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4.2《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本性》群文阅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1 4.2《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本性》群文阅读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6 09:2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本性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
群文阅读
让-雅克·卢梭
课堂导入
何谓立身之本?——“真”“善”
孟子:“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探寻纯粹情感的流露与内心真挚的呼唤,摒弃任何表演的痕迹,此为真诚之所在;面对他人困境,自然而然涌现同情之心,继而伸出援手,此乃善良之体现。
在绵延的人类文化长河中,诸多东西方作家与哲学家,如张岱年、卢梭等,均将目光聚焦于人性的真诚与善良,创作了大量作品,旨在探讨与倡导人们彰显光辉的人性光辉。今日,我们共同研读他们的两篇佳作。
课堂导入
真、善是东西方文化共同追求的人性光辉。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张岱年和卢梭,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1.
理清论述思路并细读文本,提升思维品质。
2.
分析论证特点,通过对比阅读欣赏论证艺术。
3.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真”和“善”的美好品格。
4.
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职。
张岱年的学术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史的阐释,二是哲学问题的探索,三是文化问题的研讨。在不同的时期,各有侧重。
作者简介
主要著作:《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中国哲学发微》《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文化与哲学》等。
张岱年(1909-2004),河北献县人,哲学家。
“张先生之学生有习篆刻者,欲治一闲章以相赠,请示印文,张先生命刻‘直道而行’四字。余闻之曰:‘此张先生立身之道也,非闲章也!’张先生之木讷气质,至老不变。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直道而行则‘刚毅’矣。‘近仁’之言,其意当哉。”
人物评价
冯友兰评价张岱年说:
作者简介
卢梭(1712—1778)
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历尽艰辛。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人物评价
卢梭首先发现了人性中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矛盾,并且自觉地去探讨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提出了“回到自然”的人性构想和建立”社会契约”的政治理想。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卢梭思想中对人类情感世界的发掘,对人性自由问题的关注,已经包含了些许精神生态的意味。
——德国哲学家康德
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德国文学家歌德
《修辞立其诚》写作背景
当时,尽管中国市场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但社会风气趋于浮躁,甚至部分文人学者为满足生活需求,急功近利,言辞夸大其词。针对这一现象,张岱年先生著文,旨在倡导在作文与为人处世上都要坚持“立其诚”的原则。
张岱年在治学过程中始终秉持“诚”字为宗旨。在20世纪30年代,他强调哲学家必须怀有追求客观真理的诚挚之心。到了40年代,他将“求真之诚”视为哲学修养的根本。晚年的他自号“渠山拙叟”,并以“直道而行”作为自己一生行事的准则。
写于1992年4月,本文深刻阐述了张岱年的治学宗旨。
《怜悯是人的天性》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思想体系上,其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
在第一部分中,卢梭进行了一个自然人的假设,认为自然的最初的人是感知优先于理性的,自爱之心与对他人的怜悯之心都是人天生就有的,其观点体现了性善论的哲学思想。
解读题目: 《修辞立其诚》
“修辞立其诚”,出自《易传·文言》。
(1)“修辞”指的是发言、著论、写文章、做人做事;
(2)“立其诚”即坚持真实性。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3)“修辞立其诚”是个单句, “修辞”是手段与路径,“立诚”是归宿与目的。
原指君子要注重文化修养,做到立身诚实,后多指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1)“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2)“天性”是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
(3)“怜悯是人的天性”意思是“怜悯”这种品格是人先天具有的,不受地位、财产的左右,“天性”一开始是平等的,不存在善恶之别。
解读题目: 《怜悯是人的天性》
第一部分(P1)
第二部分(P2-P10)
第三部分(P11)
《修辞立其诚》论证思路:
引论,提出问题,提出全文中心论点。
本论,从两方面具体分析问题。
结论,解决问题,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第(1)层(P2-P5):从“立其诚”的含义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2)层(P6-P10):从“立其诚”的重要性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阅读第1段:文章提出了怎样的论点?
“修辞立其诚”,源于《易传·文言》,其言虽出自二千年之前,但其价值至今仍值得肯定,仍应被视为发表言论、撰写文章的基本原则。“立其诚”即是指坚守真实性的原则。在古代儒家思想中,所谓的“诚”即是真实、真诚之意。在现代语境中,我们所说的“真”与古代儒家所倡导的“诚”实质上是相通的,都强调了对事实的忠实和对真理的追求。(在中国哲学目前,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而有真伪?”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
“修辞立其诚” ,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论点)
《修辞立其诚》
“立其诚”的意思是坚持真实性。
阅读第2-5段:“立其诚”是什么意思?
三层含义强调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修辞立其诚》
它有三层含义:
名实一致:强调理论和实际一致,即理论要符合实际。
言行一致:强调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
表里一致:要求将自己的真实思想表达出来。
作者解释“立其诚”的三段文字,在论述方法上有何相同点?论述效果有何不同?
相同点:都运用了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展开具体论述的方法。
效果:从哲学与科学命题中“名实一致”的客观事实或规律出发,拓展至文学领域的属性探讨,这一分析路径展现了论证的周密性与严谨性。在“言行一致”的讨论中,通过从表层到深层的层次划分,并结合古语以增强论据,最终得出结论,逻辑链条清晰,说服力显著。在阐述“表里一致”时,深入浅出,使内容既深刻又易于理解。
《修辞立其诚》
阅读第6-10段,作者是如何从认识世界、端正学风和社会现实三个方面阐述“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的。
论述角度 观点阐述
认识世界
端正学风
社会现实
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端正学风,“务正学以言”。
人应当说真话,讲实话; 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
《修辞立其诚》
①简练准确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
《修辞立其诚》论证语言特点
分析:这三句话指出了哲学科学的目的,显示人们观察现象的特点,表明追求真理应注意的问题,简练明了。同时,“往往”“一定”“就应力求”等,又从频率、程度、语气等角度做了修饰限制,语言准确鲜明,给人确定的认识。
②生动形象
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
《修辞立其诚》论证语言特点
分析:分析:用成语“哗众取宠”、口语“讨好”“顺风转舵”等,形象生动,增强了说服力,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③语言平实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
《修辞立其诚》论证语言特点
分析: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丝毫没有艰涩之感。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怜悯是人的天性》论证思路:
引出对天性和美德的思考。
先批驳错误观点,然后明确怜悯心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美德。
强调怜悯心是纯粹的天性运动。
论述怜悯心派生出种种美德,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
论述怜悯心的作用是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哪里提出?
第二段后半部分提出:“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
论点:怜悯是人的天性。
《怜悯是人的天性》
2.卢梭所说的"怜悯"指什么?
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
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产生的欲念。
怜悯心可以从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产生仁慈、宽大等人道精神,可以指代我们设身处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
《怜悯是人的天性》
3.如何理解“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句话的含义?
这是就怜悯心而言的,作者认为,怜悯心是一种天然的力量,要早于思维的心灵运动而产生的,这种力量是原始的,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
怜悯心是一种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思维。
《怜悯是人的天性》
4.自爱心是怎样产生的?与怜悯心有何不同?
自爱心是在理智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主要是关心自我,使自己远离一切使其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
自爱心引导人肯定自我价值,追求自由,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怜悯心,使人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关爱世界。
《怜悯是人的天性》
5.怜悯之心的哪些作用?
《怜悯是人的天性》
01
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依存。
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需要的东西。
在训导人们方面,强调"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的原则。
02
03
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并用表格梳理。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类型
核心词
论证方法
论证结构
立论文

引用论证
总—分—总
驳论文

举例论证
层进式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论 述 思 路
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并用表格梳理。
文章首先提出论点,接着从哲学和科学角度引用理论论证观点,从“立其诚”的含义和重要性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确定“修辞立其诚”的必要性,强调其现实意义。
文章首先分析自然状态下人性的种种表现并在对霍布斯观点的否定中得出自己的观点“怜悯是人的天性”,接着列举事例论证观点,最后阐述“怜悯心”的重要性。
立论和驳论
立论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的一种论证方法。
驳论是通过驳斥对方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
立论和驳论
《修辞立其诚》属于立论文,
开篇引用《易经》中的“修辞立其诚”并加以阐释,然后引出庄子中的话对“诚”的含义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中心论点。
《悲悯是人的天性》属于驳论文,
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悲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
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德,也是长期以来哲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修辞立其诚》讲的是真,《怜悯是人的天性》关注的是善。
这两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刻的理性精神和人生智慧,真和善给予了当代社会的我们什么启示?
「启发意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甚至成为了人们实践活动的价值标尺。
真理首先源于求真。求真是人类完善自我,追求价值的历史性行为;求真更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与境界;求真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发展的精神动力。
「启发意义」
01
真理首先源于求真。
02
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最让人感动的一缕。不一定人人都很成功,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英雄豪杰,但一定要善良仁慈。善良是和谐、美好之道,心中充满慈悲、善良,才能感动、温暖人间。没有善良,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就不可能有世界的祥和与美好。
「启发意义」
人人都需要善良与仁慈
03
真诚、诚信、友善、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当代社会,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说真话,坚持真理。真诚、诚信、友善、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内容。
「启发意义」
泰国公益广告:《无名英雄》
中国古有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有孟子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西有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
你认同哪个观点?请联系现实和自我,结合文本,运用批判性思维谈谈你对人性善恶的认识。
注意:
①学习使用“破立结合”的驳论法;
②借鉴使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
「读写迁移」
我认同“人性本善”的论断。孟子指出,同情之心,人人心有。卢梭亦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行为。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普遍会对弱者产生同情,并愿意伸出援手相助,这构成了“人性本善”观点最具普遍性和说服力的例证。
我认为,人类不断进步的驱动力不仅源于劳动和科技,亦不单是因为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重要的是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爱。而这种互爱的基础,正是人性中的善良。尽管“性善”与“性恶”的辩论从未停歇,如霍布斯所断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我坚信,人性趋向于真实与善良,人类应当循着真善美的道路,探寻属于我们的光明未来。
「参考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