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契诃夫
(法)莫泊桑
(1850-1893)
(俄)契诃夫
(1860-1904)
(美)欧·亨利
(1862-1910)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契诃夫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进行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塑造了众多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形象,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现象。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如《变色龙》《 小公务员之死》《万卡》等。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同 事
别里科夫
“情侣”
姐 弟
同 事
人物关系
华连卡
柯瓦连科
布尔金(“我”)
倒叙手法:先写别里科夫的死亡,然后再叙述其生前经历。
第一人称:别里科夫的同事布尔金——“ 我”是故事的见证人。
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和叙事视角?
段 落 主 要 情 节 序 幕
尾 声 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别里科夫的死及其影响
(故事主体)
(38-40)
婚事失败(37)
(1-5)
(6-37)
漫画事件(6-10)
开端
发展
骑车事件(11-17)
高潮
与华连卡弟弟的斗争(18-36)
结局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怪
住处
出行
穿着
用具
生活习惯(有形的套子)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怪
形象
穿着
用具
出行
住处
根据序幕部分,分析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胆小孤僻
封闭保守
与世隔绝
狭隘惶恐
根据序幕部分,分析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思想观念(无形的套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只求不出乱子
禁闭开除学生
沙皇卫道士
现实的逃避者
顽固保守
害怕新事物
性格
怕
维护旧制度
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旧思想
旧生活
旧制度
套子
相似点
比喻
束缚、禁锢
辖制
中学怕他
全城怕他
可恶可憎
“怪”和“怕”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怕
怕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
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害怕改变现状。
怕
怕
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别里科夫为什么会怕?
五只猴子被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
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後,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扁了一顿。
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之后实验人员又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扁了B一顿。
现在你们说:别里科夫到底怕什么?
别里科夫害怕的根源在于怕这些事情惹来麻烦,牵连到自己。
刚才那个猴子的故事还没完: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在痛打猴子B的过程中,最卖力气的那只猴子就是——
猴子A
为什么?
或许我们可以猜想,年轻时的别里科夫……
全城的人
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
旧势力顽固
周围的人怕他们,没勇气和他们斗革命力量弱
怕的根源
沙皇专制制度
(1)第2段: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
(2)第2段: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是摇摇头……
社会环境
(3)第24段: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4)第32段: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价,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
(5)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社会环境
小说的时代背景
小说发表于1898年,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小说的时代背景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
故事主体的第一个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体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神态
语言
性格
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
胆小怕事
漫画事件
神态
骑车事件
神态
语言
性格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惧怕新事物,保守落后
心理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
故事主体的第二个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体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争吵交锋
神态
语言
性格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虚伪保守,因循守旧
心理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故事主体的第三个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体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华连卡姐弟在别里科夫的生命历程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向往自由,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
华连卡
在婚姻问题上先前有些糊涂,为人率真、爽朗、明净、纯洁,活泼可爱、向往自由。
向往自由、光明正大、敢作敢为、仇视憎恨反动保守势力,向往自由光明的新势力的代表人物。
柯瓦连卡
华连卡
热情大方
开朗乐观
富有朝气
别里科夫
结婚
尝试走出套子
恋爱失败
“套子”思想根深蒂固
象征
新思想
新事物
新生活
结合
别里科夫是如此的封建保守,却为何会想到结婚?最后婚事的结局意味着什么?
别里科夫性格的二重性
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鹰犬,又是牺牲品。
既是反动可怕的卫道士,又是不堪一击的可怜虫。
主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描写别里科夫的特征及婚事的失败等情节,刻画了一个封闭保守、害怕变革、极力维护旧秩序的“套中人”形象,揭示了精神的奴役对人心灵的巨大毒害,批判了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呼唤。
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本文突出特点是:讽刺手法的巧妙运用。
思考:结合文章内容,探讨讽刺手法的运用。
写作特色
讽刺艺术
讽刺艺术是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
讽刺手法用讥讽和嘲笑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一般采用对比、语言、动作及漫画的方式来写。
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来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
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的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
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
含蓄的对比
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明确
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
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
明确
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
“套子”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限制人的思维、行动的各种思想观念、法令制度、生活环境(生活圈子)。如何辨证看待“套子”?
正
人是社会人,都要与别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为了维持一种秩序,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套子,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社会没有套子不行,人不受套子的约束也不行。如果天下人都各行其是、随心所欲,社会就会混乱不堪。可见,必要的、合理的套子是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
“套子”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限制人的思维、行动的各种思想观念、法令制度、生活环境(生活圈子)。如何辨证看待“套子”?
反
套子也有负面作用,特别是落后、反动的套子,像枷锁,可以把人的手脚、思想套“死”了。久而久之,循规蹈矩,就可能形成单一、僵化保守的思维模式、思维习惯,就会被套得服服帖帖、谨小慎微,不敢接受新事物,更谈不上创新变革。
《套中人》……鲜明地塑造了一个旧制度的卫道者、新事物的反对者的典型形象……这是一个顽固的保守势力的代表……为了扼杀一切新事物,他甚至用盯梢、告密等手段……
别里科夫是俄国八、九十年代极端保守、害怕社会变革、竭力维护旧制度、旧秩序的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
——雷石榆等主编《外国文学史教程》
1986年版
【文艺评论】
作品塑造了一个旧制度的卫道士、新事物的反对者的典型……在90年代末,专制制度即将崩溃的年代,俄国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着因循守旧的庸俗习气,契诃夫深感改造现实的必要,因而塑造了这一憎恨拒绝新事物、阻挡社会前进的旧制度卫道士的典型。
——张良村等主编《世界文学》,1993年版
【文艺评论】
“契诃夫这一章(《套中人》)还没有结束,人们还没有象应有的那样读完它,还没有深刻领会它的底蕴,而过早地把书合上。希望人们重新打开它,钻研它。”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俄)
【文艺评论】
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的虚伪折磨得太惨了。
——契诃夫
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指的就是所谓的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人民不必担心战乱会影响到自己头上;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指的就是战争的出现、朝代的更换,这时受苦的往往是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
——鲁迅的《灯下漫笔》
同:维护捍卫旧制度并以此左右他人
异:
1.对旧制度的维护,鲁四老爷出于阶级本性,别里科夫来源于沙皇专制思想专制对他的长期以来的精神侵入和浸染。
2. 鲁四老爷享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决定人物命运走向的权威,而别里科夫的权威并不来自他自身。
3. 鲁四老爷让鲁镇的人从内心害怕让读者从内心憎恶,别里科夫让全城人从内心鄙视憎恶让读者从内心觉得又可憎又可怜。
与鲁四老爷比较
同:都认同旧制度,同样受旧制度的精神折磨致死。
异:
1.别里科夫为主动完全认同并维护,作茧自缚而死;祥林嫂为麻木屈从,挣扎无望而死。
2.作为人,别里科夫死得更早,早已成为一个僵死的符号,制度的标签,从无审视自己的内心需要;祥林嫂一直明确自己的内心需要,与命运抗争。
3.别里科夫的人格已经扭曲,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祥林嫂的身上一直有劳动妇女闪光的人性,是彻彻底底的受害者。
与祥林嫂比较
“套子”这一物象有何作用?请你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套子”式的生活习惯、思想特征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封闭守旧、胆小多疑、极力维护旧有社会秩序的典型形象。
串联故事情节:“套子”是文章的线索,串联起小说主人公的悲剧人生。
反映社会背景:“套子”点出了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一所学校、一个小城市,影射了一个处处皆有“套子”的社会。
揭示小说主题:“套子” 具有象征意义,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保守。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