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学习目标
真理标准讨论
1978.5
时空坐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12
经济特区
1980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1983
南方谈话
1992
中共十四大
走出去战略
2000
加入WTO
2001
香港回归
1997
《反分裂国家法》
2005
十八大
2012
《宪法修正案》
2018
城市改革
1984
“九二共识”
十九大
2017
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基础梳理
——解放思想
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雄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 一一《人民日报》社论
实质:
方针:
“两个凡是”
延续“左倾”错误
1978年5月,真理标准讨论在全国范围展开
(1)实质:
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
(2)意义:
①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纠正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倾”错误。
④为历史性转折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③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一、真理标准讨论
(1)背景:
(2)内容:
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经济路线 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组织路线 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3)意义: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文革带来严重灾难;中国处于危机关头;中国与世界差距越来越大;真理标准讨论解放思想;邓小平重要讲话为指导。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伟大转折
材料: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
1、平反冤假错案
三、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
2、统一思想
3、1982宪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刘少奇冤案的平反,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
82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政治保证。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发展完善
基础梳理
②普遍实行:
◆经济上: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政治上:83年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②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管理高度集中,分配平均主义,农民经
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
四、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
(2)过程:
(3)性质:
(4)作用: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78年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①初步改革:
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农村的集体经济管理方式,但土地公有的所有制性质没有变。
①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积极性。
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落后面貌 。
②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基础梳理
四、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以1992年十四大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材料:城市初期的改革主要包括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和利润留成,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等。1984年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改革企业经营机制成为改革的方向;缩小指令性计划, 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初步建立以税收、利率为杠杆调节市场的机制等。经过80年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已由温饱走向小康,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更具活力。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没有积极性。
(1)原因:
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
1984年以后
(2)时间:
(3)内容:
项目 改革前 改革后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高度集中
单一公有
平均主义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基础梳理
四、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材料: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背景: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遇挫折。
②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但改革遇到阻力
③邓小平南方讲话,冲破思想束缚。
1992年中共十四大:
——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目标确立:
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3)基本建立:
(4)表现:
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①改变过去以行政命令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
②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走出去”战略。
实质:
坚持公有制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基础梳理
汕头
厦门
深圳
珠海
1980.5经济特区
南通
秦皇岛
天津
大连
烟台
连云港
青岛
上海
宁波
温州
福州
湛江
北海
广州
沿海开放城市
珠江三角洲
闽三角区
长三角
环渤海
浦东
沿海经济开发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
保税区
乌鲁木齐
拉萨
西宁
银川
成都
昆明
贵阳
南宁
长沙
南昌
合肥
郑州
西安
太原
呼和浩特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济南
石家庄
南京
杭州
特点:从沿海到内江,从沿海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四、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
4、对外开放
五、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
一国
两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 陆
港澳台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前提和核心
主体
补充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2、内容:
3、实践:
香港、澳门、台湾
基础梳理
重点解析
①特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 存到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表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体制转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底
①特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属于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
②表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 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
①特点: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表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潮中去。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以来
重点解析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体制转型
重点解析
①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或者是与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的。
②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③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④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即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
2.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基层政
权的设置先后经历了多次变动。如
下图所示,新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的变动
A. 借鉴了苏联模式的成功经验 B. 表明我国基层治理已臻于完善
C. 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 适应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能力训练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的设置变动主要和当时我国在农村实行的一系列经济体制变动有关,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C项正确;1983年以后我国没有借鉴苏联模式的成功经验,排除A项;“臻于完善”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乡村并存制、乡政权制等并不是在适应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
C
能力训练
2.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着灯”。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经营和分配方式变化 B.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C. 农村生产工具的改变 D.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解析】根据“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着灯”可得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因此才会有些变化,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现的是经营和分配方式变化,A正确;生产资料仍然是公有,排除B;CD项都与题意不符合,排除。
A
能力训练
3.“发展”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他设想“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 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南方谈话强调“发展”
A.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B.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C.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冲破了原有体制的束缚
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成为了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这主要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全球 化趋势的加强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必然选择,这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B项正确; 南方谈话不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排除A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已经开始,排除C项; 南方谈话为党的十四大奠定基础,不是冲破了原有体制的束缚,排除D项。 故选B项。
能力训练
4.如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D
【解析】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下降,这意味着农业产值相对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制1993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这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一步推动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产值 中占比格局变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逐渐上升,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相对下降,D项正确。
29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核心内容 写入党章 意义
邓小平理论
三个 代表
科学发展观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2007年
中共十七大
指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基础梳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确立:
(4)意义:
2017年,中共十九大
(3)写入宪法:
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基础梳理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国民经济: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中国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2、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3、思想文化事业:
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为奋进的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4、国防军事: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基础梳理
三、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1、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①伙伴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利益交会点。
②大国关系: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③周边国家:“亲诚惠容”
④非洲国家:“真实亲诚”,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
⑤同欧洲、拉美: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2、积极发挥在联合国中的作用
②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巴黎协定》生效。
③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④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①积极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基础梳理
①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具有影响力和作
用力的推动者。
②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
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证,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基础梳理
重点解析
(1)从经济发展看,
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弱国向开放型全球 经济大国的转变。
(2)从治国理政看,
实现了从单一化传统管理向现代公共服 务型治理的转变。
(3)从城乡结构看,
实现了从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富足的城 乡融合型社会转变。
(4)从社会民生看,
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整体性转变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实现的四个伟大转变
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没有波润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党和人民的创造性 历史活动,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根源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践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C.是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总结 D.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理论成果
能力训练
【解析】根据材料“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历史活动”可得,材料强调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历史活动的重要性,这些正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践,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马 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文化大革命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改革开放 只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践的一部分,属于以偏概全,排除D项。故选A项。
A
6.2005年7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日之间升值2.1%;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创3800亿美元的世界纪录;2007年年底,中国外汇储 备约1.5万亿美元,为世界各国最高。材料反映了我国
A.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B.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
C.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D.取得巨大的外交成就
能力训练
【详解】根据“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创3800亿美元的世界纪录;2007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约1.5万亿美元,为世界各国 最高”可得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不是国际事务,排除A项; 材料不能说明人民币是世界货币,排除B项; 材料与外交无关,排除D项。 故选C项。
C
7.至2015年4月15日,在中国倡导并积极推动下,亚投行(中国倡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达57个。这说明中国外交
A.在积极推行无敌国外交 B.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
C.大力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D.全面深化上合组织合作
能力训练
【解析】在中国倡导并积极推动下,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达57个,这说明中国大力推行多边外交政策,C项正确; 改革开放指出,中国积极推行无敌国外交,排除A项; 这不是谋求地区性和平,排除B项; 这也不是上合组织,排除D项。 故选C项。
C
能力训练
8.2021年1月25日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的特别致辞中指出,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在国际上 搞“小圈子”、“新冷战”,排斥、威胁、恐吓他人,动不动就搞脱钩、断供、制裁,人为造成相互隔离甚至隔绝,只能把世界推向分裂甚至对抗。 习近平在此主要强调了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B.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迫切性
C.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D.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可行性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因此材料 强调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A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迫切性”,B排除;材料未涉及“可持续发展”,C排除;“可行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当今世界仍然存在不 合理现象,D排除。故选A。
A
★国际形势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
①国际形势:两大阵营对立。在欧洲,美苏冷战;在亚洲, 美国扩大朝鲜战争,对中国进行战争威胁;扶植日本,力图构建对中国与苏联的包围圈。
②中国反应:建立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朝鲜战争,捍卫世界和平。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①国际形势:中美仍处于对峙状态;中苏关系恶化;许多亚非拉国家独立。
②中国反应:中共八大召开,中国的建设和探索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①国际形势: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西欧与日本经济崛起; 不结盟运动不断发展;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苏联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中国的安全。
②中国反应:国内“左”的错误加剧,周恩来、邓小平的整顿;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
素养提升
(5)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①国际形势: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潮流抬头。
②中国反应: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国际形势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
(4)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中共十八大)
①国际形势:两极格局逐步瓦解,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②中国反应: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展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素养提升
能力训练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 80版将75版的
“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
80%是因私护照。
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政治史内容,提取至少三条信息,自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解析】依据材料“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71版、75 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等信息,可得出护照变化反映了变幻国际形势下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 整。在论述的过程中,说明建国初期,冷战形势下我国的“一边倒”政策;说明70年代,开创外交新局面;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对我国外交的影响。最后进行总结护照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的对外政策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进行了调整。
能力训练
【答案】
论题:护照变化反映了变幻国际形势下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论述:建国初,在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美国敌视新中国,阻扰西方国家承认新中国,并对中国 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新中国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
70年代,美苏争霸、矛盾尖锐,苏攻美守,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对外扩张、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政府坚 决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中国外交打开对外关系新局面,出现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中国实行全方位外交,护照使用范围扩大为前往世界各国有效,护照数量增多,且以因私护照为主。 总之,护照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的对外政策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进行了调整,促进了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维护了我国的国 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