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4 15:58:12

文档简介

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二)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曲靖期中)公元前344年,秦国政府下令统一度量衡,并颁布了度量衡标准器(如图)。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文景之治 D.孝文帝改革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2.(2024七上·朝阳期中)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这一变化促进了(  )
A.民族差异的消失 B.农耕文明的收缩
C.国家制度的确立 D.华夏认同的形成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3.(2024七上·衡阳月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 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大教育家,他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先后培养学生有三千人,均衡教育就是要实现教育公平,而在古代社会,私学出现之前,教育是达官贵人子弟的专利,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被拒绝于门外。因此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很好地体现“均衡发展”思想,C正确;
“仁”是孔子提出的政治学说,A错误;
“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均衡教育无关,B错误;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总结的学习方法,不是教育思想,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孔子。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孔子的主张分析选项看哪个符合题干要求即可得出答案。
4.(2024七上·岳阳月考)中国传统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下面典籍中的记载能反映出的共同智慧是(  )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
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礼记》
外内均和,诸侯臣伏。国家安宁,不用兵革。
—《管子》
A.顺应自然 B.勤劳节俭 C.以和为贵 D.重视孝道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材料“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意为伐木和种树要同时进行,这样山林就不会光秃,百姓也有生活用的木材,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材料“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意为父子之间心意诚厚,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夫妻之间和和美美,家业才能旺发达,体现了家庭和睦;材料“外内均和,诸侯臣伏。国家安宁,不用兵革”意为外内和睦,诸侯臣服,国家安宁,不用兵革,体现了国家和谐。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以和为贵的思想,故选项C符合题意;
A.顺应自然,荀子的观点强调顺应自然,但与《礼记》《管子》的观点无关,不符合题意;
B. 勤劳节俭 ,《礼记》的内容强调家庭和睦,但并未涉及勤劳节俭,不符合题意;
D. 重视孝道 ,重视孝道是《礼记》强调的内容,但材料中荀子和管子的观点与此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再分析理解它们的共同之处进行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5.(2023七上·期末)有学者认为,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该学者旨在强调百家争鸣(  )
A.学派众多 B.思想活跃 C.影响深远 D.注重创新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和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影响深远,C项正确;
题干中没有提到百家争鸣的众多学派,排除A项;
题干中没有提到众多学派,看不出思想活跃,排除B项;
题干中可以看出后来的学者大都从百家争鸣中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不是创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旨在强调百家争鸣影响深远。
6.(2024七上·禅城月考)小王在复习某知识点时绘制了如图示意图,由此判断小王正在复习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7.《太史公自序》软“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授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互相残杀
C.分封制逐步瓦解 D.诸侯国弃医逃跑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是依靠土地和义务关系建立起周王与各诸侯王之间的隶属关系,这种隶属关系是建立在周王室实力基础上,随着诸侯王势力的增强,世袭的诸侯王与周王之间的隶属关系越来越疏远,不再听命于周王,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诸侯互相兼并,数目减少,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崩溃,故选项C符合题意;
A.诸侯国数目减少,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问题,不符合题意;
B. 诸侯国之间互相残杀 ,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问题,不符合题意;
D. 诸侯国弃医逃跑 ,题干中没有显示诸侯国弃医逃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的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是本质问题,不要看表面。
8.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B.磨制石器-打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C.青铜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铁制农具
D.铁制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使用简单的打制石器,原始社会后期掌握了磨制技术,使用磨制石器,到了商周时期,使用青铜农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广泛应用,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磨制石器-打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C. 青铜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铁制农具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铁制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生产工具出现的时间的识记进行排序回答,这就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9.(2023七上·农安期中)下列关于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未能强化国家机器 B.后期的统治者统治残暴
C.不注重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分封诸侯引起内乱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最后一位国王桀,商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商纣,西周的最后一位国王周幽王。三者贪图享乐,统治残暴。最后导致亡国,B项正确;
未能强化国家机器,与夏商西周灭亡无关,排除A项;
不注重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不是夏商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分封诸侯引起内乱不是夏商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识记夏、商、西周的相关史实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夏商西周更迭的史实以及得到的历史教训。
10.(2023七上·宝安期中)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B.南北对峙政治分裂
C.中华文化多元交融 D.农耕文明世界领先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从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示意图》”信息可知,文化圈的分布情况显示出各个文化有交集。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内容,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B. 南北对峙政治分裂 ,材料没有反映南北对峙,不符合题意;
D. 农耕文明世界领先 ,材料没有与世界比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紧贴题干信息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1.(2016七上·相城期末)“春秋以来,由于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财产并出租……”“它们”指(  )
A.磨制石器 B.骨耜
C.青铜器 D.铁农具和牛耕
【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由材料“春秋以来,由于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可知“它们”指的是铁农具和牛耕,铁农具和牛耕都开始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12.(2023七上·余江期中)班上有位同学喜欢上课说话,小明作为班长对此很苦恼。历史老师建议他思考问题时学学古人的智慧,对于该问题,假如他向孔子请教,孔子可能回答(  )
A.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
B.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
C.这是意识问题,要让同学自我觉悟
D.这是认识问题,要树立兼爱尚贤意识
【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B正确;
法家强调以法治国,“严格惩罚”属于法家,A错误;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让同学自我觉悟”属于道家,C错误;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兼爱尚贤意识”属于墨家,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儒家思想。解题方法是阅读题干,依据所学思考选项中那种办法符合儒家思想即可得出答案。
13.(2023七上·福田期末)如图所示古代水利工程建造所体现的“中国智慧”是(  )
A.因地制宜选址恰当 B.控流发电造福千秋
C.沟通水系防止水害 D.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位置选择岷江流速骤减地带……选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口……”可知,都江堰巧妙利用地形,选址得当,A项正确;
战国时期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而非控流发电,排除B项;
都江堰没有沟通不同水系,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都江堰修建的时期、位置、人物及其作用。
14.(2023七上·期末)文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表中的文字有助于了解的历史时期是(  )
甲骨文
现代汉字 伐 牛 年 家
A.夏朝 B.商周 C.春秋 D.战国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表中的文字是甲骨文,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的文字,有助于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B项正确;甲骨文不是夏朝的文字,排除A项;
春秋时期不使用甲骨文,排除C项;
战国时期不使用甲骨文,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甲骨文,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5.史学上有“左图右史“之说,小明同学利用地图(如下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
A.西周分封 B.春秋五霸 C.战国七雄 D.秦灭六国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地图上显示了周、晋、燕、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春秋时期,五霸争雄,故选项B符合题意;
A.西周分封,西周时期的都城是镐京,地图上的都城是洛阳属于东周,不符合题意;
C.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晋国分为赵魏韩三国,不符合题意;
D.秦灭六国,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就没有这些诸侯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地图,特别是其中的这些诸侯国,尤其是晋国,这是春秋时期的重要特征,因为晋国分裂为赵魏韩三国,战国开始。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4七上·邛崃期中)七年级某班学生分组开展了“探寻周代的发展变化”的实践活动,以下是部分小组的实践成果,现邀请你参与其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制度变革】
(这一制度)在山东,河南等地大封诸侯,为当地带去了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强化了这些地区百姓和中原王朝的交流与认同,周边地区被迅速纳入中华文明。
(1)第一组同学利用示意图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西周时期的某项政治制度,请指出这一制度的名称,并分析这一制度的积极影响。
【经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在一些遗址中已有铁农具出土,如陕西雍城秦故都春秋中期贵族墓出土铁锌(铁铲),湖南长沙楚墓出土铁铲、铁口锄等。当时的史书《国语》还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晋国有一大力士,名字叫牛子耕。以经济发展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各方面也处于急剧变化之中。
(2)第二组同学搜集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思想繁荣】
(3)第三小组的同学制作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部分思想家的展板。展板中的某位人物在时间对应上出现了错误,请你指出错误的人物,并按照展板格式为他们增补介绍一位思想家。
姓名: 学派: 思想主张:(写出任意一条即可)
(4)参观完他们的实践成果,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分析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
【答案】(1) 制度名称:分封制;积极影响:扩大了统治范围,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稳定了周初政治形势,巩固了西周的政权等。
(2)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或铁犁牛耕的出现
(3) 错误的人物:老子。示例:姓名:庄子,学派:道家,思想主张:追求人的精神自由。
(4) 联系: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1 / 1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二)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曲靖期中)公元前344年,秦国政府下令统一度量衡,并颁布了度量衡标准器(如图)。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文景之治 D.孝文帝改革
2.(2024七上·朝阳期中)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这一变化促进了(  )
A.民族差异的消失 B.农耕文明的收缩
C.国家制度的确立 D.华夏认同的形成
3.(2024七上·衡阳月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 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4.(2024七上·岳阳月考)中国传统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下面典籍中的记载能反映出的共同智慧是(  )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
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礼记》
外内均和,诸侯臣伏。国家安宁,不用兵革。
—《管子》
A.顺应自然 B.勤劳节俭 C.以和为贵 D.重视孝道
5.(2023七上·期末)有学者认为,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该学者旨在强调百家争鸣(  )
A.学派众多 B.思想活跃 C.影响深远 D.注重创新
6.(2024七上·禅城月考)小王在复习某知识点时绘制了如图示意图,由此判断小王正在复习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7.《太史公自序》软“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授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互相残杀
C.分封制逐步瓦解 D.诸侯国弃医逃跑
8.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B.磨制石器-打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C.青铜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铁制农具
D.铁制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
9.(2023七上·农安期中)下列关于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未能强化国家机器 B.后期的统治者统治残暴
C.不注重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分封诸侯引起内乱
10.(2023七上·宝安期中)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B.南北对峙政治分裂
C.中华文化多元交融 D.农耕文明世界领先
11.(2016七上·相城期末)“春秋以来,由于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财产并出租……”“它们”指(  )
A.磨制石器 B.骨耜
C.青铜器 D.铁农具和牛耕
12.(2023七上·余江期中)班上有位同学喜欢上课说话,小明作为班长对此很苦恼。历史老师建议他思考问题时学学古人的智慧,对于该问题,假如他向孔子请教,孔子可能回答(  )
A.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
B.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
C.这是意识问题,要让同学自我觉悟
D.这是认识问题,要树立兼爱尚贤意识
13.(2023七上·福田期末)如图所示古代水利工程建造所体现的“中国智慧”是(  )
A.因地制宜选址恰当 B.控流发电造福千秋
C.沟通水系防止水害 D.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14.(2023七上·期末)文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表中的文字有助于了解的历史时期是(  )
甲骨文
现代汉字 伐 牛 年 家
A.夏朝 B.商周 C.春秋 D.战国
15.史学上有“左图右史“之说,小明同学利用地图(如下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
A.西周分封 B.春秋五霸 C.战国七雄 D.秦灭六国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4七上·邛崃期中)七年级某班学生分组开展了“探寻周代的发展变化”的实践活动,以下是部分小组的实践成果,现邀请你参与其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制度变革】
(这一制度)在山东,河南等地大封诸侯,为当地带去了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强化了这些地区百姓和中原王朝的交流与认同,周边地区被迅速纳入中华文明。
(1)第一组同学利用示意图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西周时期的某项政治制度,请指出这一制度的名称,并分析这一制度的积极影响。
【经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在一些遗址中已有铁农具出土,如陕西雍城秦故都春秋中期贵族墓出土铁锌(铁铲),湖南长沙楚墓出土铁铲、铁口锄等。当时的史书《国语》还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晋国有一大力士,名字叫牛子耕。以经济发展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各方面也处于急剧变化之中。
(2)第二组同学搜集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思想繁荣】
(3)第三小组的同学制作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部分思想家的展板。展板中的某位人物在时间对应上出现了错误,请你指出错误的人物,并按照展板格式为他们增补介绍一位思想家。
姓名: 学派: 思想主张:(写出任意一条即可)
(4)参观完他们的实践成果,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分析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2.【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3.【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大教育家,他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先后培养学生有三千人,均衡教育就是要实现教育公平,而在古代社会,私学出现之前,教育是达官贵人子弟的专利,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被拒绝于门外。因此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很好地体现“均衡发展”思想,C正确;
“仁”是孔子提出的政治学说,A错误;
“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均衡教育无关,B错误;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总结的学习方法,不是教育思想,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孔子。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孔子的主张分析选项看哪个符合题干要求即可得出答案。
4.【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材料“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意为伐木和种树要同时进行,这样山林就不会光秃,百姓也有生活用的木材,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材料“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意为父子之间心意诚厚,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夫妻之间和和美美,家业才能旺发达,体现了家庭和睦;材料“外内均和,诸侯臣伏。国家安宁,不用兵革”意为外内和睦,诸侯臣服,国家安宁,不用兵革,体现了国家和谐。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以和为贵的思想,故选项C符合题意;
A.顺应自然,荀子的观点强调顺应自然,但与《礼记》《管子》的观点无关,不符合题意;
B. 勤劳节俭 ,《礼记》的内容强调家庭和睦,但并未涉及勤劳节俭,不符合题意;
D. 重视孝道 ,重视孝道是《礼记》强调的内容,但材料中荀子和管子的观点与此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再分析理解它们的共同之处进行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5.【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和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影响深远,C项正确;
题干中没有提到百家争鸣的众多学派,排除A项;
题干中没有提到众多学派,看不出思想活跃,排除B项;
题干中可以看出后来的学者大都从百家争鸣中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不是创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旨在强调百家争鸣影响深远。
6.【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7.【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是依靠土地和义务关系建立起周王与各诸侯王之间的隶属关系,这种隶属关系是建立在周王室实力基础上,随着诸侯王势力的增强,世袭的诸侯王与周王之间的隶属关系越来越疏远,不再听命于周王,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诸侯互相兼并,数目减少,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崩溃,故选项C符合题意;
A.诸侯国数目减少,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问题,不符合题意;
B. 诸侯国之间互相残杀 ,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问题,不符合题意;
D. 诸侯国弃医逃跑 ,题干中没有显示诸侯国弃医逃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的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是本质问题,不要看表面。
8.【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使用简单的打制石器,原始社会后期掌握了磨制技术,使用磨制石器,到了商周时期,使用青铜农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广泛应用,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磨制石器-打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C. 青铜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铁制农具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铁制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生产工具出现的时间的识记进行排序回答,这就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9.【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最后一位国王桀,商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商纣,西周的最后一位国王周幽王。三者贪图享乐,统治残暴。最后导致亡国,B项正确;
未能强化国家机器,与夏商西周灭亡无关,排除A项;
不注重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不是夏商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分封诸侯引起内乱不是夏商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识记夏、商、西周的相关史实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夏商西周更迭的史实以及得到的历史教训。
10.【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从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示意图》”信息可知,文化圈的分布情况显示出各个文化有交集。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内容,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B. 南北对峙政治分裂 ,材料没有反映南北对峙,不符合题意;
D. 农耕文明世界领先 ,材料没有与世界比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紧贴题干信息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1.【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由材料“春秋以来,由于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可知“它们”指的是铁农具和牛耕,铁农具和牛耕都开始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12.【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B正确;
法家强调以法治国,“严格惩罚”属于法家,A错误;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让同学自我觉悟”属于道家,C错误;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兼爱尚贤意识”属于墨家,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儒家思想。解题方法是阅读题干,依据所学思考选项中那种办法符合儒家思想即可得出答案。
13.【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位置选择岷江流速骤减地带……选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口……”可知,都江堰巧妙利用地形,选址得当,A项正确;
战国时期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而非控流发电,排除B项;
都江堰没有沟通不同水系,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都江堰修建的时期、位置、人物及其作用。
14.【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表中的文字是甲骨文,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的文字,有助于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B项正确;甲骨文不是夏朝的文字,排除A项;
春秋时期不使用甲骨文,排除C项;
战国时期不使用甲骨文,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甲骨文,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5.【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地图上显示了周、晋、燕、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春秋时期,五霸争雄,故选项B符合题意;
A.西周分封,西周时期的都城是镐京,地图上的都城是洛阳属于东周,不符合题意;
C.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晋国分为赵魏韩三国,不符合题意;
D.秦灭六国,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就没有这些诸侯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地图,特别是其中的这些诸侯国,尤其是晋国,这是春秋时期的重要特征,因为晋国分裂为赵魏韩三国,战国开始。
16.【答案】(1) 制度名称:分封制;积极影响:扩大了统治范围,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稳定了周初政治形势,巩固了西周的政权等。
(2)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或铁犁牛耕的出现
(3) 错误的人物:老子。示例:姓名:庄子,学派:道家,思想主张:追求人的精神自由。
(4) 联系: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