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城关第一小学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科学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城关第一小学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科学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1-14 16:38:35

文档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城关第一小学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科学试题
1.(2023三上·洞头期中)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2.(2023三上·洞头期中)热水壶中冒出的“白汽”就是水蒸气。
3.(2023三上·洞头期中)橡皮泥经过揉捏之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  )
4.(2023三上·洞头期中)水里面是没有空气的。
5.(2023三上·洞头期中)水和空气都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6.(2023三上·洞头期中)相同体积的水中,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更强。 (  )
7.(2023三上·洞头期中)空气有质量是可以通过实验证明的。 (  )
8.(2023三上·洞头期中)沙是固体,牛奶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
9.(2023三上·洞头期中)如果把空杯子倒过来,这时杯子里仍有空气。
10.(2023三上·洞头期中)水的蒸发是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
11.(2023三上·洞头期中)水沸腾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会产生热气 B.杯底有气泡产生 C.温度为95℃
12.(2023三上·洞头期中)教室内的冰在 (  )的环境中能完全融化成水。
A.0℃ B.10℃ C.-10℃
13.(2023三上·洞头期中)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冰的融化速度的是 (  )。
A.用手捂
B.用电吹风吹
C.放在0℃以下的冰柜里
14.(2023三上·洞头期中)温度计的使用,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15.(2023三上·洞头期中)水结成冰后, 体积会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16.(2023三上·洞头期中)在探究“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中,不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每次向烧杯中加入的食盐量要相同
B.加食盐时不需要等前一份食盐完全溶解
C.用搅拌棒用力搅拌,洒出一点没有关系
17.(2023三上·洞头期中)海水是咸的,因为含有大量的盐分,若想从海水里获得盐,可以通过(  )的方法。
A.蒸发 B.过滤 C.溶解
18.(2023三上·洞头期中)石棉网的作用是 (  )。
A.让蒸发皿均匀受热 B.加热的更快 C.隔热
19.(2023三上·洞头期中)在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实验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食盐比小苏打溶解能力强
B.一定量的水能无限制溶解物质
C.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
20.(2023三上·洞头期中)用拖把拖地板后,地板上的水慢慢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
A.渗到地板里去了
B.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C.被地板吸干了
21.(2023三上·洞头期中)以下三人中谁嘴巴里的糖果融化的最快(  )。
A.小红,把糖含在嘴巴里
B.小明,把糖含在嘴巴里同时用舌头搅拌
C.小强,把糖含在嘴巴里嚼碎后用舌头搅拌
22.(2023三上·洞头期中)一杯浓盐水底部还有较多未溶解的盐,可以用 (  )的方法使杯底的盐溶解。
A.不断搅拌 B.往杯中加水 C.加热
23.(2023三上·洞头期中)将纸团塞入杯子底部,杯口朝下直插入水底,纸团不会湿的原因(  )。
A.空气会占据杯子内空间
B.空气能流动
C.空气有质量
24.(2023三上·洞头期中)小红在泡红糖水时,糖加多了,有一些没办法溶解。小红可以用(  )办法让糖继续溶解。
A.不停的搅拌 B.往杯子里加水 C.往杯子加糖
25.(2023三上·洞头期中)如图所示,将一个气球放入细口瓶里并用气球的口套住瓶口,然后用力从气球口吹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球可以被吹大到整个瓶子
B.气球只能被吹大到一定的程度
C.气球完全不能被吹大
26.(2023三上·洞头期中)下列物品中,没有用到空气容易被压缩的性质的是 (  )。
A.水枪 B.篮球 C.电风扇
27.(2023三上·洞头期中)对于空气和水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有香味的 B.都是会流动的 C.都是摸不到的
28.(2023三上·洞头期中)小红扇扇子时能感受到空气,主要说明了空气具有(  )的特点。
A.很轻 B.会流动 C.无固定形状
29.(2023三上·洞头期中)探究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溶解”探究小组同学爱观察、记录、分析溶解现象,请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问题。
(1) 如果把食盐、面粉、沙子分别放入装有100毫升水的烧杯中,只有 (  )能溶解在水中。
A.食盐 B.面粉 C.沙子
(2) 有一个小组不小心把食盐和沙子放入同一杯水中,他们要把混合后的食盐分离出来,先要用图(  )的实验装置把(  )过滤掉,再将 (  )号烧杯中的液体取10毫升放入蒸发皿中加热蒸发。
(3) 在加热蒸发实验中,下列操作不当的是 (  )。
A.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蒸发皿加热
B.加热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C.热后直接用手去拿蒸发皿
30.(2023三上·洞头期中)探究二:水结冰了
以下是水结冰的实验,如下图所示实验演示图及部分记录水结冰的试管内温度记录
时间(分钟) 1 2 3 4 5    
温度 10 6 3 1 0    
(1) 水结成冰的过程叫 (  )。
A.凝固 B.蒸发 C.融化
(2) 在水结成冰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下降了,说明 (  )。
A.水放出了热量 B.水吸收了热量
(3)如题干图, 此时温度计的读数是(  )。
A.10℃ B.12℃ C.14℃°
(4) 你认为第6分钟的温度计的读数应该是 (  )
A.1℃ B.-1℃ C.0℃
(5) 往碎冰中加入食盐的目的是 (  )。
A.让碎冰结成块
B.为了获得更低的温度
C.让碎冰变得更多
31.(2023三上·洞头期中)探究三: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1) 我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塑料杯子底部塞紧一张纸,然后倒扣到水槽中,过一会儿拿出杯子,我们发现这张纸 (  )。
A.纸全湿了 B.纸部分湿了 C.纸没湿
(2)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  )。
A.空气能占据空间 B.水能占据空间 C.纸不能占据空间
(3) 如果在这个杯底扎一个小洞,再塞一张纸,倒扣到水槽中,过一会儿拿出杯子,我们发现 (  )。
A.纸全湿了 B.纸没湿
(4) 在第3 小题的这个实验中,不会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  )。
A.有小泡泡从小孔中冒出来
B.水跑进杯子了
C.杯子中的空气没有变化
(5)如果我们把纸团换成一个乒乓球,然后用一个不破的杯子罩住,倒扣入水中,乒乓球会停留在杯中的 (  )位置。
A. B. C.
(6) 我们把空气用打气筒打入皮球中,皮球就鼓起来了,在地上拍几下会跳起来,这说明(  )
A.空气有质量 B.空气有体积 C.压缩空气有弹性
32.(2023三上·洞头期中)探究四:压缩空气
明明在研究空气能否被压缩时做了如下实验,请你结合所给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 实验时,把图1注射器的活塞向下压,发生图2中的现象,这说明空气   (填“能”或“不能”) 被压缩。
(2) 如果停止用力,图2中注射器的活塞会发生什么变化 (  )
A.向下运动 B.向上弹起 C.静止不动
(3) 我们把观察到的现象用右图来表示,用长方形表示针筒,用O表示空气微粒。请你说一说,乙图和丙图中的空气微粒数量 (  )。
A.不变 B.乙变少 C.丙变多
(4) 如右图,明明在横梁两端挂上气球(里面装着空气),保持平衡。然后将左边的气球放气,左边翘起来了。这说明 (  )。
A.空气有质量 B.空气没有质量 C.空气会流动
(5)明明做这个实验的时候,重复做了几次,目的是 (  )。
A.避免实验的偶然性,让实验更准确
B.只要方法正确,一次测量也很准确
C.没什么影响
(6) 你知道空气还有哪些特点 (请在□里打勾):句有固定形状 无色 存在于我们周围~ □有味道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正确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解答】该题干的内容是正确的。用普通温度计测量水温,需要等温度计示数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否则读出来的温度会改变。
【分析】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2.【答案】错误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肉眼看不到,是水的气态形式。热水壶中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滴,题目法错误。
3.【答案】正确
【知识点】物理变化
【解析】【分析】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橡皮泥经过揉捏之后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生产新物质,其实还是原来的物质。
4.【答案】错误
【知识点】溶解
【解析】【解答】空气也可以溶解在水里,因而水里也有空气。
【分析】鱼之所以能在水里可以存活是因为水里溶解有空气。
5.【答案】错误
【知识点】探究水的特征;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水和空气都没有固定的形状但两者都是占据空间的,说明两者都有体积。 该题描述错误。
6.【答案】正确
【知识点】溶解
【解析】【分析】不同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常温下,50毫升水能够溶解食盐大约是18克,能够溶解小苏打大约是5克,说明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更强。
7.【答案】正确
【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
【解析】【分析】空气有质量是可以通过实验证明的。我们可以先用电子秤称出充满空气的气球的质量,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可以多称几次;再把气球中的气体放掉称出质量,发现质量变小了。因此可以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8.【答案】正确
【知识点】认识空气;液体的认识;固体的认识
【解析】【分析】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热力学平衡状态。与液体和气体相比固体有比较固定的体积和形状、质地比较坚硬。 液体是三大物质形态之一。它没有确定的形状,往往受容器的影响。气体是指无形状有体积的可压缩和膨胀的流体。沙是固体,牛奶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9.【答案】正确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杯子里有空气,将杯子倒过来时仍然有空气,空气占据空间。
10.【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的蒸发;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的蒸发,指水面的水分从液态转化为气态逸出水面的过程。水面蒸发包括水分化汽(又称汽化)和水汽扩散两个过程。
11.【答案】C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在正常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摄氏度。
12.【答案】B
【知识点】冰的融化
【解析】【分析】若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冰的温度升至0摄氏度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摄氏度,直至完全融化成水。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形态的变化是由由固态变成液态。教室内的冰在10℃的环境中能全部变成液态的水。
13.【答案】C
【知识点】冰的融化
【解析】【分析】晒太阳、用手捂都能提高冰的温度,能加快冰融化的速度,水的冰点是0℃,故放在0℃以下的冰柜里不能加快冰的融化速度。
14.【答案】B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考查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15.【答案】A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通常情况下,水从常温持续下降到0℃时就会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慢慢变成了固体状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水的凝固。当水结成了冰后,体积增加了。
16.【答案】A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A、每次向烧杯中加入食盐量要相同,A说法正确;
B、加食盐时不需要等前一份食盐完全溶解,B说法错误,应该等前一份充分溶解后再加入。
C、用搅拌棒用力搅拌,洒出一点没有关系,C说法错误,不能让溶液洒出。
17.【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过滤的作用是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开来,蒸发结晶的方法是将溶于水的物质分离开来。食盐溶于水,因此若想从海水里获得盐,可以通过蒸发的方法。
18.【答案】A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蒸发实验所需的仪器有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和三脚架等。其中石棉网,它的作用是使蒸发皿受热均匀。
19.【答案】A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A、食盐比小苏打溶解能力强,A正确;
B、一定量的水溶解物质的量是有限的,B错误;
C、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C正确;
故答案为:B。
20.【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水蒸发的认识,湿拖把拖地后,地板 上的水慢慢变干的主要原因是水被蒸发到空气中去 了。
21.【答案】C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考查溶解速度,嚼碎、升温、搅拌都可以加快溶解速度。
22.【答案】B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许多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但是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一杯浓盐水底部还有较多未溶解的盐,可以用 往杯中加水的方法,这样水量增加,溶解量也会增加,因此可以使杯底的盐溶解。
23.【答案】A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会流动、占有一定的空间。将杯子竖直倒扣在水中,杯子底部纸团不会湿;因为杯子底部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24.【答案】B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饱和状态下物质无法继续溶解,想要继续溶解,就要降低溶液浓度,常用的方法就是加水稀释。小红在泡红糖水时,糖加多了,有一些没办法溶解。小红可以用往杯子里加水办法让糖继续溶解。
25.【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能占据一定空间的,会产生压强给其他物质压力。空气能够被压缩,但是不能被无限压缩,它会占据一定的空间。瓶中的空气能被压缩,但是不能被无限压缩,因为空气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答案选B。
26.【答案】C
【知识点】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能流动、具有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体积,空气的体积可以被压缩,也可以恢复,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水枪、篮球都是用到空气容易被压缩这一性质。电风扇利用了空气流动形成风的性质。
27.【答案】B
【知识点】探究水的特征;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易被压缩,具有流动性;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无固定形状,不易被压缩,具有流动性。水是液体,可以摸到可以看到;而空气是气体,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空气和水的共同点是都会流动。
28.【答案】B
【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小红扇扇子时能感受到空气是因为空气流动带来了风,而不是因为空气的重量或形状,因此这主要说明了空气具有流动的特点。
29.【答案】(1)A
(2)1;2
(3)C
【知识点】溶解;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许多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比如食盐。沙子和面粉不溶于水。
(2)食盐和沙混合后,由于食盐易溶于水,沙子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先用图1装置进行分离,利用滤纸过滤含有沙的食盐水时,最终留在滤纸上的是沙,把沙分离出来;要将食盐从盐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最合适的方法是蒸发,将2号烧杯中的液体取10毫升放入蒸发皿中加热蒸发.随着水分的蒸发,食盐慢慢结晶出来。
(3) A、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蒸发皿加热,A正确;
B、加热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B正确;
C、熄灭酒精灯后,加热后的实验仪器在实验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温度仍然较高,不能立即用手拿蒸发皿移放在桌面上,以免烫伤,C错误。
30.【答案】(1)A
(2)A
(3)B
(4)C
(5)B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后体积变大,这个过程叫做凝固。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水结成冰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下降了,说明水放出了热量。
(3)根据题干可知,此时温度计的读数是12℃。
(4)水结冰的温度是0℃,并且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温度是不变的,因此第6分钟的温度计的读数应该是0℃。
(5)往碎冰堆里放食盐,能够加快碎冰的融化,冰融化吸热使得周围温度降低,从而制造更低的温度。
31.【答案】(1)C
(2)A
(3)A
(4)C
(5)A
(6)C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1)杯子中的纸团不会湿,这是因为空气占据着杯子中的空间,空气出不来,水也进不去,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这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2)根据上题可知,空气占据空间。
(3)空气从杯子底部的小孔中“跑”出来,没有空气占据空间,水会进入杯子中,纸团就湿了。
(4)空气从杯子底部的小孔中“跑”出来,没有空气占据空间,杯子中的空气变化了。
(5)水槽里装有水,水面上有一个乒乓球,用一个玻璃杯罩着乒乓球往下压,直到杯子完全进入水中,这时,乒乓球在玻璃杯中A位置,因为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
(6)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我们把空气用打气筒打入皮球中,皮球就鼓起来了,在地上拍几下会跳起来,这利用了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32.【答案】(1)能
(2)B
(3)A
(4)A
(5)A
(6) 无色 存在于我们周围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1)空气可以压缩。 实验时,把图1注射器的活塞向下压,发生图2中的现象,这说明空气能压缩。
(2)压缩空气有弹性。接着松开手,看到注射器的活塞会弹回来,说明压缩空气有弹性。
(3)我们把活塞向下压或向上提后,空气微粒的总量不变,只是微粒的间距变小或变大。
(4)简易天平的横梁两端挂上气球(里面装着空气),保持平衡。将左边的气球放气,左边翘起来了,这是因为空气具有质量,所以会不平衡。
(5)一般实验我们都会进行两到三次,反复进行多次实验,可以避免偶然因素干扰实验结果,使实验结论更科学、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同理明明做这个实验的时候,重复做了几次,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让实验更准确。
(6)空气是透明、无色、无味道、无固定形状,存在于我们周围。
1 / 1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城关第一小学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科学试题
1.(2023三上·洞头期中)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答案】正确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解答】该题干的内容是正确的。用普通温度计测量水温,需要等温度计示数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否则读出来的温度会改变。
【分析】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2.(2023三上·洞头期中)热水壶中冒出的“白汽”就是水蒸气。
【答案】错误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肉眼看不到,是水的气态形式。热水壶中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滴,题目法错误。
3.(2023三上·洞头期中)橡皮泥经过揉捏之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物理变化
【解析】【分析】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橡皮泥经过揉捏之后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生产新物质,其实还是原来的物质。
4.(2023三上·洞头期中)水里面是没有空气的。
【答案】错误
【知识点】溶解
【解析】【解答】空气也可以溶解在水里,因而水里也有空气。
【分析】鱼之所以能在水里可以存活是因为水里溶解有空气。
5.(2023三上·洞头期中)水和空气都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答案】错误
【知识点】探究水的特征;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水和空气都没有固定的形状但两者都是占据空间的,说明两者都有体积。 该题描述错误。
6.(2023三上·洞头期中)相同体积的水中,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更强。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溶解
【解析】【分析】不同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常温下,50毫升水能够溶解食盐大约是18克,能够溶解小苏打大约是5克,说明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更强。
7.(2023三上·洞头期中)空气有质量是可以通过实验证明的。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
【解析】【分析】空气有质量是可以通过实验证明的。我们可以先用电子秤称出充满空气的气球的质量,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可以多称几次;再把气球中的气体放掉称出质量,发现质量变小了。因此可以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8.(2023三上·洞头期中)沙是固体,牛奶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认识空气;液体的认识;固体的认识
【解析】【分析】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热力学平衡状态。与液体和气体相比固体有比较固定的体积和形状、质地比较坚硬。 液体是三大物质形态之一。它没有确定的形状,往往受容器的影响。气体是指无形状有体积的可压缩和膨胀的流体。沙是固体,牛奶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9.(2023三上·洞头期中)如果把空杯子倒过来,这时杯子里仍有空气。
【答案】正确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杯子里有空气,将杯子倒过来时仍然有空气,空气占据空间。
10.(2023三上·洞头期中)水的蒸发是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的蒸发;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的蒸发,指水面的水分从液态转化为气态逸出水面的过程。水面蒸发包括水分化汽(又称汽化)和水汽扩散两个过程。
11.(2023三上·洞头期中)水沸腾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会产生热气 B.杯底有气泡产生 C.温度为95℃
【答案】C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在正常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摄氏度。
12.(2023三上·洞头期中)教室内的冰在 (  )的环境中能完全融化成水。
A.0℃ B.10℃ C.-10℃
【答案】B
【知识点】冰的融化
【解析】【分析】若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冰的温度升至0摄氏度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摄氏度,直至完全融化成水。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形态的变化是由由固态变成液态。教室内的冰在10℃的环境中能全部变成液态的水。
13.(2023三上·洞头期中)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冰的融化速度的是 (  )。
A.用手捂
B.用电吹风吹
C.放在0℃以下的冰柜里
【答案】C
【知识点】冰的融化
【解析】【分析】晒太阳、用手捂都能提高冰的温度,能加快冰融化的速度,水的冰点是0℃,故放在0℃以下的冰柜里不能加快冰的融化速度。
14.(2023三上·洞头期中)温度计的使用,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考查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15.(2023三上·洞头期中)水结成冰后, 体积会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答案】A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通常情况下,水从常温持续下降到0℃时就会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慢慢变成了固体状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水的凝固。当水结成了冰后,体积增加了。
16.(2023三上·洞头期中)在探究“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中,不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每次向烧杯中加入的食盐量要相同
B.加食盐时不需要等前一份食盐完全溶解
C.用搅拌棒用力搅拌,洒出一点没有关系
【答案】A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A、每次向烧杯中加入食盐量要相同,A说法正确;
B、加食盐时不需要等前一份食盐完全溶解,B说法错误,应该等前一份充分溶解后再加入。
C、用搅拌棒用力搅拌,洒出一点没有关系,C说法错误,不能让溶液洒出。
17.(2023三上·洞头期中)海水是咸的,因为含有大量的盐分,若想从海水里获得盐,可以通过(  )的方法。
A.蒸发 B.过滤 C.溶解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过滤的作用是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开来,蒸发结晶的方法是将溶于水的物质分离开来。食盐溶于水,因此若想从海水里获得盐,可以通过蒸发的方法。
18.(2023三上·洞头期中)石棉网的作用是 (  )。
A.让蒸发皿均匀受热 B.加热的更快 C.隔热
【答案】A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蒸发实验所需的仪器有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和三脚架等。其中石棉网,它的作用是使蒸发皿受热均匀。
19.(2023三上·洞头期中)在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实验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食盐比小苏打溶解能力强
B.一定量的水能无限制溶解物质
C.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
【答案】A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A、食盐比小苏打溶解能力强,A正确;
B、一定量的水溶解物质的量是有限的,B错误;
C、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C正确;
故答案为:B。
20.(2023三上·洞头期中)用拖把拖地板后,地板上的水慢慢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
A.渗到地板里去了
B.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C.被地板吸干了
【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水蒸发的认识,湿拖把拖地后,地板 上的水慢慢变干的主要原因是水被蒸发到空气中去 了。
21.(2023三上·洞头期中)以下三人中谁嘴巴里的糖果融化的最快(  )。
A.小红,把糖含在嘴巴里
B.小明,把糖含在嘴巴里同时用舌头搅拌
C.小强,把糖含在嘴巴里嚼碎后用舌头搅拌
【答案】C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考查溶解速度,嚼碎、升温、搅拌都可以加快溶解速度。
22.(2023三上·洞头期中)一杯浓盐水底部还有较多未溶解的盐,可以用 (  )的方法使杯底的盐溶解。
A.不断搅拌 B.往杯中加水 C.加热
【答案】B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许多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但是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一杯浓盐水底部还有较多未溶解的盐,可以用 往杯中加水的方法,这样水量增加,溶解量也会增加,因此可以使杯底的盐溶解。
23.(2023三上·洞头期中)将纸团塞入杯子底部,杯口朝下直插入水底,纸团不会湿的原因(  )。
A.空气会占据杯子内空间
B.空气能流动
C.空气有质量
【答案】A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会流动、占有一定的空间。将杯子竖直倒扣在水中,杯子底部纸团不会湿;因为杯子底部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24.(2023三上·洞头期中)小红在泡红糖水时,糖加多了,有一些没办法溶解。小红可以用(  )办法让糖继续溶解。
A.不停的搅拌 B.往杯子里加水 C.往杯子加糖
【答案】B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饱和状态下物质无法继续溶解,想要继续溶解,就要降低溶液浓度,常用的方法就是加水稀释。小红在泡红糖水时,糖加多了,有一些没办法溶解。小红可以用往杯子里加水办法让糖继续溶解。
25.(2023三上·洞头期中)如图所示,将一个气球放入细口瓶里并用气球的口套住瓶口,然后用力从气球口吹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球可以被吹大到整个瓶子
B.气球只能被吹大到一定的程度
C.气球完全不能被吹大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能占据一定空间的,会产生压强给其他物质压力。空气能够被压缩,但是不能被无限压缩,它会占据一定的空间。瓶中的空气能被压缩,但是不能被无限压缩,因为空气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答案选B。
26.(2023三上·洞头期中)下列物品中,没有用到空气容易被压缩的性质的是 (  )。
A.水枪 B.篮球 C.电风扇
【答案】C
【知识点】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能流动、具有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体积,空气的体积可以被压缩,也可以恢复,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水枪、篮球都是用到空气容易被压缩这一性质。电风扇利用了空气流动形成风的性质。
27.(2023三上·洞头期中)对于空气和水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有香味的 B.都是会流动的 C.都是摸不到的
【答案】B
【知识点】探究水的特征;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易被压缩,具有流动性;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无固定形状,不易被压缩,具有流动性。水是液体,可以摸到可以看到;而空气是气体,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空气和水的共同点是都会流动。
28.(2023三上·洞头期中)小红扇扇子时能感受到空气,主要说明了空气具有(  )的特点。
A.很轻 B.会流动 C.无固定形状
【答案】B
【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小红扇扇子时能感受到空气是因为空气流动带来了风,而不是因为空气的重量或形状,因此这主要说明了空气具有流动的特点。
29.(2023三上·洞头期中)探究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溶解”探究小组同学爱观察、记录、分析溶解现象,请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问题。
(1) 如果把食盐、面粉、沙子分别放入装有100毫升水的烧杯中,只有 (  )能溶解在水中。
A.食盐 B.面粉 C.沙子
(2) 有一个小组不小心把食盐和沙子放入同一杯水中,他们要把混合后的食盐分离出来,先要用图(  )的实验装置把(  )过滤掉,再将 (  )号烧杯中的液体取10毫升放入蒸发皿中加热蒸发。
(3) 在加热蒸发实验中,下列操作不当的是 (  )。
A.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蒸发皿加热
B.加热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C.热后直接用手去拿蒸发皿
【答案】(1)A
(2)1;2
(3)C
【知识点】溶解;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许多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比如食盐。沙子和面粉不溶于水。
(2)食盐和沙混合后,由于食盐易溶于水,沙子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先用图1装置进行分离,利用滤纸过滤含有沙的食盐水时,最终留在滤纸上的是沙,把沙分离出来;要将食盐从盐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最合适的方法是蒸发,将2号烧杯中的液体取10毫升放入蒸发皿中加热蒸发.随着水分的蒸发,食盐慢慢结晶出来。
(3) A、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蒸发皿加热,A正确;
B、加热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B正确;
C、熄灭酒精灯后,加热后的实验仪器在实验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温度仍然较高,不能立即用手拿蒸发皿移放在桌面上,以免烫伤,C错误。
30.(2023三上·洞头期中)探究二:水结冰了
以下是水结冰的实验,如下图所示实验演示图及部分记录水结冰的试管内温度记录
时间(分钟) 1 2 3 4 5    
温度 10 6 3 1 0    
(1) 水结成冰的过程叫 (  )。
A.凝固 B.蒸发 C.融化
(2) 在水结成冰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下降了,说明 (  )。
A.水放出了热量 B.水吸收了热量
(3)如题干图, 此时温度计的读数是(  )。
A.10℃ B.12℃ C.14℃°
(4) 你认为第6分钟的温度计的读数应该是 (  )
A.1℃ B.-1℃ C.0℃
(5) 往碎冰中加入食盐的目的是 (  )。
A.让碎冰结成块
B.为了获得更低的温度
C.让碎冰变得更多
【答案】(1)A
(2)A
(3)B
(4)C
(5)B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后体积变大,这个过程叫做凝固。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水结成冰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下降了,说明水放出了热量。
(3)根据题干可知,此时温度计的读数是12℃。
(4)水结冰的温度是0℃,并且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温度是不变的,因此第6分钟的温度计的读数应该是0℃。
(5)往碎冰堆里放食盐,能够加快碎冰的融化,冰融化吸热使得周围温度降低,从而制造更低的温度。
31.(2023三上·洞头期中)探究三: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1) 我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塑料杯子底部塞紧一张纸,然后倒扣到水槽中,过一会儿拿出杯子,我们发现这张纸 (  )。
A.纸全湿了 B.纸部分湿了 C.纸没湿
(2)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  )。
A.空气能占据空间 B.水能占据空间 C.纸不能占据空间
(3) 如果在这个杯底扎一个小洞,再塞一张纸,倒扣到水槽中,过一会儿拿出杯子,我们发现 (  )。
A.纸全湿了 B.纸没湿
(4) 在第3 小题的这个实验中,不会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  )。
A.有小泡泡从小孔中冒出来
B.水跑进杯子了
C.杯子中的空气没有变化
(5)如果我们把纸团换成一个乒乓球,然后用一个不破的杯子罩住,倒扣入水中,乒乓球会停留在杯中的 (  )位置。
A. B. C.
(6) 我们把空气用打气筒打入皮球中,皮球就鼓起来了,在地上拍几下会跳起来,这说明(  )
A.空气有质量 B.空气有体积 C.压缩空气有弹性
【答案】(1)C
(2)A
(3)A
(4)C
(5)A
(6)C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1)杯子中的纸团不会湿,这是因为空气占据着杯子中的空间,空气出不来,水也进不去,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这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2)根据上题可知,空气占据空间。
(3)空气从杯子底部的小孔中“跑”出来,没有空气占据空间,水会进入杯子中,纸团就湿了。
(4)空气从杯子底部的小孔中“跑”出来,没有空气占据空间,杯子中的空气变化了。
(5)水槽里装有水,水面上有一个乒乓球,用一个玻璃杯罩着乒乓球往下压,直到杯子完全进入水中,这时,乒乓球在玻璃杯中A位置,因为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
(6)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我们把空气用打气筒打入皮球中,皮球就鼓起来了,在地上拍几下会跳起来,这利用了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32.(2023三上·洞头期中)探究四:压缩空气
明明在研究空气能否被压缩时做了如下实验,请你结合所给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 实验时,把图1注射器的活塞向下压,发生图2中的现象,这说明空气   (填“能”或“不能”) 被压缩。
(2) 如果停止用力,图2中注射器的活塞会发生什么变化 (  )
A.向下运动 B.向上弹起 C.静止不动
(3) 我们把观察到的现象用右图来表示,用长方形表示针筒,用O表示空气微粒。请你说一说,乙图和丙图中的空气微粒数量 (  )。
A.不变 B.乙变少 C.丙变多
(4) 如右图,明明在横梁两端挂上气球(里面装着空气),保持平衡。然后将左边的气球放气,左边翘起来了。这说明 (  )。
A.空气有质量 B.空气没有质量 C.空气会流动
(5)明明做这个实验的时候,重复做了几次,目的是 (  )。
A.避免实验的偶然性,让实验更准确
B.只要方法正确,一次测量也很准确
C.没什么影响
(6) 你知道空气还有哪些特点 (请在□里打勾):句有固定形状 无色 存在于我们周围~ □有味道
【答案】(1)能
(2)B
(3)A
(4)A
(5)A
(6) 无色 存在于我们周围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1)空气可以压缩。 实验时,把图1注射器的活塞向下压,发生图2中的现象,这说明空气能压缩。
(2)压缩空气有弹性。接着松开手,看到注射器的活塞会弹回来,说明压缩空气有弹性。
(3)我们把活塞向下压或向上提后,空气微粒的总量不变,只是微粒的间距变小或变大。
(4)简易天平的横梁两端挂上气球(里面装着空气),保持平衡。将左边的气球放气,左边翘起来了,这是因为空气具有质量,所以会不平衡。
(5)一般实验我们都会进行两到三次,反复进行多次实验,可以避免偶然因素干扰实验结果,使实验结论更科学、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同理明明做这个实验的时候,重复做了几次,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让实验更准确。
(6)空气是透明、无色、无味道、无固定形状,存在于我们周围。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