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案及教学后记(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这是多高的评价!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阅读文题,质疑猜读:初读文题,你会生发哪些问题?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帮助学生删减意义不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问题也有主次之分)
2.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 绿——囚绿—— 绿—— 绿
(遇绿→ 赏绿→ 囚绿→ 释绿→ 怀绿)
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
(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
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喜爱之情)
2.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3.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择绿的原因)
②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囚绿的原因)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4.创设情境,与绿对话:选用文中语句,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 ”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
5.归纳总结绿的内涵: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中“绿”是 的象征。
(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二)深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后)
1.“囚绿”后,作者对绿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找出文段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圈点批注)。思考: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其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处?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②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③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④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深入探究绿的内涵:你对绿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围绕最有感触处来感受绿的新形象。
(总着朝窗外的方向)(可见绿具有“坚贞、执着、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贵精神。)
3.总结归纳:在囚绿的日子里,绿藤所表现出的 内在美震撼了作者。
学生总批,教师总结: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它是希望,是执著的使者。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由浅入深,感受到了绿的自然之美、绿的执著之美,对绿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读“情”——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
1.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作者把绿藤当作他的惟一的“朋友”,囚绿也是爱绿,是爱绿的一种极端的行为,表达了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最后,作者被绿那顽强的抗争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精神所感染,不是又释放了它吗?择绿赏绿也好,放绿怀绿也罢,支撑这些行为的巨大的情感动力是作者对绿深沉不变的爱。
另一方面:这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不能囚禁它,给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2.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图。
教师出示陆蠡资料和写作背景。
①陆蠡其人:
陆蠡,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著有三本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陆蠡貌不轩昂,语不惊人,服装俭朴,不善交际;心地坦白,对朋友至诚至义;“不愿说好听的话,不肯做虚夸的事”,“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
②陆蠡其时其文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
自由讨论,达成共识,明确:除了怀念之外,作者在写此文章时,还有一种懊悔、自责,更有一种祈祝之情。作者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其实是在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至此,“绿”不仅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了,它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绿及人,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声。
?3.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谈谈你的看法。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讨论明确:三种理解既有同又有异。第一种的主题似乎包容太多了,第二种没有从特定的写作背景去理解,第三种理解比较到位。
?四、读“人”——深情对话,抒写自我心声
同学们,陆蠡,一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借绿色呼喊出人民的心声,我们接触到了他那颗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请你模仿绿藤的口吻,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作者写一段话,表达绿藤对作者囚绿的理解之情。
六、课外延伸(见读本)
阅读《陆蠡故居》,作适当的批注。?
陆蠡故居
刘长春
我在天台县县长任上的时候,曾经瞻仰过陆蠡的故居。?
那一天我到平桥镇检查工作,时间很充裕,便想起这儿曾是陆蠡的血地,他奇特的人生秉赋应该是来自周围的这片山水——这是我读黑格尔《历史地理》的一个启示。于是,我和陪同的一位朋友直奔岩下村而去。?
说陆蠡奇特,有一点儿根据。十岁时,他被人目为“神童”;上大学时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身后却留下了“绝代散文家”的美名;同时,翻译了法国诗人兼小说家拉玛尔丁的长篇小说《葛莱齐拉》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罗亭》和《烟》等名著。第一次读他的《竹刀》,那位无名的年轻人为了山民的利益将竹刀深插进奸商的肚子里,在公堂上又将竹刀同样插入自己手臂的勇敢与坦然,就曾经让我十分惊异。扳指计算着陆蠡的年龄,感受的却是一个青年的强烈爱憎与勇于承担的刚烈。那时我就觉得如此写实的人生场景只能来自于生活,而无须什么深奥的技巧。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究竟需要多少技巧?我说不明白,然而我知道它来源于作家的那一颗心灵。陆蠡曾说:“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高贵的是心灵的性质。难怪李健吾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
今天我终于走近了陆蠡,走进了这位作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人觉得那样地亲切、熟稔而又充满神秘。?
这座始建于民国初期的三合院,属于典型的江南民居的建筑构架。推开大门,没有听到读书声,也没有听到孩子奔跑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声与铜铃一样的笑声,昔日的喧闹在时间的河床里沉寂了,就像流水淹没了礁石。我忽而想起,陆蠡离开家门都已经数十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如秋风掠过树梢的一阵叹息消失得无影无踪。走过杂草丛生瓦砾满地的天井,我忽然发现一株生长于石缝中的藤萝,它舒展开折叠的绿叶,有如倾泻的一道绿色瀑布,从东侧屋外的墙头飞流直下。我记得陆蠡是喜欢而且留恋于绿色的,他曾经写下的《囚缘记》,也就是为了在孤独中留住那片绿色和它对语,于是孤独随之消失在绿色生命的伸展里。由是,我也就了解了他的希望与快乐。一个内向与深沉的人,整日耽于思索,是不希望有更多的人惊扰他的。轻轻的,我把脚步放轻,然后走进厅堂、登上楼阁,一眼又瞥见窗外挺立的山岗与终年不断的溪流。当年,陆蠡就经常站在这里,眺望这山这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在宁静中自由放飞的憧憬。在杭州读书,在厦门教书,在上海编书、写作,多年在外漂泊。他总是“如怀恋母亲似的惦记起故乡的山水”,在它面前“总是可以照见我自己。”——因为故乡的山水是进入他的灵魂与血液的东西。?我在这空落与破败的院子里徘徊,墙外绿黄斑驳的枫树在风中摇曳,夕阳的余晖映着一角青苔暗长的高墙,又把它的影子投射于庭前。我不知道,七八十年来,也是在这条长长的围廊上,曾经走过谁?曾经有谁邂逅?曾经有什么样的抚今追昔?我进来时,大门早已紧闭,不,是虚掩着,人去院空。一切都留在了昨天,而昨天已经古老。走出陆蠡故居,我对身边的朋友说: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陆蠡??
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陆蠡的朋友巴金、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忽而,我又想起《竹刀》里的那个无名的年轻人,因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刺人,“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便是这样’。”——表里如一,简白传神,一个反抗压迫者的形象,铁骨铮铮地站到我的眼前。?
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从陆蠡的故居走出,往事如水沿着记忆的裂缝流动起来……一抬头,眼前又见一条蜿蜒的清流,一条清澈的非常非常纯粹可以照见人面与眉目的流水,那是始丰溪——天台的母亲河。它从大山发源,曲曲折折,奔奔波波,流到了陆蠡故居的门前,然后又在这屹立了亿万年的岩岗峭壁下,绕了一个小湾,挟带着风声与豪笑,直奔东海而去……?
一晃八年,我没有再见陆蠡故居。难忘它,写信给天台的朋友让他给我拍张照片,以慰思念。照片里的陆蠡故居更加颓败了。它让我长留一个遗憾:我在县长任上时应该拨点款整修一下,派个人管理它,现在却难以办到了。在时间的风吹雨打下,在满地落叶无人扫的时候,陆蠡烈士的故居还能坚持多久??
陆蠡的散文《囚绿记》,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内心意诉之于外象。他的这种内心意诉没有赤裸裸的直说,而是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而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具体的感性想象中显现普遍性的真实。”散文能写到这份上,也就有了深沉的意境。所以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白,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后记】
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平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困难。
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巩固强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
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
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教师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课件48张PPT。
3*囚 绿 记
“输死一搏”?
第三节比赛,看到希望的四川队展开输死一搏,反观同曦,想赢怕输的情绪异常严重,单节比赛就输了13分……
这是2013年7月29日《现代快报》A24版所刊登《同曦丢了NBL总冠军 没丢进军CBA希望》报道中的一段话。其中的“输死”,显然是“殊死”之误。殊,本义为死亡,也指断绝。“殊死”本来是“诛斩”“杀死”的意思,是一种斩首的死刑。《庄子》“殊死者相枕也”中的“殊死”,就是这个意思。后引申为“拼命”“决死”,如《汉书·韩信传》“军皆殊死战”中的“殊死”。
在现代汉语中,“殊死”这个词依然活跃。如:殊死抵抗,殊死的斗争。输即输送、运送,汉语中没有“输死”的说法。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李荣先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代表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名家评陆蠡
余光中:“感性散文写得最好的恐怕就是陆蠡了。”“他的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贝舟》《囚绿记》《谶》等只从一丝萦念的线头,便会抽出一篇美丽而多情的绝妙小品来。”“陆蠡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
柯灵:“在文人传统中有宁静澹远的一路,圣泉正是这一类。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户劳作,劳作所得,殷勤地献与世人。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山乡人。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终于默然地为祖国献出生命根基。”
1.注音
(1)镶嵌 qiàn (2)瞥见 piē
(3)涸辙 hé (4)移徙 xǐ
(5)茎叶 jīnɡ (6)嫩叶 nèn
(7)婆娑 suō (8)猗郁 yī
(9)蕈菌 xùn (10)揠苗助长 yà
(11) (12)
(13) (14)
2.写对字形
(1) (2)
(3) (4)
“酉”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和金文的形体,像酒瓶的样子。
“酉”的本义是酒器。后来这个本义消失了,被假借为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的第十位。用以计时,十七点至十九点为酉时。
“酉”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从“酉”的字大都与酒有关,如“酌”“酝”“酗”“酣”“醉”等。
3.解释词义
(1)猗郁:茂盛的样子。
(2)瞥见:一眼看见。
(3)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判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打“√”或“×”)
A.4月16日上午,韩国载有476人的“岁月号”客轮发生沉船事故,乘客中包括檀园高中的325名学生和14名教师。事件发生后,获救学生中半数处于猗郁和自责状态。(×)
B.带着乐观的态度看世界,就能瞥见世界的光明;带着一颗平静的心灵感受世界,就能看到世界的安详和美丽。(√)
C.记者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让姚委员一时急不暇择,随着会议时间的临近,姚委员只有加快脚步向会场“奔”去,将记者们远远“甩”在了身后。(×)
4.辨析近义词
(1)占据·占领
[辨析]“占领”指用武装力量取得某个地方。“占据”指用强力取得或保持。两个词都有“拥有、占有”的意思,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占领”是短时间的动作,“占据”是个相对时间长的动作。
①1949年4月23日,占领南京的人民解放军部队是第三野战军第35军。
②债券型基金大面积跑赢股基,在基金收益排行榜上占据上风。
(2)留恋·留连
[辨析]“留恋”指不忍舍弃或离开。“留连”指留恋不愿离开。后者程度较重。
①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
②就要离开学校了,大家十分留恋。
(3)简陋·简朴
[辨析]“简陋”指(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简朴”指(语言、文笔、生活作风等)简单朴素。
①这么一个小村庄上的球场,虽然简陋,但还是不能阻止他们对足球的热爱。
②仲华的生活相当简朴,五十年代初我到他家里,看不见一张床,他晚上就睡在三用沙发上。
(4)损害·损坏
[辨析]“损害”指使人或事物遭受不幸或伤害,使受损失。“损坏”意思是残破、破损,使失去效能。
①显卡元器件损坏故障通常会造成电脑无法开机、系统不稳定、死机、花屏等故障现象。
②他看见麦苗没有受到霜冻的损害,高兴极了。
5.积累名句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在》)
?背景连接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作者就是当时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1938年)“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卢沟桥事变后,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心情。
?文脉梳理
一、阅读课文第1~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详细介绍自己在北平租住的公寓,有什么作用?
答案:突出了公寓的简陋寒伧,炎热难耐,意在说明只要有绿在,一切都可以忍受。反衬了作者对绿的向往,为下文赏绿作铺垫。
2.赏析“我瞥见这绿影,感到一阵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的伙计都惊奇了。”
答案:这句话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作者选定房间时的喜悦与果断,抒发了其对“绿影”的喜爱之情。其中“瞥见”体现了作者对“绿影”的一见钟情,而写伙计的态度从侧面表明了我的果断。
二、阅读课文第5~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喜欢绿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①因为“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②因为作者为生活奔波,备感疲惫劳累,急切地怀念绿色。③因为作者“在古城中是孤独而陌生”,绿可以和我对语,使我不感到孤独。
2.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3.“我”为什么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答案:“揠苗助长”本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的程度之深,同时为下文“囚绿”作铺垫。
4.“囚绿”是怎么回事?是什么促使作者“囚绿”?“囚绿”最初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情感体验?
答案:“囚绿”是指把窗外的常春藤牵引到自己的房间。原因是作者“自私的念头”,作者想和绿色更亲近点。“囚绿”给作者带来了“生的欢喜,超越了任何种的喜悦”。
5.作者“囚绿”后对绿的称呼有了怎样的变化?被囚者是不是也和作者有着同样的心情?如果不是,又有何表现?
答案:绿友。依旧向外生长,向着阳光的方向。绿友“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往往是通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将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其特点是感情袒露、气势奔放、热烈。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如:“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这些句子直接表达了对绿的无比的喜爱,感情率真、强烈。
三、阅读课文第13~1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最后“我”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答案:“绿囚”执著地向着阳光生长,作者被这种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所折服,最终把绿囚放了。
2.联系上下文,说说“珍重”的深刻含义。
答案:“珍重”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名家视角]
“他有写作的才能,却不肯轻易发表文章。他的散文和翻译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他却不愿登龙文坛。他只是一个谦虚的工作者。但这谦虚中自有他的骄傲……虽然真正为‘抗’敌牺牲,也没有人尊他为烈士。他默默地活,默默地死(假定他已死去)……那些喜欢热闹,喜欢铺张,喜欢浮光的人自然不会了解他。”
——巴金《怀陆圣泉》
【上下求索】
课文可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探究思路]
→→
[探究结论]
答案:第一,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达的主题有关。文章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可以理解为暗示国运艰难;“囚绿”表明作者心情复杂,这是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第二,从行文思路上来看“见绿”“赏绿”写对绿的感情的逐渐加深,为下文的“囚绿”作铺垫,至“囚绿”,这种爱达到了畸形的程度,正是“囚绿”环节中常春藤所表现出的不屈服与黑暗、向往光明和自由的倔强感动了“我”,才有了后面的“释绿”“怀绿”。所以,作者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是最贴切的。
假如陆蠡真的与这位绿友见了面,常春藤确有灵性,此时此刻,还可能发生怎样故事呢?请同学们续写一个结尾。(100字左右)
答案:再回来时,又是绿意盎然的夏季了。
我走进曾居住过的小屋,看着绿友依旧动人的身姿,不由出口道:“嘿,老朋友,过得还好吗?”
常春藤在微风中摇曳了一阵子,微微点点头,好像有很多话,却又咽了回去:“嗯,很好……那个,那个,你的文章我看了,对不起……”
我一脸愕然:“朋友,这话从何说起。”
常春藤轻声地嘟哝着,像个怕事的孩子。
我木然了,凝望着他:“这话应该我说才对,当初是我自私妄为,若不是你的固执触动了我,提醒了我,如今……唉,孰是孰非,又怎能说清?来,这次我们做个真朋友,如何?”
常春藤眼眸子豁然明亮了起来,坚定地点了点头。
微风中,绿色的身影伴随着我的衣角微微扬起。在夏日的阳光里,是如此坚定,如此美丽!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A.涸辙gù 淅沥xī 揠苗助长yà
B. 婆娑sh? 流连lián 急不暇择xiá
C. 珍重zhēn 猗郁qī 毫不犹豫yù
D. 蕈xùn菌 囚系xì 永不屈服yǒng
解析:A项,“涸”应读hé;B项,“娑”应读suō;C项,“猗”应读yī。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葱笼 淅沥 攀缘 姹紫嫣红
B. 脉络 纤细 繁茂 归然不动
C. 公寓 喜悦 常春藤 诚心诚意
D. 猗郁 琼浆玉液 简漏 直截了当
解析:A项,葱笼——葱茏;B项,归然不动——岿然不动;D项,简漏——简陋。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学巨匠的诗文专集、选集及各种汇编的整理问世,更是卷帙浩繁,蔚为大观。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各国文学读物大量出现,使人自顾不暇,这里有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有各国新作的争奇斗艳,也有选材不严的作品,鱼目混珠,为读者所诟病,但就其主流来看,文学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大有益于我们文学的“外为中用”,大有助于文学新人的迅速成长,因此也是值得重视的。
A.卷帙浩繁 B.蔚为大观
C.自顾不暇 D.鱼目混珠
解析:C项,自顾不暇:自己照顾自己都没有工夫,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可改为“目不暇接”;A项,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B项,蔚为大观:形容事物丰富多彩,汇聚成一种盛大壮观的景象;D项,鱼目混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A.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因为神话创作要想得到群众的欢迎,就看它是否立足于现实。
B.在中国科协举行的以“中医养生”为主题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的活动上,中医专家坦言,不仅如何辨别养生真伪困惑着老百姓,也困惑着业内人士。
C.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人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D.高校自主招生有一种趋势,就是逐渐成为民意杠杆,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公众期待渗透其中,自然也就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压力。
解析:A项,两面对一面,“看它是否”应改为“要”;B项,语序不当,“如何辨别养生真伪”应置于“不仅”前;D项,“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公众期待渗透其中”句式杂糅。
5.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
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宛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
②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
③国家馆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居中升起,层叠出挑
④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
⑤地区馆外墙表面覆以“叠篆文字”,呈水平展开之势,形成建筑物稳定的基座
A.⑤④③①② B.③④⑤①②
C.③①⑤④② D.②⑤④③①
解析:由前文可知,陈述顺序应先国家馆后地区馆,所以先是③,①“华冠高耸”紧承③;同理,地区馆应为⑤④;②是对国家馆和地区馆整体布局的总结,应放最后。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题。
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一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③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⑤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⑦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6.第①段中作者用了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头”,你认为是哪一句?
答案: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7.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答案: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表现了“向着阳光”。对光明的向往,执著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8.第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
答案:“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地亲近绿,引绿入室,但却伤了绿。作者在绿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然做错了。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著一念存着“魔念”,囚禁着绿,作者对于绿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没能够有真正的理解。
9.联系文中交代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当时正处于抗战爆发的前期,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全国人民需要紧密地团结起来,反抗日本的侵略。本文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我”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0~13题。
秋 赋
丛维熙
①人生如同一丝游云,一片落叶;云与天宇的相栖是短暂的,叶与树相依是匆匆的。惟其短促,人生四季的秋时,才有了特殊的音韵。
②果实成熟了,在枝杈间露出了迷人的色泽;但是那美丽的瞬间十分短暂,随着叶片的坠落,它告别母体的时刻已然来临。那是一种忧伤的别离,无论是醉红了脸的高粱,还是白了头冠的芦苇,它们从萌芽到吐穗,都经历春夏季节的风吹雨打,待到生命璀璨到极致的时刻,它们便到了与母体生离死别的日子。
③树若有知,是感伤的。果实如若有情,也是恋枝的。
④但是自然界的别离——无论是游云告别天空,还是果实坠离母树,在感伤的别离中,还蕴藏着再一次聚会的希望。记得儿时听过的童谣中,对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就有如下的描述:“长生不死狗尾草,草籽随风满天飘;可爱鲜红大蜜桃,为它送情把核抛。”草籽被风吹到四面八方,桃核被人们抛向新的地域,它们在秋天虽然死了形体与灵肉,但到来年春时,那桃核又从大地上萌发出树苗,各种草木历经枯黄以后,再一次轮回生长,萌芽、拔节、开花,果实便在来年秋日,又一次炫目于枝头,因而那落叶与落果抒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
⑤人类与大自然相比,感情的天平是倾斜的。母亲从分娩后代那天起,便盼望着儿女们快快长大,期望着男儿成为挺拔伟岸的山,女儿成为碧波粼粼娟秀的河;岂不知儿女们长大一天,她们就接近了秋日一天,待儿女们像燕子出巢,飞向天南地北的时日,秋色也就染白了她们的发鬓。
⑥我走在街上,每每见到白发染鬓的老人,我总是联想起果实坠地的老树,想起那飞絮已去的芦苇。她们空了枝头,死了当年曾有过的美丽,像是天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云霞,像是枯树在田野四向飘零的落叶,但是不同于云霞和落叶的是,大自然永远不知疲惫地周而复始,而人类自身,则无一例外地都要回归到天宇的尽头。
⑦那儿是寂寞的冬季,是白雪覆盖着的荒原,如同是一张无限大的冰床,他们静静地休眠在那银色的梦幻里,在咀嚼着往昔的春时夏日的欢乐之后,耸立在他们面前的,不是再生一次或几次的美丽轮回,而是生者为悼念死者而树起的墓碑。这就是人类自身一首永恒的秋赋,如果也把它谱成一首歌,那该叫做“长相思,永别离”。我不知道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不是写在秋天,但其中的每个音符旋律,都充满了秋色的悲凉。
⑧惟其人生如流萤般的短促,人类才更加珍惜生命自身。中国文化格言中,有许多是警示人们热爱生命的。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生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曹孟德当年在江涛滚滚的赤壁横槊赋诗时,吟唱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同是这个曹孟德,也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诗章。这些格言和诗章,都是激励人的生命从有限向无限延伸,以不负来去匆匆的人生。
⑨时至秋时,眺望窗外,在秋雨迷离中遥见枝头绿色凋零;对镜自视时又见发鬓添霜,便有感而发,涂鸦此《秋赋》短章,用以自勉自励。
10.“人生四季的秋时,才有了特殊的音韵”,联系下文,句中“特殊的音韵”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人生的秋天,是一首忧伤别离曲,是一首成熟收获恋曲,也是一首人类自身永恒的秋魂曲。
11.第⑦段中“那儿是寂寞的冬季……而是生者为悼念死者而树起的墓碑”,回答:
(1)“休眠在那银色的梦幻里”的意思是:年老时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
(2)“咀嚼着往昔的春时夏日的欢乐”是指:回想青春年华时的欢乐。(意思对即可)
12.本文善于展开联想,请你分析一下作者的联想过程。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请你写出这两条线索。
答案:由自然之秋联想到人生之秋,由落叶联想到离别,由白发老人联想到自然,由感伤秋天联想到珍惜秋天。
线索:明线是“秋色”,由自然之秋想到人生之秋,暗线是“秋情”,由秋天的感伤想到人生的豁达。
13.第⑦段中“这就是人类自身一首永恒的秋赋”中的“秋赋”与文题“秋赋”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案:不同。这里的“秋赋”是指人类自身不能再生与轮回、生者只能给死者留下墓碑并永远思念的“永恒的秋赋”。文题“秋赋”的含义除此之外,还有“激励人们珍惜生命并让生命从有限向无限延伸”的意思。(意思对即可)
三、语言运用
14.给下面的一段话的空白处加一句总结性的语句。
当葱绿的叶子逐渐变黄、纷纷飘落时,我们却收获了累累的果实;当圣洁美丽的雪野悄然消失后,我们却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当一轮辉煌的太阳隐退后,我们却欣赏到充满诗意的月亮;当童年的天真和稚趣离我们远去,我们却拥抱了朝气蓬勃的青春。的确,(示例)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如果没有失去,我们就不可能有新的收获。
15.根据下列情景,以“读书声”为重点,扩展成一段话(不少于30个字)。
早晨 操场 读书声
答案:(示例)漫步早晨的操场边,同学们的读书声随晨风拂过耳际,那声音,如银铃悦耳动听,如春风暖面温馨,如种子破土萌芽,那声音充满希望,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