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8课
课标导学
通过了解现代历史上世界各地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和移民社会中出现的文化认同问题。
1
课程
标准
2
课程
目录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950年 1951年 1966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001年起
成立联合国难民署
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知识精英”迁徙
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来源地
每年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时空坐标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教材43页学习聚焦)
经济全球化
◎以市值(价值)论,苹果无疑是全球最大的企业,市值长期稳定在2万亿美元以上,换算为人民币后超过17万亿,相当于上海4年的GDP,甚至可以入围全球十大经济体之列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1)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特点(趋势):人口迁移分布不均衡,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或地区)流动(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及其转移情况)
(2)劳动力流动的方向
来源 及 变化 阶段 劳动力来源 流动目的地
二战后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
非洲、亚洲
东欧国家
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
中东产油国、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西欧、北美
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
西欧国家谋求共同体,经济实力增强;
大洋洲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中东产油工业发展迅速;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欧国家经济发展困难,西欧、北美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2)流动原因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劳动力大规模全球流动开始于二战后”的原因有哪些?
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在此阶段,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地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便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①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
②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③交通、通讯发展
④跨国公司推动
⑤战后经济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
2、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改变
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②新兴产业发展,发达国家产业升级;
③跨国公司推动。
(1)发展趋势:
◆20世纪50—70年代,体力劳动
◆20世纪80年代开始,知识化、高端化
(2)原因:
美国现有的移民准则是:
12%的人是以技能为基础获取合法身份;
66%的人依靠家庭成员获得身份;
22%的人是人道主义者或寻求庇护者。
特朗普欲将这个准则改为:
57%的人依靠技能即技术移民;
33%的人依靠家庭成员即亲属移民;
10%的人是人道主义者或寻求庇护者。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美国“硅谷”聚集了100万以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科技人才。他们的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各异,共同推动“硅谷”成为创新高地
等级 申请条件
EB-1 具有特殊才能,并享有国家级或国际级声誉的杰出人才、教授、研究人员、跨国公司高管等
EB-2 有非凡能力的高学位人士,申请人需有硕士学位或学士学位兼有5年专业相关工作经验
EB-3 专业人士、工人获得美国雇主长期的就业许可,获得劳工卡
EB-4 特殊职业移民(宗教、外交等),需雇主提交申请
EB-5 向美国商业投资50-100万美元
美国“绿卡”(外国公民永久居住许可证)申请条件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知识拓展】对移民的永久居留许可
为了管理移民,部分国家允许一些外籍人士在本国长期居留,并享有其他准国民待遇。最初,这种居留许可在护照上体现,后来各国多颁发单独的永久居留许可证明。各国颁发的许可证根据其历史传统和证件特色,有各种各样的俗称,如美国的为“绿卡”,加拿大的为“枫叶卡”,等等。
2004年8月,中国开始实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中国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被称为“最难拿的绿卡”,盖洛普民调公司曾公布一项数据,针对全球156个国家成年人的调查显示,有约700万人想移民中国,至2016年中国绿卡持卡人数才破万……2017年底荷兰化学家伯纳德·费林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得到中国绿卡,他们曾在2016年、2002年分别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18年包括诺贝尔奖得主维特里希·库尔特·赫尔曼在内的6名外籍人才得到中国绿卡。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2、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改变
(3)影响:
硅谷最成功的就是技术移民的政策,硅谷大概将近37%实际上是外籍人士,非美国国籍,但是这里面外籍人士,中国人大概占三分之一,印度人大概占三分之一。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
美国三家科技巨头员工的种族分布
(1)发达国家
①巩固并扩大知识创造、产业升级和经济优势;
②低端制造业转移,低端就业机会减少,产生大量 “非法移民”问题
(2)发展中国家
①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主的移民到发达国家的难度越来越高
②人才流失严重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期间年增长率达1.9%。不过到1990年,国际迁移人口也仅占世界总人口的2.3%。
然而他们的分布在地区间很不平衡。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这一比例在大洋洲为18%,西亚为11%,北美为8.6%,欧洲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占6%以上。
国际迁移为人口增长有着重大影响。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45%来自国际净迁入,而国际迁移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了下降了3个百分点。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国际迁移对于欧洲来说尤其重要,欧洲的人口增长的88%来自国际迁移。
——邬沧萍、陈卫《世纪之交的全球人口问题》
★史料解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现代国际移民所呈现出的特点。
(1)人口迁移数量不断增多,占世界总人口的数量低。
(2)人口迁移分布不平衡,主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徙。
(3)劳动力结构变化,迁移人口从体力劳动向知识精英转变
(4)世界人口结构变化,发达国家上升,发展中国家下降。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积极影响
①为迁入国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其经济的发展,促进人口增长和就业;
②国际移民参与所在国的政治生活,进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③加强了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材料:硅谷最成功的就是技术移民的政策,硅谷大概将近37%实际上是外籍人士,非美国国籍,但是这里面外籍人士,中国人大概占三分之一,印度人大概占三分之一。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
美国三家科技巨头员工的种族分布
(2)消极影响
①迁出国(发展中):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流失,进而可能会影响迁出国的经济发展。
②迁入国(发达):增加公共设施负担和管理难度。
3.现代世界人口迁徙的影响
国际人口流动是一把双刃剑,给迁出国与迁入国带来双重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难民是现代社会移民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同时又没有得到收留国合法身份的移民。
1.难民概念
2.难民来源的变化
①二战前难民问题 :主要产生于欧洲
②二战后难民问题 :
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地区
◎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材料2 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今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是叙利亚,其境外流徙的难民高达630万人,其次是阿富汗、南苏丹、缅甸等。——编译自联合国难民署《2017年全球趋势报告》英文版
3、产生原因:
◆战争和地区冲突、
◆宗教或部族矛盾、
◆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
材料1 二战一结束,首先离去的当然是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他们感谢上海这个“诺亚方舟”使自己免遭纳粹毒手,但他们毕竟只是把上海看作临时避难地,并无长期居留的思想准备。
——潘光、周国建《二战后在华犹太人研究》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承载的是饱受战争蹂躏的中国人向另外一个同样需要帮助的民族伸出援手的历史。
◎犹太难民生命签证
P45历史纵横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思考:阅读“何凤山给犹太难民签发的签证”和“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图片,这些历史文物佐证了怎样的一段历史?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推行屠杀犹太人的政策;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利用上海租界的有利条件,为大量犹太人签发了“生命签证”,帮助犹太人躲避了纳粹德国的迫害。
(2)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即是当年犹太难民在上海居住的历史见证,它承载的是饱受战争蹂躏的中国人向另外一个同样需要帮助的民族伸出援手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与以色列命运相连的历史见证。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何凤山(1901年9月10日-1997年9月28日),字久经,男,汉族,湖南益阳人。德国慕尼黑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外交官。著有回忆录《外交生涯四十年》。1997年9月28日,何凤山在美国旧金山去世,享年96岁。
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向数千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的杀害。1999年,由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和犹太人大屠杀问题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上海犹太人研究中心协办的一个名为“犹太人在上海”的系列活动中,何凤山的义举被公诸于世。
2001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国际正义人士”称号;2005年,联合国誉何凤山为“中国的辛德勒”;2007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荣誉公民”的称号。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
4、存在问题:
5、联合国解决难民问题的措施
(1)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署” 。
(2)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3)1966年,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协定书》。
(4)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6.难民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2)影响:难民给流入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
社会、安全问题;影响到当事国之间
的关系和有关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
稳定;在世界局势中增添了动乱因素,
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问题:结合上面材料和所学,总结难民
问题会产生的影响。
(1)现状: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
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没有改变难民
逐年增加的趋势,任重道远。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在泰国的缅甸难民: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缅甸发生了几次反对独裁起义。都遭到镇压,每次镇压都伴随着一波难民潮。外逃的难民第一个也是最容易到达的目的地就是邻国泰国。据联合国统计,有15万缅甸难民在泰国被关在难民营里。而没有统计在内的难民估计有300万。
任重道远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2010年底爆发阿拉伯之春后,特别是伊斯兰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北部和叙利亚东北部肆虐以来,来自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等国家的战争难民和经济移民,经地中海及巴尔干半岛进入欧盟国家,希腊是难民进入欧盟的第一站。 这些蜂拥而入的战争难民和经济移民在欧洲引发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危机。
任重道远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2023-01-12)联合国驻德国难民署办事处公开向外发布一则声明,称当前已有超过790万乌克兰人离开家园逃往外地,另外还有590万乌民众在境内流离失所,是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规模的难民潮。据了解,乌克兰国内总人口约有4100万,而现在难民人数已经将近1400万人,超过了总数的三分之一。不仅如此,这些乌难民至今仍未得到妥善安置,甚至在他乡状况不断恶化,因此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任重道远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目前难民所存在的问题,对解决难民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材料: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不久前接受德国《世界报》采访时表示,随着难民大量涌入欧洲,民粹主义上升,欧盟面临“消亡”的危险。舒尔茨表示,欧盟内部有多股力量企图将欧盟分裂,其后果将是惨重的,因为这将导致一个“民族主义的欧洲,筑起边境高墙的欧洲,使欧洲大陆倒退回过去”。
(1)存在问题:
(2)解决策略:
逐年增加;民粹主义抬头;不利全球化
①从根本上解决难民问题:要求在对难民提供救助和进行妥善安置的同时,制止国际上的侵略扩张活动和结束霸权主义,使各国人民在和平中得以安居乐业。
②从长远看,解决难民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尽可能避免难民的产生。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消除战争,消除地区间的纷争,消除贫困与不公正现象,保护自然环境等。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全球化时代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移民社会。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加拿大多元文化节
澳大利亚多元文化节
亚洲文化嘉年华
1、背景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①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②显著特征: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
③问题:文化多元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2、美国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学思之窗
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60.14%,苏格兰人占8.1%,爱亦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
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
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
19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
——摘编自余志森主编《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1)美国建国初,移民主要来自英国,白人驱逐、消灭北美印第安人。
(2)20世纪初,移民主要来自欧洲,部分华工被迫来到美国。
(3)20世纪中后期,来自欧洲的移民减少,来自拉美的移民超过欧洲,亚洲移民数量增多。
(4)20世纪末,移民以拉美和亚洲移民为主。
▲ 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问题
探究
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你的看法。
“大熔炉”——可以理解为美国融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美利坚民族,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美利坚民族的核心价值和民族凝聚力所在)
“大拼盘”——可以理解为美国存在着多元文化的传统,美国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移民国家。随着美国移民结构变化和欧洲移民比例下降,美国主流文化内涵变化,多元化凸显,由此对美国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构成挑战。
结论——这两种现点各有侧重,前者强调了文化的融合,以及对美国文化的认同感;而后者侧重文化的多元性,正视了美国存在着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文化认同是凝聚该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存廷续的精神基础。移民的多源性决定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但是多元性是建立在认同主流文化的基础上的。因此要在维护主流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发展多样性的文化。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形成原因:
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
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
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3、新加坡
——新加坡是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2)人口构成: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
(3)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a.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b.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据2019年统计数据,新加坡有多达2500个大大小小的宗教团体。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同一条街上可以有清真寺和佛教庙宇,新加坡最著名的印度庙却位于华人聚集地牛车水。新加坡还有个组织叫做新加坡宗教联谊会,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宗教联谊会晚宴,各种宗教的领袖都会出席、齐聚一堂,场面非常和谐。
还有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如新加坡的法定节日中就包括华人的春节、中秋节,印度教的屠妖节等。
佛牙寺龙华院(佛教)
马里安曼兴都庙(印度教)
詹美回教堂(伊斯兰教)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节日 所属族群
元旦 全民
春节 华人
耶稣受难日 基督徒/欧亚人
国际劳动节 全民
卫塞节 佛教徒
开斋节 马来—穆斯林
新加坡国庆节 全民
哈芝节 马来—穆斯林
屠妖节 印度族
圣诞节 基督徒/欧亚人
新加坡的法定假日安排
新加坡法定节日的安排有何用意?体现其文化有何特点?
尊重和保护不同族群的传统节日,体现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特征和文化包容性。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节日名称 节日日期
新年 1月1日
农历新年 1月25日、1月26日
耶稣受难日 4月10日
劳动节 5月1日
卫塞节 5月7日
开斋节 5月24日
国庆日 8月9日
哈芝节 7月31日
屠妖节 11月14日
圣诞节 12月25日
新加坡部分法定节日安排
卫塞节(VESAK DAY)是佛陀出生、成道觉悟、逝世的一天
开斋节已成为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节日。
哈芝节也称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主要节日之一,亦称宰牲节。
屠妖节又称排灯节,万灯节、印度灯节,是印度教、锡克教和耆那教庆祝“以光明驱走黑暗,以善良战胜邪恶”的节日。
尊重文化差异;
“为避免改变我国社会的本质,我们只引进能够融入新加坡社会,又能做出贡献的人。”
——李显龙
“即使是50年后的今天,维护社区凝聚力仍是重要的任务。我们需继续维持目前的种族及宗教和谐,并且让新公民融入新加坡社会。”
——李显龙
“不论你是华人或印度人,马来人或欧亚裔人,只要你身在新加坡,你的前途就取决于新加坡的繁荣,而非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或印度尼西亚的繁荣。”
——李显龙
强调社会责任;
发挥基层作用;
重视公民身份认同;
新加坡的移民文化为何实现了高度和谐?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
国际公寓闹火灾
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他的老母亲。
——豆丁网《中西文化的差异》
事例说明了什么?正确认识?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劳动力的全球流动:背景、阶段和方向
难民类型:战争难民、经济难民、自然灾害难民
产生:二战前的欧洲;二战后的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困境: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
解决:联合国难民署
美国的移民文化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
多元一体
课堂小结
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洲民众对移民群体的增长速度和高生育率深感不安。他们开始担忧“欧拉伯”(欧洲Europe和阿拉伯Arabia)的出现,开始思考“whoarewe"的问题,开始怀疑若干年后欧洲还能否是欧洲人的欧洲。这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A.人们否定了社会交往
B.南北方民族融合的发展
C.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
D.弱势群体边缘化的加速
课堂练习
2、《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提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为迷惑。”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B.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C.全球化加剧国家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
D.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课堂练习
3、随着近年来中东难民不断涌入欧洲,部分成员国家对欧盟强制摊派的难民接收任务多有怨言。长期反对此政策的奥地利外长库尔茨在 2018 年大选中获胜,坚决推行排斥难民政策。这表明
A.欧盟发展遭遇挫折趋于解体
B.中东国家对欧盟影响力增强
C.区域合作与民族主义有冲突
D.经济全球化冲击欧洲一体化进程
课堂练习
4、 2017年底,美国国务院宣布:美国决定不再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的制订进程,称其“损害美国主权”。国务卿在声明中说,美国不会支持会妨碍美国“行使移民法律和确保边境安全”这些主权行为的进程。这一现象说明
A.“冷战”思维依然左右新时期国际关系
B.国际移民问题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
C.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排斥国际移民
D.国际迁移成为文明演进的重要阻碍
课堂练习
5、1965年在美国国会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生效后,在来自德国、奥地利和瑞典等国的移民中,技术类移民分别占72%、41%和32%,在来自亚洲和非洲移民中分别占40%和49%,高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这反映出( )
A.美国移民政策歧视性消失 B.亚非移民技术水平高于西欧
C.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 D.全球性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
课堂练习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