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0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1-15 10:1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益阳市2024年下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检测高二
生物学(试题卷)
注意事项:
1.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6页,时量75分钟,总分100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券和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年,中国队首次在花样游泳集体项目中夺得奥运金牌。花样游泳属于精巧运动,是经过不断学习逐渐掌握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
B.大脑皮层是精巧运动学习的高级中枢
C.进行精巧运动时,小脑参与维持机体协调平衡
D.熟练后,进行精巧运动不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2.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B或T淋巴细胞
D.图示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功能
3.情绪过度激动、长时间大哭或习惯性叹气等引起呼吸频率过快的因素可能会导致内环境中的CO2排出过多,从而导致血浆的pH过高,引发四肢发麻或眩晕等症状,这种情况称为呼吸性碱中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呼吸性碱中毒患者的血浆pH大于7.45
B.血浆的pH升高与NaHCO3/H2CO3的比值降低有关
C.出现呼吸性碱中毒表明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
D.患者可通过反复屏气或用纸袋罩住口鼻呼吸来缓解症状
4.研究人员为探究定期喷施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和(或)2,4-D对即将成熟的柑橘体内脱落酸量的影响,进行了一项科学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脱落酸主要在即将成熟的果实中合成,具有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的作用
B.留树天数超过20天,随喷施2,4-D浓度升高,柑橘体内脱落酸含量升高
C.对于抑制柑橘内源脱落酸的合成,赤霉素和2,4-D可能表现为协同作用
D.同时喷施赤霉素和2,4-D促进果实成熟的效果明显强于单独使用2,4-D
5.失温是指机体体温下降至35℃以下的生理状态,轻者出现口齿不清、肌肉不协调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和心跳骤停。对于马拉松等户外运动,突发极端天气带来的失温是非常凶险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失温的实质是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B.发生失温后机体的交感神经活动加强
C.轻度失温时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
D.将保温毯贴身包裹在身体核心区域可有效减少热量散失
6.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从而导致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高血压导致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可能偏高
B.ACEI通过调节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
C.服用ACEI后,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增强
D.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7.中科院康乐院士团队通过分析飞蝗的体表和粪便挥发物,发现了飞蝗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4VA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飞蝗OR35缺失突变体,发现其对4VA的响应行为丧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幼虫的种群密度
B.利用人工合成的4VA诱杀蝗虫属于化学防治
C.4VA通过正反馈调节的方式调节蝗虫种群密度
D.OR35可能为编码信息素4VA受体的基因
8.鼠的种类繁多,危害大,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钩端螺旋体(属于细菌)病等。为了研究制约鼠种群数量的因素,科研人员将某一鼠种群迁入一座荒岛后,获得了如下鼠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钩端螺旋体、温度、食物等密度制约因素影响鼠的种群密度
B.该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形,E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为0
C.若防治鼠害,应在C点之前,严防到达C点
D.通常可用样方法、标记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数量
9.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只取决于食物条件
B.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C.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D.要调查北坡某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及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10.下图表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有甲、乙两种小型土著鱼种群。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甲、乙两种鱼的食性虽有不同,但二者间仍然存在竞争关系
B.该湖泊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只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甲种鱼和乙种鱼
C.若因地质变化使该湖泊全部干涸,则该区域可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D.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垂直分布的变化,导致该湖泊只有垂直分层现象
11.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
A.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是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采集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可采用抽样检测法
D.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值偏小
1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荷塘生物群落
B.受惊后鸥鹭起飞时的鸣叫声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
C.蜻蜓能帮助荷花传粉,蜻蜓采食荷花的花蜜有助于物质循环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栖息空间
13.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次级消费者摄入
A.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a)×100%
C.图中f代表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D.图中g和i有一处表示初级消费者未被利用的能量
二、选择题:本愿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在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美洲狮、灰熊和狼是马鹿的主要捕食者,研究者仔细分析了最近20年内401只马鹿个体的监测记录,图柱顶端的整数为捕食致死的个体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季节,马鹿迁徙均可规避被捕食的风险
B.图示几种生物间存在捕食和竞争的种间关系
C.该马鹿种群的能量在向东迁徙时只流向美洲狮
D.美洲狮集中分布在马鹿分布区以东,灰熊和狼不同季节分布区可能有差异
15.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内液不参与细胞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的调节
B.主动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影响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
C.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也约为770kPa
D.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
16.抗利尿激素(ADH)与集合管上皮细胞的受体X结合后,经一系列信号转导,管腔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增加,从而促进对水的重吸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DH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定向运输至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B.ADH与受体X结合可使管腔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增加
C.水通道蛋白以囊泡的形式被转运至管腔膜,从而加快对水的重吸收
D.受体X不敏感或受损时,尿量会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增加
三、非选择题(共60分)
17.科学家对海兔缩鳃反射的习惯化和敏感化进行了如下研究:
①轻摸海兔的喷水管,鳃很快缩回。
②连续多次重复①中触摸过程,鳃的缩回变慢甚至消失(称为“习惯化”)。
③习惯化后,在头部给予重击,并同时轻摸喷水管,鳃非常迅速缩回(称为“敏感化”)。
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的神经调节模式图,图2表示短期敏感化前后有关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生理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最简单的反射弧含有 种神经元,此反射弧的效应器是 。
(2)为研究海兔重复受到轻摸喷水管的刺激产生习惯化的原因,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连续电刺激部位测量指标 喷水管皮肤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动作电位 持续产生 ① ②
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 逐渐减弱 逐渐减弱 持续产生
肌肉收缩程度 收缩逐渐减弱 收缩逐渐减弱 一直正常收缩
①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受刺激部位膜内电位变化是 。表中①和②代表的现象分别是 和 (填“产生”或“不产生”),原因是 。
②根据实验结果,海兔重复受到轻摸等温和刺激产生习惯化是由于兴奋在 部位传递减弱或受阻。
(3)据图2分析,习惯化后,当海兔头部受到重击后,中间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5-HT,这种信号分子与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上的 结合后,能使突触后膜K+ 受阻,因此,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构成的突触中,突触前膜兴奋后,恢复静息电位变慢,使Ca2+ 增加进而影响递质释放量,从而出现敏感化。
18.AD(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以湿疹样皮疹和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引起AD的因素众多,对西替利嗪过敏者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在受到西替利嗪刺激时会释放TSLP,TSLP可诱导树突状细胞发挥作用进而引发免疫反应。下图表示某AD患者在涂抹西替利嗪(过敏原)后机体反应的部分图解。(注:IgE表示过敏反应抗体,肥大细胞脱颗粒中含有组胺)
(1)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在结构上具有很多分支的意义是 。图示IgE (填“是”或“不是”)抗TSLP的抗体,判断理由是 。
(2)分泌IgE的细胞可由 直接分化而来,图示表明患者不是第一次接触西替利嗪,理由是 。
(3)AD患者出现湿疹样皮疹的原因是 ;涂抹西替利嗪后,机体通过调节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组胺可以直接刺激周围神经元引起瘙痒,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 调节。
19.为了解不同害虫防治策略对梨园土壤线虫的影响,科研人员将某梨园划分为三个区进行一年的实验研究。实验处理如下:
常规区:频繁化学防治,喷施化学杀虫药剂9次;
实验1区:农药减施防治,喷施化学杀虫药剂4次;
实验2区:植物源药物减施防治,喷施药剂4次。
(1)为调查土壤线虫数量以及种类,科研人员在梨园中 选择若干取样点,采用 法进行调查。
(2)三个区线虫数量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实验结果说明 。
(3)科研人员又根据线虫的生活习性和取食特点,将土壤线虫划分为4个营养类群,再根据调查得到的线虫种类,计算得到各营养类群的相对丰度如下表。
相对丰度营养类群 0~20 cm >20 cm
常规区 实验1区 实验2区 常规区 实验1区 实验2区
食细菌线虫 79.92 80.05 79.71 77.45 60.94 66.39
食真菌线虫 6.54 6.33 7.45 2.69 2.56 2.59
杂食-捕食线虫 5.77 5.68 5.52 4.45 4.42 4.20
植物寄生线虫 7.77 7.94 7.32 15.41 32.08 26.82
①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 ,各种线虫在土壤中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②在0~20 cm土层,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在3个区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20 cm土层,实验区 ,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
(4)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农药胁迫较重的土壤浅层,土壤线虫各营养类群均受到影响,导致不同处理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土壤线虫 上,而在农药胁迫相对较轻的土壤深层,由于 线虫可能对农药更敏感,导致不同处理间差异主要体现线虫的相对丰度上。
20.半个世纪前,科学家提出了生长素调控植物生长的“酸生长假说”,至今这一假说仍在不断发展。
(1)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生长具有 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是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分子。
(2)研究发现,胚芽鞘切段在无生长素的培养基中生长缓慢,加入生长素后大约10分钟,就
可观察到胚芽鞘切段快速生长。科学家提出“酸生长假说”解释这一现象,即生长素诱导的H+外排促进细胞壁的伸展,生长素促进细胞膜上H+-ATP酶(质子泵)的活性。
①当培养基中生长素浓度高于最适浓度时,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对胚芽鞘切段生长的作用表现为 。
②依据“酸生长假说”,人们作出以下预测,其中与假说不相符的是 。
a.中性缓冲液不能抑制生长素诱导的生长
b.能促进H+外排的膜蛋白复合物应该能促进生长
c.若用含H+的缓冲液处理细胞壁,则可能促进细胞的短期生长
③科学家用生长素诱导玉米胚芽鞘的生长,得到图1所示结果。该结果是否可作为支持“酸生长假说”的证据?请作出判断并写出论证过程。
判断结果: (填“是”或“否”)。做出判断的依据是: 。
(3)为探究生长素激活细胞膜上H+-ATP酶的机制,研究者分别测定野生型、K蛋白基因敲除型(K-)和F蛋白基因敲除型(F-)拟南芥植株的下胚轴细胞壁pH和生长速率,结果如图2。
①据图2分析, 蛋白参与生长素激活H+-ATP酶的过程,且F蛋白与K蛋白在调控H+-ATP酶激活方面的作用关系是 。
②依据研究结果,请在答题纸上图中空白处填写恰当内容,完善生长素作用机制模型 。
21.大气氮沉降是指大气中的含氮化合物通过降水和降尘被输入到土壤或水体中,对植物生
产力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等造成不良影响。为在植物多样性降低和大气氮沉降背景下,对草地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管理,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碳循环是指碳元素不断在 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碳循环失衡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南极冰盖融化等,同时还会加速土壤中 对有机碳的分解,释放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此调节机制为 反馈调节。
(2)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陆地表层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微小变动会对碳平衡产生巨大影响。研究者通过模拟实验对某草地生态系统开展相关研究。
①据图1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低植物多样性条件下, 。

②地下植物碳库是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来源。研究者进一步对植被地下生物量进行测定结果如图2。适度放牧可以缓解氮添加导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的可能原因是
《益阳市2024年下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检测高二生物学参考答案
1.D2.B3.B4.C5.C6.B7.B8.C9.D10.A11.C12.D13.B14.AC15.AD16.BC
17.(1) 2 运动神经末梢和鳃肌
(2) 由负变正 产生 不产生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
(3) 特异性受体 外流 内流
18.(1) 增加与其他细胞接触面积,以便摄取和呈递抗原 不是 根据题意TSLP引发免疫反应过程与IgE和肥大细胞结合过程不同
(2) B淋巴细胞 图中存在IgE,过敏反应为二次免疫反应
(3) 肥大细胞脱颗粒中的组胺等物质引起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神经-体液
19.(1) 随机 取样器取样
(2)在0~20cm土壤中, 减施防治有利于线虫生存,植物源药剂防治效果优于农药防治;>20cm土壤中,不同措施对土壤线虫无显著影响
(3) 生物群落(群落) 垂直 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下降,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升高
(4) 数量 植物寄生
20.(1)调节
(2) 促进作用减弱甚至起抑制作用 a 是 加入生长素后激活了细胞膜上H+-ATP酶(质子泵),促进了H+外排使胞外pH下降,同时胚芽鞘切段生长速度加快,说明生长素通过诱导H+外排进而促进细胞的生长
(3) K 拮抗作用
21.(1) 非生物(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微生物/分解者 正
(2) 氮添加和适度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草食动物的啃食使植物增加对地下部分光合产物的投入,地下生物量增加;草食动物的粪便及啃食的植物碎屑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PAGE
第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