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鹤山一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掌握相关词语的读音;
⑵掌握本文的文言虚词(以,于,之等)、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和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技能目标
⑴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翻译全文,分析文本;
⑵学会分析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的文言虚词(以,于,之等)、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和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分析烛之武说服秦伯的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
组织过程
1、导入
口才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商业谈判,还是即兴演讲或者是工作学习,口才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代也是这样。古语有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2、引出《左传》,学生回答有关《左传》的常识,教师再作补充。
3、提醒学习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步骤:
⑴读准文言文。
①幻灯片演示重点词语,学生回答
②提醒读准文言文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姓名、地名、通假等)
⑵读懂文言文。(注意把握文言文的虚词、实词、特殊句式,方法提示:用不同的颜色作标记)
4、学习本课的内容
⑴解题:标题中的“退”怎么理解?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
⑵请学生翻译第一段,并疏通文意。注意相关虚词实词的翻译。教师着重指出相关虚词、实词(如以、且、军等)。
交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
⑶请学生翻译第二段,并疏通文意。注意相关虚词实词的翻译。教师着重指出相关虚词、实词及句式(如危、之、是,是寡人之过也等)。
郑伯恳请烛之武退秦师。
⑷重点研读第三段。
①诵读本段,读准字音
②小组交流预习中碰到的问题,疏通文意。
③教师析疑,并指出该段的重点虚词、实词及句式(如以为、之、以、共、阙、封、东、夜,何厌只有?等)。。
④提问学生: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
先放低姿态,站在秦国的立场,为秦着想,指出舍郑有利于秦, 亡郑则不利于秦,并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言而无信,贪得无厌。 以利为核心。
⑤角色扮演:
请两个同学,扮演烛之武说服秦伯的场景,注意说话的语气与神态。
5、总结回顾。
⑴虚词、实词乃文言之本。学好文言文必须掌握好文言虚词实词。
⑵在人际的交往中,语言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我们要学会考虑使用怎样的语言才能够更容易地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
㈡提问过程
你了解《左传》吗?
在读准环节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读懂环节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
标题中的“退”怎么理解?
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
在研读第三段的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难问题?
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
㈢对问题结果的可能估计
对文言文的读准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可能不清楚;
对文言文的读懂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可能不清楚,了解不够深刻;
对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把握不到位。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重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态度,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培养学生重视口语交际,注意训练口才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读准文言文 语言交际的艺术
读懂文言文 放低姿态
虚词 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实词 利用矛盾化解同盟
句式
七、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所学内容;
2、分类归纳本文的字词和句式。
课件12张PPT。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有关常识《左传》是解说《春秋》的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的史事。《春秋》是孔子编撰的,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文字简约如大事记,以后便有多种解说以后便有多种解说的“传”书,其中最有名的《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一、注意读音,读准文章汜南
佚之狐
夜缒而出
共其乏困
阙秦
秦伯说
逢孙fán
yì
zhuì
gōng
quē
yuè
páng二、读准环节应注意的问题1、人的姓名
2、地方
3、通假字二、掌握文言虚词、实词、句式(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 ,读懂文章。1、标题中的“退”怎么理解?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
2、翻译第一段,并疏通文意。注意相关虚词实词的翻译。
交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3、翻译第二段,并疏通文意。注意相关虚词实词的翻译。
郑伯恳请烛之武退秦师。三、重点研读第三段。1、诵读本段,读准字音。
2、小组交流预习中碰到的问题,疏通文意。
烛之武说服秦伯,秦国退兵。
3、析疑。
1、下列“之”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来
C.君之所知也
D.何厌之有? 4、检测D越国以鄙远
与郑人盟
唯君图之
既东封郑
阙秦以利晋
共其乏困
秦伯说
鄙:意动,以…为边邑;远:形作名,远方
盟:名作动订了盟约
图:名作动,考虑
东:名作状,在东方;封:使动,使…成为疆界
阙、利:使动,使…受损、使…得利
共:通“供”,提供,乏困:形作名,缺少的东西。
说:通“悦”,愉悦。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今有急而求子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使者/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您,对人的敬称/儿子
古今异义特殊句式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何厌之有?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5、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
先放低姿态,站在秦国的立场,为秦着想,指出舍郑有利于秦, 亡郑则不利于秦,并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言而无信,贪得无厌。 以利为核心。角色扮演: 请两个同学,扮演烛之武说服秦伯的场景,注意说话的语气与神态。 总结:
1、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际的交往中,语言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我们要学会考虑使用怎样的语言才能够更容易地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这也证明古人的聪明智慧。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文化经典,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2、虚词、实词乃文言之本。学好文言文必须掌握好文言虚词、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