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宰相赵普
宋太祖赵匡胤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雪夜访普图》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习目标: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755-763年
安史之乱
907年
朱温代唐
960年
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
前代之弊
后梁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邺都留守将军
《新五代史·安重荣传》:“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五代积弊
节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专权
原因及解决方案
原因: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解决:收地方之权到中央
解决:分散军权、崇文抑武
措施
①行政:文官任知州,牵制节度使;设通判;②财政: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赋税上缴朝廷;③军事: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禁军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
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解决:分散机构权力;
中央:①军事:枢密院专掌军政②财政:三司负责财政(户部、盐铁、度支)③行政: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散宰相行政权④台谏负责监察
地方:①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②增设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
调兵权:枢密院(文官)
统兵权:三衙(武将)
③扩大科举规模,文臣治国,提高文官士人地位
“收权”
“分权”
“抑权”
特点:分化事权﹑相互制衡﹑崇文抑武
防弊之政
①剥夺军权-杯酒释兵权
②分散军权
调兵权:枢密院(文官)
统兵权:三衙(武将)
宋太宗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四司,合称“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四监司”的设立(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杜绝了政治腐败
B
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意在( )
A. 加强地方权力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分割丞相权力 D. 完善监察机构
B
四监司统管地方财政
“收权”
台谏 :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仁宗有宰相23名,因台谏弹奏而罢相者有13人。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 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D. 相权对皇权形成制约
宋朝中枢机构中“对持文物二柄,号为二府” 的两个机构是( )
A.中书门下和三司使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参知政事和枢密院
D.枢密院和三司使
C
B
“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据此可知,北宋前期的中枢机制( )
A.以文制武军政对立 B.三省并立相权削弱
C.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D.分权过度缺乏协作
D
“分权”
类别 开科(榜) 录取总人数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
文举 81 60035 360
武举 28 868 5
宋初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宋代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分化事权
B.扩大科举
C.加强专制
D.强干弱枝
取士名额增多,文官队伍庞大: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两宋三百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童谣
C
“抑权”
增设官僚
机构臃肿
因循守旧
守内需外
强干弱枝
荒年募兵
冗官
冗兵
集政权
收军权
夺财权
养兵养官
军费开支
冗费
弊
利
有效预防内乱,巩固国家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军队战斗力弱
国家财政负担重
行政效率低
政府开支大
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利与弊
弊: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三冗”,积贫(内),积弱(外)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新弊渐生
1.边防压力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1004 宋辽澶(chán)渊之盟
岁币
1044 宋夏和议
岁赐
1141 宋金绍兴和议
岁贡
积弱:军事战斗力低,军力衰弱不振。
以钱财换和平
维持长久和平,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体现北宋贪图苟安,加深北宋人民经济负担。
2.财政危机
积贫:三冗即积贫,冗官冗兵为因,冗费为果
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
——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
“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蔡襄《论兵十事》
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宋]宋祁
冗费
冗官
改革势在必行
冗兵
三、压力与危机中的变革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大刀阔斧行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
结果: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强兵效果不明显
目的 措施
富国
强兵
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农田水利
法等)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均输、市易
法)等手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保甲法)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富国
强兵?
变法创新
领域 措施 内容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募役法 纳钱代役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培养人才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限制高利贷对农民剥削
节省费用增加收入减轻负担
打破大商人垄断市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宋军的战斗力
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
材料: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从良好愿望出发的变法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 “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货款。当王安石把他在鄞县成功实行的方法推向全国后,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过程大约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设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加起来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
——摘编自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
初衷虽好,执行过程出现扰乱民生的问题
王安石变法的缺陷:
材料 在王安石当政以前,北宋政府所募养的军队人数已达340万,他认为,施行募兵制度而雇佣来的兵丁“大抵皆偷惰顽猾不能自振之人”。为此,王安石提出了以保甲法为起点的军事改革的设想:先用受过教练的民兵逐渐代替雇佣兵执行驻防或出征任务,最终恢复古代民兵不分离的征兵制度以取代募兵制度。但是,支持保甲法的宋神宗只是要求把居民丁壮组织起来防御盗贼,并借此减少一定数量的雇佣兵。在王安石罢相之后,保甲法虽还在继续推行,但王安石所寄予保甲法的最大目标,却已经全被阉割掉了。
——摘编自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比较王安石与宋神宗实行保甲法的不同意图,简析保甲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王安石意图:提高军队战斗力,用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宋神宗意图:加强社会治安;节省政府开支。
原因:改革阵营内部存在分歧。
统治阶级内部分裂,日益严重,
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 —岳飞《满江红》
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宋高宗赵构
四、南宋的偏安
南宋偏安:靖康之变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主和派得势,故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与金耻辱地议和,仅以保有江南一禺,史称“偏安江南”。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辽岁币
夏岁赐
金岁贡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苟且偏安
岳飞抗金
金军几次大举南下攻打南宋,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收复大片失地,郾城大捷。
结果:宋高宗和权臣秦桧[huì]为自身统治,向金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宋史·岳飞传》
岳
飞
如何看待岳飞之死?
杭州西湖的岳飞墓
岳飞庙前的秦桧夫妇跪像
高宗当然不可能将岳飞释放,因为第一,他怕和议没法坚持下去。第二,释放岳飞意味着当初的兴狱即为有意制造的冤狱……第三,他怕岳飞怀恨在心,留下后患。
——龚延明《岳飞》
……从深层的政治文化角度来看,岳飞是死于宋代文官集团的集体迫害。
——付月《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和岳飞之死》
岳飞之死,象征着宋朝立国以来确立的“崇文抑武”政策的回归。
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示例一 宋代“重文轻式”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论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 政策,在政治上铲除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安定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推动了理学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
示例二 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
论述:宋朝强化皇权实施“重文轻武”政策,军事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大量文职官员的设置,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冗费的局面,财政支出紧张,国力虚弱。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其宋代军事上的失利、失败有重要关联。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北宋建立
(960年)
贫弱表现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宋初中央集权加强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分散机构权力
抑止武将势力
改革
庆历
新政
王安石 变法
靖康之变
南宋偏安
(1127年)
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