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件(共3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件(共3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6 21:5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10课
课标导学
了解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络形成及变迁,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
课程
标准
2
课程
目录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800年 1900年 1914年 1945年
全球贸易网
逐渐形成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中国茶传播到欧洲、美洲、
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钟
表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中国进口钟
表的数量很多
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
大胆采用东方女装样式;
中山装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促进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展
两次工业革命促进
世界贸易发展
二战后世界贸
易突飞猛进
时空坐标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初步形成(15世纪—工业革命前)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掠夺。
最终形成(两次工业革命之后)
原因:工业化生产;交通工具革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表现: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世界贸易额剧增。
曲折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结束)
曲折:
突飞猛进阶段(冷战结束以来)
原因:
01
02
03
04
全球贸易网的发展历程
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全球性的大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泛滥;苏联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冷战的发生
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关贸总协定;中国改革开放等。
冷战的结束;中国改革开放并向纵深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国际协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国际分工和跨国公司的发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公元前后
1500年左右
1800年左右
1600年左右
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丝绸之路),世界各地仍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15世纪以前的世界贸易:
2.初步形成: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2)表现:
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②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物种交换示意图
新航路开辟
商业革命
商品种类——增多
贸易范围——扩大
贸易中心——转移
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回忆一下,商业革命的内容是什么?
◎英国东印度公司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中国茶叶为何由荷兰引入欧洲?从材料二可看出世界贸易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荷兰是海上贸易强国。
材料一 中国茶叶于17世纪早期首次由荷兰人引入欧洲。在荷兰,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物,成为治疗当地多种疾病的优良药草。后来医学界通过科学实验证明茶叶药性对人体健康有益,茶饮逐渐成为一种日常饮料。
——摘编自刘勇《中国茶叶与近代荷兰饮茶习俗》
材料二 163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向爪哇巴达维亚的总督呈递的报告中写道:“一些人开始喜欢喝茶,我们希望每艘船上都能装几箱中国茶、几箱日本茶”。荷兰人还把茶介绍到欧洲的其他地区……荷兰人甚至把茶带到了大西洋西海岸的新阿姆斯特丹,即现在的纽约。 ——梅维恒、郝也麟《茶的真实历史》
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影响:
西欧早期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初步形成: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3.最终形成:两次工业革命间的世界贸易
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更快速的交通工具将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1)原因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材料: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均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就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①形成了西欧、北美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②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
③世界贸易额增长
(2)表现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年 份 世界贸易指数 (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
(单位: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
1900年 68 118.2
到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上升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不止6倍,1851~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12倍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
现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逐渐密切,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 说明: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大萧条世界贸易下降
被原子弹轰炸后的日本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4.曲折发展:两次世界大战至冷战结束
找出全球贸易的曲折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
(1)政治因素:
①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②冷战: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受到影响。
(2)经济因素:1929-1933年经济危机
2.促进因素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世界贸易(出口)发展情况(1950年-2000年,10亿美元)
冷战使世界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冷战结束后,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问题1:上面图表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大 事 年 表 1947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
1978年 中国确立改革开放政策
1991年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91年 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
1992年 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问题2:结合图表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5.突飞猛进:冷战结束20世纪90年代以来
体系化
制度化
原因:①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发展。
②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③冷战的结束
④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⑤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战后相对稳定和平的环境、跨国公司的崛起,经济全球化等因素也在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2)推动因素: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两次
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推动;交通、通讯工
具的进步;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冷战结束与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
材料:从历史看,全球化分为几个阶段,主导方式不停变化。第一阶段是1500年到工业革命时期,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击溃竞争对手商船船队寻求贸易垄断,建立主导性的全球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掠夺和市场扩张,这个时期的全球化本质上是种“帝国模式”,英国是霸权国。第三阶段是二战后,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国家间处理彼此关系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最强大的国家认为以战争方式开疆拓土得不偿失,战争无异于自杀,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摘自徐秀君、刘贞晔等《特朗普会大开经济全球化倒车吗?》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全球贸易网阶段特点,分析推动其形成的因素。
(1)特点:
第一阶段:控制航路,垄断贸易网络;
第二阶段:掠夺原料,扩张市场;
第三阶段:加强联系,建立全球贸易体系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材料一: 茶的发祥地是我国西南部的巴蜀地区。起初,茶被作为药与菜,约至秦汉之际,民间才开始将其作为饮料,如西汉宣帝时王褒撰写的《僮约赋》中,讲到“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这是以茶叶为饮料的最早记载。南北朝至隋唐、宋元,饮茶逐渐成为各民族的一种重要习俗。明清时期,饮茶盛况空前,茶叶成为每家开门七件事之一,举凡应酬、交际都离不开茶叶。
——摘编自傅永聚《中国传统文化精要》
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茶风俗的特征。
起源早;逐渐普遍;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茶叶成为世界性饮品的过程,是一部社会变迁的历史。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食-茶文化:中国饮茶风俗的国际化
茶叶成为世界性饮品的过程,是一部社会变迁的历史。
材料二: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字字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萧风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中国的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征。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食-茶文化:中国饮茶风俗的国际化
外传
过程
最初,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16世纪以后,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表现
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万里茶道”
俄国
英国
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形成了“下午茶”
荷兰
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
日本
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日本茶道”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中俄万里茶道
◎ 19世纪英国贵族用中国瓷器喝茶的生活场景
下午茶的来源:
英国人的早餐较晚且食物非常丰盛,所以忽略中餐,晚餐一般在晚上八九点钟开始。早晚两餐间隔时间过长,到下午就感到饥饿难忍。于是他们就在早餐和晚餐之间的时段,用加砂糖的奶茶和点心充饥提神,这就成了最初的下午茶。
◎日本茶道
◎荷兰的茶室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材料: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提神,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9世纪饮茶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并指出饮茶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原因:
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 茶作为优良饮品,符合大众需求;
工业革命的推动;
④英国的殖民掠夺;
⑤种茶、制茶技艺的传播。
意义:
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
推动了茶叶种植区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中国传统特色的'“孔子服”
◎法国宫廷服饰上的中式花纹
◎受希腊古典文化、俄国芭蕾舞、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女装
①17世纪末,法国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
②18世纪,法国的服装设计融入中国的面料、款式和龙凤花草纹样等。
③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女装(“孔子”),采用了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④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2.服饰文化:服饰交流国际化
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宪法
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
三粒纽扣代表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三粒纽扣代表共和理念
自由、平等、博爱
四粒纽扣代表人民四权
选举、罢免、创制、复决
倒笔架形袋盖象征以文治国
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
礼、义、廉、耻
衣领封闭式设计象征严谨治国
后背不开缝象征国家和平统一
图解中山装
[思考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山装产生的社会背景。
(1)“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中国服饰文化呈现出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
(2)辛亥革命为中国服饰的变革扫清了障碍。辛亥革命不但推翻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同时也推翻了在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以等级标志为核心的服饰体系。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保罗·波烈设计的名为“孔子”的服装
交领
偏襟
长袍
大袖
简洁大气的围裹式外衣
整体上纵向感
“孔 子”服装渗透了女性解放思想
波烈希望将女性的躯体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当时欧洲女性流行穿紧身服装。他受东方民族服饰启发,设计出一种新时装。他推出的一种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很快获得巴黎女性的欢迎,他将它命名为“孔子”。
20世纪初,欧洲女装改革家保罗·波烈兼采东西方文化,摈弃了数百年来束缚欧洲妇女的紧身胸衣,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女装,其中取名"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吸收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从他的设计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的艺术,还隐约可见中国旗袍、日本和服、阿拉伯长裙和印度纱丽等的痕迹。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问题探究:观察左侧图片以“服饰”为题,自拟题目,谈谈你的认识。
服饰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世界文化丰富多彩呈现出多样性;随着各国联系的日益密切,世界文化又在交流互鉴中向前发展。
2、服饰文化国际化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①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传教士传入中国内地。
②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一些清朝高官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
③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
④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利玛窦献给万历皇帝的自鸣钟(明)
◎铜镀金葫芦式转花钟(清)
◎上海法租界大自鸣钟(清)
3.文化交流国际化—— 钟表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赵翼《檐曝杂记》卷2
①承认西洋文化的优秀成果;
②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表达各国文化交流的理念。
乾隆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
体会: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有何变化
①时间观念逐渐精准化;②逐渐适应工业文明。
钟表折射的观念变迁(P59问题探究)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材料:人们
的时间观念随着
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分歧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要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和所学指出钟表的传入的原因及对近代人们时间观念的变化
3、钟表文化国际化
(1)原因:
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中西交流的开展;近代工业、教育、交通运输的推动;近代城市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
(2)变化:
确立近代时间观念;更加精准化;追求时间价值;被迫变化,具有不平衡性。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除了传统的与吃、穿、用等相关的商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 《卧虎藏龙》
第73届奥卡最佳外语片
◎郎朗获德国“联邦十字勋章”
◎ 《打,打个大西瓜》
第26届德国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4.20世纪以来的文化交流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辩证分析世界贸易、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关系与启示
商品流动
文化交流
世界贸易
关系:
①世界贸易下的商品流动促进各国文化交流;
②世界文化的交流借鉴推动各国商品流动。
启示:
①提倡世贸的公平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②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地区
【延伸学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文化在国际贸易中有何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只有成为文化大国,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强国。
——赵启正(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
美国政府要大力推动美国电影走向世界,因为好莱坞的电影走到哪里,就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商业利益带到哪里。 ——美国前总统里根
(1)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作为中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掌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实质,学会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技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原 因 功 能
文化具有强化贸易竞争力的作用 商品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商品的文化价值高可增加商品价值,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偏好,提高其竞争力。
文化具有增强商人凝聚力的作用 国际贸易需要商人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这就需要共同的文化信念和文化精神来凝聚商人行动,塑造商人开拓、进取、诚信等商业精神和商业理念。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全球贸易网
区域 全球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曲折发展
突飞猛进
文化交流
茶文化
服饰文化
钟表文化
其他文化产业
认识:
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课堂小结
1、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A.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 B.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
C.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 D.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课堂练习
2、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课堂练习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后发生的世界市场使“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作者主要在说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C.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
D.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
课堂练习
4、 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巴黎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
B.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课堂练习
5、18世纪后期,北美的咖啡消费量不断增加,而茶的消费量却在下降。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茶成为英国殖民压迫的象征。咖啡馆是革命者秘密集会的场所,喝咖啡成了爱国的表现。与这一历史现象联系最密切的是
A.1787年制宪会议 B.英法七年战争
C.1812年英美战争 D.北美独立战争
课堂练习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