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课《了不起的粉刷工》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5课《了不起的粉刷工》课件(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9 21:4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了不起的粉刷工(美国)马克?吐温
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八单元第35课 教学目标
1.感受孩子淳朴可爱的天性,学会从生活中体悟、提炼人生哲理。
2.品味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言,并体会文字背后隐藏的思想情感。说明:
本文选自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师在教学前有必要对这部小说作整体把握和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生活,作品通过儿童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的现实,揭示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社会闭塞、沉闷、死板的生活,对畸形的教育制度、宗教的虚伪可笑以及小市民的贪婪愚蠢等,都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作者借汤姆之口说出:“宁愿在舍伍德森林做一年草莽英雄,也不愿当一世美国总统。”反映了他对平庸守旧的社会生活的极度厌恶,和对自由理想世界的向往。作品语言幽默、诙谐,富有特色。
当然,作为节选文字,教师不必将作品的艺术个性全面地传达给学生,但我们能努力做到,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与品味,在情节的推移中了解汤姆的个性特征,学会从生活中体悟人生哲理。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圈划关键词句,理清故事发展的情节脉络;通过品读,在情趣浓郁的生活细节、轻松幽默的笔调中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2.难点:理解文尾语句的含义,在正确评价美国乡村小顽童——“汤姆”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东方和西方在认识问题上的差异。说明:
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借助情节的推进,塑造了一个聪明机灵、淘气可爱的“粉刷工”形象,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重点设计为通过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故事情节;通过语言的品读,感受“马克·吐温”式的幽默诙谐语言,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而文尾的生活启示,对“工作”与“游戏”作了深层次的思考,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同时,东西方对“孩子的希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重“真实”,东方重“完美”),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需要对东西方人生观、价值观有些基本的了解(可作为研究性话题予以拓展),所以将这两个方面设定为教学难点。作者与作品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英文名:Mark Twain,
美国作家。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是
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幽默讽刺大师。1835年11月30日生于密苏里
州,1910年4月21日卒于康涅狄格州。幼时家
境贫困,12岁时因父亲去世辍学,开始到印刷
所当学徒,稍大一点便外出找活干。21岁时,
对轮船上的领港员生活发生极大兴趣,决定拜师学艺。密西西比河上 4 年领港生活使他熟悉各式各样的人。这一段经历为他今后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 。 他的笔名马克 ? 吐温就取自船工生活:mark 是“测标”,twain为“两英寻(合12英尺)”,“测标两英寻”说明仍是安全水位。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他随哥哥去内华达;先卷入找矿热潮,后去报馆工作,从此开始创作生涯。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作 品:
代表作: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王子与贫儿》,
长篇小说《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
本文选自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生活,主人公汤姆是个“淘气的机灵鬼”“镇上孩子的头儿”“在小伙伴眼中无所不能”。作品通过儿童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的现实,揭示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社会闭塞、沉闷、死板的生活,对畸形的教育制度、宗教的虚伪可笑以及小市民的贪婪愚蠢等,都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反映了他对平庸守旧的社会生活的极度厌恶,和对自由理想世界的向往。作品语言幽默、诙谐,富有特色。
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发表于1876年。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敏锐观察,一跃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首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

今天的课上,我们想为大家介绍一个小朋友。 他淘气捣乱但并非有意作恶;他可以使人暴跳如雷但几乎从不说脏话;他精于逃学之道但并非无可救药,犯了错误后的羞耻和悔恨也常常让他懊恼不已。他的名字叫汤姆·索亚,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他又在干什么了? 1.快速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汤姆”利用孩子独有的“狡猾”让其他孩子帮助刷墙赢得许多小礼品,并从中悟出一个人生哲理的故事。2、初读感知人物特点:读了本文,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
要求:能对汤姆这个人物形象谈出一二认识即可。此处的“预设”应是十分宽泛的。没有统一答案,只要求能谈出自己的认知感受即可。
用一二句话或词语交流各自对“汤姆”的认识。
如:机灵;淘气;聪明;有领导才能;“狡黠”;有计谋……等。
我们来仔细看看汤姆是怎么把这样一桩苦活变为美差的善于用计善于表演你明白汤姆成功的秘诀了吗?善于总结经验3、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汤姆是如何让本自愿替他粉刷墙壁的?本的反应又如何?圈划相关语句。
A、刷墙是种难得的体验——引起注意,惊讶
B、干活是一种艺术——有兴趣,入迷
C、姨妈讲究,刷墙难刷——好胜,一定要干
D、干活机会很难得——用物品交换 欲擒故纵。
先表示为难,再夸大其词,一步步激发本的兴趣和好胜心,让他万分渴望粉刷墙壁。渴望刷墙刷墙了不起语言、动作 破折号:
将话语作适度的停顿,给对方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激发了他的兴趣和好胜心,使他渴望去刷墙。 善于思考、用计。
(用充满智慧的方式解决自身难题,让其他孩子自愿替他刷墙) 善于表演。
(通过语言、动作成功吸引他人注意,使其认为
能完成刷墙工作很了不起,充分激发起对方的兴
趣、好胜心和渴望。)文中,还有哪里可以体现汤姆这一特点的?
为了让本觉得刷墙不辛苦,姿势优雅地干活。(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本要来干活,但是汤姆犹豫再三。(运用了什么描写?这里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汤姆从这件事中发现了什么?
“人类行为的重要规律”
要让大人或小孩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善于总结经验:
提问1:汤姆用这种方法交换了多少礼物?为什么小汤姆能成为一个“阔老”?(善于总结经验)
提问2:朗读倒数第二段——说说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
善于思考、用计
善于表演
善于总结经验表现汤姆的“了不起”人物形象本文题为了不起的粉刷工,请问汤姆的机智,了不起体现在哪?作者又有什么依据?(一)汤姆把刷墙这一干活的苦差通过刷墙权的转让,把他自己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阔佬,使得刷墙成为了一件美差。(二)汤姆为了让小伙伴本上钩,通过迂回战法,让本尽量争取不到这个机会,即使到最后,汤姆还是“很不情愿”。汤姆利用了人渴望是一种追求,追求是一种动力的心理,让小伙伴心甘情愿地来刷墙。
(三)汤姆说话时语言欲言又止,这之间的停顿表现了汤姆的机智,这种语言方式牢牢抓住了本的心,也调动了本的想象力和期待的心理。“等到下午过了一半的时候,汤姆已从早晨一个一贫如洗的苦孩子,变成了地地道道的阔佬”
课文中是怎样描述汤姆成功的秘诀的?请找出文中的原句。
他无意中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规律,那就是要让大人或小孩渴望做一件事, 只需要使做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 提问:汤姆“无意中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规律,那就是要让大人或小孩渴望做一件事,只需要使做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汤姆的这个发现是不是对你也有所启发?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质疑拓展:
中国也有许多描述儿童的精彩故事,你认为中国文学中的儿童形象与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谁更“了不起”?(根据学生的状况,可以进一步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回顾中国文学中的儿童故事(如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等),将这些故事中的儿童形象与本文的主人公汤姆作比较,思考谁更“了不起”,在比较与思考中品味本文汤姆虽不完美但真实、淳朴可爱的天性之美。
1、你喜欢汤姆吗?你还熟悉哪些聪明孩子的故事?给大家讲讲。
2、中国也有许多描述儿童的精彩故事,你认为中国文学中的儿童形象与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谁更“了不起”?拓展练习学习提炼生活启示,提高对生活的认知水平。提问:我觉得汤姆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能在平凡普通的生活中思考生活,从中得到启示。
本课开始的时候我们同学也谈了自己童年生活中的一些故事,你能像文中的“汤姆”一样,也来思索一下你的生活故事,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吗? 罗马尼亚雕塑家布朗库西曾说:“一个人的童年结束之时,便是他的心灵死亡之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