察局,这些建筑先后都被慢慢的修建;印度的医疗制度、警察制度等一系列近代社会保障体系都已经有了大致的规模。这表明英国的殖民统治( )
A.催化了印度资产阶级崛起
B.加速了印度民族起义的到来
C.强化了英国对印度的控制
D.推动了印度近代化的进程
2.有学者指出: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削弱君权而促进了本国发展。同一年执政的彼得一世通过改革加强沙皇专制,也促进了本国发展。可见削弱或加强君权取决于两国的( )
A.君主 B.人民
C.国情 D.议会
3.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后,没有遇到俄国贵族的强烈抵抗,也没有发生内战,仅凭一纸法令就完成了这场变革。材料中“没有遇到贵族的强烈反抗”,主要原因是( )
A.贵族与农奴矛盾未激化
B.贵族是改革利益获得者
C.贵族力量弱小无力对抗
D.贵族对农奴处境的同情
4.不到半个世纪,日本已同美国一样,显示出西欧类型的经济上的、政治上的、文化上和民族上的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部基本特征,并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强国。材料强调了明治维新( )
A.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B.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确立了日本政治大国地位
D.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5.下面内容主要用于研究( )
第一:南北双方的物质基础、人力资源 第二:南北双方生产技术与武器装备 第三:南北主将的战略素养与指挥技巧 第四:南北双方部队的士气与士兵军纪 第五:南北民众对战争的态度与社会心理
A.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
B.决定美国内战胜负的因素
C.美国内战北方力量强于南方
D.美国内战的影响
6.19世纪中期,英、德等国主要进口皮毛、丝、茶叶等商品。到19世纪末,这些国家进口的货物变成铜、橡胶、石油等。这一变化反映了西欧国家( )
A.工业化纵深发展 B.处于出超地位
C.人口迅速增长 D.城市化进程加快
7.新式动力机——柴油机因马力大、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逐渐取代蒸汽机成为工业上的主要动力机。柴油机的发明者是( )
A.福特 B.戴姆勒
C.狄塞尔 D.卡尔本茨
8.艺术创作与时代息息相关,它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折射出社会的演进与发展,下列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高老头》 B.《复活》 C.《英雄交响曲》 D.《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9.据统计 1916 年欧洲各国从事军事生产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比例为:英国46%,法国57%,德国58%,意大利64%,俄国76%,导致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科学技术发展 B.世界大战正酣
C.自然灾害频繁 D.工业革命兴起
10.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对此现象的评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一突发事件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B.体现了巴尔干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诉求
C.当今世界要反对以暗杀为手段的方式
D.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当可能使危机深化
11.1914年7月到1917年2月,俄国共发生5794次工人罢工,参与罢工的人数达323.98万人,罢工次数是1901-1904年的6倍。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社会的进步
B.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C.十月革命推动工人运动发展
D.集体农庄损害农民利益
12.十月革命的性质是( )
A.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C.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D.无产阶级理论用于实践的开始
13.1919年在德国小城魏玛成立了魏玛共和国。由于德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战败又赔款,国内经济非常困难,普通民众的生活十分悲惨;人们怨恨《凡尔赛条约》和魏玛共和国,复仇情绪蔓延。对人们怨恨魏玛共和国这一情形出现原因的解释中,合理的一项是( )
A.德国民众推崇君主专制
B.魏玛共和国成立导致德国战败
C.魏玛共和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
D.德国民众不满德国一战失败
14.图示法是历史学习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图所示 的会议应该是(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开罗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斯大林就曾指出:重工业我们已经恢复了,我们现在可以转向轻工业。然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结果仍然是重工业远远突破了原有计划指标,而轻工业以至农业都未完成计划的指标,重要原因是国际局势的日益紧张。“国际局势的日益紧张”主要指( )
A.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
C.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D.美国大力推行冷战政策
1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共有将近16个国家参与。其中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埃及通过和平示威和武装起义、墨西哥通过民主改革来进行,影响深远、颇具特色。体现出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A.涉及范围广,爆发原因复杂
B.参与国家多,斗争方式多样
C.持续时间长,斗争过程曲折
D.社会影响大,斗争结果相同
17.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期间,单靠私人垄断和自发市场机制已无法缓解矛盾,无法通畅生产循环过程,只有国家才能充当挽救危机的“救世主”,因此美国采取的举措是( )
A.国家干预经济 B.建立军事同盟
C.变更社会性质 D.发动对外战争
18.下图反映的史实( )
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
A.刺激了国内工人运动高涨
B.形成了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
C.缓解了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
D.使意大利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权
19.斯大林和苏军将士艰难摸索机械化时代联合作战的规律,终于走出暗夜迎来曙光:1942年底在斯大林格勒吹响反攻的号角;1944年苏军连续发起十次突击,歼灭德军136个师,解放了全部被占国土。战争结束时,苏军的陆战“大纵深作战理论”已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由此可见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 )
A.赢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B.举国上下付出了重大牺牲
C.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探索和运用现代作战理论
20.识别历史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图是二战某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
A.使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B.是二战的转折点
C.标志着二战的结束 D.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21.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和管制。1948年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发表演讲:“我们力求在日本确立稳定而强有力的自主的民主主义,使之独立,并由此在阻止远东可能发生的下一次集权主义战争中发挥作用。”可知美国对日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彻底清除日本的法西斯势力
B.推广美国自由的民主主义
C.应对亚太局势发生的变化
D.从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
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共产党世界与西方世界,一方采取行动,对方就会采取反行动,这些行动和反行动最终在两个对抗性的军事集团建立时达到了高潮。”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B.轴心国和反法西斯同盟
C.北约和华约 D.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23.有学者介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诸如“美国之音”等西方媒体就加紧进行反苏宣传,西方宣传甚至影响到戈尔巴乔夫及其他政治高层的关系,该学者意在阐明苏联解体的( )
A.外部因素 B.根本原因
C.简要过程 D.世界意义
24.从1951年开始的三十年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呈负增长趋势。到1980年底,年增长率仅为4.95%。关于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变化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赫鲁晓夫改革存在严重偏差
B.勃列日涅夫改革导致经济畸形发展
C.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模式弊端
D.苏联解体引发政局混乱动荡
25.标志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的是( )
A.纳米比亚独立 B.收回巴拿马运河
C.召开万隆会议 D.收回苏伊士运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四小题,共50分)
26.基础知识问答(10分)
(1)据所学列举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6分)
(2)据所学说说二战后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4分)
27.回顾领袖作为,感叹历史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有人从军事才能上把他称为“美洲拿破仑”,他指挥军队解放的国土10倍于西班牙的国土;美洲殖民地独立战争的经验被第三世界人民当做反殖民斗争的宝贵遗产。
材料三:1932年国会选举中,他所领导的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第二年他出任德国总理。他上台后打击德国共产党,迫害进步人士和其他种族,大力发展军工事业,积极扩军备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分别说出两位美国总统的演说所体现的国家发展需求。(4分)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据材料说出他的主要贡献。(4分)
(3)材料三中的“他”上台后是如何“积极扩军备战”的。(4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危机,政府必须调整政策。
材料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结构图
材料三:
(1)据所学总结“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2分)
(2)请补充材料二结构图中①处有关内容,并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以退为进”对应内容的理解。(6分)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是如何实现“快速赶超”的。(4分)
(4)请补充材料三结构图中②处有关内容,并指出这一结局的世界意义。(4分)
29.阅读材料探究问题(12分)
材料一:一战爆发后,美国虽然宣布中立,但同时又以调停人的形象出现在欧洲政治舞台上,企图利用矛盾从中渔利,为控制欧洲创造条件。调停失败后,美国便毫不犹豫的站到协约国一边参战了。关于参战的目的,威尔逊智囊团的重要人物沃尔特·李普曼一语道破了天机,他说美国参战并不是由于德国潜艇击沉了美国商船,也不是为了拯救民主,而是为了美国的安全。美国的安全在于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建立霸权。
材料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一方面实行中立隔岸观火,另一方面却又利用国际局势的急剧动荡,因势趁便向欧洲扩张势力。从1936年起美国企图在不承担义务的前提下,充当欧洲的调停人,实现由美国扮演主角的欧洲危机的总解决。达到支配世界的目的。这一努力虽以失败告终,但它充分反映了美国中立政策的性质。大战爆发后,美国加快了介入欧洲事务的步伐。及至珍珠港事变,美国开始直接参与这场世界大战。
(1)材料一和二叙述的是美国都介入了哪一地区的事务。(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美国介入该地区事务时所采取的相同做法。(6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美国上述做法的共同目的。(4分)
九年级期末试题(2025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选项 D C B B B A C D B A B A C
序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选项 B B B A D D D C C A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四小题,共50分)
26、发表杜鲁门主义,提出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每个2分,共6分)
为了摆脱美苏控制,为了推动欧洲的发展或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一点2分,共4分)
27、林肯:维护国家统一或防止国家分裂。(2分)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发展经济。(2分)
(2)玻利瓦尔(2分,错字不得分),贡献:领导美洲独立运动,打败西班牙军队;丰富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殖民斗争理论和经验。(2分)
(3)挑战凡尔赛体系;实行义务兵役制;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成立轴心国集团等。(任选两点,一点2分,共4分)
28、(1)十月革命胜利,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或苏维埃政权或俄国将成为社会主义国家。(2分)
(2)新经济政策(2分),理解:把社会主义和市场联系起来,允许自由贸易和自由买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回复与发展。(4分)
(3)制定两个五年计划或指令性计划,突出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集中全国的各种资源力量快速发展。(答出两点,每点2分,共4分)
(4)苏联解体(2分),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导致国际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任选一点,2分)
29、(1)欧洲(2分)
(2)宣布中立或保持中立;仲裁或调停欧洲事务;直接参战或参加世界大战(参加一战和二战);利用局势。(任选三点,一点2分,共6分)
(3)控制欧洲;谋求美国国家利益或美国获利;谋求霸权或建立美国霸权。(任选两点,一点2分,共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