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默、晰”等 12个生字,会写“严肃、默默、清晰”等16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4.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点】
1.在阅读中体会文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难点】
明白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过程】
一.古诗古文导入
1.出示《自勉诗》《少年中国说》
2.第一首是什么主题的古诗?第二首呢?
3.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从小就勉励自己的中国少年——周恩来
4.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几件事?(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不振,目睹不振)
2.这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 (因果关系)
3.我们能不能用上因果关系的提示,帮助我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示用上:之所以……是因为……)
三.以读促悟,品词析句,强化重点
1.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2岁那年,同桌合作读11——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地方看到了中华不振?有感触的地方可以在旁边进行批注。
2.学生自读思考并批注
3.学生汇报:
①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指导朗读,体会说话人的心情,体会中华不振)
②“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我们学着伯父的样子一起演一演,该怎么说?体会中华不振)
③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④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如果你是这个妇女,你会怎样说?指导朗读,深入体会中华不振)
4.为什么在我们中国人的地盘上,反而使我们受人欺负呢?
四.小组合作,突破难点,提升语用能力
1.是啊,这只是冰山一角,让我们拿出自己搜集的资料,看看但是的中国是什么样?小组交流:历史背景资料
2.小组汇报,老师出示图片,我们再次感受当时的政府无能,人民无奈,被受欺负。
3.就是这样的种种深深的印在了少年周恩来的脑海中,所有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4.让我们再次回到那节修身课上:
师: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第一个:为家父而读书。
第二个:为明理而读书。
第三个: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5.作为21世纪的你们因为什么而读书?
6.同样一个问题,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
7.你们再清晰而坚定地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8.是啊,周恩来明白,要想立志救国,要有真才实学才行,于是他远渡日本,提升自己,在离开祖国之前,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13.讲解故事含义,再次体会周恩来的雄心壮志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
周恩来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终其一生都在为理想而奋斗,让我们再次走进走恩来,去感受他的魅力!
1.故事《周总理的睡衣》,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周总理。
2.关于周总理的外交小故事,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周总理。
3.出示国际友人对周总理的评价,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周总理?
4.就是这么一位深受人民爱戴,在国际享有极高盛誉的总理,在1976年与世长辞了。
5.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视频,孩子们谈感受,你又看到了什么样的周总理?
6.周总理用尽一生的心血就是为了振兴中华,而如今,我们的中国不再是七十年前的满目疮痍,在七十年的国庆大典上,我们看到了祖国的振兴,总理的愿望实现了!
7.播放视频《祖国七十年》
我们祖国的发展,靠的就是一代代人的不断努力,老师相信,将来,你们会用自己的双手与智慧,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8.推荐书目:《大地的儿子——周恩来》《伟人的故事》
六.作业
1. 推荐阅读《大地的儿子——周恩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请以“我为……而读书”为题写一篇日记。
课堂总结
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后,并没有仅仅是哀叹“中华不振”,他认识到只有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后来他想方设法东渡日本求学,出发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立志读书)
少年周恩来 疑惑(中华不振) 博大远大
气愤(中国人被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