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2课
课标导学
了解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了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1
课程
标准
2
课程
目录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787年 19世纪 20世纪
联邦宪法使北美大陆出现第一个联邦制共和国
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拿破仑战争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波兰民族解放斗争
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
西班牙、葡萄牙文化为主体,天主教为主要宗教
拉丁舞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建立15个共和国
中国: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洋务运动和戊成变法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印度:英国把英语、英国的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传统文化保留下来
埃及:实行君主立宪制,伊斯兰教仍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独立后的美国文化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拉丁美洲文化
时空坐标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美国独立战争
★以图叙史:结合图片和所学,讲述美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大批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建立殖民地,其中英国在北美建立13块殖民地。16世纪英国清教徒为避免政治和宗教迫害乘五月花号来到北美大陆,签订公约,给美国带来自由、民主观念,成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为了反抗英国的剥削、压迫,美国爆发独立战争,并与1783年实现独立。独立后的美国颁布1783年宪法,建立联邦共和制,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一)美国文化
2、独立战争前的美国文化:
背景
特征
表现
①独立战争前,在北美洲共同生活着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非洲黑人和当地的印第安人;②欧洲人排斥和压迫有色人种;③殖民地不断开拓
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
①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②英语发展为美式英语;③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④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⑤“美利坚人”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⑥白人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三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美利坚人是美国的基本居民,主要由不同历史时期迁入的移民及其后裔所组成。包括100多个民族成分。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一)美国文化
材料1: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制衡”。政治制度“制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制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2:在自然法则下面,
一切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每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对自
己的身体有支配的权力。
——杰斐逊
3、美利坚民族与文化的形成
(1)原因: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2)表现
①1787宪法,北美大陆出现第一个以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指导的联邦制共和国。
②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③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3)存在问题: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一)美国文化
4.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原因
特征
独立战争的推动;1787年联邦宪法的颁布;联邦制共和国的建立
① 民族与文化: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②政治文化: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③文化符号: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④经济:发展种植园经济、继续实行奴隶制
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的服装,所戴头冠有象征世界七大洲及四大洋的七道尖芒 。左手捧着刻有1776年7月4日的《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她象征着自由、挣脱暴政的约束,在1886年10月28日落成并揭幕。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一)美国文化
材料: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美利坚民族是一个由许多民族(或种族)组合而成的民族。北美大陆地沃人稀、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早期移民靠勤奋求实的开拓精神……他们重视个人价值,提倡信仰自由……于是美国白人大肆宣扬“白人优越论”,对印第安人、黑人等有色人种推行种族歧视政策。
——《简论早期移民对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影响》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北美当地的文化特点?
①崇尚民主和自由、重视工商业、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注重个体和创造精神等;
②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史料史证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到16世纪中叶,占领除巴西以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并在殖民地建立总督辖区进行管理。
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后建立了巴西殖民地,设立总督制度。
到18世纪晚期,大部分土地为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小部分土地为荷兰、英国和法国占据。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述拉丁美洲文化兴起的历史背景。
材料:随着拉丁美洲不同种族和文化的长期融合,到17世纪,拉丁美洲出现了“美洲人”这个新观念,并逐渐凝聚成为一种新的“美洲精神”。同时,欧洲启蒙思想和学说的传播也对拉丁美洲殖民地民族意识的形成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起到了促进作用。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终于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争取独立的革命运动。这次运动几乎遍及拉美各地,前后持续近40年,波及的人口近2000万,是世界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殖民地解放运动。大部分拉美地区结束了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的民族独立国家。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①随着种族的融合,“拉美人”观念和“美洲精神”逐步形成;
②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拉美民族意识的形成;
③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拉美独立运动结束了殖民统治;
⑤民族国家的建立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一)美国文化
背景
特征
表现
①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
②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拉丁美洲的主要语言;
③种族融合现象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拉丁美洲的文化具有多元性
①文化: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②宗教: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③舞蹈: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④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二)拉丁美洲文化
1、拉丁美洲独立前:
融合了西班牙舞蹈、非洲黑人舞蹈等
传统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2)拉丁美洲独立后:
·拉美独立运动:法属海地——黑人领导;西属殖民地——土生白人领导;
·西属拉丁美洲独立后,建立了15个共和国;
·葡属巴西独立后建立了帝国,1889年成立巴西合众国。
·独立后的西属拉美和葡属巴西都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但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考迪罗独裁权力成为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①背景:
②特征:
(一)美国文化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考迪罗(Caudillo),亦称考迪罗主义、考迪罗制度,在西班牙语里原意是首领、头领。最早产生于19世纪初拉丁美洲人民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斗争的时期,那时涌现出一批军事领袖,他们为拉美各国的独立做出了贡献。独立后,他们大权在握,实行专制统治,成为第一代“考迪罗”。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
独立后虽然部分考迪罗在人民压力下作出一些改革,但由于其和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所以未触及大地产制度,是拉美经济发展的阻碍。
考迪罗的出现对于刚刚独立的拉美诸国来说,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但是长远来看,却是阻碍了拉美国家近代化的发展。而且拉美的考迪罗制度一直影响到20世纪拉美诸国的政治走向。
概念阐释:考迪罗制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合作探究】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比较项 美国 拉丁美洲
相同点 背景 构成因素 共同缺陷 不同点 主导文化
语言
标志
政治文化
都受到欧洲殖民者的侵略、黑奴贸易的影响
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美洲文化遭破坏
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相互融合,具有多元性。
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
英国文化为主
美式英语
自由女神
民主、法治
西、葡文化为主,又保留了一部分原生文化传统。
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拉丁舞
独立后具有“考迪罗”独裁政治特点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的欧洲格局
拿破仑战争(1803-1815)前,欧洲大陆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14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15世纪后期开始,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君主设法限制封建贵族的势力,力图建立强大的王权。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欧洲人的普遍信仰。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王权与特权,打破宗教禁铜,解放人们的思想。
思考:拿破仑战争前欧洲社会的基本情况如何?
政治:封建统治,分散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15C后期封建王权加强
经济:庄园与农奴制 14C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
宗教信仰:基督教
战前文化特征:封建专制统治
1.拿破仑战争
二、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的重构
◎ 1812年拿破仑帝国势力范围
包括法兰西帝国、拿破仑控制下的附属国、法国的同盟国家
(2)拿破仑帝国建立:拿破仑通过战争(1803年—1815年)建立了在欧洲建立了一个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
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1.拿破仑战争
(1)背景:
二、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的重构
战后文化特征:
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
战前文化特征:封建专制统治
①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民主、自由、平等、法治)
②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
③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在反抗法国征服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民族独立运动兴起高涨)
◎ 《拿破仑法典》(民法典)
解放者(革命性)
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不满
侵略者(侵略性)
(3)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二、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的重构
★史料实证:结合具体史实,说明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的重构。
材料1 1821年,当俄国诗人普希金得知拿破仑去世后,写下了一首长诗《拿破仑》:……赞扬吧!他给俄罗斯的人民,指出了崇高的命运;在幽暗的流放里,他死了,却把永远的自由遗给世人。
——摘编自李宏图、郑春生、何品《拿破仑帝国.前言》
材料2 在德国,废除了老朽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1806年),实行拿破仑法典,取消封建等级特权,消除关税障碍;在波兰,废除农奴制,宣布公民平等。——白乐天、李凤飞《世界全史.世界通史》
德意志
波兰
俄国
“十二月党人起义”
起义
改革与统一
反对封建专制
争取民族解放
争取民族统一
实质:反封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二、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的重构
2、欧洲文化的重构
(1)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反对封建专制
材料:1815-1818年间,一支俄罗斯占领军驻扎在法国。许多军官对他们在其中已生活了4年比较自由的西方社会有着极深的印象。在那里他们吸收了当时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激进思想,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当他们于1918年回到俄国时,他们发现沙皇的独裁是无法容忍的。
这种情感说明了所谓的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这次起义爆发于1825年12月,即亚历山大一世死后。其首领多半是希望废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使俄国西方化的军官。由于得不到支持,起义不幸的失败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①背景:
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受启蒙思想影响
②主张: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
③结果:
起义失败,但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2.欧洲文化重构的内容与表现
二、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的重构
教材P69【学思之窗】谈谈你对列宁这个评价的看法?
1.列宁承认“十二月党人”革命者的身份
2.他们出身贵族,社会地位与民众差距悬殊,使得他们不可能真正发动群众
3.起义以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为目标,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4.布尔什维克领导的1905年俄国革命,可视为十二月党人革命精神和革命目标的继续
◎十二月革命党人起义的情景
二、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的重构
(2)波兰民族起义
维也纳会议在俄罗斯境内、原属被瓜分前的波兰的20%的领土上,建立了拥有自己军队的“波兰会议王国”。俄国沙皇即波兰国王。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波兰人颁布《1815年宪法》,规定由两院构成的议会……。这两个议院都无实权。1820年,为了惩罚议会对俄国政策的反对,沙皇亚历山大禁止众议院开会长达5年之久。……但是在1830年11月,华沙的波兰军事学院发动了起义,反抗俄国。
——约翰·梅丽曼《欧洲现代史》
依据材料概括波兰起义的原因和目的
(1)原因:受沙俄的专制统治
(2)目的:争取民族独立
(3)概况:1830年11月,一批
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
(4)影响: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
民族解放斗争
争取民族解放
二、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的重构
(3)德意志1848年革命
1807年颁市《普鲁士改单赦令》规定:
10.从本令之日起不得以家庭出身或婚姻,或以承担农奴地位,抑或以契约创设新的农奴制关系。
11.因本令之公布,那些由继承,或由其自身权利,或由永佃、或由公簿持有而占有其农地的农奴及其妻儿的各种现有农奴制关系和一切相互的权利义务,均应完全停止。
争取民族统一
(1)背景:
①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
②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③随着经济的发展,德意志要求改革与统一的呼声高涨
(2)概况:
①时间:1848年2月和3月
②地点: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
③目的: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3)影响:革命失败,但德意志的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二、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的重构
【思考点】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因素?(P70 )
材料一:拿破仑战争将法国的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到了波兰、荷兰和西班牙等附属国,而且为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此外,《拿破仑法典》不仅明确肯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规定动产和不动产的私人所有权是绝对的和受到法律保护的,而且法典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契约关系”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充分保障了契约自由和契约的法律效力。拿破仑将此法典带到了所有的被占领国和地区,这不仅对欧洲封建秩序起到了瓦解作用,更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进而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丹《论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粉碎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割去了长在这个基础上的封建头脑……而他在法国境外则到处根据需要清除各种封建的形式,为的是要给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在欧洲大陆上创造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当环境。”
二、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的重构
(1)政治制度:
①冲破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欧洲各国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
②欧洲国家开始不同程度地争取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斗争
(2)政治观念:
①对内: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②对外:民族民主意识的空前觉醒,反对专制制度,争取民族独立,要求实现国家统一
(3)阶级力量: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强大,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思考点】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因素?(P70 )
二、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的重构
合作探究
(1)拿破仑战争冲破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欧洲各国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3)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4)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普遍诉求。
(5)拿破仑战争的破坏作用也是非常明显,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的不满。
拿破仑是欧洲民族国家的解放者,还是侵略者?
评价拿破仑功过时,要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结合时代条件全面评价;树立正确的史观。既要肯定拿破仑的历史功绩和对法国革命的贡献,又要认识到拿破仑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战争的一面,也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二、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的重构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
(3)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方式
①通过教育和其它文化活动强行推行西方语言、宗教:主要是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用传教布道、开办学堂、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渗透,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
②强行改造被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结构;
③强行输入西方价值观;
(1)内容: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2)目的: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天津望海楼教堂
◎近代上海圣约翰大学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比先灭其文化。
——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
(3)结果:
被侵略民族不同程度的接受外来文化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4)影响
①一方面,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给被侵略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一场灾难;
②另一方面,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1.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
唯物史观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中国面对文化侵略所做的回应
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在与西方侵略者的抗争中,一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中西文化在博弈中融合。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国别 传统文化的保留 外来文化的接收
中国 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①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②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渐进过程:洋务运动-器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制度;新文化运动-思想
2.亚非拉的文化重构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2)印度面对文化侵略所做的回应
英国人到印度的时候,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应该完成双重任务。第一个是摧毁性的,是把原来的鬼佬的陈旧的过时的制度给予破坏。第二个任务是建设性的,是在摧毁印度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以西方的物质文明为基础的新印度。
——《欧洲文明十五讲》
国别 传统文化的保留 外来文化的接收
印度 ①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 ②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虽然被废除,但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种姓制度虽然被废除,但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英语、英国的法律体系、
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为实现理想,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为实现理想,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为实现理想,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据史料概括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的作用。
材料: 1857年,按伦敦大学模式,在加尔各答、孟买和马德拉斯建立了三所大学,开始授予学位。1829年近代大、中学学生数约3000人,1855年增加到49000人。为吸引更多人接受西方教育,1837年规定以英语代替波斯语作为公务语言,1844年又采取了优先录用会英语者为公务员的政策。
——(德)赫.库尔克《印度史》
措施:①实行欧式教育制度;②以英语为官方语言;③选拔英式管理人员。
作用:①冲击了印度传统的文化教育制度;②但客观上推动了印度近代教育的发展。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为实现理想,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为实现理想,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为实现理想,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的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方式斗争,1922年埃及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独立后的埃及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在社会生活中,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如服饰、饮食、婚礼习俗等都得以保留。
传统文化的保留 外来文化的接受
埃及
◎埃及独立运动领袖
华夫脱党创始人扎格鲁尔
伊斯兰教仍是主要宗教;
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君主立宪制
(3)埃及面对文化侵略所做的回应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①西方文化扩张往往伴随着侵略战争, 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
②文化扩张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
③要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加强文化交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不断发展完善自身文化!
④坚持文化自信、防止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课后拓展】如何理解战争与文化的关系?
战争不仅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也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材料:辜鸿铭认为:“洋人绝不会因为我们割去发辫,穿上西服,就会对我们稍加尊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当我们都由中国人变成欧式假洋人时,欧美人只能对我们更加蔑视。事实上,只有欧美人了解到真正的中国人——一种有着与他们截然不同,却毫不逊色于他们文明的人民时,他们才会对我们有所尊重。”
——刘中树等:《辜鸿铭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
近代文化侵略具有两重性,我们既要坚决抵制文化侵略,又要在坚持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不断发展自己。
情感升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入侵文化?
◎ 《北大钟声》
(又名《宽容》《兼容并包》)(油画)作者:沈嘉蔚(创作于1988年)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与拉丁美洲文化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
文化的重构
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文化重构的时代性
文化侵略的双重性
美国文化:战争前后的文化表现
拉丁美洲文化:战争前后的文化表现
拿破仑战争前后文化的变化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波兰1830年起义
德国1848年革命
文化侵略:主观目的、客观作用
文化侵略:主要表现(中国 印度 埃及)
文化重构表现
文化相同的与不同点
课堂小结
1、(2019·全国·高考真题)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课堂练习
2、(2023春·高二单元测试)位于墨西哥城塔库巴街的三文化广场,包括阿兹特克大祭坛、圣地亚哥大教堂和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墨西哥外交部大厦,分别代表了古代的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时期文化和墨西哥现代文化。由此可见,墨西哥文化( )
A.杂糅了欧洲与亚洲的文化 B.与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相同
C.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质 D.毫无任何印第安土著文化痕迹
课堂练习
3、(2023春·高二课时练习)19世纪初,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和以后的国外远征。他们目睹西欧资本主义生活,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于是成立秘密革命组织,准备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这可以用来说明,拿破仑战争客观上( )
A.消除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B.指明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
C.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打击了欧洲一些国家的封建制度
课堂练习
4、 (2022春·浙江·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1857年,按伦敦大学模式,英国在印度加尔各答、孟买和马德拉斯建立了三所大学,开始授予学位。1829年,近代大、中学学生数约为3000人,1855年,增加到49000人。为吸引更多人接受西方教育,1837年,规定以英语代替波斯语作为公务语言,1844年,又采取了优先录用会英语者为公务员的政策。英国在印度采取的措施( )
A.以推动印度教育近代化为目的 B.源自印度现代教育的缺失
C.体现了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D.造成了印度传统文化的毁灭
课堂练习
5、(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课堂练习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