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军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短短3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经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节课,我们学习《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一起去感受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土地的誓言
1.能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能掌握课文的抒情方式,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1.文学常识填空。
端木蕻良,原名 ,现代作家,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有长篇小说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
《大地的海》等。本课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曹京平
2.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碾( ) 胸膛( ) 嗥鸣( )
斑斓( ) 谰语( ) 亘古( )
镐头( ) 丰饶 ( ) 污秽( )
田lǒng( ) shì言( ) 山jiàn( )
高liáng( ) 绕chán( ) 默qì( )
埋zàng( ) 土rǎng( ) 禾dào( )
垄
粱
葬
誓
缠
壤
涧
契
稻
niǎn
táng
lán
gèn
háo
lán
gǎo
ráo
huì
3.解释下面词语的含义。
远古。
诚恳而深切。
大声嚎叫。
灿烂多彩。
没有根据的话。
富饶。
①挚痛:
②嗥鸣:
③斑斓:
④谰语:
肮脏。
⑤亘古:
⑥丰饶:
⑦污秽:
1.通读全文,请完成下列填空。
《土地的誓言》作者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作者原名_________,现代作家。
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_的手法及多种修辞方法,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沦丧的故乡昔日的美好、丰饶记忆及自己在故乡成长的足迹,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木蕻良
对故乡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和爱国深情
抒情散文
曹京平
呼告
2.依照句子,完成下面的句子。
例句: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仿句:
在校园的小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那操场上洒下过我的汗水,在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那斑驳的课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留下无数欢声笑语
香樟树下我做过游戏
镌刻着我书写描画的痕迹
探究一: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通过阅读课文,请你找出本文列举了哪些意象?列举这些意象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词语说一说。
1.通过阅读课文,请你找出本文列举了哪些意象?列举这些意象的目的是什么?
碧绿的白桦林
奔流似的马群
蒙古狗
红布似的高粱
金黄的豆粒
黑色的土地
山雕
煤块
鹿群
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作者把故乡写得如此美好,如此丰饶,能让我们更爱她,并为她的美好被埋葬而感到悲愤。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恢复美好故乡的信念和决心。
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词语说一说。
思想情感:
热烈抒发了作者对故土家园的热爱和怀念、离别故土的凄苦和无奈之情以及对保家卫国的激情与信念。
示例:
(1)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直抒胸臆,表达对故土的热爱。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无时无刻”连用,可见思念之切。
“泛滥”一词贬义褒用,表明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向四下泛滥奔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土家园的热爱。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4)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而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热情和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精神。
1.作者为什么起初写“关东大地”用第三人称“她”来称呼,而到了后边却改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呢?
2.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句句有情,感人至深。作者在抒发感情的时候首先运用大量富有鲜明感彩的词语,直接抒情。其次,恰当运用人称,以呼告的方式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除此之外,本文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各自找出一两例,并具体加以分析。
探究二: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
1.作者为什么起初写“关东大地”用第三人称“她”来称呼,而到了后边却改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呢?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起初把土地比作“我的母亲”,所以用“她”,感情比较平稳。后来由于作者情感的逐步激越,为了便于情感的抒发,对土地以“你”相称,用第二人称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
2.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句句有情,感人至深。作者在抒发感情的时候首先运用大量富有鲜明感彩的词语,直接抒情。其次,恰当运用人称,以呼告的方式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除此之外,本文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各自找出一两例,并具体加以分析。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示例:
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强烈抒发了作者对故土家园的热爱和怀念。
土地的誓言
思忆 故乡
发出 誓言
挚痛的 热爱
激情的 赞美
深切的怀念
与土地关系密切
回忆 成长的足迹
暗含忧伤和 愤怒
面对土地 发誓
深情 赞美 和怀念
1.文章第一句话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第一句话起到了总领第一段的作用,且“挚痛”一词奠定本文的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对土地、家乡的深沉的热爱及眷恋之情。
2.文章第一段铺陈了许多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有怎样的效果?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发自肺腑的热爱之情,并激发起我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对恢复故乡的美好信念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