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视频播放
学习目标: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了解改革开放的进程,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6 年底,文革结束,
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1980 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
1980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思考:从文革结束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间为什么会有两年徘徊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图为 1978 年 5 月 11 日的《光明日报》头版,从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
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做了理论准备。
思考:“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继续推行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
“两个凡是”的实质是“左”倾错误的延续,继续推行会束缚思想,使党的政治工作、经济工作徘徊不前。
1.背景
2.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内容
4.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组织路线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政治路线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思想路线
转折一:“两个凡是”——实事求是
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转折三: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中国改革的真正起点,恰恰发生在思想政治领域。一是人的政治解放,就是全面平反历史错案,解决各领域的历史遗留问题;一是人的思想解放,就是对历史的全面反思和总结。
——萧冬连《探路之役》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时间 会议 转折
1927 八七会议
1935 遵义会议
1949 七届二中全会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危→安
农村→城市
“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
城市→农村
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2.表现: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②国家还纠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
(二)拨乱反正——全面平反冤假错案
开始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
正确处理党内和人民内部的矛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意义: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意义: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思想基础
(三)十一届六中全会
(四)民主法制建设——1982年宪法
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统一全党的思想
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放在“国家机构” 之前;体现了国家机构是根据人民的授权;表明了我国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视;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关系: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政治建设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想一想】1982年《宪法》在结构上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这样的调整有何意义?思考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平反冤假错案 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对统一全党思想, 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
1982年宪法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进程
1.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对内改革
★思考:为什么中国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土地所有权:
土地使用权:
分配方式:
集体所有——集体所有
人民公社——包产到户,家庭
平均分配——按劳分配
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平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有2.7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
——杨继绳《毛泽东时代的社会结构》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思考: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
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②农民生活贫苦;③公社挫伤农民积极性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1983年,中央撤销人民公社设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进行农村管理体制改革
【知识拓展】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历次调整 主要原因及结果
1.土地改革 (1950—1952) 主要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社 (1953—1956) 主要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3.人民公社化 (1958) 主要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 主要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措施很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无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要盖11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
材料二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2.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总结经验,决定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 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②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③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④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前提
改革内容
根本目的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4年,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开放区。
1988年,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
2010年,中央批准在新疆建立喀什经济特区和霍尔果斯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特”的表现:①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②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昔日“小渔村”
今日深圳
喀什经济特区
上海浦东新区
(二)对外开放
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①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②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③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特点: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经济
特区
沿海开
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江和沿边开放城市
内地
点
线
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二大
中共十三大
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
十五届五中
1982
1987
1992
2000
十四大的思想理论准备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三)深化改革
引进来:引进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走出去: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想一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姓“资”姓“社”的争论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争论。
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
(四)改革开放成就
1978年—201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
(单位:亿元 )
3645.2
7243.8
18718.3
71176.6
120332.7
314045.0
401513.0
519322.0
1978
1990
1996
2002
2008
2010
2012
1984
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习近平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于右任《望大陆》
内涵: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不再有‘解放台湾’这个提法,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1983年3月,邓小平
(一)“一国两制”理论
台湾问题
(最初为解决台湾问题)
香港、澳门问题
(在香港问题上首次实践)
区别
因为国共内战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属于内政问题;
因为列强侵华造成的殖民侵略问题,属于主权、外交问题;
1982年,中英就香港问题首次会谈
1984年 《中英联合声明》
1997年 香港回归
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
1999年 澳门回归
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有利于实现共同发展
意义
(二)一国两制实践:港澳回归
根本前提
——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
——习近平在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时强调
港珠澳大桥建成开通,有利于三地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利于提升珠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对于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内地、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韩正在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时致辞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对立隔绝到交往合作
台湾与大陆处于隔绝敌对状态
2005年
1979年
1992年
1993年
1949年
2015年
汪辜会谈
习马会
《反分裂国家法》
“九二共识”
《告台湾同胞书》
陈水扁
蔡英文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对于祖国统一,有人信心十足,也有人忧心忡忡。结合图片与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和平统一台湾的机遇和挑战
有利
不利
①根本保证: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
②政策保障:“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
③人心所向: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④成功范例: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
⑤历史传统: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有相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
⑥社会方面: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两岸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①台湾岛内分裂势力
②一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历史转折之路
改革开放之路
祖国统一之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背景、召开、内容、意义
平反冤假错案:原则、表现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内容、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宪法
开始实施
逐步深化
稳步推进
对内改革:农村突破、城市推进
对外开放: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
提出
内涵
实践:港澳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
台湾问题
我们走过的路……
洋务运动
走西方军事强国之路
辛亥革命
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之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到底该走什么路?
路的启示
1. 思路决定出路;
2.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路;
3.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改革开放一直在路上…
1.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B
2.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曾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极具争议的口号。此口号
A.体现了开拓创新的精神 B.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
C.突破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D.最早打破“吃大锅饭”的体制弊端
A
3.在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中,英方代表多次提出“主权与治权应分开”,英方的根本意图在于
A.保持香港的稳定 B.保持香港的自治权
C.继续维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D.使香港脱离中国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