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小学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小学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1-15 13:4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准确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熟练运用该原理判断给定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会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数学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激发学生对数学几何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思考三角形边的关系过程中,养成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深入探究并牢固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这一核心定理。
2、熟练运用该定理准确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并能在实际操作中正确选择小棒摆出三角形。
难点:
1、引导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线段组合时,能够灵活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进行分析和判断,尤其是在判断一些临界情况或存在干扰信息的题目时,能准确把握。
2、理解并解释为什么三角形边的关系必须是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不是简单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从本质上理解该定理的数学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一些基础知识,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探索三角形边的奥秘。
老师先给大家出一个小问题:如果给你们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大家可以先在脑海里想一想。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动手操作一下。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不同长度的小棒,大家试着用这些小棒去摆一摆三角形,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二、学习任务一:探究能摆成三角形的小棒组合
(一)操作活动
每个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用给定的小棒(长度分别为 3 厘米、5 厘米、6 厘米;3 厘米、4 厘米、6 厘米;3 厘米、3 厘米、6 厘米;3 厘米、2 厘米、6 厘米)进行摆三角形的操作,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在操作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为什么有些组合能摆成三角形,而有些组合不能。
(二)小组交流
操作完成后,小组内展开交流讨论。每个同学都要分享自己在摆三角形过程中的发现和疑问。例如,有的同学可能会发现,3 厘米、5 厘米、6 厘米的小棒能顺利摆成三角形,而 3 厘米、3 厘米、6 厘米的小棒却怎么也摆不成。大家一起探讨其中的原因,初步形成一些关于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想法。
(三)小组汇报
各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小组的操作结果和讨论情况。小组代表要详细说明哪些组合能摆成三角形,哪些不能,并尝试解释原因。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提问和质疑,共同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经过各小组的汇报和讨论,我们发现第(1)组(3 厘米、5 厘米、6 厘米)和第(2)组(3 厘米、4 厘米、6 厘米)能摆成三角形
第(3)组(3 厘米、3 厘米、6 厘米)和第(4)组(3 厘米、2 厘米、6 厘米)不能摆成三角形。
三、学习任务二:总结三角形边的关系
(一)引导思考
在同学们汇报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大家进一步思考:能摆成三角形的这些小棒长度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我们先来观察第(1)组 3 厘米、5 厘米、6 厘米这三根小棒,大家算一算它们两两相加的和与第三根小棒长度的比较情况。
同学们经过计算发现:3 + 6 > 5,3 + 5 > 6,5 + 6 > 3。再来看第(2)组 3 厘米、4 厘米、6 厘米,同样有 3 + 4 > 6,3 + 6 > 4,4 + 6 > 3。
(二)归纳总结
老师引导同学们总结规律: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然后让同学们用这个规律去解释为什么第(3)组和第(4)组不能摆成三角形。对于第(3)组 3 厘米、3 厘米、6 厘米,3 + 3 = 6,不满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第(4)组 3 厘米、2 厘米、6 厘米,3 + 2 < 6,也不符合条件。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这个规律的理解,老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比如,我们要搭建一个三角形的架子,如果三根木条的长度不符合这个规律,架子就会不稳定,甚至无法搭建起来。
四、学习任务三: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进行判断和操作
(一)小棒判断练习
出示一些不同长度的小棒组合
让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独立判断哪些能摆成三角形,并在能摆成的小棒下面画 “√”。
同学们在判断过程中,要运用刚刚学到的三角形边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摆三角形操作
给出 5 根小棒
(3 厘米、3 厘米、3 厘米、4 厘米、6 厘米),让同学们从中任意取出 3 根,摆出两种不同的三角形,并说明所摆三角形的类型。
同学们动手操作后发现,可以摆出等边三角形(3 厘米、3 厘米、3 厘米)和钝角三角形(3 厘米、4 厘米、6 厘米)。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要能正确摆出三角形,还要能根据三角形边的长度关系判断其类型。
(三)小棒根数与三角形关系探究
让同学们用同样长的小棒分别进行摆三角形的实验,探究 3 根、4 根、5 根、6 根小棒能否摆成三角形,如果能,是什么三角形,并完成相应的表格记录。
同学们通过实际操作发现:3 根小棒能摆成等边三角形;4 根小棒不能摆成三角形;5 根小棒能摆成等腰三角形;6 根小棒能摆成等边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同学们进一步体会三角形边的关系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
(四)求第三边长度范围
给出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 5 厘米和 8 厘米,让同学们思考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几厘米,并写出两种答案。
同学们根据三角形边的关系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进行计算,8 - 5 < 第三边的长 < 8 + 5,即 3 < 第三边的长 < 13,所以第三边的长可以为 4 厘米、5 厘米等(答案不唯一)。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经历了一次有趣的数学探索之旅。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发现了三角形边的重要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且我们学会了运用这个关系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还能根据已知边的长度确定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以及用小棒摆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保持这种探索精神,发现更多数学的奥秘。
六、课后拓展
课后,请同学们回家找一找身边的三角形物体,测量一下它们三条边的长度,看看是否符合我们今天学到的三角形边的关系。并且思考一下,如果要改变其中一条边的长度,会对三角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