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
课堂导入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历史舞台上展现其力量和声音。然而,在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还存在着一群比普通工人更加悲惨的人们,他们是包身工。这些卑微弱小的人群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有所抗争,也往往会被国内外的反动势力所压制。
著名的剧作家夏衍,将目光投射到这一被欺凌压榨的群体上,完成了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从而引发了世人对包身工的普遍关注。
学习目标
梳理叙述脉络,理解报告文学新闻性的特点
02
赏析细节描写及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
03
充分认识帝国主义对劳动人民的压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唤起对底层劳动者的关注
04
了解作家生平及报告文学相关知识
01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乃散文的一种形态,处于新闻报道与小说之间,融合了新闻和文学的特性。此文体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段,真实且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被誉为“文学轻骑兵”。报告文学拥有三种显著的特点: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
在报告文学中,读者最关注的是其事实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他们期望获取的是事实,是真相。作者可以在作品中表达个人鲜明的立场和情感倾向,但这些表达必须融入事实之中,不能直接将个人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相反,这些情感应该渗透到、凝结在描绘的对象之中,使得即便字面上没有明显流露作者的情感,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形象的感染力,从而产生共鸣,真正感受到作品的力量。
陈坚《报告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作者介绍
夏衍(1900——1995)
原名沈乃熙,字端先,他是杰出的剧作家、戏剧运动领袖、新闻记者和政论家。他主要从事话剧和电影创作,才华横溢。曾参与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重要发起者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救亡日报》主编,并负责重庆《新华日报》的副刊编辑工作。解放后,他更是担任文化部副部长一职。
作者介绍
著名电影剧作
电影剧本改编
《上海屋檐下》
改编鲁迅的《祝福》
《法西斯细菌》
改编茅盾的《林家铺子》
报告文学《包身工》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写作背景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受到了帝国主义侵略和各种黑暗势力的残酷压迫,导致农村日益破产。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量无法生存的农村姑娘被包工老板诱骗至上海的日本纱厂从事包身工工作。这些包身工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当做劳动机器对待,她们的劳动力被极度压榨和利用,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犹如人间地狱。
写作背景
另一方面,从“一·二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上海的工人运动重新抬头,日本资本家为了减少工人罢工的威胁,需要用包身工来代替“外头工人”,因此这一时期的包身工人数突然增加了。
作者亲赴上海,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实地考察,目睹包身工的非人生活,用包含血泪的笔,撰写了这篇报告文学,愤怒地揭露了这个人间地狱的真相,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表达了中国人民必将起来反抗,粉碎自己身上的枷锁的信心。
梳理线索感受写实艺术
依据课文,制作“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并概括包身工生活的悲惨状况。
活动二
以芦柴棒为例,制作“包身工的身份卡片”
活动一
在课文中标画背景材料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材料穿插在文中。
活动三
活动一:以芦柴棒为例,制作包身工的身份卡片
年龄 性别 绰号
工作单位 工作时间
工作环境
居住条件
饮食条件
劳动待遇
来历(身份)
上海东洋纱厂
十五六岁
女
芦柴棒、猪猡、娼妓等
12个小时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七尺阔,十二尺深,十六七个人挤,鸽子笼,汗臭、粪臭和湿气
两粥一饭(乡下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和烂菜叶)
每天三角八分(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贫苦农村少女
活动二:依据课文,制作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
时间 主要事件 描述角度
活动二:依据课文,制作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
时间 主要事件 描述角度
4:15 起床 居住环境恶劣(蜂房一般的格子铺,充满汗臭、粪臭、湿气 ,鸽子笼一般的房屋)
4:30 早餐 饮食粗劣不堪(浆糊般的薄粥,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喂猪的豆腐渣,残粥冲自来水)
5:00 上工 穿着又脏又破,乡下气,土头土脑,长头发,缠过未放大的脚
17:00 放工 十二小时工作,没有自由,被抄身,随意殴打,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12—14段 (四点半后)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1—7段 (四点一刻)起床 恶劣的住宿条件
23—33段 (五点)上工 恶劣的劳动条件
12—14段 (四点半后)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35—47段 (十七点)放工 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活动三: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有何作用
8—11段: 包身工的来源 、身份——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15—22段: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34段: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的膨大——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48—50段: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黎明必将到来
活动三: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有何作用
揭示造成包身工的悲惨命运的直接原因是凋敝破败的农村经济,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入侵,深刻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罪恶。
01
围绕包身工制度选取看似散乱却典型的材料,用分散穿插的办法安排思路,事实描述和制度分析交相进行,结构分明,主线清晰。
02
为文末作者沉痛的概括和愤怒的控诉作铺垫,使抒情和议论自然爆发,压抑的愤怒变为激越的声讨,从沉痛的揭露递进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03
作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同时又借用文学的形象来描绘这一幅血淋淋的图景,进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和一切文学形式一样,报告文学同样需要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联想、幽默讽刺、议论纵横、细腻的抒情等,思考文章语言表达上还有哪些特色,试举例说明并分析表达效果。
赏析语言领悟文学妙处
请从描写包身工生活的段落,或者“芦柴棒”、“小福子”、写信女孩的遭遇的段落任选一段,朗读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一:朗读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例如,作品开始写包身工喝粥的场景:
1.楼下的那些席子……轮值烧稀饭的就将一洋铅桶浆糊一般的薄粥放在板桌中央。
3. 洋铅桶空了……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 们面前。
2.她们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了一碗……就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
活动一:朗读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这些描写准确,细致入微。从放下挂在墙上的桌、一窝蜂地抢粥、到粥不够、老板娘用自来水冲拌粥桶等细节,淋漓尽致地表明:
例如,作品开始写包身工喝粥的场景:
这些廉价的“机器”们正过着道道地地的猪一般的生活。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要通过这样一个整体的描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第一次: 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第二次: 真的挣扎不起来了……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一脚踢在她的腿上……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 ……芦柴棒遭了这意外的一泼,反射似的跳起身来。
第三次: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活动一:朗读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例如,作品对芦柴棒的三次描写:
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作者着力刻画了她的“瘦”和受压迫下本能的动作。芦柴棒遭遇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
通过“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
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
活动一:朗读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例如,作品对芦柴棒的三次描写:
活动一:朗读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东洋婆望了一会儿,
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
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
拿莫温学着同样生硬的调子说:
“这样她就打不成瞌睡了!”
例如,作品对小福子受罚的描写:
活动一:朗读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通过拿莫温和东洋婆的语言、动作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小福子的惩罚是随意的、残忍的。对小福子受罚的描写正体现了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一点。
例如,作品对小福子受罚的描写:
真实地揭示出他们悲惨的处境和受到的残酷压迫,也具体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揭露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
点面结合
作者选取的这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与前面对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的描写,形成了“点”与“面”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两者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这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和前面调研性的分析、说明结合起来,既富有感染力,又不失客观、理性,更好地激起读者对帝国主义残酷压迫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
整理笔记
面: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
(使所写的内容有整体感,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骨架)
↓↑
(血肉)
点:典型人物、事件、细节、场面
(使所写的内容既充实丰满,又生动形象,
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突出重点,体现深度)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活动二:找出其他语言表达特色并分析效果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①排比修辞
活动二:找出其他语言表达特色并分析效果
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通过列举数字,说明剥削者谋取利益之巨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可恶和残忍,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恶痛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准确性。
②列举数字
活动二:找出其他语言表达特色并分析效果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黑夜象征着旧社会旧制度,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终将走向灭亡,表达了作者对光明必将来到的信心。
③象征手法
活动二:找出其他语言表达特色并分析效果
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滔天罪行。
包身工住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吃“浆糊一般”的薄粥,穿“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只得到每天仅三角八分的工钱。
而带工老板穿的是“拷绸”之类;“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部之类的买卖。
④对比手法
活动二:找出其他语言表达特色并分析效果
形象地阐说了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有力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过。
作用:
⑤类比手法
船户养墨鸭—捕鱼—卖钱(没有虐待)
带工老板—饲养包身工—赚钱(没有温情)
总结主题
《包身工》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在行文中,作者综合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向读者叙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及帝国主义、国内封建势力的种种罪恶。
在叙述的关键时刻,作者经常直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感受,将自身深切的情感和强烈的好恶融入到对事实的叙述中。这种叙事方式实现了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的完美融合,传达出作者对未来的坚定信念: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
致敬在每个岗位努力奋斗的人!
课后作业
旧时的包身工制度已不复存在,今日的劳动者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颂。我们歌唱劳动,我们致敬劳动者!
在田间地头,劳动者辛勤耕耘;在桥梁隧道,工程师精心施工;在街头巷尾,环卫工人默默奉献;在边境线上,战士们坚守岗位;在科技攻关一线,科研人员锐意进取;在教书育人讲台,教师们无私奉献。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他们是勇往直前的逆行者;面对洪灾火灾,他们是无畏无惧的战士;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征程中,他们是拼搏奋斗的先锋。他们的身影总是让我们感动,他们是时代的楷模和骄傲。
课后作业
每个劳动者都在用汗水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也都在用双手实现出彩人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成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劳动精神。
请你走访身边的普通劳动者,聚焦他们的劳动生活,发掘他们身上的劳动精神,以“致敬劳动者”为题写一段文字字数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