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记念刘和珍君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
课程导入
近代中国历经磨难,国家、人民和文明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然而,英勇的中国人民从未屈服,他们在救国的道路上奋力抗争,展现出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他们的名字永载史册,他们的精神不断传承。今天,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脚步,共同走进《记念刘和珍君》这篇传世之作。
学习目标
1.
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
2.梳理脉络,分析语言,体会深刻的情感。
3.
3.赏析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态度及现实意义。
4.
4.传承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尊心。
鲁迅,原名周树人,出生于浙江绍兴。他曾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后因其文学才华而转向文学创作。他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使用了笔名“鲁迅”,并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杰出的文学成就赢得了广泛赞誉。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民主战士,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走近作者
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是刘和珍。她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习期间,积极参与学潮运动,勇敢地向封建势力及北洋军阀宣战。其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不幸遇害,年仅22岁。刘和珍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永远值得人们铭记。
人物介绍
(1904—1926.3.18)
刘和珍
刘和珍
历史事件发生在1926年的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北方地区的政治局势十分紧张。在这一时期,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之间发生了冲突。由于冯玉祥的军队受到南方革命势力的影响,他决定改称自己的军队为“国民军”,意在响应国民革命的号召。在冲突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系军阀,甚至派军舰进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对此,国民军进行了还击。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提出抗议,并联合其他列强国家驻北京公使,以维护《辛丑条约》为名,提出了一系列无理条件。同时,这些国家还在天津附近集结军队,准备对中国发起武力进攻。这一事件加剧了中国的政治危机,也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和内部矛盾。
大沽口事件
写作背景
三·一八惨案发生于1926年3月18日,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历史事件。当天,北京的学生、工人和市民在天安门前集会,表达对国家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渴望。在这次集会上,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发表了演讲。会后,大规模的请愿团前往段祺瑞执政府,希望能够向政府表达他们的爱国诉求。然而,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和平请愿的群众开枪,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士兵们随后手持大刀和铁棍对群众进行追杀,造成了极其残忍的屠杀。这场惨案导致了47人死亡,超过200人受伤,其中就包括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刘和珍。
三·一八惨案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请愿群众与执政府卫队对峙
阅读全文,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
关于文章缘起
(第一、二节)
一、写作缘由:祭奠烈士
二、写作目的:警醒庸人
五、遇害经过
六、经验教训
七、死难意义
三、交往始末
四、遇害事实
整体感知
爱
憎
生前
遇害
否定
肯定
关于烈士事迹
(第三、四、五节)
关于请愿事件的意义
(第六、七节)
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②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③……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④……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二节
1、请分析下列句子,并思考其含义。
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课文分析
强调为生者而写,警醒世人,
同时寄托自己对刘和珍的悼念
②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课文分析
对反动派暴行的无比愤慨,对流言家的诬蔑深恶痛绝,这已经不像是一个人间了,所以说了又有何用。
③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句话描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四十多个青年的血让人感受到周围的残酷和无情,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则让人感到悲哀和失望。这样的世界似乎既有人性的光辉,也有阴暗面。猛士和庸人并存,而这个世界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让人不知道何时才是尽头。
课文分析
愤怒的揭露敌人的真面目
④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因此有必要写“一点东西” 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要总结教训、意义,“更奋然而前行”。
课文分析
勿忘血债,警醒庸人
(1)反抗一广有羽翼的的校长
(3)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2)和同学们偏安于宗帽胡同求学
课文分析
第二部分:第三——五节
2、鲁迅回忆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分别能反映刘和珍怎样的人物形象?
敢于斗争、勇于反抗
渴求知识、学习精神
责任感和使命感
《莽原》是鲁迅编辑的一种文艺刊物,是宣传新思想,摧毁旧制度,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杂志,是揭露社会问题和探索社会真理的进步杂志。
(4)“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5)生前爱看鲁迅文章;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课文分析
第二部分:第三——五节
2、鲁迅回忆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分别能反映刘和珍怎样的人物形象?
爱国热忱
追求真理,追求进步
①个人的艰难。刘和珍出生于贫民家庭,13岁丧父,和母亲、弟弟相依为命,学费是别人资助的。刘和珍虽然贫困,但订了一年的《莽原》。
“双重”艰难
②鲁迅办杂志的艰难。当时社会背景混乱,又因为鲁迅的杂志言论都是抨击社会现实的,经常掀起思想风暴,对此,保守势力不能容纳。
课文分析
书中说:“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
①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强调刘和珍的温和善良的性格。
3、在鲁迅的回忆中刘和珍经常带着怎样的神态?
为何要反复出现这一神态?(作用)
课文分析
作用
内容上:
结构上:
微笑着,很温和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
②与杀人者的凶残和庸人的麻木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执政府的残暴和卑劣。
③为抒发悲愤之情奠定基础。
刘和珍是一个思想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反抗精神,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温和善良、爱国热忱的女青年学生。
刘和珍形象总结
课文分析
4、特写烈士遇难经过的用意是什么?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课文分析
说明学生不是在冲突中被杀害而是被有计划地蓄意杀害。
说明有军官指挥进行杀害,这次惨杀是有组织有准奋的。
背部中枪
其一是手枪
这暗示了“三·一八”惨案是段祺瑞执政府设下的罗网,
揭露了执政府的卑劣与凶残。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文明人”、“惊心动魄的伟大”、“伟绩”、“武功”都是反语,“伟绩”是指灭绝人性的劣迹;“武功”是指凶残野蛮的暴行。
课文分析
表达了作者对三个女子临难不惧的赞颂,
对执政府的愤怒、憎恨和讽刺。
作者对此的情感
5、鲁迅对刘和珍和这些青年们的精神表达了肯定,那么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
课文分析
第三部分:第六、七节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是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这段话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血的代价。徒手请愿虽然付出极大牺牲,但结果对社会进步影响并不大。因此,作者希望人们从这次惨案中吸取教训,采用更有效的斗争方式。
课文分析
6、在第六、七节中找出作者总结“3·18”惨案事件意义的句子,并概括其意义。
课文分析
1.血不会白流,精神留在心中
2.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3.给苟活者希望,激励猛士前行
7、除刘和珍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人,如第二节中的“真的猛士”“哀痛者”“幸福者”“庸人”;第六节中的“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第七节中的“苟活者”。这些人分别指的是怎样的人?
合作探究
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斗士。
“真的猛士”
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
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为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
他们为改变黑暗现状而斗争,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哀痛者”“幸福者”
合作探究
指平庸之人,容易忘记历史教训,不思反抗,苟且偷生。
“庸人”
指一般的庸俗的市民,他们善于忘却,思想麻木,对爱国青年的斗争和牺牲冷眼旁观的人。
“无恶意的闲人”
指所谓的学者文人,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人,他们散播无耻流言,是反动政府的帮凶。
“有恶意的闲人”
指作者自己,也指那些有是非观,不忘烈士死难,支持革命,但还没有投身革命,不敢斗争的民众。
“苟活者”
鲁迅对进步青年的思想影响深远。他虽然弃医从文,但他没有放弃救国救民,他是在“医”千千万万人民的愚昧思想。他用手中的笔唤醒国人、改造国民性、改良中国社会。
从鲁迅对刘和珍影响的视角探究鲁迅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思考问题
毛泽东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更是一位深邃的思想家和坚定的革命家。鲁迅的思想光芒在毛泽东的引领下,成功驱散了人们内心的黑暗,将人们从旧文化的桎梏中解救出来,为中国教育培育了一代受新文化熏陶的新人。
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反映激烈的社会斗争。
叙述
表现对事件的深刻观察,对敌人的彻底揭露,对人民的热烈支持。
议论
表达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从而感染读者,激励读者。
抒情
三者结合,
构成杂文
特殊形式
本文以对刘和珍的纪念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对象:爱国青年、反动势力以及处于中间状态的普通人。在分析这三个对象的过程中,作者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除了深切缅怀在惨案中英勇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本文还深入分析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及其深远意义。目的在于鼓舞生者继续前行,激励更多的勇士挺身而出,揭露敌人的真实面目,唤醒那些尚未觉醒的普通人。
总结全文
——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