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单元教学目标
1.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 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3. 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4.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
命新道路和红军长征的意义。
1919
1921
1924
1926 .1927
1945
1928
1934
1936 1937
1935
五四运动
中共成立
国民党一大
北伐
南昌起义
井冈山时期
长征
遵义会议
国民大革命
土地革命
全面抗战
1946
1949
解放战争
时空坐标
1、背景:
(1)政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国内阶级矛盾加剧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4)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国际背景: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激化民族矛盾;
②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指明了方向
(6)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知识梳理一:五四运动
(1)1897-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将中国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
(2)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山东,占领青岛。
(3)1915年,袁世凯政府为换取日本对复辟的支持,接受“二十一条”
中的大部分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
(4)1919年,巴黎和会做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中日代表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其附约,日本将山东主权和部分权利归还中国。
山东问题的由来
2.口号: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还我山东”,
“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1)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原因:有广泛群众基础,特别是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作用
5.五四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梳理一:五四运动
6.五四特点:新觉醒-全民族意识全面觉醒;新精神-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新思潮-马克思主义;新的领导阶级-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发挥领导作用。
7.意义
(1)性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3)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做了思想干部上的准备。
(4)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知识梳理一:五四运动
1、开始时间与中心:俄国十月革命后;北京与上海。
2、表现:①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②1920年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③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3、马克思主义传播作用:为中共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奠定思想基础。
知识梳理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南陈北李
1.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阶级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4)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上海,后转至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知识梳理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中共诞生意义
(1)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2)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3)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4)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①从此有了新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②从此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③从此有了新的革命前途—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知识梳理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过程:
1、前提基础:国共合作建立
(1)建立原因: 为了反帝反封建;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国际帮助;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斗争屡屡失败,转变思想,同意合作。
(2)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
(4)建立起的统一战线:革命统一战线
①民族主义方面,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②民权主义方面,主张普遍的民权;
③民主方面,提出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
知识梳理四:国民革命(1924-1927年)
新三民主义
2.高潮:北伐战争(1926-1927年)
(1)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准备:
①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整编军队为国民革命军②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4)北伐成果:
①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②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知识梳理四:国民革命(1924-1927年)
2. 高潮:北伐战争(1926-1927年)
3. 结果:失败(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性质)
(1)失败原因:
①国民党――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
②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并背叛革命;
③中共――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④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破坏。
(2)国民革命失败教训:中国共产党必须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3)失败标志:l927年4月l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l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知识梳理四:国民革命(1924-1927年)
1.政治
(1)确立国民党专制统治:1927年秋,“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国家形式上基本统一: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打败张作霖,1928年底,张学良改旗易帜,标志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3)南京国民政府性质:实行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4)政治特点:专制独裁、军阀混战、形式上统一
2.经济: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同时官僚资本形成。
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①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提高;②人民反帝爱国,提倡国货运动支持
③币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主要)
知识梳理五: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一)背景
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共开始认识
到掌握武装,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二)过程:
1.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月1日
(2)领导: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
(3)结果:起义军在潮汕地区遭到敌人的围攻而失败,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湖南,一部分转移到海陆丰。
(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开始。
知识梳理六: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二)过程:
2.八七会议:
(1)时间、
(2)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
(3)内容:
①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③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知识梳理六: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二)过程: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
(1)八七会议后,毛泽东赴湖南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2)在攻打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把部队开往井冈山,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知识梳理六: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4.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①1927年10月,毛泽东到达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1928 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后部队改名中国工农红军。
(2)理论上――创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知识梳理六: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原因 :
(1) 外部: 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2) 根本: 中共中央犯“左”倾错误
(3) 直接:第五次反“图剿”失利。
2.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转折:遵义会议
(1)时间: 1935年1月
(2)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未全面纠左,也未从思想上纠左)
知识梳理七:红军长征(1934.10-1935.10-1936.10)
5.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实践――推动革命形势迅猛发展
(1)到1930年夏,建立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武装力量达十万人。
(2)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临时中央政府。
(3)土地革命: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革命,使党赢得农民支持,也调动农民革命生产积极性。
(4)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知识梳理六: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原因 :
2.开始:
3.转折:遵义会议
(3)意义:
①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②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4.走向胜利:
(1)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2)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知识梳理七:红军长征(1934.10-1935.10-1936.10)
1.原因 :
2.开始:
3.转折:
4.走向胜利:
5.意义:(1)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2)宣传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
(3)铸就伟大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6、长征精神:革命乐观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艰苦奋斗、团结集体主义
7.长征意义:是促进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知识梳理七:红军长征(1934.10-1935.10-1936.10)
比较分析一: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的异同点
比较项 辛亥革命 国民革命
背景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领导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
革命成果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群众基础 仅依靠革命党人,缺乏群众基础 工农运动发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不同点
2.相同点
(1)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2)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3)作用: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4)结果:失败。
(5)失败原因: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破坏;
主观上,革命领导者的软弱妥协或错误方针。
比较分析一: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的异同点
比较分析二: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异同点
比较项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不同点 革命性质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主力 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领导者 资产阶级革命派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群众基础 脱离了广大群众 广大工人、学生等参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革命性 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相同点 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 从中国的国情认识到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
中共二大把党的奋斗目标确定为最高纲领,从国情出发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明确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中国的社会现实。
2.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认识到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于是推动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知识整合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过程
3. 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中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了南昌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4.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
在创建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探索出了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5.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知识整合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过程
1、走西方人的路
(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过改良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实践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向美国学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以美国为榜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也行不通。
知识整合二:近代中国人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过程
1、走西方人的路
2.走俄国人的路
1918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试图通过学习俄国的“城市中心论”来夺取政权。为此,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在城市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后,第一次工人运动转人低潮。192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多次起义,全部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结果也失败了。实践证明,俄国的“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国情。
知识整合二:近代中国人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过程
1、走西方人的路
2.走俄国人的路
3.走自己的路
1927年文家市决策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实践基础上,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中国人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
知识整合二:近代中国人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过程
知识整合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时代 知识定位
中共创立时期(1919-1923) ①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②1021年,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③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④中国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①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高潮: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③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1937) (1)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
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
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3)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
的革命道路
(4)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
革命,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结束。
(5)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
形成
知识整合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全民族抗战时期(1937-1945年) (1)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
战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式形成
(2)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3)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目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1)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和重点进攻
(2)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3)1948年秋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战略决战胜利。
(4)1949年4月,解放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
知识整合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时期 特征 原因 结果或影响
国民革命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帝国主义的侵略、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两党共同的革命对象 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 两党对峙,“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中共由幼年走向成熟
知识整合四: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
时期 特征 原因 结果或影响
全民族抗战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放战争时期 两党内战 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掀起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台湾与祖国分离,祖国长期不能统一
知识整合四: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
知识整合五:“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依据与意义
必要性 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可能性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革命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有力及其政策的正确
(1)基本依据
知识整合五:“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依据与意义
(2) 意义
创新实践上 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取得了最终胜利
继承发展 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思想孕育上 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工农民主专政,实际上是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1.特点
(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
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革命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
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组建正规的革命军队,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北伐战争
知识整合六: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和历史功绩
1.特点
2.历史功绩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 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略势力。
(2)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
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知识整合六: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和历史功绩
1. 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 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
(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 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瑞金→陕北)
4. 国内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
(1927-1936年国共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
知识整合七: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