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6 08:1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28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前后接续、继承发展、与时俱进、高度统一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于毛泽东思想,又根据时代特征、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将继承与坚持、发展与创新有机地融为一体,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
酝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最早提出: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标志:1987年十三大--系统阐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①1992年南方谈话,使“发展才是硬道理” 深入人心
②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③1997年十五大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深化发展:
阐明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邓小平理论
意义: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1997年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形成: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写入党章: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节选《江泽民文选》第三卷
3.科学发展观
(1)形成: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写入党章:2007年中共十七大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2年中共十八大
(3)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内容:“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五位一体”,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写入党章:2017年,中共十九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意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 时间: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 修改: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 意义: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一、概念: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资源最重要的指标,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二、影响综合国力的因素:
领 土、资源、人口、经济、政策、政府、外交、科技、交通通讯和国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
1.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2011至2018年中美日国内生产总值柱状图
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
中国经济基数大,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意味着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抗打击能力增强。
2.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交通建设 高速铁路总总里程数达到2.9 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4万千米,都居世界第一
港口建设 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 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
高新科技 (1)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 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2)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云计算、移动通信和卫星精准定位系统,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将近40%的网上交易发生在中国
(3)人工智能
复兴号高铁
特高压输变电
“神威 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光量子计算机
3.思想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1)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2)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3)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文化创作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4)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人民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获得感,教育基础雄厚,生活富足,信仰更加坚定
2020年高校毕业生为874万人,研究生录取人数达111.4万人。每年培养人数超过美国
4.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突破
(1)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2)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3)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
(4)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执行钓鱼岛维权斗争、南海常态化战斗巡航,有效进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
解放军有信心有能力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2.表现
(1)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
“亲、诚、惠、容”是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亲”是指睦邻友好,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增加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等;“诚”是指诚信诚意对待周边国家;“惠”是指互惠互利;“容”是指倡导包容,促进地区合作。
“真、实、亲、诚”是在中非传统友好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的对非洲政策新理念。他指出,对待非洲朋友,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讲一个“诚”字。
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
1、外交方针
①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
②推动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③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亲诚惠容理念)
④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真实亲诚原则)
⑤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2)倡导和平发展理念: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②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③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
3.影响
(1)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2)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设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习近平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国民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
思想道德与文化、国防和军队建设
新时期外交理念
外交活动机成就
指引
决定
1.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2007年)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②④① D.②③①④
B
2.2017年,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评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出现说明我国
A.改变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有限
C.背离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D.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影响力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