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4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4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6 21:4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课标导学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发展;了解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
课程
标准
2
课程
目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印刷书的诞生
三、图书馆的成长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时空坐标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西周:“学在官府”
汉朝设立太学
西晋设立国子监
中央
地方
汉朝设立地方官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学校教育
【史料链接】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
国子监琉璃牌坊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官学
阅读课本P80第一目,概括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白鹿洞书院:
北宋时期理学传播的中心
私学
产生
春秋:孔子私人讲学
发展
唐朝:学塾、村学、蒙学基层教育形式
宋代:书院制度
(一)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1)发展历程: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思考】宋朝书院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材料: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1)原因:
①宋朝宋明理学兴起并向基层渗透,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②宋朝重文轻武,大兴科举,推动了书院的的发展;
③宋朝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经济的发展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特点:
①地位重要;②与理学发展相结合;③与科举制度发展相结合;④官私并立,官方化趋势明显;⑥体系化、制度化,管理严格;⑦发展平民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材料: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文字狱”。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摘编自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特点:①起源早(发展时间长);②政府主导;③官学私学并存;④儒学主导(教化功能突出);⑤体制随时代不断发展。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作用
①政治:为政府提供后备人才,巩固专制皇权的统治。
②思想:巩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凸显了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③经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
④文化: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⑤局限:封建社会后期文化专制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材料一:古者乡有庠,党有序,闾有塾,里居有父师少师之教,是以道德一而理义明。书院之设,意犹近古,睢阳、白鹿为称首。若周、程、朱、吕治教之地,文献尤盛,天典民彝之统纪,恃以不坠。
——(南宋)王应麟《慈湖书院记》
材料二:士子们为了获取功名,一条路子是进官学为考科举作准备,但官学不但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它长期处于衰落状态,人们不能不趋于私学。加之,科举后来重在诗文,官学只读经书,实际上不能满足需要。士子们转而投向名流学者。这样既可学到真本领,而且还可以得到大师的推荐与指引,对于取得功名是重要门径,因之名流学者更是士子们所景仰和投靠的,私学当然更加繁荣。
——孟东宪《中国古代学校制度史料》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京师大学堂——
(2)北京大学——
(3)“兼容并包”——
(4)清华学堂——
(5)派遣留学生——
戊戌维新时兴办,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1912年改名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确立的教育方针,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1911年创办,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一大批栋梁之才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材料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 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观点: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
学府”,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
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的发展;促进了思
想解放;有利于开展学术研究,促进了
近代大学的成长。
【思考】问题2: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其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A
B
C
D
日本多次派遣唐使、留学生,推动中日有好交流。
唐朝
1872-1875年清政府派遣了四期共120名留美幼童,1877-1897年先后派出四批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
洋务运动时期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蓬勃发展
新文化运动时期
“以俄为师”,掀起留苏学习热潮
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来
留美幼童
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的邓小平
日本遣唐使晁衡
1957年毛主席对留苏学生的讲话
P78【历史纵横】留学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材料2:选派留学生出国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而在甲午战争后数量大增。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奖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年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1: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洋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洋务事业的人才,中国近代教育随之产生。当时的新式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创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等方面。
——章开沅 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史料实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近代留学教育作用的认识。
①有利于华夏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
②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优秀人才与中坚力量 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
③留学人才回国后,为了救亡图存,大都从事革命活动,推动政治运动发展。
④促进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探究: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
汉武帝在长安建立太学,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又下令各地设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晋代增设国子学(国子监),教授内容与太学相同。到了明清,各府县学校学、生岁考优秀者可直接升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监生毕业可直接做官;未升入国予监者,则参加科考,科考合格者可进一步参加会试,会试合格者即为进士及第,成为官员。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规定中学堂课程如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比较项 中国古代 中国近代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培养封建官僚,巩固封建统治
培养实用人才,救亡图存
以儒家经典为主,与科举考试相结合
注重自然科学与实用技能,融汇中西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3)“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5)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
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6)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教育
(1)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柏拉图学园 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
(四)欧洲古代学校教育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外办起了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卡德米(Academus)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阿卡德米学园,也就是拉斐尔笔下的“雅典学园”,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习惯上仍称之为柏拉图学园。柏拉图在这里讲授哲学、政治学、算数、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等等学科。阿卡德米学园存在900余年,对地中海地区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拉斐尔《雅典学院》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
“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
◎中世纪的教会学校
公元1088年,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教会学校是指天主教或基督教(新教)教会所设立和控制的学校。
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先后在意大利和法国成立。这两所大学不仅建校时间早,而且为其他大学的兴办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表现:增加古典文化课程,出现世俗化趋势,由国际性机构转变为民族性机构
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③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④民族国家的兴起
意义:①为学校教育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人才
②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14世纪初,欧洲各国大学先后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以大学课程的演变为例,新的学科,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等,逐渐与旧的经院主义的课程一起在大学里有了自己的位置。由于教会和大学几个世纪以来的紧密关系,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纯世俗的大学,研究发现教会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大学相应的变化。“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
——摘编自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
【课堂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过渡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法国
德国
美国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巴黎帝国大学
(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总监1人
27个大学区
每区设总长1人
各省
每省设督学1人
代表总长管理各境内初等教育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训: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美国耶鲁大学办学目的:“使青年能够胜任无论是社会机构还是教会机构的公共职务。”
(五)欧美近代学校教育
1.西方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
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六)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
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⑴大学能积极应对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⑵大学中各种思想火花的碰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文化。
⑶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提高国家科研能力,增强“软实力”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印刷书的诞生
1.书籍的出现
(1)地位: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2)各地的书籍
世界:书籍的雏形 中国早期的书籍
莎草纸书写的《亡灵书》残片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
◎云梦睡虎地秦简
古埃及人发明了莎草纸,用纸莎草制成的书写介质作为当时主要的书写材料。在人类造纸术极其落后的古代,埃及纸莎草纸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千年不腐的特点,一度使其成为法老时期重要的出口商品,远销至古希腊、古罗马等欧洲国家,历时3000年而不衰。2016年7月,埃及博物馆举办特展,首次展出一批世界已知最古老的纸莎草文献。
二、印刷书的诞生
1457年,两个德国人使用金匠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机,金属字是由铅、锡、锑等金属熔铸而成的合金,并用脂肪性油墨取代中国的烟墨,印刷质量得到提高。此后不久,由于受到战火冲击,当地印剧工人流散到德意志和西欧各地,印刷活动开始蓬勃开展。到15世纪末,欧洲的印刷书籍达到1500万——2000万册。
——摘编自董子凡《古代中国缘何未推广活字印刷》
约公元前 30世纪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
卷,书籍雏形
春秋、战国秦汉 简策、帛书,中国
早期的书籍
东汉
唐朝
11世纪中叶
15世纪中叶
2.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
【史料链接】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
◎ 《古登堡圣经》
蔡伦“蔡侯纸”
雕版印刷术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
活字印刷术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造纸业的发展、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推动了印刷书的诞生。
二、印刷书的诞生
印刷术的历史作用
在西方,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激发欧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进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鼓励民族主义和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印刷术的作用正好相反,它不仅帮助中国文字的连续性和普遍性,更成为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儒家典籍和科举考试用书的大量印刷,当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因此,印刷术乃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维护中国民族文化统一的一个基础工具。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①有利于文化普及、传承,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②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③有利于借鉴吸收他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化。
④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二、印刷书的诞生
北宋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从印刷品的流通欲望与范围来看,是因为古代中国书籍出版内容主要是历书、农书等工具书和儒家经史子集等经典;而且,这些书籍一旦雕刻成版,“易成、难毁、节费、便藏”,且雕版技术已有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工艺……尽管科举考试之后,读书人进一步增多,但印刷品往往局限于科举范围之内;作为世界另一半的女性自古就被排斥在才识之外。 ——摘编自李瑞娜《毕昇与古登堡为何无法对话》
探究:为何宋代活字印刷未能如古登堡印刷术产生革命性影响?
⑤汉字数量大,排版繁琐,制作成本高昂
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主要印刷工具书
②雕版技术历史悠久工艺成熟,更换印刷方法的要求并不迫切
③科举制和儒家思想的制约,印刷品传播范围有限
④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文化传统的制约,女性读书少
⑥对工人知识水平要求高
二、印刷书的诞生
三、图书馆的成长
1、发展历程
①亚述帝国巴尼拔图书馆: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
③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②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保存了文化遗产。
①中国图书文献保存:源于史官,以及府、阁、堂、室等藏书所。
②私家藏书在明清两代突出发展,如天一阁。
③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
西 方
中 国
三、图书馆的成长
三、图书馆的成长
2、图书馆的作用
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
韩国海印寺藏经板殿藏有世界上最古老、最著名的大藏经版本
天一阁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北大图书馆馆藏800万册其中20万件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
2、图书馆的作用
古籍文学作品永不衰老。
——布尔维尔利顿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1)保存古籍——图书馆所保存的历史文献与人类古籍,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3)培养人才——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当中 有大量学术资源,是学校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 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4)教育功能——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 提供书籍阅读、开展各种系 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人 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2)文献开发——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 进行加工整理、开发,方便 读者更好利用。如今,图书 馆更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使馆 藏文献走向数字化。
三、图书馆的成长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图书馆出现的原因
材料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们,想利用教育文化这个阵地来征服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他们在中国开办教会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模式和榜样。
——卿玉弢《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2:鸦片战争以后,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中国藏书界出现了一股要求“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徐凌志《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
西方教会图书馆的示范
旧式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
三、图书馆的成长
材料3: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政府及知识分子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即普及教育,增强国民素质。近代图书馆就是在这种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觉醒中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的。
——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材料4:无论学者们把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划分成几个历史时期,其产生过程都离不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三次社会变革运动……在这三次变革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图书馆在近代化道路上逐步全面展开。
——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图书馆出现的原因
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社会变革的推动
三、图书馆的成长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约公元前290年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最早的“博物馆”。
1683年 阿什莫林博物馆是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8世纪 英:大英博物馆
法:卢浮宫
【史料链接】
◎卢浮宫
◎大英博物馆
1.国外博物馆
(1)发展历程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国外博物馆经典展示
卢浮宫历史始于13世纪初,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由贝聿铭设计。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分别是断臂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像、蒙娜丽莎画像。
断臂维纳斯
胜利女神
蒙娜丽莎
卢浮宫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868年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我国最早近代意义上博物馆
1905年 张謇 南通 博物苑 ——国人自建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925年 故宫博物院成立现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1926年 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改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2003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
2.中国博物馆
(1)发展历程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专业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进行国民教育等公共服务,文物保存、传承历史
◎博物馆教育
(2)意义
2.中国博物馆
材料 目前,文化、城市与博物馆的关系正在开始变得紧密,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博物馆丰富精深的民族文化在线了本地的历史沿革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脉络,把最辉煌、最闪亮的史实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人文谨慎和民俗风情……博物馆成为培养社会道德最理想的人文环境,对于增强人们对自己家乡、祖国的认知和热爱、眷恋之情,激发观众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具有重要作用。
——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
【思考】问题4: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博物馆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文物保存、传承历史
提高民族文化素养 强化群体记忆
增强爱国情感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素养提升】
★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文化传承的认识。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使其成为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老根”,为世界上所有华人提供了“精神家园”,使之找到了自己的“基因”所在,有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孕育而来,是中华民族继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丰厚滋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植根的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累累硕果,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根植中国文化、面向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传承中华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传承中华文化,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传承中华文化,可以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国外博物馆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印刷书的诞生
1、图书馆的职能、起源
三、图书馆的成长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2、近代学校教育
2、书籍的发展
1、古代学校教育
1、书籍的雏形
3、印刷书的作用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3、现代学校教育
2、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2、国内博物馆
3、博物馆的作用
课堂小结
1、(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课堂练习
2、(2021·山东·统考高考真题)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课堂练习
3、(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工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课堂练习
4、 (2023春·安徽滁州·高三校考阶段练习)近代以来,一些开明士绅和封疆大吏主张建立各类图书馆等城市公共资源,清政府以非常积极的姿态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1910年颁布了图书馆章程,准备用三年时间完成京师图书馆和各省图书馆的建设工作,这说明( )
A.绅吏阶层支持推动新政兴起 B.社会读书风气浓厚
C.公共资源建设彰显国家自觉 D.西学东渐影响深刻
课堂练习
5、(2023春·高三单元测试)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专制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这一行为( )
A.意在清算满清王室的倒行逆施 B.消除了清室帝制复辟残余
C.利于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 D.得益于国民大革命的推动
课堂练习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