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短文两篇2018-11-202018-11-20中国四大发明2018-11-202018-11-20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影响到非洲和欧洲。
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 ,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国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毕升:(?-约1051)北宋发明家。徽州(今安徽歙县)人。2018-11-20活板沈括2018-11-20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选自《梦溪笔谈》,文言笔记体著作,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
这部书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我们曾学过《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2018-11-20自读课文
熟读课文2018-11-20已 后 典 籍 皆 为 板 本
其 上 以 松 脂、蜡 和 纸 灰 之 类 冒 之
则 以 一 铁 范 置 铁 板 上
以 备 一 板 内 有 重 复 者
用 讫 再 火 令 药 熔
其 印 为 予 群 从 所 得///////////读准句子节奏2018-11-20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雕版印刷发展情况 大规模地同“以”做、使用板印的本子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2018-11-20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呼应上下文,说明活板是在印刷术上继雕版之后的“又”一大发明——活板发明的时间,发明人的身份平民百姓庆历年间,有位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 2018-11-20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边缘蒙、盖框子烤靠近磨刀石——介绍活字印模的制作——介绍活板的制作2018-11-20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板,把它拿到火上烘烤;等到铁板上的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2018-11-20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同“只”是另外,别自完、止准备好完成交替、轮流——介绍活板的使用方法、功效2018-11-20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印刷时,)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板已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2018-11-20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
瞬息可成。用纸条标明存放马上平时jī生僻字——一字多印 ——按韵贮藏 ——奇字旋刻 2018-11-20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里面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2018-11-20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要熔,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纹理、质地代活字并且烧完很、极——舍木取泥 2018-11-20不用木料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2018-11-20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被我的子侄辈——交代字模的下落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藏着。 2018-11-20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活字印模:2018-11-201.先设一铁板3.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5. 持就火炀之6.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4.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板制作:2018-11-20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印刷:2018-11-20an活字不用时怎么存放呢?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如果遇到生僻而平时没有准备的字,怎么办呢?·为什么不用木料刻字印而用胶泥呢?(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如用胶泥用讫在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2018-11-20设铁板
冒药物
排字模
就火炀
平模面活字原料
活字刻法
活字特点
活字成型 一板单印
二板更互替之印刷排板制板 刻字活板印刷的工作流程说明顺序:时间顺序2018-11-20活
板每字为一印密布字印二板更互替之 每字皆有数印 奇字旋刻 印完后“火令药熔”
字印“殊不沾污” 字是活的排板是活的 印刷方法是活的 字印数目是活的 做法是活的 可继续使用也体现活 说明对象:特征:2018-11-201、唐尚未盛为之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3、又为活板
4、每字为一印
5、满铁范为一板
6、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7、不以木为之者
8、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做,这里可译为使用、采用 表判断,可译为是 做,发明 做,制成 作为,当作 算是,认为是(加强语气) 刻 被 2018-11-20板印书籍
五代时始印五经
其印自落
密布字印火烧令坚
再火令药熔 不以木为之者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瞬息可就
持就火炀之 动词,刻印 “板印”略写,用雕版刻印 主语,字印 宾语,印模 用火 用火烧 介词,用 连词,用来 完成 靠近 核舟记魏学洢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诗仙李白的这首唐诗,被潘启慧大师雕刻在了普通人的头发丝上。
情境导入浙江一大师在米粒大小象牙雕刻42位美国总统潘大师在打磨成鼎形的指甲壳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刻了一幅国画。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 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3、体会本文空间说明顺序。学习目标自主探究:(一)作者简介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本文的作者要给我们介绍的是什么?核舟自主探究: (二)合作探究:1.以四人为一小组,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课文。
2.如果小组讨论后仍有疑问,可以打破小组界限。
3.如果小组之间不能解决疑问,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让老师帮助解决。
奇有为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成。中轩敞者为舱是。试一试:质疑互探:
1.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质疑互探:2.
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奇巧 3.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各有何
不同的表现?质疑互探:4.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一舟子“若啸呼状”,显得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显得从容自若。
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质疑互探:我来说一说再读课文:
试着从不同角度总结本文。说明顺序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船头坐三人中轩敞者舟尾横卧一楫其船背稍夷整体局部中间两边船背逻辑顺序空间顺序主——次概述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
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核舟记总详写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分总
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核舟的雕刻技艺。(1段)(2—5段)用事实说明雕刻者技艺精湛(6段)整体结构核舟轩敞;箬篷;八扇小窗开关; 雕栏相对;对联;字的颜色课文如何具体说明核舟的奇巧:游览者的外貌;姿态;神情; 衣褶 ;念珠舟子的神情和姿态题字.篆文的笔画细,清楚长、高体积:船舱:船头:船尾:船背:训练深化:
1. 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2..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训练深化: 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晶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想一想: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总结感悟: 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语言看, 《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