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件(共50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件(共50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6 22:0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5课
课标导学
了解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南亚、东亚与美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1
课程
标准
2
课程
目录
一、古代印度文化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时空坐标
公元前1500年左右 公元前6世纪 2-4世纪 7世纪 8世纪 11世纪 12世纪 16世纪    
雅利安人进入
南亚次大陆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定型
日本形成
天皇制度
日本诗歌集《万
叶集》完成
日本逐渐
形成武士道
印第安文
化衰落
佛教
产生
印度教开
始兴起
朝鲜半岛的居
民修建瞻星台
日本小说《源氏物语》成书
朝鲜半岛的史书
《三国史记》完成
课标导学
一、古代印度文化
一、古代印度文化
(一)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约公元前2350-前1750年,为青铜时代文化。
哈拉帕文化时期
列国时代
公元前600-前400年,列国分立、并逐渐走向统一的时代,佛教诞生。
笈多王朝
公元320-500年,印度实行中央集权制,《摩诃婆罗多》《摩罗衍那》编成。
吠陀时代
公元前1500-前6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形成。
孔雀王朝
约公元前324年-约前188年,古印度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章文字”对印度文化的意义
是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象征着印度文化的历史悠久。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存在于4000多年前,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2500多枚刻有文字的印章,上面的文字被称为“印章文字”。人们从这些印章上发现了500多个文字符号,虽然文字符号还不能被释读,但它们是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教材26页
▲ 印章文字
1.文字:印章文字、梵文
(二)古印度的文明成就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后来,人们在雅利安人古老的语言梵语的基础上创制了梵文,用来书写这些典籍。
◎梵文
哈拉帕文明
印度的“印章文字”,与尼罗河流域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一起构成古代东方最早的四种文字类型。
一、古代印度文化
雅利安人南迁
雅利安人自称“出身高贵的人”,是操印欧语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取代了印度原有的文明,并逐步建立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2.制度与宗教
一、古代印度文化
婆罗门教是种姓制度的理论和宗教基础
主要经典:四《吠陀》
核心教义:种姓制度
三大纲领:吠陀天启
祭祀万能
婆罗门至上
(1)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也是现在印度主要宗教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
梵天是作为最高灵魂梵创造力的化身,也是第一个被梵创造出来的神,长着四颗头、四张脸以及四只手臂。
◎创造之神—梵天
2.制度与宗教
一、古代印度文化
种姓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2)种姓制度
当诸神分割普鲁沙时,
............
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
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
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崔连仲等选择《古印度吠舍时代和列国时代史料选辑》
印度神话中用人体不同部位比喻不同种姓,有什么寓意?
从人类产生之初就出现了种姓制度,强调其神圣不可变动性,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
一、古代印度文化
【问题探究】印度种姓制度有哪些特点?实质?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材料: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摩奴法典》
特点:
①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种姓世袭
②职业世代相传③实行种姓内婚制
④不同种姓的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
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一种为保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评价:种姓制度维护了等级秩序和奴隶主贵族(婆罗门、刹帝利)阶层利益,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但也制造种姓隔离,导致了社会矛盾加剧,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为日后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旃陀罗
(贱民)
一、古代印度文化
(3)佛教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
②背景:公元前6世纪时,列国分立、社会动荡;
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
③内容:提出“众生平等”
消除欲望,忍耐顺从
◎乔达摩·悉达多
(约BC563一BC483)
材料一: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世故名众生 ——《长阿含经》
材料二:有生皆苦,有念皆妄。灭尽无余,不受后有 ——《劝发菩提心文》
④评价:倡导众生平等,对种姓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冲击;主张消除欲望,忍耐顺从,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会消磨、淡化人民的反抗意识
反对婆罗门特权
维护奴隶主统治,麻痹人民
婆罗门教
佛教
婆罗门至上
众生平等
婆罗门阶级
刹帝利/吠舍
维护种姓制度和婆罗门特权
维护奴隶主特权,麻痹人民
VS
一、古代印度文化
(4)印度教: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摩罗衍那》等。印度教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印度教的主神是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罗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
梵天·创造之神
一、古代印度文化
3.文学
(1)诗歌总集(歌颂神明,祭祀经书):“四吠陀”
《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吠陀时代”
《梨俱吠陀》,是《吠陀》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与解释,以及与祭祀有关的内容,是印度现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诗集,也最有文学价值
一、古代印度文化
(2)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罗摩衍那》叙述王子罗摩因受老王妃嫉妒被放逐,妻子悉多被掳,后得群猴帮助,夫妻团聚,恢复王位的故事。全书约有两万四千颂,共分七篇。以罗摩和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描写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战争。
◎ 《摩诃婆罗多》
◎ 《罗摩衍那》
成书于约前四世纪,这部史诗以印度列国纷争为背景,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印度学术界亦称《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的一部百科全书。
一、古代印度文化
古印度的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就其原初意义而言,印度艺术往往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或哲学观念的隐喻。其中,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
◎阿旃陀石窟
◎桑奇大塔
4.艺术
台基四周有四个守卫四方的守兽:东方是象、南方是马、西方是牛,北方是狮。雄狮下面中心处是具有古老印度教色彩的法轮;两边的守兽象征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以及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毅力。
◎阿育王石柱
印度国徽
一、古代印度文化
“0”的起源深受佛教大乘空宗的影响。其梵文名称为Sunya,汉语音译为“舜若”,意译为“空”。
“0”的这一特殊符号就反映了“一切皆空”这一命题所留下的痕迹。
5.数学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 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宗教色彩浓厚
一、古代印度文化
【问题探究】古代印度文化特点及成因
材料一:大自然的毁灭力量给予古代印度居民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人还无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之时,这种恐惧情绪自然地表现为宗教性的崇拜,将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神奇化起来,想象他为各种的神,于是出现了各种神话和传说。
——摘编自雷海宗《世界古代史纲要》
材料二:公元前9世纪恒河中游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取代印度河,成为印度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那里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树木参天,经冬不凋,自然界这种浓郁得过剩的生命力,启发了土著民对生命不死轮回问题的思考。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一、古代印度文化
1.特点:宗教性;多样性;包容性;辐射性
2.成因:
(1)印度文化的宗教色彩浓厚,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灾害频繁,使得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的信仰特别强烈
②恒河流域草木常青引发了印度先民对生命不死轮回的思考
(2)外来民族频繁入侵,外来文化的影响
(3)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动;
(4)文化创造者文化活动;
【问题探究】古代印度文化特点及成因
唯物史观
一、古代印度文化
材料二(公元前119年)骞……因分遣副使。使……身毒(古印度的别称)……及诸旁国。 ——摘编自《史记》
(三)古印度的文明的影响
★史料实证: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述古印度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材料一:印度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很突出的,它的影响很大……中国的佛教就是从印度传来的,然后又通过朝鲜传到了日本,影响了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的影响向南,包括越南、柬埔寨、老挝。所有的东南亚,泰国、缅甸不言而喻,受影响的还有印度尼西亚。我说的影响,不仅是指宗教的影响,还包括印度文学、艺术和哲学。
——张光璘、李铮编《季羡林论印度文化》
◎柬埔寨吴哥窟。吴哥窟标志性的建筑是作为毗湿奴神的印度教庙宇而建造的
◎缅甸大金塔
一、古代印度文化
(1)对东南亚的影响: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及风俗习惯对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①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②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
(三)古印度的文明的影响
◎佛教传播
◎泰国灯柱上的巴利文
(2)对中国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文艺等产生深刻影响
①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宋朝,佛儒道相互渗透,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
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3)印度的十个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到了西方。
◎巴利文佛经(南传)
◎梵文文佛经(北传)
一、古代印度文化
角度 表现
宗 教 婆罗门教 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 制度和婆罗门教。
佛教 产生于 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 和婆罗门教不满,佛教产生了。佛教提倡 ,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印度教 世纪时,在古代 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文学
艺术
数学
种姓
公元前6
种姓制度
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4
婆罗门教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与宗教有关的佛塔、石柱、石窟
包含“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小结)古代印度文化
一、古代印度文化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箕子
朝鲜
卫满朝鲜
三国时代
高丽王朝
朝鲜王朝
前122—前194
前194—前107年
前57—688年
918年—1392年
1392年—1910年
(一)古代朝鲜
1.历史沿革:
二、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
2.古代朝鲜文化
(1)文化成就
天文
7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韩国庆州瞻星台
冶铁
公元前5世纪前后,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和顺大谷里青铜器
史学
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三国史记》
艺术
朝鲜的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阿里郎
15世纪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谚文”
文字
谚文是一种参考借鉴汉字方体形态的方块拼音文字。
二、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
(2)中朝文化交流
①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
②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朝鲜徐直修画像
(朝鲜)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故曰诗书礼乐之邦、仁义之国也,而箕子始之,岂不信哉?
——《东国通鉴》
东坡冠
右衽
汉字
◎《燕行录全编》书影
从右图能找出哪些中朝交流的例证?
二、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
(2)中朝文化交流
③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许多朝鲜学者具有很深的汉文造诣;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谚文” 。
④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
◎世宗大王1446年创制训民正音又称“谚文”。其原理效仿中国汉字的音韵学,由子音字和母音字组成。
◎《直指心体要节》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
材料:疏勒,安国,高丽并起,自后魏平冯氏及通西域,因得其伎,后间繁会其声,以列于太乐。
——《隋书》
◎朝鲜乐舞传入中国
二、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
古代朝鲜文化
男有烈士之风,女有守正之俗,史称小中华。
—— 《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实录》
韩国·景福宫
640年,高句丽开始派遣弟子前往唐朝学习国学,同时新罗也派遣弟子入唐学习,新罗王朝因为与唐朝的友好关系,上至官方,下至百姓,都掀起了一阵唐朝热。788年,新罗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科考内容也是以儒家经典为主。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新罗又派出许多贵族弟子留唐学儒。在高丽时代,儒学教育得到了相当的发展。
二、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
(二)古代日本文化
神道宗教意识中的“原始生命观”、“万物有灵观”和人与自然的“同情观”已完全溶化于日本人生活的风俗和习惯之中, 直接影响到原始及后世的审美意识。这种自然美观同样也体现在日本和服手绘纹样上。
——辛艺华《日本和服手绘纹样的审美特征》
日本武士一般身佩双剑,一为“打刀”,用于与敌人战斗,而另一把为灵巧的短刀,称之为“胁差”,用来格挡。武士刀进而成为忠诚和自我牺牲的符号象征。
——曾琰《论日本武士道自杀文化心理》
特点:“菊与刀”
二、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
1.思想:从神道到武士道
①神道: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蛇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多神崇拜)
②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
③武士道: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并产生重要影响。
武士者,须一生悬命于武士道。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
——《叶隐》
神道:
忠君爱国
儒学:仁义之心
佛教:超脱物外
武士道
儒学:
仁义之心
佛教:
超脱物外
武士道
帚神
天照大神(太阳女神),被奉为日本天皇的始祖,也是神道教最高神。
武士道
武士所遵守的道德原则被称为“武士道”,其核心是忠、仁、勇。德川幕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为武士道思想增添了儒家伦常观念,强调武士的责任和义务。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
在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之后,武士道经历了一次畸变。武士道作为传统封建制度的精神规范,却在日益法西斯化的国家军队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二)古代日本文化
二、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
(2)其他方面
①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源氏物语》是由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 《源氏物语》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包含四代天皇,历70余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反映了平安时代的文化生活和社会背景,在贯彻写实的“真实”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创造了日本式浪漫的“物哀”思想。
◎《源氏物语》
◎《万叶集》
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的长短和歌共计四千五百余首。
二、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
②建筑: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法隆寺,据传始建于607年
又称斑鸠寺,据传始建于607年的佛教木结构寺庙,是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是木质建筑的杰作。它标志着艺术史和宗教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
法隆寺五重塔,其建时在我国正处于隋代,也反映了我国这个时期的木结构宗教建筑的模式。
二、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
③绘画: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大和绘《源氏物语绘卷》
◎浮世绘《神奈川冲浪里》
◎浮世绘《东海道五十三次》
大和绘是日本10世纪前后产生的民族绘画。它以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追求及时行乐的唯美主义情趣,采用浓艳的色彩,具有华丽的特征。
浮世绘,即日本传统的风俗绘画(版画),为顺应市民经济文化发展而产生,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被称为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
二、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
(3)中日文化交流
①日本古代文化也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②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③来自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深受中国影响的日本茶道
◎鉴真东渡
◎片假名与汉字楷书
◎平假名与汉字草书
二、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
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茶道、花道和书道。茶道最早是由中国唐朝贞观年间传到日本的,日本人称:“中国是日本茶道的故乡。”花道最早来源于中国隋朝的佛堂供花,并融合了本土文化,成为日本人修养身心的重要环节。日本人称书法为书道,源于唐代佛教传入日本之后。
古代日本文化——唐风洋溢
二、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
日本遣唐使来华示意图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古代日本文化——唐风洋溢
二、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1、地理环境及代表
①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美洲与其他大陆
几乎处于隔绝状况。
③代表文化:玛雅文化、
阿兹特克文化
印加文化
②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2.发展概况
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图
玛雅文明
印加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区域 文明 时间 国家形态
中美 玛雅文明 前2500年至16世纪 城邦
中美 阿兹特克文明 14世纪至16世纪 结构松散王国
南美 印加文明 13世纪至16世纪 统一大帝国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角度 玛雅文化 阿兹特克文化 印加文化
宗教 (多神 崇拜) 崇拜的大多是 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建造了规模宏大的 ,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 文字 创造了独特的文字
历法
其他
自然神
太阳神
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中的羽蛇形象
阿兹特克与印加的太阳神
金字塔
印加阿卡帕纳金字塔
阿兹特克太阳神金字塔
玛雅羽蛇神金字塔
3.文化成就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角度 玛雅文化 阿兹特克文化 印加文化
宗教 (多神 崇拜) 崇拜的大多是 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建造了规模宏大的 ,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 文字 创造了独特的图画文字
历法
其他
自然神
太阳神
金字塔
图画文字
无文字,结绳记事
玛雅历
知道零的概念
20进制
太阳历与太阴历
修筑驿道,使用麻醉剂,进行人体解剖
锻造铜器,制作陶器、石雕、木雕和金银首饰
阿兹特克历法
3.文化成就
◎印加的穿颅手术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材料一 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会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
——[美]伯恩斯、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第3卷
材料二 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上)》
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美洲文化衰亡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疾病、瘟疫等灾害;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美洲内部三大文明之间几乎很少有交流,无法相互借鉴进步。
(2)启示: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应该主动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先进文化与技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4.衰亡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玛雅羽蛇神金字塔
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古城奇琴·伊察,建于9世纪,高约30米,共9层,上有神庙,被誉为玛雅文化最后和最伟大的庙宇。金字塔每面有91级台阶,加上神庙的1级台阶,整座金字塔共有365级台阶,代表一年365天。
◎阿兹特克太阳神金字塔
◎印加阿卡帕纳金字塔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美洲文明的特点及印第安金字塔遗址有哪些历史价值?
特点:历史悠久;独立发展,自成体系;文明程度高(宗教信仰发达,实用技术落后)
历史价值:印第安人修筑的金字塔是美洲文明的历史见证,为研究美洲文明提供了可信的素材。对于研究美洲文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材料1:古代玛雅人很早就认识了“0”,而古代印度人首先发明了“0”。
古代埃及人在尼罗河沿岸建筑起宏伟的金字塔,古代阿兹特克人同样在茂密丛林中建起太阳与月亮金字塔。
古代两河流域与古代印加人都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规律制定了太阴历。
材料2: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对话、和谐共生。 ——习近平
结合材料和所学,如何认识文明的多样性与共通性,谈谈你的看法。
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多样性是世界文化拥有魅力的前提。只有尊重文化多样性、独立性、异质性和完整性,我们才能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
人类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互通有无,通过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自身文化发展。使自己的文化在交融中不断获得新的动因,从而使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在今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在世界文明的对话互鉴中,更好地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守护文化民族性。
延伸探究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南亚东亚和美洲文化
南亚
古代印度
美洲印第安文化
东亚
朝鲜 日本
成就
消失原因
政治演变
文化成就
评价
时空地位
文化成就
影响
深受宗教的影响、颇具特色
朝鲜——文化成就及受中华文化影响
日本——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影响
独立发展,缺乏交流,走向毁灭
课堂小结
1、印度著名政治家、哲学家、作家拉贾戈帕拉查理曾经说过:“一个人旅行了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在此,他所要强调的是两部作品的(  )
A.文学价值
B.艺术价值
C.史学价值
D.精神价值
课堂练习
2、印加人通过观察太阳,编制了太阳历,以确定农业季节。同时他们将一年分为12个月,共365天。每月都有名称,表示相应的宗教活动。这反映了印加历法
A.完全服务于农业生产
B.完全服务于宗教活动
C.完全服务于军事活动
D.兼顾了农业和宗教的需要
课堂练习
3、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6世纪末7世纪初,在东亚大陆,隋、唐帝国的先后建立既给日本提供了学习样板,也使大和朝廷倍感“国际压力”;而新罗灭“任那日本府”并交好大唐王朝,进一步加深了其“民族危机感”。这预示着(  )
A.隋唐的发展经验增加了日本紧迫感
B.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进行社会变革
C.新罗与唐朝友好关系造成严重威胁
D.挽救统治危机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
课堂练习
4、与欧亚大陆隔绝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象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运行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
A.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印第安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D.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课堂练习
5、马丘比丘遗址的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里有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开凿建造的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开凿的供水渠道、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晷、采石地点等。这反映了( )
A.印加帝国高度发达的城市化水平
B.印第安人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
C.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的经济中心
D.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
课堂练习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