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课标导学
了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其他商路的开辟; 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
课程
标准
2
课程
目录
一、丝绸之路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时空坐标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文化
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
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影响
隋唐社会;瓷器出口
古代
商路
张骞通西域;陆上丝绸之路
开通;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唐中期以后,陆上丝
绸之路的重要性下降
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
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香料、珠宝等从海路传入中国;
棉花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时空坐标
一、丝 绸 之 路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运送丝绸前往西域的画面。这幅画面的历史背景,就是源远流长的丝绸之路贸易。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图为唐朝胡商牵骆驼俑,骆驼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
◎唐朝胡商牵骆驼俑
一、丝绸之路
1.概念:狭义的丝路:一般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广义的丝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等
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
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 文化遗产申请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这也是中国的第47处世界遗产。
一、丝绸之路
2.发展历程
丝绸之路 兴起时间 繁荣时间 衰落时间 主要商品贸易
西北丝绸之路 隋唐 明清 丝和丝织品
(1)丝绸之路的开辟——张骞通西域
西汉
一、丝绸之路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
出发时间
意义 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河西地空”,联合乌孙东返伊犁河谷,遏制匈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①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有效管理,有利于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③ 开通了绵延两千多年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文明的千年交流。
④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象征。
【知识拓展】张骞通西域
一、丝绸之路
探究一:阅读材料,分析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的原因
首先是中央集权政治推动。封建社会能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使国家得以统一,……是开展贸易的重要政治前提与保证。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也是这种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其次,互惠性的经济利益驱动。西域的开通固有联合外力牵制匈奴的本意,但经济原因是原始的,是人们生活交往的必须,对域外文明而言也有同样的需要……
再次,国内交通设施的完善与延伸。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国内交通的发展密切相关……
当然,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动因是多方面的,宗教的力量、文化的相互联系,语言的传播都会加强相互的联系与往来。
——摘编自傅梦孜《对古代丝绸之路源起、演变的再考察》
①政治:汉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中央集权政治推动
②经济:汉朝与各国互惠性的经济利益驱动;汉代经济发展繁荣
③军事:联合外力牵制匈奴的本意及日后反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
④交通:国内交通设施的完善与延伸
⑤个人贡献:张骞通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⑥民族交往需要
⑦思想文化:宗教的力量、文化的相互联系、语言的传播等
一、丝绸之路
材料:建元三年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募人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出使。……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此后中西交通流畅,贸易大盛。后来印度佛教输入,就是取道西域的。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他的勇敢、坚忍的品质为后人所传颂。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思考:如何理解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
“凿,开;空,通也。”
凿空之旅——张骞通西域
陆上丝绸之路在张骞通西域之前虽已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且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
张骞通西域作为“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后丝绸之路的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确实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凿空”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一、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兴起时间 繁荣时间 衰落时间 主要商品贸易
西北丝绸之路
西汉 隋唐 明清 丝和丝织品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 ”达到鼎盛的原因?
原因:
①国家统一,疆域广阔
②政治稳定,国力强盛,交通发达
③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
④政策开明
⑤文化繁荣,制度先进。
(2)隋唐繁荣:
一、丝绸之路
(3)衰落:
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汉以陆路为主
唐海陆并举
宋陆路中断以海路为主
海上丝路日益繁荣
一、丝绸之路
★问题探究:结合图片和所学,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
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
成的交通网络。受政治形势影响,
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
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
一、丝绸之路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1)路线:
(2)作用:
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
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2、西南丝绸之路
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
(1)开通:
(2)作用:
①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
②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计划:
出使身毒国(古印度)
原因:
①身毒国物产丰富,地势气候适合生活;
②距离蜀地较近;
③交通方便又无干扰。
阅读教材p52的学思之窗,思考: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3、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
(1)路线:
①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时期,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
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3)作用:
①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
③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
枢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开通: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比较“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
项目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相 同 点 都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对中外文化、物质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外友好的象征 都是建立在中外交往的愿望之上的,是和平的交流通道 开辟道路,地理意义重大 中国都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这是因为古代中国无论在物质上,还是文化上都较为先进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项目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不 同 点 以长安为出发点 以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等地为出发点
主要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是中国和亚欧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 主要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的交流通道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亚地区的衰弱和地理变迁而衰落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而逐渐为西方列强的侵略途径所替代
陆上丝绸之路的作用与影响相对大于海上丝绸之路。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佛教、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先后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纺织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和技术,绘画等艺术,儒家、道教等思想,也传向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材料一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不差,生死系矣。——【宋】赵汝适《诸蕃志》
材料二 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摘编自《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宋代的指南龟结构图
(2)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手工业发达;
(3)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4)优势: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1)政治: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交通
②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
③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专门管理海上贸易;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汉志商道(p52历史纵横)
(1)时间:公元5到6世纪逐渐形成,6、7世纪一度达到顶峰。
(2)路线:从也门到巴勒斯坦、叙利亚地区。(运输工具:骆驼)
(3)衰落:为了争夺也门,波斯和埃塞俄比亚发生了战争,使得原来经过汉志的商路被切断。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兴起时间 鼎盛时期 衰落时间 主要贸易
商品
陆上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小结
西汉
隋唐
明清
丝
夏商
蒙元
明清
夏商
隋唐
宋明之后
(民族迁徙)
茶、马
春秋战国
郑和下西洋
鸦片战争之后
瓷器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1 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唯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2 “南海一号”(南宋古沉船)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南方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中。“南海一号”还出水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摘编自《“南海一号”文物揭秘》
穿丝绸的凯撒
物质交流之路一:
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铁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
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收集相关史料,实证“丝绸之路为中西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张骞通西域后)从西方传到中国来到,就物产方面说,家畜有汗血马,植物有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十多种,这些物产的输入,给中国增加了新财富。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
广州市横枝岗西汉中期墓出土的罗马玻璃碗
以“汗血马为艺术造型的汉代鎏金铜马”
物质交流之路二:
西域的“汗血马”、苜蓿、葡萄、西瓜和带有“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经由西域传入中国;棉花、香料、玻璃、金银器皿等逐渐传入中国
史料实证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利冶炼鼓风机等26项发明,他接着写道:26个字母用完了,我该停下来了。但是还有很多例子,如有必要,也列的出来。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4项(螺丝钉,水泵,曲轴,发条装置)。
——《中国古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欧洲人研究中国瓷器图
技术交流之路:
中国的漆器制造技术、冶铁技术,四大发明等经由陆路、海路传到西方。
史料实证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当时流行的西域乐舞
莫高窟中明显受西域影响的唐代雕塑服饰
材料: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是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阿拉伯文献中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据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等
文化交流之路:
佛教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袄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人中国。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广受欢迎,中医药知识随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史料实证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1:在思想和文学方面,佛教的传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潮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印度寓言、童话,对中国古代志怪、传奇文类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唐代高僧守温仿古代印度梵语体系,制定汉语三十个字母,为汉语音韵学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王欣《丝绸之路与古代东西文明交往》
材料2:昔者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城贵戚,皆竞为之。——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历史理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从文化的角度解释丝绸之路对中西交流带来的影响。
①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中国和世界文明
②丰富了中华文化,奠定中国疆域版图和文化大国地位
③在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
④推动欧亚大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知和文化交融,实现古代农耕、游牧经济之间的交互作用,开启了命运共同体的征程。
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丝路展望——一带一路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你觉得今天“一带一路” 有何价值?
(1)对中国: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对世界: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加强友好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谈古论今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课堂小结
开通
上溯先秦
张骞“凿空”
隋唐兴盛
宋代海路
交流
物质交流之路
技术交流之路
文化交流之路
扩展
草原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
之路
影响
丝绸之路等商路不仅是商贸之路,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1.下图所示文物大量出土于隋唐墓葬中,而在此前和此后的墓葬中却很罕见。这间接说明隋唐时期( )
A.对外贸易处于顶峰
B.西北边疆战乱频繁
C.丝路贸易较为兴盛
D.榷场互市相当活跃
课堂练习
2、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课堂练习
3、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课堂练习
4、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
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
课堂练习
5.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
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
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
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
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
√
1
2
3
课堂练习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