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老子》四章
高中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学习目标
借助课下注释,积累《老子》第十一章中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拓展事例,辨析老子的“有无之用”,思考老子辩证法的当代价值。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老子的思想,并感受其现实意义
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了解老子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0年,一说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史记》《后汉书》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苦县(今鹿邑)厉乡(一作赖乡)曲仁里人(一说安徽省涡阳县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了解道德经
道德经的来由:老子弃世出关
约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云游,又觉得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道德经》思想概要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修身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虚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治国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进,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了解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力量衰微,诸侯国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原文
老子四章
老子〔先秦〕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注释
毂:指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
埏埴:和泥制作陶器。
户牖:门窗。
企:抬起脚后跟站着。
跨:迈步越过。
彰:明晰,清楚。
余食:吃剩的食物。
赘行:身上的赘疣。行:同“形”。
物:众人。
处:为。
智:聪明。
明:圣明。
寿:长寿。
未兆:尚未显出迹象。
累土:堆叠的泥土。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踮起脚后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走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则是非不明,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从“道”的角度来看,(以上的行为)就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人们往往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坚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本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安定的局面容易保持和维护,尚未显出迹象的事物容易图谋;脆弱的事物容易消解;细微的事物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根芽;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妄为要失败,强行把持一定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枉为,所以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人们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赏析
《老子四章》是一篇散文,其中的选段出自《老子》。其中第十一章阐明了有无相生的道理;第二十四章揭示了自满自大的危害;第三十三章则强调了自知、自胜的重要性;第六十四章提醒人们,要在事物尚未显露迹象时就开始谋划,在脆弱时加以保护、在细微时予以处理。全文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独特理解,这些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对现代人的生活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第11章:“有”和“无”什么关系?本章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老子举车轮、器皿、房屋例子,并以此作比,证明“有”和“无”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第二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
第24章: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排比手法:“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运用排比。
比喻论证: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
阐述“有道者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
第33章: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排比手法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排比手法:“其安易持......其微易散”强调要防患于未然,为下文做铺垫。“合抱之木......始于足下”说明从小事做起,具有坚定毅力,才能成就大事。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合抱之木......始于足下”。
告诫人们要防患于未然,要依靠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
“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
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
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结论不同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01
02
03
《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圣人无为、无执,他虽有欲望但并不渴求,因此对难得的东西就不会特别强求。
圣人遵从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区别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和只顾谋求一己私利的“小人之争”。
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依托“道”而争,即顺应规律去竞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体现,也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
你从老子那学到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
01
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02
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03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强大的毅力。
04
做事要脚踏实地,从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始终如一。
05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老子》中的四章,这些章节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向我们展示了老子对于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独特见解。从车轮、器皿、房屋等日常事物的“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到对自知、自胜、知足等个人修养的强调,再到无为而治、慎终如始等管理智慧的阐述,每一章都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有无相生:我们理解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认识到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一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事物,还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
自知自胜:我们强调了自知和自胜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了解自己、战胜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的个人修养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知足常乐:我们学习了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认识到只有知足才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一思想有助于我们摆脱物欲的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无为而治:我们探讨了无为而治的管理智慧,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求,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然发展。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的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