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恩格斯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Friedrich Engels
在交响乐队的编制中,小提琴手通常分为第一小提琴手和第二小提琴手。相较于第一小提琴手所承担的突出角色和显著地位,第二小提琴手往往以伴奏者的身份默默无闻。他们位于舞台最边缘的角落,从事看似平凡的工作,却对整部乐章的和谐与完美至关重要。
课堂导入
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还做得不错。我很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恩格斯
学习目标
梳理层次,把握观点,厘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02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01
体会论辩艺术和严密的语言表达,学习论证方法。
03
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增强理论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04
作者介绍
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其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弗·恩格斯(1820—1895)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
德国思想家 | 哲学家 | 革命家
恩格斯
在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学者及德国社会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广泛地曲解、抨击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他们要么夸大思想、理性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否认经济条件在根本上的决定性影响;要么片面强调经济状况是唯一的原因和积极的因素,无视上层建筑的作用,其目的是为了削弱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这些谬论,在德国大学生中引起了思想混乱。
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的一位。恩格斯于1894年1月25日写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就是为了澄清这些错误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
01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
02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
03否定之否定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
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上层建筑
书信作为一种应用文,旨在向特定接收者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情感。在古代,书信是主要的通讯手段,它不仅推动了人际交流,而且承载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同时亦担负着传递平安信息的职责。
①开头称呼。顶格,有的加限定、修饰词。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等,可以接正文。
③正文。主体部分,可以分为若干段来写。
④祝颂语。常用的是“此致”“敬礼”。
⑤署名和日期。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
文体知识
梳理文章思路
论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阐述经济关系的含义及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
第一部分(1-3段):
论述经济条件制约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第二部分(4-5段):
分析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论述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三部分(6-7段):
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考方式,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同时告诫青年学生看问题要全面,要把握总的联系。
第四部分(8-12段):
定义:
内容:
经济关系
1.恩格斯是如何解读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
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这种技术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作用:
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
①如果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2. 科学与技术是怎样的关系?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② 举例论证技术对科学的推进作用。
a.16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整个流体静力学。
b.发现电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
3. 恩格斯提出了两点不应当忽视的问题,请概述内容。
第一个问题:
政治、法、哲学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第二个问题: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都是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这里的必然性就是指经济的必然性。
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的发展。
4. 第五段(a)部分,恩格斯阐明了怎样的观点?
以国家职能为例,德国庸人的疲惫和软弱对经济的作用。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而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5.阅读(b)部分: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怎样的关系?
用伟大人物出现的偶然与必然来论证。拿破仑从一个军官成为一个军事独裁者,是法国大革命后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①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偶然性为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②必然性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③社会历史中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这段话是恩格斯对历史人物出现必然性与偶然性的阐释。历史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源于当时的社会矛盾。同时,历史人物的具体出现时间和地点又具有偶然性。
若否认经济发展对历史人物决定作用的必然性,忽视历史人物产生的深刻社会根源,并过度强调个人作用,则可能导致历史唯心主义的倾向;反之,若忽视历史的偶然性因素,则可能陷入宿命论的误区。
6.怎样理解“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这段话?
7.请你结合刘邦和项羽,谈谈你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所谓伟大人物,是指为了完成某种历史任务而出现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杰出者。在楚汉之争中取得最后胜利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位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的伟大人物。
伟大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例如,刘邦的出身、崛起,以及鸿门宴的逃脱、率先攻入关中咸阳等事件,都充满了偶然性,稍有变故,结果可能截然不同。然而,不能将这些偶然因素绝对化或神秘化。在偶然性背后,必然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刘邦最终取得胜利,这一结果具有必然性。这是因为刘邦能够审时度势、善用人才,其推行的政策和方针赢得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的支持,尤其是得到了当时秦人的广泛拥护,他的成功是顺应历史大势的必然结果。而项羽的失败同样是必然的,因为在那些促使刘邦成功的必然性因素上,项羽多数情况与之相反,最终导致了他的孤立无援和失败。
7.请你结合刘邦和项羽,谈谈你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7.请你结合刘邦和项羽,谈谈你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从“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角度立论,用大胆的假设与推理来揭示历史的发展可以是另外一种情形,“已然的”未必就是“必然的”。
表明的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的趋向。
偶然性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尽管刘邦击败了项羽,但项羽的影响力依然深远,刘邦并未实现全局性的最终胜利。实际上,项羽与刘邦均是反抗暴秦的英勇人物,不能简单地说胜利者就代表正统。若项羽具备远见卓识和坚定不移的意志,返回江东重新集结力量,或许能够实现“卷土重来”,甚至有可能改写历史走向。
7.请你结合刘邦和项羽,谈谈你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恩格斯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他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的必然性。
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8.恩格斯在信中,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什么?
我们应如何理解?
总结恩格斯的形象特征
①有责任担当的“传教士”的形象。对待学生们的疑问,积极做出回应。
②科学严谨,逻辑严密。在回信的时候按照1、2和a、b等方面逐一解答。
③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的发现德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④博学谨慎。在文章的末尾,为学生提供可供阅读的书目,并给出这份信件的阅读建议。
⑤亲切、平易近人。“请您”“请代我向……先生问好”等。
观点 事例
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
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并予以分析。
(1)举例论证
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① 使用了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
② 强调“偶然性”始终围绕着“必然性”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
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并予以分析。
(2)比喻论证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②内容高度概括,逻辑严密。
如文章开头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概括 “经济关系”的内容。逻辑严密则表现在各个部分、各个段落的紧密衔接上,使用了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
①用词准确,言简意赅。
如:“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找方式以及分配方式 ”其中 “我们的观点”,意思严密,态度谦虚,内涵丰富。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④理论结合实践,观点直击问题,具有针对性。
文章并非单纯地堆砌理论,而是在阐述理论的同时,紧密结合实际问题,展现出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文中提到:“在德国,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学术界对经济史不负责任的忽视。”这句话揭示了理论探讨与实际问题的紧密联系。
③举例论证,说理真实可信。
文章通过多处举例,论证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用事例来解说理论,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说服力。
本文通过深厚的史学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经济因素与历史进程、上层建筑之间的关联。文章明确指出,经济关系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从根本上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趋势。同时,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石的,而这些上层建筑元素之间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尽管经济并非唯一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要素,但它无疑是决定性的因素。
总结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