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35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35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6 21:4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现代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3课
课标导学
通过了解现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
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1
课程
标准
2
课程
目录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787年 19世纪 20世纪
联邦宪法使北美大陆出现第一个联邦制共和国
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拿破仑战争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波兰民族解放斗争
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
西班牙、葡萄牙文化为主体,天主教为主要宗教
拉丁舞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建立15个共和国
中国: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洋务运动和戊成变法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印度:英国把英语、英国的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传统文化保留下来
埃及:实行君主立宪制,伊斯兰教仍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独立后的美国文化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拉丁美洲文化
时空坐标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初步形成
基本形成
最终形成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原始积累(重商主义)时期
(早期殖民扩张)
15世纪末—18世纪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觉醒
高涨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高涨
瓦解
【回顾】纲要下册
【回顾】纲要下·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概念解析:民族民主运动
——在近现代,“民族运动”或“民族主义革命”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运动。
——“民主运动”或“民主主义革命”是指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斗争(到帝国主义时代,开始出现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或民主革命,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
★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一战前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历史背景?
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
法国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 转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王红生等译《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①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被压迫民族,已经有民族独立的愿望和行动。
②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独立的思想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和北非各地。
③一战中,民族自决的原则传播开来,成为指导民族独立、民主斗争的武器。
④十月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⑤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一些国家指明了斗争的方向。
⑥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壮大,接受自由、民主思想。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亚洲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国家 主要事件
中国 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列主义。中共成立并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
印度支那 胡志明参加共产党,以民族解放斗争争取国家独立
印度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尼赫鲁更加明确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1)亚洲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非洲和拉丁美洲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非洲 埃及 华夫脱党领导下英国被迫让步,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埃塞俄比亚 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
拉丁 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领导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归纳总结】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的特点
(1)在地区上具有普遍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兴起各具特色的民族民主运动。
(2)运动领导具有更高的层次性:①由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②由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如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参加者具有广泛性:参加斗争的主体更加广泛,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都参加进来,逐渐具有了全民族运动的规模。
(4)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各国斗争的普遍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
(5)运动具有持续性:如中国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和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影响下,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6)呈现不平衡性:①斗争诉求不同。亚洲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同时,提出争取民主的要求;非洲主要是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拉丁美洲以争取民主革命和改革为主要任务。②领导阶级不同。
(7)影响更加深远: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3)意义
①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②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材料:19世纪晚期亚洲民族解放斗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了进步作用,它唤醒了民族觉醒,启发了广大群众的民族民主意识,为亚洲民族解放斗争的更高阶段——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精神条件。——罗超平《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浅议》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思考点(P75页):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一战加深了帝国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矛盾激化)
2.一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程
度的发展。(经济发展)
3.一战使殖民主义列强的力量大为削弱。(宗主国衰落)
4.一战客观上促进了自由、民主、民族独立与民族自决思想的传播。(思想解放)
5.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成功案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材料一:经过 20 世纪上半叶的严重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原来作为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的西欧创伤累累,实力大为削弱,在原有基础上已不可能继续主导世界体系,也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大西洋宪章》
材料三:各殖民地的人民,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在打败法西斯后自然地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思考: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是什么?
(2)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3)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
(1)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二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下》
殖民帝国主义力量的削弱
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反法西斯联盟的声明、宣言的支持
联合国非殖民化活动的推动
第三世界
国家的联合
1.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背景 、原因: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2、表现:
20世纪40、50年代,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回台湾。印度、印尼、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纷纷独立。
——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古巴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思考点】
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他不无感慨地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
这段话反映了怎样的政治文化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属非洲殖民地迅速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随着非洲地区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进一步瓦解。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3、意义:
①实现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
②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③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④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材料: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
大约30年左右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独立国家体系。……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
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在70年代接纳的33个新
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之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
……作为国际舞台上的一种政治力量,它的形成有
一个历史过程客观上加速了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瓦解的过程,对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做出了贡献。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稿》下卷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文明古国新生(印度、埃及)
东西文化交汇(新加坡、韩国)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本土文化
+
西方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1.背景:
2.表现:
50年过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些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印度
①特征:
现代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②具体表现:
接受西方
保留传统
统治精英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本价值取向。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宗教与政治分离,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注重发扬印度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种姓因素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2.表现:
◎印度泰姬陵(伊斯兰教)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2)新加坡
①特征:
②具体表现:
接受西方
保留传统
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新加坡市
◎韩国首尔
新加坡和韩国都注意发扬的儒家文化精华,同时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东方文化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3)埃及
①特征:
②具体表现:
接受西方
保留传统
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
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
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金字塔
◎苏伊士运河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3.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的特点:
(1)重视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如:独立后的印度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崇尚甘地精神,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新加坡、韩国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神,埃及复兴民族文化时汲取古埃及优秀文化遗产。
(2)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如:印度文化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新加坡、韩国在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现代埃及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3)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流中创新发展。如:印度在吸收借鉴基础上走上独特的发展道路;新加坡、韩国努力创造出新的东方文化;埃及在吸收基础发展出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4、认识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的理解和认识。
材料1:50年过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些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2:“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有普遍文明的一统天下,而是一个不同文明集团共存的世界。因此,每一种文明都要学会与其它文明共存。”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西方殖民国家的侵略战争曾给亚非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文化的传播。
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民族独立-前提),为了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的影响,主动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坚决捍卫本土文化,创造了现代文化,文化复兴往往呈现出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征。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学习拓展】(P78页):查找资料,结合所学,选择若干案例,谈谈现代战争是如何影响文化的碰撞、交流与发展的。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人类历史上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2)一战后,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尤其是在印度和中国,产生了一大批受民族自决观念影响的仁人志士。
(3)一战促进了欧洲大陆现代主义的发展。一战使得美国文化进一步发展,战后很多国家的人移民到了美国,为其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并不相同。……在这些战争过程中,被征服、被压迫者争取解放的斗争艰苦卓绝。战争给人类深重的灾难,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
课堂感悟:热爱和平,远离战争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二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原因
表现
原因
表现
韩国、新加坡
印度、埃及
课堂小结
1、(2023春·高二课时练习)一战期间,英法将其殖民地士兵大量投入战场。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由此殖民地人民( )
A.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 B.复兴民族传统文化
C.建立了新兴民族国家 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课堂练习
2、(2023春·高二课时练习)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A.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课堂练习
3、(2021·湖北·统考高考真题)1960 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
A.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
C.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D.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
课堂练习
4、 (2023春·高二课时练习)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两国在美国的反对和苏联的压力下被迫从埃及撤军。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导致英国安东尼·艾登政府垮台,其后上台的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则加快了去殖民化的脚步,英国势力自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A.英法与美国争霸 B.英国政府维护英殖民霸权
C.英殖民帝国衰落 D.英法与苏联争夺埃及
课堂练习
5、(2023春·高二单元测试)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相一致
B.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
D.家庭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没有积极作用
课堂练习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