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同步练习13.1分子热运动(培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同步练习13.1分子热运动(培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1-17 10:24:31

文档简介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同步练习13.1分子热运动(培优卷)
一、选择题
1.(2024九下·望花模拟)如图为香薰石,也称纳米香石。是由具有纳米级多孔性结构的矿石染色制成,使用时在石子上滴上适量的香薰油,静置一会使精油渗透到石内。香薰石能够快速清除空气中的异味分子,同时营造出怡人且持久的香气氛围(  )
A.人们通常以纳米为单位来量度分子大小,1μm=10nm
B.香薰石发出香味是由于分子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C.矿石能被染成各种颜色,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环境温度升高香薰石发出的香气浓度不变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分子的大小约为10-10m=0.1nm,,故A错误;
B.薰石发出香味,是香味分子不停无规则运动形成的扩散现象,故B正确;
C.矿石被染成各种颜色,反应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温度升高,香薰石的分子无规则运动更剧烈,香气浓度将更大,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分子的直径是0.1nm,闻到气味,是分子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2024九下·灌云期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手捏面包,面包的体积缩小了,证明分子间有空隙
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证明分子间有斥力
C.打开香水瓶后,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香味,证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D.煤堆在墙角的时间久了,墙内也变黑了,证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分子间有间隙,但分子间的间隙是用肉眼不能看到的,用手捏面包,面包的体积缩小了,是将面包里的部分空气挤压出来了,不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A错误,符合题意;
B、由于斥力的存在,所以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打开香水瓶后,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香味,是香气分子不停地无规则运动,扩散到了空气中的结果,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煤堆在墙角的时间久了,墙内也变黑了,是由于煤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煤分子运动到墙壁中的逐渐增多,而使墙内变黑,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分子间有间隙,但分子间的间隙是用肉眼不能看到的,由于斥力的存在,所以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分子不停地无规则运动,扩撒现象也可以在发生在固体之间。
3.(2020九上·雁江期末)下面的现象与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一个带正电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则轻小物体一定带负电
B.摩擦起电创造出了正、负电荷
C.电荷的移动便形成了电流
D. 的水 和的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 ,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同种电荷间可以相互吸引,同时带电体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因此,一带正电的物体吸引另一轻小物体,则轻小物体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A不符合题意;
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B不符合题意;
C.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C不符合题意;
D.由于分子间有间隙,将酒精和水混合,发生扩散现象,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是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结合题目的表述分析即可。
4.(2024九上·广东期中)湿润蓝色石蕊试纸遇到二氧化碳会变红.把分别装有高纯度二氧化碳和氢气的玻璃瓶瓶口相对,用玻璃板隔开,如图 所示(两种气体均无色透明,且瓶内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大于氢气密度).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后,瓶中气体分子停止运动
B.抽去玻璃板之后,氢气也会进入下方的瓶子之中
C.抽去玻璃板,没有马上看到石蕊试纸变色,说明二氧化碳气体无法扩散到氢气中
D.出现石蕊试纸变红的现象,是由于分子间有斥力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 A.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后,瓶中气体分子仍旧在运动,故A错误;
B.氢气分子也在不停运动,所以抽去玻璃板之后,氢气也会进入下方的瓶子之中,故B正确;
C.抽去玻璃板,没有马上看到石蕊试纸变色,说明扩散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不是二氧化碳气体无法扩散到氢气中,故C错误;
D.出现石蕊试纸变红的现象,是由于二氧化碳气体扩散到氢气中,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 ABC.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物质的分子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就叫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扩散现象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做匀速直线运动。
5.(2024九上·顺德期中)下列实验中,能证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是(  )
A.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
B.密封注射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
C.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D.铅块相互紧压后会粘在一起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密封注射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相互排斥而难以压缩,故B符合题意;
C.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C不符合题意;
D.铅块相互紧压后会粘在一起的原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微观粒子的构成特点: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
2、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分子无规则运动,肉眼无法观察,常见例子有:气体颜色的改变,味道的扩散;且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速度越快。
6.(2024九上·大埔期中)如下图所示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物质的气、液、固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A.甲是液态 B.乙是气态 C.丙是液态 D.甲是固态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三态;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D.甲图中分子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小,分子的位置不固定,反映了液态分子的模型,故A正确,D错误;
B.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小,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很大,分子的位置固定,反映了固态分子的模型,固B错误;
C.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分子的位置非常散乱,反映了气态分子的模型,故C错误;
故选:A。
【分析】1.固体分子间距离小,作用力大,分子位置固定宏观上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具有流动性;
2.液体分子间距很大,作用力小,分子位置不固定,宏观上有固定的体积,无固定形状,具有流动
性;
3.气体分子间距很大,作用力几乎为零,分子极度散乱,宏观上无固定的体积,无固定形状,具有流动
性。
7.(2024九上·南山期中)结合图片,对下列有关分子动理论的实验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用弹簧测力计缓慢向上提拉与水面接触的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B.图乙:抽去玻璃隔板,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扩散到空气中,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图丙: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些,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D.图丁:铅块与金块长时间紧压在一起,铅和金会相互渗透,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 解:A、玻璃板即将离开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故A错误;
B、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由于自身密度大的缘故,二氧化氮分子也会下沉到下方的空气瓶子中去,就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
C、红墨水在热水中颜色变得快些,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C正确;
D、铅板和金板长时间压紧在一起,铅和金会互相渗透,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固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2)扩散现象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8.(2024九上·广州月考)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一根铁丝很难被拉长——分子间存在引力
B.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隙
C.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分子不停地运动
D.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斥力
【答案】D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一根铁丝很难被拉长的原因为分子之间的引力较大,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氧气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间隙,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说明花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玻璃破裂处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1、微观粒子的构成特点: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
2、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分子无规则运动,肉眼无法观察,常见例子有:气体颜色的改变,味道的扩散;且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速度越快。
9.(2024九上·深圳期中)近年来许多家庭使用电热液体蚊香,瓶中的碳纤维棒将瓶内的杀虫剂吸到棒的顶端,发热装置会使棒的上端温度达到50℃左右,从而提高驱蚊效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碳纤维棒里面有空隙,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B.常温下,碳纤维里的杀虫剂分子不会运动
C.杀虫剂由液体变为气体,它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
D.杀虫剂对整个房间都有驱蚊效果,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碳纤维棒里面的空隙,属于物体间的间隔,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A错误;
B.炭纤维棒里的杀虫剂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
C.杀虫剂由液体变为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但分子结构没有发生改变,故C错误;
D.杀虫剂对整个房间都有驱蚊效果,是由于杀虫剂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有间隙,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但分子结构不变。
10.(2024九上·广州月考) 对下面四幅图片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图1中,A集气瓶中应该装空气,这样做避免重力对实验造成影响
B.图2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C.图3中,将两个铅柱压在一起,下面能够悬挂一个钩码,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D.图4中,在注射器里密封一些空气,用手可推动活塞压缩空气,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甲1是探究气体的扩散现象,由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为避免重力对实验造成影响,上面的A集气瓶中应该装空气,故A正确;
B.图2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B正确;
C.图3中,紧压在一起的两个铅块能够吊起钩码而不分开,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C正确;
D.图4中,用手可以推动活塞将空气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隙比较大,并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A.从二氧化氮的密度和空气密度的大小关系进行分析;
B.分子运动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C.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D.分子间存在间隙。
二、填空题
11.(2023九上·珠海期中)常见的物质由分子、   构成的。气体不能无限制地压缩,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   。烹饪肉片时,将肉片直接放入热锅里爆炒,在炒肉片的过程中,附近能闻到肉香,这是    现象。
【答案】原子;斥力;扩散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常见的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气体不能无限制地压缩,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在炒肉片的过程中,附近能闻到肉香,这是 属于扩散现象。
综上 第1空、原子; 第2空、 斥力 ;第3空、扩散.
【分析】1、物质的微观结构:有分子和原子、原子包含原子核,电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等,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
2、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分子无规则运动,肉眼无法观察,常见例子有:气体颜色的改变,味道的扩散;且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速度越快。
12.(2023九上·顺德月考)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   构成的。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新冠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飞沫直径为1×10-6~5×10-6m,飞沫   分子,新冠病毒的传播   (后两空均选填“是”或“不是”)分子热运动。
【答案】原子;不是;不是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2)飞沫直径远大于分子直径,不是分子;
(3)病毒不是分子,飞沫的运动是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热运动。
【分析】分子热运动理论的内容:一是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二是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三是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13.(2024九下·惠州月考)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围绕原子核旋转的   构成的,原子核由带正电的   和不带电的   组成。
【答案】电子;质子;中子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故答案为:电子;质子;中子。
【分析】根据我们对于原子和原子核结构的认识做出解答。
14.(2024九上·安定期末)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总体积将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0mL,上述现象说明分子之间存在   。
【答案】小于;间隙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分析】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该问题,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15.(2024九上·龙岗期中)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如图-1所示,用饭勺盛饭时,有一些饭粒粘在饭勺上,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   。如图-2所示,厨师通过闻味道的方式判断食材是否新鲜,这利用了分子不停地做   的运动。如图-3所示,往热锅里加入酱油,锅里的菜汤很快变黑:这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   (选填“剧烈”或“缓慢”)。
图-1 图-2 图-3
【答案】引力;无规则;剧烈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图1中,用饭勺盛饭时,有饭粒粘在饭勺上,是分子间存在引力,吸引在勺子上;
图2中,闻到味道,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形成了扩散现象,人才能闻到气味。
图3中,菜里加入酱油,菜汤颜色很快变黑,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菜的颜色很快改变。
【分析】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闻到气味,是分子不停的无规则运动形成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16.(2024九上·清新期中)茶是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泡茶时能闻到浓浓茶香,这是   现象,温度越   ,茶香越浓.拿起杯盖,杯盖内表面会沾有很多小水珠,且小水珠不掉落,这说明分子间存在   (选填“引力”或“斥力”).
【答案】扩散;高;引力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1)茶是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泡茶时能闻到浓浓茶香,这是扩散现象;
(2)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则茶香越浓;
(3)拿起杯盖,杯盖内表面会沾有很多小水珠,且小水珠不掉落,这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分析】(1)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2)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3)根据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解答。
17.(2024九上·潮南期中)凭肉眼人们无法看到组成物质的分子及物质微小的内部结构,对组成物质分子的认识是通过分子的宏观现象进行的。
(1)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注入水和酒精各一半,封闭管口反复反转玻璃管,观察发现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此现象表明   ;
(2)打开密封香水瓶盖,教室里到处都能闻到香气,此现象表明   ;
(3)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两铅块会粘在一起,此现象表明   ;
(4)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此事实表明   ;
(5)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发明出观察微观世界的工具   (选填“望远镜”或“显微镜”);测量确定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   。
【答案】(1)分子间存在间隙
(2)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引力
(4)分子间存在斥力
(5)显微镜;10-10m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1)将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分子间存在间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空隙,总体积变小。
(2)闻到香水味,是香水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形成了扩散现象,会闻到气味。
(3)压紧的铅块不易分开,是铅块分子间的引力作用,使两个铅块就会粘在一起。
(4)很难压缩固体和液体的体积,是挤压时,分子间距减小,分子间存在斥力,阻止被进一步压缩。
(5)微小粒子肉眼不能看见,科学家利用显微镜,逐渐深入地看清组成物质的微小结构。
分子的直径很小,用纳米作为单位的,即0.1nm=10-10m,确定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
【分析】(1)分子间有间隙,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2)闻到气味,是分子的不停的无规则运动形成的;
(3)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4)物体不易被压缩,是分子间有斥力;
(5)分子很小,利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小的粒子;分子的直径约0.1nm。
(1)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表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空隙,所以充分混合后酒精和水总体积变小。
(2)我们能闻到香水味是因为香水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我们的鼻子中,我们就会闻到气味。
(3)用力压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铅块的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小,分子间的引力变大,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作用,两个铅块就会粘在一起。
(4)固体和液体物质的体积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阻止物质被进一步压缩。
(5)[1]在从微小粒子到浩瀚宇宙的探索过程中,科学家发明的显微镜使人类能逐渐深入地看清组成物质的微小结构。
[2]分子的直径是用纳米作为单位度量的,即10-10m,故测量确定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
18.(2023九上·南宁期中)在“天宫课堂”中,王亚萍用水和两块塑料板搭建了一座液桥,这是利用了分子间有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   。
【答案】引力;剧烈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用水和两块塑料板搭建液桥,水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分子地无规则运动和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分析】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19.(2024九下·松北模拟)如图为某款儿童用的驱蚊手环,刚撕开包装袋会闻到驱蚊剂的味道,这是   现象;温度越高气味越明显,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   。
【答案】扩散;剧烈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不能闻到驱蚊剂的味道是因为驱蚊剂扩散到空气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越明显。
故答案为:扩散;剧烈。
【分析】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分子无规则运动,肉眼无法观察,常见例子有:气体颜色的改变,味道的扩散;且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速度越快
20.(2024九上·香洲月考)如下图所示,是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微观模型,其中丙图表示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液”或“气”)态;该物质从丙图状态变化到乙图状态时,体积变大,分子间的作用力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人们借助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   。
【答案】液;变小;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1)图甲分子排列规则该物质是固态,丙图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该物质是液态,
(2)乙图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是气态。从甲图状态变化到乙图状态时,由液态变为气态,物质体积变大,分子间距变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小。
(3)人们借助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即分子热运动。
【分析】1、物质不同状态,分子排列规律不同,分子间距离小并且排列规则是固态,分子间距离小排列不规则是液态,分子间距离大排列不规则是气态。
2、气体分子间距大,分子作用力很小,由液态变气态,分子间作用力变小。
3、分子热运动,分子在永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1.(2024九上·衡阳月考)如图为某款儿童用的驱蚊手环,刚撕开包装袋会闻到驱蚊剂的味道,这是   现象。温度越高气味越明显,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   。撕开包装袋,需要一定的力气这说明   。
【答案】扩散;剧烈;分子间有引力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闻到驱蚊剂的味道,这是扩散现象。
温度越高气味越明显,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撕开包装袋,需要一定的力气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分析】扩散: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2.(2024九上·武汉月考)固态、液态和气态是自然界中物质最常见的三种状态,如图所示是这三种状态物质的分子结构排列模型。分子间引力最大的是   (选填“甲”、“乙”或“丙”)。如图所示,一个瓶中装有无色透明的空气,另一个瓶中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应选择   图(选填“丁”或“戊”)所示实验研究气体扩散现象,抽去玻璃隔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该实验在   (选填“高温”或“低温”)环境中进行,看到气体混合更快。
【答案】甲;戊;高温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1)比较甲、乙、丙知道,三者中甲的分子间距离最小,丙的最大,所以甲是固体分子的排列模型,乙是液体分子的排列模型,丙是气体分子的排列模型,甲的分子间作用力最大,乙次之,丙最小。
(2)因空气的密度小于二氧化氮的密度,所以若采用图丁做实验,将不得不考虑二氧化氮气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的可能性,不能得出气体在扩散的结论。为避免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应采用图戊所示的实验进行研究。
(3)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所以在高温环境中,气体混合的速度更快。
【分析】(1)一般情况下,同种物质的固态分子间距最小,而气态分子间距最大;
(2)注意避免重力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3)根据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判断。
三、实验探究题
23.(2024九上·南海月考)实践小组在进行酒精和水混合实验中,分别采用了如图所示三种不同的容器:一端开口的直玻璃管、下大上小的玻璃管、上大下小的玻璃管。在进行实验时,都应先注入一半体积的   ,然后将另外一种液体注满设备,最后用食指堵住容器口并上下颠倒几次,发现容器中的液面降低,这说明了   。此现象   (选填“能”“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水;分子间有间隙;不能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探究分子间有间隙实验中,由于水的密度比酒精大,密度大的液体在下方,应先注入一半体积的水,再注入酒精;
液体混合后,容器中的液面降低,是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的间隙中,使得总体积变小了,可知分子间有间隙。
由于液体混合,是容器颠倒几次,是外力使液体混合,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析】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反应液体分子间有间隙;分子运动使液体混合,反应分子运动。
24.(2024九上·新丰期中)分子动理论相关实验
如图所示,是我们在学习分子热运动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清水与硫酸铜溶液开始界面十分清晰,静置一段时间后, 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b:玻璃板下表面接触水面,用弹簧测力计把玻璃片拉开,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重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 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挂一个钩码也没将它们拉开。
(1)图a和图   两个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   ,图a实验过程中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搅动量简里的液体;
(2)图b和图   两个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3)图d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可以用   水(选填“冷”或“热”)实验,原因是分子的热运动的快慢与   有关。
【答案】d;无规则运动;不需要;e;引力;热;温度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1)图a中不同液体混合,反应分子运动,图d,墨水在水中扩散,反应分子运动,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都是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图a实验中,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不需要搅动量筒里的液体。
(2)图b中,测力计拉链大于重力,是分子间有引力;图e中,铅块压紧,不易分开,反应分子间有引力,两个实验的原因相同,都是分子之间有引力。
(3)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图d中,用热水进行实验,尽快达到实验目的。
【分析】(1)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形成扩散现象;
(2)铅块压紧不易分开,是分子之间有引力;
(3)分子运动快慢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四、综合题
25.(2023九上·香洲期中)在学习了“分子动理论”后,小宇进行了以下几个小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小宇在一个量筒中依次倒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和无色的水,放置30天后,液体变为均匀的淡蓝色,这是   现象,说明分子在   ;
(2)如图乙所示,这是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实验现象,说明了分子间存在   ;
(3)如图丙所示,小宇用弹簧测力计将玻璃板平放在水面上与水面刚好接触,向上拉弹簧测力计时,发现测力计的示数变大了。这说明:分子间存在   ;这个原理可以用来解释固体很难被   (选填“拉伸”或“压缩”)。
【答案】扩散;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间隙;引力;拉伸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1)水分子和硫酸铜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是扩散现象;
(2)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3)当玻璃接触水面时,水分子和玻璃分子距离较近,会产生相互作用的引力,用弹簧测力计将玻璃拉起,需提供比玻璃重力大的力,这个原理可以用来解释固体很难被被拉伸。
【分析】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6.(2024九上·电白期末)北京时间年月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介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
(1)绿茶的制作中揉捻是塑造外形的重要工序。通过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这说明   ;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我们闻到茶香四溢,是因为   ;
(2)如图所示,使用紫砂壶倒茶时,请你猜想壶身和壶嘴处的液面是否相平,理由是   ;
(3)泡好的茶放一段时间后它的内能会   。
【答案】(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液面没有处于静止状态,液面不相平
(3)减小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连通器原理;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1)通过外力作用,使叶片卷转成条,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闻到茶香四溢,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形成的;
(2)如图所示,倒茶时,由于液面没有处于静止状态,液面不相平;
(3)泡好的茶放一段时间后,温度降低,内能会减小。
【分析】(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闻到气味是分子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2)连通器中液面不平,液体流出;
(3)质量一定时,温度降低,内能变小。
五、简答题
27.(2023九上·吉林期中)小红冲了一杯热咖啡,屋子里立刻充满了浓郁的香味。请你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这个现象。
【答案】答:根据分子动理论可知,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所以热咖啡闻起来香味浓。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 根据分子动理论可知,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所以热咖啡闻起来香味浓。
【分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的实质就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1 / 1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同步练习13.1分子热运动(培优卷)
一、选择题
1.(2024九下·望花模拟)如图为香薰石,也称纳米香石。是由具有纳米级多孔性结构的矿石染色制成,使用时在石子上滴上适量的香薰油,静置一会使精油渗透到石内。香薰石能够快速清除空气中的异味分子,同时营造出怡人且持久的香气氛围(  )
A.人们通常以纳米为单位来量度分子大小,1μm=10nm
B.香薰石发出香味是由于分子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C.矿石能被染成各种颜色,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环境温度升高香薰石发出的香气浓度不变
2.(2024九下·灌云期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手捏面包,面包的体积缩小了,证明分子间有空隙
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证明分子间有斥力
C.打开香水瓶后,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香味,证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D.煤堆在墙角的时间久了,墙内也变黑了,证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2020九上·雁江期末)下面的现象与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一个带正电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则轻小物体一定带负电
B.摩擦起电创造出了正、负电荷
C.电荷的移动便形成了电流
D. 的水 和的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 ,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4.(2024九上·广东期中)湿润蓝色石蕊试纸遇到二氧化碳会变红.把分别装有高纯度二氧化碳和氢气的玻璃瓶瓶口相对,用玻璃板隔开,如图 所示(两种气体均无色透明,且瓶内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大于氢气密度).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后,瓶中气体分子停止运动
B.抽去玻璃板之后,氢气也会进入下方的瓶子之中
C.抽去玻璃板,没有马上看到石蕊试纸变色,说明二氧化碳气体无法扩散到氢气中
D.出现石蕊试纸变红的现象,是由于分子间有斥力
5.(2024九上·顺德期中)下列实验中,能证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是(  )
A.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
B.密封注射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
C.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D.铅块相互紧压后会粘在一起
6.(2024九上·大埔期中)如下图所示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物质的气、液、固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A.甲是液态 B.乙是气态 C.丙是液态 D.甲是固态
7.(2024九上·南山期中)结合图片,对下列有关分子动理论的实验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用弹簧测力计缓慢向上提拉与水面接触的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B.图乙:抽去玻璃隔板,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扩散到空气中,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图丙: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些,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D.图丁:铅块与金块长时间紧压在一起,铅和金会相互渗透,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8.(2024九上·广州月考)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一根铁丝很难被拉长——分子间存在引力
B.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隙
C.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分子不停地运动
D.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斥力
9.(2024九上·深圳期中)近年来许多家庭使用电热液体蚊香,瓶中的碳纤维棒将瓶内的杀虫剂吸到棒的顶端,发热装置会使棒的上端温度达到50℃左右,从而提高驱蚊效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碳纤维棒里面有空隙,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B.常温下,碳纤维里的杀虫剂分子不会运动
C.杀虫剂由液体变为气体,它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
D.杀虫剂对整个房间都有驱蚊效果,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10.(2024九上·广州月考) 对下面四幅图片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图1中,A集气瓶中应该装空气,这样做避免重力对实验造成影响
B.图2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C.图3中,将两个铅柱压在一起,下面能够悬挂一个钩码,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D.图4中,在注射器里密封一些空气,用手可推动活塞压缩空气,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二、填空题
11.(2023九上·珠海期中)常见的物质由分子、   构成的。气体不能无限制地压缩,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   。烹饪肉片时,将肉片直接放入热锅里爆炒,在炒肉片的过程中,附近能闻到肉香,这是    现象。
12.(2023九上·顺德月考)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   构成的。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新冠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飞沫直径为1×10-6~5×10-6m,飞沫   分子,新冠病毒的传播   (后两空均选填“是”或“不是”)分子热运动。
13.(2024九下·惠州月考)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围绕原子核旋转的   构成的,原子核由带正电的   和不带电的   组成。
14.(2024九上·安定期末)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总体积将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0mL,上述现象说明分子之间存在   。
15.(2024九上·龙岗期中)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如图-1所示,用饭勺盛饭时,有一些饭粒粘在饭勺上,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   。如图-2所示,厨师通过闻味道的方式判断食材是否新鲜,这利用了分子不停地做   的运动。如图-3所示,往热锅里加入酱油,锅里的菜汤很快变黑:这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   (选填“剧烈”或“缓慢”)。
图-1 图-2 图-3
16.(2024九上·清新期中)茶是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泡茶时能闻到浓浓茶香,这是   现象,温度越   ,茶香越浓.拿起杯盖,杯盖内表面会沾有很多小水珠,且小水珠不掉落,这说明分子间存在   (选填“引力”或“斥力”).
17.(2024九上·潮南期中)凭肉眼人们无法看到组成物质的分子及物质微小的内部结构,对组成物质分子的认识是通过分子的宏观现象进行的。
(1)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注入水和酒精各一半,封闭管口反复反转玻璃管,观察发现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此现象表明   ;
(2)打开密封香水瓶盖,教室里到处都能闻到香气,此现象表明   ;
(3)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两铅块会粘在一起,此现象表明   ;
(4)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此事实表明   ;
(5)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发明出观察微观世界的工具   (选填“望远镜”或“显微镜”);测量确定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   。
18.(2023九上·南宁期中)在“天宫课堂”中,王亚萍用水和两块塑料板搭建了一座液桥,这是利用了分子间有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   。
19.(2024九下·松北模拟)如图为某款儿童用的驱蚊手环,刚撕开包装袋会闻到驱蚊剂的味道,这是   现象;温度越高气味越明显,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   。
20.(2024九上·香洲月考)如下图所示,是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微观模型,其中丙图表示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液”或“气”)态;该物质从丙图状态变化到乙图状态时,体积变大,分子间的作用力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人们借助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   。
21.(2024九上·衡阳月考)如图为某款儿童用的驱蚊手环,刚撕开包装袋会闻到驱蚊剂的味道,这是   现象。温度越高气味越明显,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   。撕开包装袋,需要一定的力气这说明   。
22.(2024九上·武汉月考)固态、液态和气态是自然界中物质最常见的三种状态,如图所示是这三种状态物质的分子结构排列模型。分子间引力最大的是   (选填“甲”、“乙”或“丙”)。如图所示,一个瓶中装有无色透明的空气,另一个瓶中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应选择   图(选填“丁”或“戊”)所示实验研究气体扩散现象,抽去玻璃隔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该实验在   (选填“高温”或“低温”)环境中进行,看到气体混合更快。
三、实验探究题
23.(2024九上·南海月考)实践小组在进行酒精和水混合实验中,分别采用了如图所示三种不同的容器:一端开口的直玻璃管、下大上小的玻璃管、上大下小的玻璃管。在进行实验时,都应先注入一半体积的   ,然后将另外一种液体注满设备,最后用食指堵住容器口并上下颠倒几次,发现容器中的液面降低,这说明了   。此现象   (选填“能”“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4.(2024九上·新丰期中)分子动理论相关实验
如图所示,是我们在学习分子热运动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清水与硫酸铜溶液开始界面十分清晰,静置一段时间后, 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b:玻璃板下表面接触水面,用弹簧测力计把玻璃片拉开,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重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 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挂一个钩码也没将它们拉开。
(1)图a和图   两个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   ,图a实验过程中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搅动量简里的液体;
(2)图b和图   两个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3)图d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可以用   水(选填“冷”或“热”)实验,原因是分子的热运动的快慢与   有关。
四、综合题
25.(2023九上·香洲期中)在学习了“分子动理论”后,小宇进行了以下几个小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小宇在一个量筒中依次倒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和无色的水,放置30天后,液体变为均匀的淡蓝色,这是   现象,说明分子在   ;
(2)如图乙所示,这是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实验现象,说明了分子间存在   ;
(3)如图丙所示,小宇用弹簧测力计将玻璃板平放在水面上与水面刚好接触,向上拉弹簧测力计时,发现测力计的示数变大了。这说明:分子间存在   ;这个原理可以用来解释固体很难被   (选填“拉伸”或“压缩”)。
26.(2024九上·电白期末)北京时间年月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介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
(1)绿茶的制作中揉捻是塑造外形的重要工序。通过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这说明   ;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我们闻到茶香四溢,是因为   ;
(2)如图所示,使用紫砂壶倒茶时,请你猜想壶身和壶嘴处的液面是否相平,理由是   ;
(3)泡好的茶放一段时间后它的内能会   。
五、简答题
27.(2023九上·吉林期中)小红冲了一杯热咖啡,屋子里立刻充满了浓郁的香味。请你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这个现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分子的大小约为10-10m=0.1nm,,故A错误;
B.薰石发出香味,是香味分子不停无规则运动形成的扩散现象,故B正确;
C.矿石被染成各种颜色,反应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温度升高,香薰石的分子无规则运动更剧烈,香气浓度将更大,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分子的直径是0.1nm,闻到气味,是分子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分子间有间隙,但分子间的间隙是用肉眼不能看到的,用手捏面包,面包的体积缩小了,是将面包里的部分空气挤压出来了,不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A错误,符合题意;
B、由于斥力的存在,所以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打开香水瓶后,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香味,是香气分子不停地无规则运动,扩散到了空气中的结果,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煤堆在墙角的时间久了,墙内也变黑了,是由于煤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煤分子运动到墙壁中的逐渐增多,而使墙内变黑,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分子间有间隙,但分子间的间隙是用肉眼不能看到的,由于斥力的存在,所以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分子不停地无规则运动,扩撒现象也可以在发生在固体之间。
3.【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同种电荷间可以相互吸引,同时带电体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因此,一带正电的物体吸引另一轻小物体,则轻小物体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A不符合题意;
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B不符合题意;
C.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C不符合题意;
D.由于分子间有间隙,将酒精和水混合,发生扩散现象,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是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结合题目的表述分析即可。
4.【答案】B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 A.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后,瓶中气体分子仍旧在运动,故A错误;
B.氢气分子也在不停运动,所以抽去玻璃板之后,氢气也会进入下方的瓶子之中,故B正确;
C.抽去玻璃板,没有马上看到石蕊试纸变色,说明扩散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不是二氧化碳气体无法扩散到氢气中,故C错误;
D.出现石蕊试纸变红的现象,是由于二氧化碳气体扩散到氢气中,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 ABC.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物质的分子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就叫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扩散现象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做匀速直线运动。
5.【答案】B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密封注射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相互排斥而难以压缩,故B符合题意;
C.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C不符合题意;
D.铅块相互紧压后会粘在一起的原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微观粒子的构成特点: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
2、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分子无规则运动,肉眼无法观察,常见例子有:气体颜色的改变,味道的扩散;且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速度越快。
6.【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三态;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D.甲图中分子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小,分子的位置不固定,反映了液态分子的模型,故A正确,D错误;
B.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小,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很大,分子的位置固定,反映了固态分子的模型,固B错误;
C.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分子的位置非常散乱,反映了气态分子的模型,故C错误;
故选:A。
【分析】1.固体分子间距离小,作用力大,分子位置固定宏观上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具有流动性;
2.液体分子间距很大,作用力小,分子位置不固定,宏观上有固定的体积,无固定形状,具有流动
性;
3.气体分子间距很大,作用力几乎为零,分子极度散乱,宏观上无固定的体积,无固定形状,具有流动
性。
7.【答案】C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 解:A、玻璃板即将离开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故A错误;
B、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由于自身密度大的缘故,二氧化氮分子也会下沉到下方的空气瓶子中去,就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
C、红墨水在热水中颜色变得快些,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C正确;
D、铅板和金板长时间压紧在一起,铅和金会互相渗透,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固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2)扩散现象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8.【答案】D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一根铁丝很难被拉长的原因为分子之间的引力较大,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氧气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间隙,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说明花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玻璃破裂处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1、微观粒子的构成特点: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
2、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分子无规则运动,肉眼无法观察,常见例子有:气体颜色的改变,味道的扩散;且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速度越快。
9.【答案】D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碳纤维棒里面的空隙,属于物体间的间隔,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A错误;
B.炭纤维棒里的杀虫剂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
C.杀虫剂由液体变为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但分子结构没有发生改变,故C错误;
D.杀虫剂对整个房间都有驱蚊效果,是由于杀虫剂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有间隙,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但分子结构不变。
10.【答案】D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甲1是探究气体的扩散现象,由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为避免重力对实验造成影响,上面的A集气瓶中应该装空气,故A正确;
B.图2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B正确;
C.图3中,紧压在一起的两个铅块能够吊起钩码而不分开,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C正确;
D.图4中,用手可以推动活塞将空气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隙比较大,并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A.从二氧化氮的密度和空气密度的大小关系进行分析;
B.分子运动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C.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D.分子间存在间隙。
11.【答案】原子;斥力;扩散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常见的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气体不能无限制地压缩,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在炒肉片的过程中,附近能闻到肉香,这是 属于扩散现象。
综上 第1空、原子; 第2空、 斥力 ;第3空、扩散.
【分析】1、物质的微观结构:有分子和原子、原子包含原子核,电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等,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
2、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分子无规则运动,肉眼无法观察,常见例子有:气体颜色的改变,味道的扩散;且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速度越快。
12.【答案】原子;不是;不是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2)飞沫直径远大于分子直径,不是分子;
(3)病毒不是分子,飞沫的运动是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热运动。
【分析】分子热运动理论的内容:一是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二是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三是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13.【答案】电子;质子;中子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故答案为:电子;质子;中子。
【分析】根据我们对于原子和原子核结构的认识做出解答。
14.【答案】小于;间隙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分析】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该问题,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15.【答案】引力;无规则;剧烈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图1中,用饭勺盛饭时,有饭粒粘在饭勺上,是分子间存在引力,吸引在勺子上;
图2中,闻到味道,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形成了扩散现象,人才能闻到气味。
图3中,菜里加入酱油,菜汤颜色很快变黑,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菜的颜色很快改变。
【分析】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闻到气味,是分子不停的无规则运动形成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16.【答案】扩散;高;引力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1)茶是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泡茶时能闻到浓浓茶香,这是扩散现象;
(2)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则茶香越浓;
(3)拿起杯盖,杯盖内表面会沾有很多小水珠,且小水珠不掉落,这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分析】(1)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2)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3)根据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解答。
17.【答案】(1)分子间存在间隙
(2)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引力
(4)分子间存在斥力
(5)显微镜;10-10m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1)将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分子间存在间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空隙,总体积变小。
(2)闻到香水味,是香水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形成了扩散现象,会闻到气味。
(3)压紧的铅块不易分开,是铅块分子间的引力作用,使两个铅块就会粘在一起。
(4)很难压缩固体和液体的体积,是挤压时,分子间距减小,分子间存在斥力,阻止被进一步压缩。
(5)微小粒子肉眼不能看见,科学家利用显微镜,逐渐深入地看清组成物质的微小结构。
分子的直径很小,用纳米作为单位的,即0.1nm=10-10m,确定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
【分析】(1)分子间有间隙,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2)闻到气味,是分子的不停的无规则运动形成的;
(3)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4)物体不易被压缩,是分子间有斥力;
(5)分子很小,利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小的粒子;分子的直径约0.1nm。
(1)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表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空隙,所以充分混合后酒精和水总体积变小。
(2)我们能闻到香水味是因为香水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我们的鼻子中,我们就会闻到气味。
(3)用力压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铅块的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小,分子间的引力变大,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作用,两个铅块就会粘在一起。
(4)固体和液体物质的体积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阻止物质被进一步压缩。
(5)[1]在从微小粒子到浩瀚宇宙的探索过程中,科学家发明的显微镜使人类能逐渐深入地看清组成物质的微小结构。
[2]分子的直径是用纳米作为单位度量的,即10-10m,故测量确定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
18.【答案】引力;剧烈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用水和两块塑料板搭建液桥,水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分子地无规则运动和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分析】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19.【答案】扩散;剧烈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不能闻到驱蚊剂的味道是因为驱蚊剂扩散到空气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越明显。
故答案为:扩散;剧烈。
【分析】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分子无规则运动,肉眼无法观察,常见例子有:气体颜色的改变,味道的扩散;且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速度越快
20.【答案】液;变小;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1)图甲分子排列规则该物质是固态,丙图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该物质是液态,
(2)乙图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是气态。从甲图状态变化到乙图状态时,由液态变为气态,物质体积变大,分子间距变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小。
(3)人们借助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即分子热运动。
【分析】1、物质不同状态,分子排列规律不同,分子间距离小并且排列规则是固态,分子间距离小排列不规则是液态,分子间距离大排列不规则是气态。
2、气体分子间距大,分子作用力很小,由液态变气态,分子间作用力变小。
3、分子热运动,分子在永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1.【答案】扩散;剧烈;分子间有引力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闻到驱蚊剂的味道,这是扩散现象。
温度越高气味越明显,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撕开包装袋,需要一定的力气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分析】扩散: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2.【答案】甲;戊;高温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1)比较甲、乙、丙知道,三者中甲的分子间距离最小,丙的最大,所以甲是固体分子的排列模型,乙是液体分子的排列模型,丙是气体分子的排列模型,甲的分子间作用力最大,乙次之,丙最小。
(2)因空气的密度小于二氧化氮的密度,所以若采用图丁做实验,将不得不考虑二氧化氮气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的可能性,不能得出气体在扩散的结论。为避免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应采用图戊所示的实验进行研究。
(3)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所以在高温环境中,气体混合的速度更快。
【分析】(1)一般情况下,同种物质的固态分子间距最小,而气态分子间距最大;
(2)注意避免重力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3)根据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判断。
23.【答案】水;分子间有间隙;不能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探究分子间有间隙实验中,由于水的密度比酒精大,密度大的液体在下方,应先注入一半体积的水,再注入酒精;
液体混合后,容器中的液面降低,是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的间隙中,使得总体积变小了,可知分子间有间隙。
由于液体混合,是容器颠倒几次,是外力使液体混合,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析】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反应液体分子间有间隙;分子运动使液体混合,反应分子运动。
24.【答案】d;无规则运动;不需要;e;引力;热;温度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1)图a中不同液体混合,反应分子运动,图d,墨水在水中扩散,反应分子运动,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都是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图a实验中,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不需要搅动量筒里的液体。
(2)图b中,测力计拉链大于重力,是分子间有引力;图e中,铅块压紧,不易分开,反应分子间有引力,两个实验的原因相同,都是分子之间有引力。
(3)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图d中,用热水进行实验,尽快达到实验目的。
【分析】(1)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形成扩散现象;
(2)铅块压紧不易分开,是分子之间有引力;
(3)分子运动快慢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5.【答案】扩散;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间隙;引力;拉伸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1)水分子和硫酸铜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是扩散现象;
(2)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3)当玻璃接触水面时,水分子和玻璃分子距离较近,会产生相互作用的引力,用弹簧测力计将玻璃拉起,需提供比玻璃重力大的力,这个原理可以用来解释固体很难被被拉伸。
【分析】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6.【答案】(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液面没有处于静止状态,液面不相平
(3)减小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连通器原理;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1)通过外力作用,使叶片卷转成条,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闻到茶香四溢,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形成的;
(2)如图所示,倒茶时,由于液面没有处于静止状态,液面不相平;
(3)泡好的茶放一段时间后,温度降低,内能会减小。
【分析】(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闻到气味是分子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2)连通器中液面不平,液体流出;
(3)质量一定时,温度降低,内能变小。
27.【答案】答:根据分子动理论可知,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所以热咖啡闻起来香味浓。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 根据分子动理论可知,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所以热咖啡闻起来香味浓。
【分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的实质就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