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正音、虚词、一字多义、活用、通假等)
2、学习本文因事明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积累“舍”“名”“其”“以”等文言实词、虚词,学习“至”“明”等一些词的活用。
2、掌握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教授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明确:《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
记是一种记叙文体。内容广泛,可以记人、记事、记物,写法方面比较自由,构思巧妙。在表达方面上可纯为记叙,可夹叙夹议,有的甚至议多于叙。
(二)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明确: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课文背景介绍
(一)作者生平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二)时代背景资料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本文记述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就是在这深探的后悔和遗憾中,作者阐发了深刻的道理。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研习课文
(一)朗读课文。
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务就是“读”,有一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由大家先朗读这篇课文。
(二)正音(板书):
舍(shè) 庐冢(zhǒng)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 huá )”者 盖音谬( miù )也 窈(yǎo)然 咎(jiù ) 无物以相(xiànɡ) 胜(shēng) 深父(fǔ)
(三)理清思路。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四)研习课文第一段。
1、掌握以下字词:
偏义复词:庐冢,庐,房舍。冢,坟墓。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房舍。
词类活用:
(1)“舍”: ①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②房屋。例:屋舍俨然。③筑室定居。例:始舍于其址。④同“捨”,放弃。例:便舍船,从口入。)
(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一词多义:
(1)卒:①死“死葬之”②终于。“卒廷见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犹可识”。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④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文章);⑤文过饰非(掩饰)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⑤主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4)盖:①盖音谬也。副词,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的意思。②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2、找出文中的判断句:
A……者……也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4、状语后置:
始舍于其址。
(五)第一段课文分析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中,哪一个是本名?哪一个是别名?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华山是本名;褒禅山是别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2、“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阳:山南水北(如衡阳在衡山的南面,洛阳在洛河的北面)
阴:山北水南(江阴在长江的南面)
3、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只有从它那些残存的文字中还能够辨认出的,是“花山”。独:只有。其:那,那些。文:文字,指碑上残存的文字。犹:还。曰:是。这句话比较费解。“为文”当指额文,刻在石碑上部的碑文题目,字体较大,刻得较深。
⑦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言:说,这里是“念”的意思。盖:副词,这里表示推测性的判断,相当于“原来”的意思。作者认为,“华山”的“华”字,既然碑上写作“花”,就应该读huā,现在读如“华实”的华(huá)是读音错了。
【提问】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明确:古文无“花”字,“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四、小结:
文章紧扣题目,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起头,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禅山”,以及这座山的另一个名称“华山”。由这句的“褒禅山”一名引出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写禅院,既证实褒禅山名称由来,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写华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缘由,为下文写游华山洞作交待,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
板书设计: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文章第2、3段,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第一段作者运用了环环相扣,层层相生的方法,为我们介绍了禅院——华山洞——仆碑三个主要景物,并且引出了对“华山”的正音,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了伏笔。由于王安石游兴未减,所以暂时把仆碑上的文字搁置一旁,踏上了游览华山洞的征程。
二、研习第二段。
(一)掌握以下字词。
词类活用:
(1)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3)穷:形容词作动词,指走到尽头。
(4)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致)。
(5)至:动词作名词,到的人。
(6)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一词多义:
(1)以: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而,连词,顺承。 ②拥火以入:而,连词,顺承。 ③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来,连词,修饰
(2)然:①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六国论》) ④吴广以为然:对,正确(《陈涉世家》)
重点字词:
“记游”:在洞壁上题写诗文以作留念。
“十一”:古代分数的表示方法之一。即十分之一。
“或”:有的人。
“咎”:责备。
“极”:尽,尽情享受。
(二)第二段课文分析
【提问】:作者在第二段中主要游览了什么景点?为什么在游洞途中退出?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洞和后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对比:?前洞——平旷——游人多?????
后洞——幽深——入者少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之深
进洞“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提问】:概括第一、二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三、小结:
这都是记的游褒禅山的事,也可以说是本篇的正文。文字虽简短,描绘却较细。我们好像跟着作者从山中的禅院出来,行过一块仆在路旁的碑,游览了前洞和后洞。他在游前洞时,看到许多游客在那里记下了名字,知道到过的人很多。但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洞。游后洞时,要持火把进去,越往深处越难走,见到的景物也越奇。虽然作者没有具体描写它怎样奇,然而这却深深地吸引了读者。通过对洞中探寻的迫切心情,给了读者充分想像的余地。后洞的奇,他还有十分之九没有见到,留下一片懊悔。记游的事已经写完,如果文章到此为止,也未尝不可。但下文“于是余有叹焉”一句,陡然一转,引起了后半篇的一番大议论。
四、研习第三段。
(一)掌握以下字词:?
一词多义:?
1、“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guàn,“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2、“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4、险:①高山。例:险以远。吾与汝毕力平险。②险要。例:江山险固。
5、“相”:①帮助、辅佐,读xiàng。“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xiàng。“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xiāng。“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6、孰:①谁。例:“其孰能讥之乎”。②通“熟”,仔细。例:“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词类活用:
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的地方
古今异义:?
“于是”:古:在此。对这种情况。今:连词。
“非常”: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如:“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虚词:?
“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重点字词:
“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僻远的地方。
“幽暗昏惑”: 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尽吾志”:尽到了自己的心意,尽心尽力。
找出文中的判断句:
B……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
(二)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提问】:第三段着重写什么??
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提出要赏“非常之观”, 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那么作者认为“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
1、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2、“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研读文章第四、五段,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完成上节课的作业。
【提问】:第三段作者提出要赏“非常之观”, 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那么作者认为“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这里以景喻物,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尽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情况,得出“可讥”“有悔”和“无悔”“无讥”两种结果。这一正一反的两层意思,突出了“有志”的决定作用,并且提出“尽吾志”,即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的高标准要求。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迁移讨论】:你认为“志”、“力”、“物”三个因素,对于达到成功,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
此题目的讨论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经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互相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讨论应当遵循切合学生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自圆其说即可,不必一概而论,强求统一。
二、研习第四段课文。
(一)掌握以下字词:?
一词多义:?
1、“悲”: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2、“胜”:①尽shēng。“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shēng。“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③优美的,shèng。“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shèng。“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活用:?
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3、名:识其本名,名词作动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重点字词:
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
学者:古今异义。古:求学的人,读书人。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
(二)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明确:前者照应 “其文漫灭”;后者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三、小结:
这一段与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这样看来作者在第一段写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是别有用意的,它是第四段议论的根据和材料。先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四、略读第五段。
通假字: 父(fǔ):通“甫”,古代男子名下加的美称。例:长乐王回深父。
【提问】:第五段写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提问】: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请说出篇名。
明确:《小石潭记》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提问】: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五、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其”在文言文中是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也是《考试说明》规定的高考考查的重点虚词之一。在王安石的佳作名篇《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其”字出现了20多次,较全面地体现了虚词“其”的用法。下面,我们对虚词“其”进行归纳,以便更好地掌握“其”的用法规律。
“其”字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如“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个。
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如“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代仆碑)。“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指古人)。
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如“始舍其址”。
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如“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自己。
助词,放在句首或句中,无义。如“既其出”
⑥副词,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六、启迪思维,深入研究。
【提问】:从游览来看,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用作者的话来说,是一次“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游览。照理,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价值可写,而本文却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为什么?从中,我们对作文之法有什么体会?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从这样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中总结出深刻的教训,指出发人深省的道理,使文章“有补于世”;并使记游与说理有机结合,严密照应,因而使文章别开生面,于平淡中见神奇,成为别具一格的游记,传诵千古。从中,我们至少可以体会到:
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
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
七、总结: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
板书设计:
非有志
1、不能至 力不足者 结论:“尽吾志”
无物相之
2、结论:学者要“深思慎取”
课件31张PPT。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 山,唐浮图慧褒始舍 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 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 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shèzhǒngPū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 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jiù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 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xiàng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 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shēng[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2、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3、古文的字词句篇。???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二课时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褒禅山,在安徽含山县北面 公里处,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公元 年 月,王安石偕四位同伴来此游览,写成了著名的《游褒禅山记》。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不是一篇单纯的游记,作者通过记游来阐发一个道理。那么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7.510544 二、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无物以相( )之;何可胜( )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 )??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一句是全文的主旨。??
xiàngshēngfǔ"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也”
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因为已经“尽吾志”。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1.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2.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3.“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至洞之深处。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随之”。? 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 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三、写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 岁时的作品。四年后 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 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 四、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1058年)(1070年)34
??
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五、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这里只稍作补充,然后归纳: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后一点呢?(“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 ??
??
六、诵读第1段。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②“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③“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前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④“距洞百余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于”。)说碑“距洞百余步”,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而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
2.学生练习背诵。??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①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 ②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古文无 “花”字, “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两字才分开。)??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第 二 课 时??
?1.教师示范背诵并穿插讲解。?? ①“其下平旷……所谓前洞也”——“前洞”陪衬“后洞”,一笔带过,妙。??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笔带过行程。“有穴窈然”——写所见,“入之甚寒”——写所感。“问其深”——写所问。这是详写后洞。?? ③“余与四人……而其见愈奇”——“愈深”“愈难”“愈奇”六字,大有深意,为下文议论张本。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记,“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结束。?? ⑤“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洞中所见。?? ⑥“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追记自身,伏“悔”字。?? ⑦“既其出……游之乐也”——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2.教师领诵(要求学生一边跟教师读,一边考虑如何划分本段层次)。?? 3.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4.学生练习背诵这一段。?? 〔提示〕要分层练习背诵。?? 背第一层,先板书行文顺序:前洞——后洞。再提问:后洞的特点是什么?(“窈”“寒”“深”。)洞的深处是怎样的情形?“愈深”“愈难”“愈奇”。)出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怠”。)?? 背第二层,先板书行文结构(共三大句,依次用①、②、③表示。) ①两个“盖”字的用法基本相同,但后一个的肯定意味要多一点。?? ②末句太长,有的选本断为两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表明“悔”的是“随以止”,“不得极夫游之乐”是“随以止”的结果。“极夫游之乐”与上文“其见愈奇”相照应。??
三、诵读第3段。?? 1.教师示范诵读并穿插讲解。?? ①“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②“古人……无不在也”——“无不在”就是“无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简洁。全句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根据。?? ③“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后洞。“而世之奇伟……在于险远”——照应上文“其见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上文“则其至又加少矣”。“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④“有志矣不能至也”推开一层,点出“力”,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⑤“有志与力……不能至也”再推开一层,点出“物以相之”,照应上文“火尚足以明也”。?? ⑥“然力足以至……讥之乎”——用推理导出最重要的结论(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上⑦“此余之所得也”——总收一笔。?? 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导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二遍三遍地领读。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这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4.检查背诵。?? ?5.指点与答疑。??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
一、诵读第4段。?? 教师示范诵读这一段,然后提问:??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追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何可胜道也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二、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所以作者说“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3.学生练习背诵。三、略读第5段。?? 先问: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请说出篇名。(《小石潭记》。)?? 再问:试以这两篇游记为例,说说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 四、用做练习和讨论问题的方式总结全课。?? 1.做练习第一题进一步了解本文前后照应,用事实为议论张本的写法。?? 2.讨论问题: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如学生之间争辩不已,教师可以用“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来启发学生,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参考答案如下:??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作业:基础知识1、2、3题《游褒禅山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