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祖先的摇篮
教学目标
1. 认识并掌握“祖、掏”等7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祖、啊”等9个字,同时能准确读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尤其是第2、3小节的问句。
3. 能够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的内容,描述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 认读并理解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体会动词在句子中的恰当使用。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儿童诗,尤其是读好文中的问句和含有动词的词语。
2. 仿照诗中第2、3小节的内容,发挥想象,描述人们在祖先的摇篮中的其他活动。
教学准备
1. 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熟悉课文内容。
2. 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相关图片或视频。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并掌握“祖、掏”等7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祖、啊”等9个字,同时能准确读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理解课题,识记生字
1. 解读课题:
认读“祖先”,理解其含义。
引导学生观察“祖”字的构成,通过熟字换偏旁的方式识记。
拓展:认识并理解示字旁的字,如“神、礼、祥”等,并简要介绍示字旁的字通常与祭祀、礼仪有关。
2. 认识“祖先的摇篮”:
出示“狩猎、捕鱼、钻木取火”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祖先的生活方式和力量来源。
解释“摇篮”的含义,并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原始森林的美丽与神秘,让学生理解“祖先的摇篮”的指代。
板块二:整体感知,通读全诗
1. 通读全文,识记生字:
与老师合作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新词。
2. 联系课文内容,识记生字:
出示短语“浓绿的树荫”“美好的回忆”,引导学生正确认读,并通过熟字加偏旁、辨别形近字等方式识记生字。
扩词练习,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3. 读好动词,音形识记:
出示含有动词的短语,如“摘野果、掏鹊蛋、逗小松鼠”等,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认读。
字源识记“逮”,了解“逮”的字理。
借助图片认识“蔷薇”,理解其含义。
读动词节奏,注意动词读重音,动词后要适度停顿,读出节奏。
4. 通读全诗,整体感知:
再读全诗,思考“摇篮”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指名读第1小节,理解“一望无边”的含义,并积累表示“大”的四字词语。
指导朗读第1小节,注意语气和节奏。
板块三:认真观察,指导生字书写
1. 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需要书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和笔画。
指出书写难点和要点,如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上下结构的字要写紧凑。
2. 教师范写,提示要点:
示范书写生字,注意笔画的顺序和位置。
强调重点笔画和易错点,如“啊”字的左右部分位置分布,“赛”字的最后一笔是点等。
3. 学生描红练习:
学生按照示范进行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4. 个别点评与展示:
展示优秀书写示例,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出示问题书写示例,指出错误并纠正。
5. 抄写词语:
出示需要抄写的词语,学生认真抄写。
教师巡视检查,确保学生书写规范、整洁。
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识记了生字、理解了课文内容,并初步掌握了生字的书写方法。在后续的教学中,将继续巩固这些知识点,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