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易错易混及实验突破 单元练习题(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易错易混及实验突破 单元练习题(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1-14 19:50:35

文档简介

易错易混及实验突破
易错点1 不能正确判断最小动力的方向
【例1】 如图所示,置于水平地面上的学生座椅,要在C点用最小的力F使座椅绕A点逆时针转动,请在图中画出最小力F及其力臂L的示意图.
易错辨析:杠杆中作最小动力的方法:在通常情况下,连接杠杆的支点和动力作用点所得到的线段就是最长的动力臂,然后垂直于动力臂作出力的作用线,最后判断出力的方向即可.
针对训练1 如图所示,在A点施加一个向上的力可以抬起把手从而打开水龙头.把手可视为绕O点转动的杠杆,请在图中画出最小动力F1的示意图.
易错点2 误按理想情况进行分析解答,导致所求的拉力偏小
【例2】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起重900 N的物体,已知该滑轮组η=80%,
则F=375N.
易错辨析:对于滑轮组而言,使用时因存在动滑轮自重、绳与轮间的摩擦以及绳重等因素的影响,机械效率不可能为100%,故由滑轮组机械效率公式推导得出一般情况下绳自由端拉力为F=.
针对训练2 如图所示,重为50 N的物体利用滑轮组在30 N的拉力F的作用下匀速上升2 m,不计绳重和摩擦,动滑轮的重力为10N,拉力F移动的距离为4m,若物体的重力变为80 N,则拉力F为45N.
实验1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命题点:
(1)实验前杠杆平衡的调节(左高左调,右高右调,实验过程中不能再调节).
(2)实验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①使杠杆重心落在支点上,排除杠杆的自重对杠杆的平衡产生影响;②方便读出杠杆的力臂).
(3)将一端的钩码换成弹簧测力计的好处(能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实验操作更方便).
(4)杠杆水平平衡后,弹簧测力计从竖直拉杠杆变成倾斜拉杠杆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若拉力力臂变小,则示数变大,若拉力力臂变大,则示数变小).
(5)测量多组数据的目的(避免偶然性,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6)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求动力或阻力(利用公式F1l1=F2l2,找出已知力及力臂,求解未知力).
(7)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判断移动钩码后杠杆的倾斜方向.
(8)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与力臂的关系(只有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时,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才与力臂相等).
实验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高效演练
1.小明和他的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时将杠杆的中点作为支点的目的是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2)在挂钩码前,杠杆静止时如图甲所示,接下来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左(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
(3)调节杠杆平衡后,在不同的位置挂不同数量的钩码,使杠杆重新平衡,得到下表中的实验数据:
次数 动力F1 动力臂l1 阻力F2 阻力臂l2
1 6 5 5 6
2 5 10 10 5
3 4 15 6 10
4 2 20 8 5
小明同学分析1、2次实验数据后认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F1+l1=F2+l2;小华同学分析实验数据后认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F1l1=F2l2.两个同学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误的.那么你认为他们中正确的应该是小华同学,原因是第3、4次实验数据不满足F1+l1=F2+l2 .
(4)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A点挂4个钩码,如图乙所示,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B点挂6个相同的钩码;当杠杆平衡后,将A 、B 两点下所挂的钩码同时向远离O点
方向移动一小格,则杠杆右侧下降(填“左侧下降”“右侧下降”或“水平平衡”).
(5)实验中若不在B点挂钩码,而在杠杆C点或D点使用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小,应使弹簧测力计挂在C点,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
(6)小明在实验中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为了C.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B.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C.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能力拓展
(7)小明想进一步研究杠杆受两个阻力时的平衡情况,他进行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由图中信息可以初步得出这种情况下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F3l3.(F1、F2、F3的力臂分别为l1、l2、l3)
(8)如图丁所示,杠杆相邻刻度线距离为2 cm,若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5 N,每个钩码重0.5 N,保持弹簧测力计的位置及拉力的方向和钩码的个数不变,钩码向左移动,若要保持杠杆平衡,则钩码到支点的距离不应超过10cm.
(9)同组的小红进行了三次实验,将数据填在表中,最后总结得出规律,每次实验总是在第一次基础上改变 F2、l1、l2中的一个量,小华分析数据后发现,
第4次实验与前一次改变的量相同,需要调整的实验步骤是保持F2和l1不变,改变l2的大小.
序号 F1/N l1/cm F2/N l2/cm
1 1.5 10.0 1.0 15.0
2 3.0 10.0 2.0 15.0
3 1.5 20.0 2.0 15.0
4 1.0 30.0 2.0 15.0
实验2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命题点:
(1)实验原理(η=).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
(3)弹簧测力计匀速竖直拉动的目的(保证拉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读数时弹簧测力计保持匀速运动的目的(减小摩擦引起的误差).
(5)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和物体上升高度的关系.
(6)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物体的重力(增加或减小钩码的个数,机械效率增大或减小)、动滑轮的个数、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力.
(7)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①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所吊重物重力大小的关系(控制滑轮组的绕线方式相同,改变滑轮组所吊钩码的数量).
②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重力大小的关系(控制滑轮组所吊钩码的数量相同,改变动滑轮的数量或换重力不同的动滑轮).
(8)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及物体提升的速度无关.
(9)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①用同一滑轮组,吊起数量不同的钩码,数量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②钩码的数量相同,用重力或数量不同的动滑轮将钩码吊起,动滑轮越轻,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10)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高效演练
2.智慧小组测量如图所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1)实验过程中,应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竖直向上做匀速运动.第1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为0.6N.
(2)第2次实验时所做的有用功为0.075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62.5%.
(3)分析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重力越大(填“大”或“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分析3、4次实验的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钩码上升的高度无关(填“有关”或“无关”).
(4)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下列选项中可提高机械效率的是B.
A.增大绳重 B.减轻动滑轮重 C.加快物体提升的速度
能力拓展
(5)小组同学发现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应静止时读数.该同学的想法
不正确,因为他没有考虑到摩擦力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
(6)创新小组也利用重为1 N、2 N、4 N的物体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测得的机械效率均大于智慧小组的测量值,则创新小组测量值偏大的原因可能是C.(填字母)
A.测拉力时,弹簧测力计未调零,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下方
B.弹簧测力计每次拉动物体时均加速上升
C.所使用的动滑轮的重力小于智慧小组易错易混及实验突破
易错点1 不能正确判断最小动力的方向
【例1】 如图所示,置于水平地面上的学生座椅,要在C点用最小的力F使座椅绕A点逆时针转动,请在图中画出最小力F及其力臂L的示意图.
易错辨析:杠杆中作最小动力的方法:在通常情况下,连接杠杆的支点和动力作用点所得到的线段就是最长的动力臂,然后垂直于动力臂作出力的作用线,最后判断出力的方向即可.
针对训练1 如图所示,在A点施加一个向上的力可以抬起把手从而打开水龙头.把手可视为绕O点转动的杠杆,请在图中画出最小动力F1的示意图.
易错点2 误按理想情况进行分析解答,导致所求的拉力偏小
【例2】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起重900 N的物体,已知该滑轮组η=80%,
则F= N.
易错辨析:对于滑轮组而言,使用时因存在动滑轮自重、绳与轮间的摩擦以及绳重等因素的影响,机械效率不可能为100%,故由滑轮组机械效率公式推导得出一般情况下绳自由端拉力为F=.
针对训练2 如图所示,重为50 N的物体利用滑轮组在30 N的拉力F的作用下匀速上升2 m,不计绳重和摩擦,动滑轮的重力为 N,拉力F移动的距离为 m,若物体的重力变为80 N,则拉力F为 N.
实验1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命题点:
(1)实验前杠杆平衡的调节(左高左调,右高右调,实验过程中不能再调节).
(2)实验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①使杠杆重心落在支点上,排除杠杆的自重对杠杆的平衡产生影响;②方便读出杠杆的力臂).
(3)将一端的钩码换成弹簧测力计的好处(能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实验操作更方便).
(4)杠杆水平平衡后,弹簧测力计从竖直拉杠杆变成倾斜拉杠杆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若拉力力臂变小,则示数变大,若拉力力臂变大,则示数变小).
(5)测量多组数据的目的(避免偶然性,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6)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求动力或阻力(利用公式F1l1=F2l2,找出已知力及力臂,求解未知力).
(7)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判断移动钩码后杠杆的倾斜方向.
(8)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与力臂的关系(只有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时,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才与力臂相等).
实验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高效演练
1.小明和他的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时将杠杆的中点作为支点的目的是 .
(2)在挂钩码前,杠杆静止时如图甲所示,接下来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 位置平衡.其目的是便于测量 .
(3)调节杠杆平衡后,在不同的位置挂不同数量的钩码,使杠杆重新平衡,得到下表中的实验数据:
次数 动力F1 动力臂l1 阻力F2 阻力臂l2
1 6 5 5 6
2 5 10 10 5
3 4 15 6 10
4 2 20 8 5
小明同学分析1、2次实验数据后认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F1+l1=F2+l2;小华同学分析实验数据后认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F1l1=F2l2.两个同学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误的.那么你认为他们中正确的应该是 同学,原因是 .
(4)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A点挂4个钩码,如图乙所示,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B点挂 个相同的钩码;当杠杆平衡后,将A 、B 两点下所挂的钩码同时向远离O点
方向移动一小格,则杠杆 (填“左侧下降”“右侧下降”或“水平平衡”).
(5)实验中若不在B点挂钩码,而在杠杆C点或D点使用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小,应使弹簧测力计挂在 点,拉力的方向是 .
(6)小明在实验中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为了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B.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C.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能力拓展
(7)小明想进一步研究杠杆受两个阻力时的平衡情况,他进行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由图中信息可以初步得出这种情况下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F1、F2、F3的力臂分别为l1、l2、l3)
(8)如图丁所示,杠杆相邻刻度线距离为2 cm,若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5 N,每个钩码重0.5 N,保持弹簧测力计的位置及拉力的方向和钩码的个数不变,钩码向左移动,若要保持杠杆平衡,则钩码到支点的距离不应超过 cm.
(9)同组的小红进行了三次实验,将数据填在表中,最后总结得出规律,每次实验总是在第一次基础上改变 F2、l1、l2中的一个量,小华分析数据后发现,
第 次实验与前一次改变的量相同,需要调整的实验步骤是 .
序号 F1/N l1/cm F2/N l2/cm
1 1.5 10.0 1.0 15.0
2 3.0 10.0 2.0 15.0
3 1.5 20.0 2.0 15.0
4 1.0 30.0 2.0 15.0
实验2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命题点:
(1)实验原理(η=).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
(3)弹簧测力计匀速竖直拉动的目的(保证拉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读数时弹簧测力计保持匀速运动的目的(减小摩擦引起的误差).
(5)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和物体上升高度的关系.
(6)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物体的重力(增加或减小钩码的个数,机械效率增大或减小)、动滑轮的个数、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力.
(7)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①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所吊重物重力大小的关系(控制滑轮组的绕线方式相同,改变滑轮组所吊钩码的数量).
②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重力大小的关系(控制滑轮组所吊钩码的数量相同,改变动滑轮的数量或换重力不同的动滑轮).
(8)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及物体提升的速度无关.
(9)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①用同一滑轮组,吊起数量不同的钩码,数量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②钩码的数量相同,用重力或数量不同的动滑轮将钩码吊起,动滑轮越轻,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10)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高效演练
2.智慧小组测量如图所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1)实验过程中,应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竖直向上做 运动.第1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为 N.
(2)第2次实验时所做的有用功为 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
(3)分析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重力越 (填“大”或“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分析3、4次实验的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钩码上升的高度 (填“有关”或“无关”).
(4)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下列选项中可提高机械效率的是 .
A.增大绳重 B.减轻动滑轮重 C.加快物体提升的速度
能力拓展
(5)小组同学发现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应静止时读数.该同学的想法
不正确,因为他没有考虑到 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
(6)创新小组也利用重为1 N、2 N、4 N的物体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测得的机械效率均大于智慧小组的测量值,则创新小组测量值偏大的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测拉力时,弹簧测力计未调零,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下方
B.弹簧测力计每次拉动物体时均加速上升
C.所使用的动滑轮的重力小于智慧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