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为了忘却的记念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课程导入
他始终以深邃的情感、睿智的目光洞察我国民族的生存状况与精神风貌。鲁迅先生的作品犹如锋利的匕首,毫不犹豫地刺穿敌人的防线,其文字亦如滋润的雨露、和煦的春风,激励着每一位追求进步、秉持善行的中华儿女。今日,让我们共同走进《为了忘却的纪念》,体味先生的深切情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被誉为“民族魂”。
梳理结构,分析白莽、柔石的形象。
2.
体会其深沉真挚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4.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鲁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1.
赏析重要词句,理解题目及文中典故的内涵。
3.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士。后更名周树人,曾在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留学。“鲁迅”系其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采用的笔名,亦为其最广为人知的笔名。鲁迅乃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键参与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走近作者
鲁迅的小说创作紧扣当时社会病态的现实,其核心目的是“揭示社会之苦,唤起疗救之意识”。其杂文作品数量庞大,题材多样,形象刻画鲜明,论述辩才犀利,文风亦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在散文领域,鲁迅多以其童年回忆为题材,文笔平实易懂,风格幽默风趣。
走近作者
代表作品: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散文诗集 《且介亭杂文》《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的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写作背景
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蒋介石背离革命立场,从军事与文化两个层面展开对共产党人的反革命围剿,全国范围内弥漫着白色恐怖。当局利用特务与匪徒力量,破坏进步的文艺团体与书店,查封进步出版物,并对进步作家进行通缉、逮捕,甚至实施秘密处决。
1931年1月17日,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员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等遭到秘密逮捕,并于2月7日被秘密处决。在五烈士遇难两周年的纪念日,鲁迅撰写了此文,深刻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该文后被收录在《南腔北调集》中。
《南腔北调集》收录了鲁迅在1932-1933年间所写的杂文数十篇。当时上海有个无聊文人,对鲁迅进行污蔑和人身攻击,说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至于用语,则是“南腔北调”。鲁迅说,“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
作品介绍
“不入调,不入流”是指不去迎合他们说的话,而是坚持真理,“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个集名在诙谐幽默之中,寄托了作者对敌人的鄙视,表达了不妥协的态度。鲁迅取名“南腔北调集”是一种自嘲,更是对无聊文人的嘲讽。
关于“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北斗》是其主要刊物。
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解散。
关于“左联”
梳理脉络
分析人物形象
二
①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②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③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④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⑤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梳理脉络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回忆白莽
追忆柔石
白柔被捕
烈士遇害
抒发悲愤
1.研读作者与白莽的三次会面,分析白莽的人物形象。
见面次数 事件 形象特征
第一次 亲自送来书稿,曲译“国民诗人”为“民众诗人” 做事认真负责、坦诚直率,爱憎分明
第二次 亲自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 直率坦诚、积极乐观
第三次 白莽出狱,跑到鲁迅处,并且告诉鲁迅他是一个革命者 追求真理、敢于反抗
回答问题
裴多菲·山陀尔,原来译名为彼得斐,是匈牙利的爱国诗人和英雄,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革命民主主义者,在与沙皇军队协助的奥国统治者的战斗中,裴多菲以诗歌为武器,手持战刀和羽毛笔,驰骋于战场,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6岁。
回答问题
2.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彼得斐的诗
自由与爱情
彼得斐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民族之歌(节选)
彼得斐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是时候了,还不算太晚!
愿意作自由人呢,还是作奴隶?
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
回答问题
2.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彼得斐的诗
引用白莽亲自翻译的诗来纪念白莽,实际上是用裴多菲类比和衬托白莽,这是最好的一种记念。白莽热爱彼得斐的诗,翻译彼得斐的诗,而且用自己的革命实践,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表明他忠于这崇高的信念。鲁迅先生用这种方式赞扬白莽为自由而战、为自由献身的精神。
回答问题
2.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彼得斐的诗
白莽
自己认准的路,明知吃亏也要走到底。革命文学的道路上,柔石的“硬气”表现为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没有钱,借钱也要做印本;一旦决定改变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他就不惜放弃熟悉的一套,不怕从头学起,不知困难为何物。
回答问题
3. 怎样理解柔石的“迂”
一是“硬气”。
回答问题
3. 怎样理解柔石的“迂”
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还缺乏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很单纯,“相信人们是好的”,对鲁迅“人心惟危”的一些说法,他“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 ——不至于此罢?······‘“。
二是善良、单纯
与女性一同走路,还要拉开距离。思想性格有拘泥保守的一面。
三是跟女性一同走路,过分拘谨
不能忘却的纪念——柔石
刘和珍等学生和柔石等五烈士一样,都正值人生最好的时光,是以生命为中国执着奋斗的人。 他们充满天真与热情,同时又有坚韧的毅力和正直、善良的心灵。但最终都遭到了无情的杀戮。
这些人与鲁迅的关系很特殊,他们从年龄上看,是鲁迅的晚辈;从身份上看,是鲁迅培养和扶植的学生和朋友。
回答问题
4.白莽、柔石与《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赏析重点词句
体悟情感
三
句段 内涵
“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正话反说,郁结在心的悲愤,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窒息。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过于沉浸在悲痛中是不利于战斗的,要节制感情,道阻且长,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去战斗。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革命一定会成功,也一定有人记念他们。
1.课文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作者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个标题里?结合文中几次提到“忘却”与“记念”的片段进行分析。
1.课文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作者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个标题里?结合文中几次提到“忘却”与“记念”的片段进行分析。
“忘却”: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二者合起来,其含意为:对烈土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奋力前进,继续战斗。
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黑暗的社会
带领妻儿,自己年事已高
母亲为我担心落泪
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怒火难忍
深切哀思
万丈怒火,化作文字
无处发表
月光清冷,但是有光就有希望
照黑衣,即生活苦难但有希望
2.赏析诗歌《无题》,分析作者的情感?
3.该诗中的一些内容,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许多地方有所表述,请举出有关语句并加以印证解释。
“挈妇将雏”指文中“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
首联
“慈母泪”指文中“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
颔联
“朋辈成新鬼”指文中“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
颈联
“无写处”指文中“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尾联
这三个典故都是我国古代奸邪残害忠良的三个大冤案,大惨案,大悲剧。这三个典故说明了一个宗旨:用朱棣杀害方孝孺,秦桧杀害岳飞,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这些惨案冤狱,影射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柔石、白莽等革命者和进步青年。
4.分析文中三处典故,思考作者的深意?
方孝孺被处死,表现朱棣残杀方孝孺及其族人的嗜血成性
《说岳全传》:高僧坐化表现秦桧对岳飞的残害、赶尽杀绝的狠厉
《思旧赋》:司马氏杀害天下文士的残暴无情
5.作者提到《牺牲》木刻有何用意?
《牺牲》木刻刻画了一位母亲忍着悲痛万分悲哀地献出自己孩子去牺牲的画面。实际上当时正值欧洲大战,现实之中这位母亲的两个幼子都死在了战场。而选择这幅版画作为“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原因不外乎有三个:“
①柔石母亲的遭遇和版画的内容非常相似。
②作者无法明确表达对烈士的悼念,只能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控诉了当时无言论自由的社会。
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原来如此!......
6.品析语言中蕴含的情感
①因为不知道柔石遇难,鲁迅还在为狱中柔石的生活担忧。
②难以置信,国民党反动派竟如此惨无人道!柔石在1月17日被捕,2月7日就被秘密杀害,身上中了10弹!
③历代反动统治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要清醒地认识他们。
④当时没有言论自由,只能用“原来如此”来抒发悲愤。
我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哪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
6.品析语言中蕴含的情感
①三组句子,和本文开头“两年以来,悲愤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相呼应。
②把“我”的处境和烈士的遭遇进行对比,深刻表达了“我”对烈士的怀念和无法抑制的悲愤。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6.品析语言中蕴含的情感
①“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
②“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
③“这是怎样的世界”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④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 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6.品析语言中蕴含的情感
①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
②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
③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
④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这是一篇著名的纪念文章。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与柔石、白莽等“左联”五烈士生前的交往以及他们遇害的经过,揭露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围剿”革命作家的罪行,抨击了当时“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黑暗统治,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沉痛哀悼之情,同时,表达了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总结主旨
总结主旨
写作特色
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事实的记述上,同时融入感情和议论,或用概括的文字,从思想意义和感情上作画龙点睛的点染。
①记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柔石与他关系最密切,在文中占的篇幅最大,白莽次之。至于冯铿等三人,或未见过面,或虽见面而不熟悉,便略写。对柔石和白莽,又注意抓住最能体现这两位革命青年思想风貌的细节或“小事”来写。
③旁征博引,借古讽今。
作者借用方孝孺、《说岳全传》高僧坐化、向秀《思旧赋》等典故。借古讽今,使文章的爱憎情感得到极大的增强。
比较阅读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四
相同之处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却”,它们在含义、情感表达、文章作用中有何异同?
①含义:《记念刘和珍君》中“忘却”指忘记;《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含义丰富,它含有“摆脱悲痛,化悲痛为力量”之意,而这种含义本身也有忘却之意,只不过前者忘记的是惨案中的人和教训,后者忘记的是悲哀、悲痛等。
②感情实质:《记念刘和珍君》的忘却是讥讽庸人,表达讽刺和不满,以及作者对死难者锥心的悲哀悲痛,对屠戮者的愤怒和谴责。《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忘却是为我失去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去了很好的青年而悲愤,是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怒。
1.
不同之处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却”,它们在含义、情感表达、文章作用中有何异同?
1.
①含义的丰富程度。《记念刘和珍君》“忘却”含义仅指忘记;《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忘却” 还体现出化悲痛为力量,去战斗。
②表达情感的特征。前者的“忘却”讥讽当时众多庸人的健忘,是一种鲜明的、强烈的、不加掩饰的讽刺和提醒。后者的“忘却”表达的是一种浓烈的悲伤沉淀之后的内敛、冷峻和深沉。
③在文中的作用。前者的指向是单一的、局部的与标题中的“记念”没有直接的联系。后者指向不是单一的,具有统领、贯穿全文的作用。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两篇文章中,鲁迅先生都提到“避”与“逃”,你如何看待“避”与“逃”的行为?
2.
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两篇文章中,鲁迅先生都提到“避”与“逃”,你如何看待“避”与“逃”的行为?
2.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记念刘和珍君》
两篇文章中,鲁迅先生都提到“避”与“逃”,你如何看待“避”与“逃”的行为?
2.
他“用笔”对世间的一切黑暗、暴力、专制,大胆揭露,大胆批判,他追求真理和自由,于悲痛中不断反省自我,在黑暗现实中不断战斗。他是一个为了国家不断前行、勇敢无畏的“精神界的战士”。
两篇文章中,鲁迅先生都提到“避”与“逃”,你如何看待“避”与“逃”的行为?
2.
“避”与“逃”也是反抗,是保存实力,是为了继续战斗。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鲁迅心声
课堂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