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本单元学习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2、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 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 二、整体感知 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1、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 2、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美,现在可畅所欲言谈谈你谈感受到的美。美点寻踪。 ⑴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将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了。幽雅、朦胧幽静的画面美。 ⑵用词句美、语言美。 ⑶情感很美。 总结: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游踪。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 教师: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问题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 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三、课文分析 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在荷塘上心仪到了一幅荷花美景。我们知道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在中国诗坛上,写荷花的诗句历来很多,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璟的《浣溪沙》,看他们写出了荷花怎样的情状? 浣溪沙·秋风中荷花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朱自清笔下的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呢? 1、配乐朗读第四段(贝多芬的《月光》钢琴曲)。 2、课文第4小节写了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 ⑴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画面很美。 ⑵画面为什么会这么美呢?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读一读。删除法。 ⑶品位语言美: 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学生朗读。问:感觉怎么样啊? ⑷教师分析: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⑸第4小节写荷花的三个比喻,一个拟人。 ①“请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有的学生说:“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 学生回答说:“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我接着问:“何以见得很‘柔美’?” 学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还有学生说:“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③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莹剔透、纤尘不染。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纤尘不染、冰清玉洁。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 学生回答:“没有。” “这里是比喻,因为这里用得是‘仿佛’一词……” “对,是比喻。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是吧?” “但是,“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 “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 “而且朦朦胧胧的。” “对。”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这是比喻。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花香,如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写出了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状。 ⑹画面美:月色下的荷塘,朦胧、静谧的美。 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动静结合、叠词的巧妙使用。 ⑺出示知识图示。 ⑻再次诵读第四段。 ⑼作业: 知识迁移:描绘画面美。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 答案: 雾气飘绕,江水潺潺,暖和的阳光轻抚着秀丽的山峦,江水两岸是彩绘的屋檐。芰荷沐浴在秋光中,沙鸥悠闲的踱着步,时而拍打着翅膀翩翩起舞。风轻轻撩起珠帘,画船从天边飘来,船上的酒旗迎风招展。好一个富饶美丽的水乡江南……【教学反思】 教师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这一节课教学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均能打开思想的闸门,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因而,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教师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要言不烦,意在点睛,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有时明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绝非搪塞,而是列举种种研究成果),意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继续学习的空间;有时提出“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啊”,意在深入开掘,弥补学生探究的不足。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节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配乐朗诵,动画欣赏随文入境,营造美的氛围。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 教师不仅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循循善诱、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师能把自身的文化积淀融合于教学之中,提高课的质量与品味,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对课文作者的总体认识与评价,对课文意义的阐发,对通感收发的比拟,对重点词句推敲的延伸,对媒体相关报道的评论等,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平日勤于阅读、积累文化的必然展现。而这些挥洒自如的讲解,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感染力,最有启发性,也是课最能发光的亮点。学生以学为主,教师不学无以为师,教师学识丰厚,学生终生受益。 但学生互动稍显不足,听课老师多,学生有些紧张。引导还需要大胆一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赏析五六段的画面美、语言美。【教学过程】 1、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生谈感受。 2、出示写月的诗句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独斟独酌,及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
舟次中秋张煌言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明确月色是难写的。以月寄相思。本文是怎样写月色的。 3、美读五六段配乐《月光》 4、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 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5、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⑴以流水作比,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⑵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雾的轻飘壮。 ⑶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描绘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 ⑷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⑸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6、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 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金志华《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 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升”替代“浮”。(替换法) 由学生找,谈谈体会,教师点拨。 参考:(以学生讲为主,教师重点分析四处) “泻”──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⑵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为何用画不用印?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⑶“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画面美: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色。 7、写景技巧: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的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漂浮的姿态,一种摄人心魄的意境。 8、讨论第6节: 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以树为着眼点,由远及近,写出了杨柳、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⑴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 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⑵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⑶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关于动静: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化静为动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以动衬静,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静);荷波、荷韵(动)。动静结合。 ⑷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⑸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板书: 景物的特点:淡雅、朦胧 ⑹衬托手法:单写月光单调,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⑺出示五六段知识结构图示。 ⑻总结画面美: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 9、教师小结:朱自清就是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难以言说的情! 10、总结 画面──美丽 气氛──宁静 格调──雅致 12、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远近相宜、巧用修辞、炼字、衬托、巧用叠词 效果;浓淡相宜 13、一番赏析后,相信同学们对这一段已经有了全新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读来诠释4、5、6段。教师小结: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丰富啊,古人有读《汉书》来下酒,今天我们是品“荷塘月色”来纯净我们的心灵! 14、作业 收集写月的诗句,背诵4到6段。
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荷花[宋]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一茎孤引绿,双引共分红。 色奇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灼灼荷花端,婷婷出水中。
戏改:一茎亭亭孤引绿,灼灼双靥共分红。风送暗香波乱影,相思况复两心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简析作者矛盾心情,把握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出示写荷的诗句和幻灯片。 前两节课,我们欣赏了本文的语言美和画面美。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作者情感肯定很美吧?这节课我们来体验朱自清的情感美。 2、作者作品等知识简介
江泽民的题诗: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诞辰一百周年题诗)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民主战士。 3、回忆作者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4、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情感美)(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5、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明确: 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 ──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 ──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6、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面对美景他摆脱烦恼了?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由此可见现实不令其满意。 7、联想到了什么?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
出示采莲的诗句:
采莲曲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三五小船撑将去,歌声嘹亮赋采莲。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8、《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作者彻底摆脱烦恼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为何又惦记江南了呢? 9、从采莲场景回到眼前,发现眼前有“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 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 想起了家乡,正是愁苦的内心反映。 10、“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 11、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 “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 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 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是的烦恼。 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很贴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 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没有──无福消受。 12、教师补充小结: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 13、教师配乐《汉宫秋月》朗诵朱自清散文《歌声》。
歌声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①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有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濛濛的雨,园里没了秾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1921年11月3日,上海
注释: ①细雨如牛毛,扬州称为“毛雨”。 14、作业 对比阅读周邦彦的《苏幕遮》,比较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异同,切实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鱼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两篇作品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更觉深刻,时代感和社会意义更强、两篇文章都生动传神的写了荷花荷叶的美丽的形象,但苏写的是雨后初阳之荷,荷塘月色写的是月下雾中之荷,各有各的特色、用词精妙,能用荷花传神写照、苏白描写意,用”干、清、圆、举,四字,从不同侧面生动地刻画了雨后清荷的静态动姿,被王国维赞为“真能得荷花之情理者”。《荷塘月色》工笔细描,动词用得奇妙,比喻、比拟、通感、应衬用得绝佳,描绘了生动的形象,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丰富赡的情意。 情境交融是两篇作品的共同特点。《荷塘月色》发挥散文的特长,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展示了多种艺术技巧。《苏幕遮》则虚实相济,言有尽而意无穷,把诗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学反思】 教师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学科教学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就会陷入重书轻人、机械操作的误区。这三节课教学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均能打开思想的闸门,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因而,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教师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要言不烦,意在点睛,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有时明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绝非搪塞,而是列举种种研究成果),意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继续学习的空间;有时提出“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啊”,意在深入开掘,弥补学生探究的不足。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两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指导朗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教师不仅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循循善诱、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师能把自身的文化积淀融合于教学之中,提高课的质量与品味,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对课文作者的总体认识与评价,对课文意义的阐发,对通感收发的比拟,对重点词句推敲的延伸,对媒体相关报道的评论等,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平日勤于阅读、积累文化的必然展现。而这些挥洒自如的讲解,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感染力,最有启发性,也是课最能发光的亮点。学生以学为主,教师不学无以为师,教师学识丰厚,学生终生受益。
课件64张PPT。语文·必修2(人教版)
第一单元
1 荷 塘 月 色
“焯”与“炒”大不同
2013年2月7日《濮阳早报》刊有《闷蔓菁》一文,其中有一句话:“把蔓菁切成细丝,把白萝卜切片,热水炒后,在瓷盆子里拌均匀,开始捂焖。”此处的“炒”应为“焯”。
“焯”是指把蔬菜放到沸水中略微煮一下就捞出来,比如菠菜、白菜、豇豆等都有焯后再凉拌的烹调方法。“炒”指的是把东西放在锅中搅拌着弄熟,一般炒前要先放些油。“炒”除了根据食料的不同有可能稍微淋一点点水之外,整个过程几乎不加水,更不要说放进水里煮了。
中华美食魅力无穷,不仅在于食料,制作工艺也非常讲究,比如煎、煮、炝、炸、焖、煨、烩、烤等各有各的特色。“炒”和“焯”是比较常见的烹调方法,不能混同。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雷冰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你我》、《匆匆》等,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
朴素、忠厚、平淡,可以说是朱自清散文的本色,但是风华,幽默,腴厚的一面似乎并不平衡。我认为朱文的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儿中年人的味道。
朱自清本质上是散文家,也就是说,在诗和散文之间,朱的性格与风格近于散文。一般说来,诗主感性,散文主知性,诗重顿悟,散文重理解,诗用暗示与象征,散文用直陈与明说,诗多比兴,散文多赋体,诗往往因小见大,以简驭繁,故浓缩。
1.注音
(1)煤屑 xiè (2)幽僻 pì
(3)蓊郁 wěnɡ (4)踱步 duó
(5)弥望 mí (6)袅娜 niǎo
(7)羞涩 sè (8)丝缕 lǚ
(9)霎时 shà (10)梵文 fàn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写对字形
(1) (2)
(3) (4)
“车”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的形体,中间一条长的竖线是车辕,车辕的上端是“衡”(驾马处),两侧的两个圆形是车轮。周朝晚期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的形体基本相同,车轮变作上下竖位了。而小篆的形体,则仅保留了一个车轮。“车”的本义在上古专指战车。后来,用于乘坐和载物的一般车子都叫“车”。
“车”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从“车”的字大都与车和车轮的转动有关,如“轨”“轧”“轿”“轴”“轮”“转”“辗”等。
3.解释词义
(1)幽僻:幽静偏僻。
(2)斑驳:色彩相杂。
(3)袅娜:形容草或枝条细长柔软;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
判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打“√”或“×”)
A.黄土梁村是深藏在群山之中的一个幽僻小村,只有50户人家,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却创造了一个通过植树造林而改变贫穷面貌的神话。(√)
B.清晨,阵雨初霁,润泽的湿意尚未从斑驳的高墙上褪去,一抹太阳赠予的金黄落在符家宅的檐头。(√)
C.在清河坊附近的某条小巷,忽然遇见穿着旗袍的袅娜少女,像极了戴望舒《雨巷》中的邂逅。(√)
4.辨析近义词
(1)风致·风姿
[辨析]“风致”指美的容貌、举止和姿态,还可指风味、情趣。“风姿”指美好的举止姿态。
①江姐的仪容本来是端庄的,经过化妆,更显出一种典雅的风姿。
②本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风致,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绝世少有的。
(2)安静·宁静
[辨析]两个词都指没有声音。“安静”重在稳定;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宁静”除了指环境外,还可以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不吵闹。
①保持一颗宁静的心,你会由衷地感叹:即使我不快乐,也无须紧锁眉头。
②周围安静极了,没有城市汽车的噪音,没有购货人流的喧嚣。
(3)惦记·思念
[辨析]“惦记”指(对人或事)心里老想着,放心不下,多用于口语;“思念”指对景仰的人、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怀,希望见到,多用于书面语。
①老师傅虽然退休了,可心里总是惦记着厂里的工作。
②他们时常变得想家,时常思念故旧。
(4)忽然·突然
[辨析]“突然”和“忽然”都用在没想到、出乎意料的情况下。但两者词性不同,“突然”是形容词,除了做状语以外,还能做定语、谓语、补语。“忽然”是副词,只能做状语。
①忽然分不清自己生存的世界究竟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他人一直所说的虚幻。
②父亲的突然到来,让我手足无措。
5.积累名句
(1)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荷塘月色》)
?背景链接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园西院。文章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处于苦闷彷徨中的朱自清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然而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文脉梳理
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是全文的文眼,既表明此时作者的心情,又交代了独游荷塘的原因,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请赏析“月亮渐渐升高了……哼着眠歌”一句。
答案:本句按照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的顺序,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手法来描写周围的环境,营造了一种静谧、孤寂的氛围。
文眼
所谓文眼,就是文中最紧要的语言。比如人,没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反过来,他人读你的眼睛,就能读到你的内心世界。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清代刘熙载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说。
二、阅读课文第2~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小煤屑路“寂寞”?
答案: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既点明了小路的寂静,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寂寞。
2.第三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答案: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现实写得很超脱,但一个“似乎”表明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3.“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这句话表明作者暂时摆脱了心中的苦闷,因“荷香月色”而获得了喜悦的心情。同时引起下文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阅读课文第4~6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4段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月下的荷塘的?写出了荷塘什么特点?
答案:本段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恬静、柔美,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2.作者是怎样描写荷花的?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先用拟人描写荷花的动态美。“袅娜”“羞涩”分别写出荷花饱满盛开和含苞欲放的柔美姿态。再用博喻从不同侧面描写荷花,“明珠”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碧天里的星星”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刚出浴的美人”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准确地写出了荷花的色泽与光华。
3.第5段是怎么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有何好处?
答案:本段先从正面写月光,以流水为喻,写出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然后从侧面描写,通过对荷塘里的青雾、叶子、花以及荷塘四周的灌木和杨柳的倩影的描写,从不同角度写出月光的朦胧美妙,再次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4.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当看到“照”字不会让人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的联想,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份儿。“浮”字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字则失之轻柔。
5.“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酣眠”比喻满月朗照的意境,“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小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6.请赏析“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答案: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形象诉诸听觉。光与影的和谐与名曲的优美、悠扬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优雅的氛围,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与联想。
7.第六段与写荷塘月色有什么关系?
答案: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通过写杨柳树、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目的是表现月色的朦胧、荷塘环境的幽暗,浓淡相宜,疏密有致,富有别样的诗情画意。
四、阅读课文第7~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作者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有什么作用?
答案:《采莲赋》中描写的是青年男女嬉游、传情的热闹场面。含蓄地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衬了现实中作者的苦闷。
“文眼”在散文中的两点作用
(1)散文主旨的凝聚点。
“文眼”在散文中是文章主旨的凝聚点,是贯穿全文中心的闪光点,起提挈或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说,一篇散文,有了“文眼”,会使主旨表现得更为鲜明。
(2)散文结构的关联点。
散文的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而“文眼”是主旨,也是“神”的外在显现,具有衔接“形”的作用,即“形”紧紧围绕“神”的选材和结构,表现出散文结构的关节点。
[名家视角]
文章中外在的美好都是为了表现内在的、自由的、无声的、一个人静静的、不受干扰的,甚至孤独的情怀……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没有直接关系的。
——孙绍振
【上下求索】
《荷塘月色》是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思想矛盾的?
[探究思路]
→→
[探究结论]
答案:《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是他所构造的、他心中所渴望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真正自由的艺术世界。文中提到的“眠歌”“妻已睡熟好久”“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使整个“荷塘月色”的画面隐约而朦胧,营造了一个“梦”的氛围与意境。这“梦”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这里有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的自由,也有“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尽管他现在被动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时代中心的“热闹”与“群居”。朱自清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还在“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的对比中显现出来。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对比中,“我”的思绪一直驰骋在历史记忆中,宁静又不宁静,深切而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全篇就在宁静与不宁静的心情隐曲变化中,传达出作者不满现实、欲超脱而不得的复杂感情。
请运用通感的手法写一个语段。(200字左右)
答案: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呜我和,渐渐地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萧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王元霸、岳不群等虽都不懂音律,却也不禁心驰神醉。
——《笑傲江湖》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B)
A.处置(chǔ) 颤动(chàn) 曲折(qū) 霎时(shà)
B.倩影(qiàn) 袅娜(niǎo) 头屑(xuè) 丛生(cónɡ)
C.脉脉(mò) 参差(cēn) 酣眠(hān) 幽僻(pì)
D.空隙(kònɡ) 宁静(nínɡ) 敛裾(liǎn) 数落(shǔ)
解析:B项,“屑”应读xi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缈茫 宛然 凝碧 风致 寂寞
B.斑驳 稀疏 和谐 弥望 嬉游
C.羞涩 渴睡 枭雄 掂念 丛生
D.丰姿 树稍 灌木 酣眠 颤动
解析:A项,缈茫——渺茫;C项,掂念——惦念;D项,树稍——树梢。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C)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_____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__过一样,又像________着青纱的梦。
A.照 升 浸 覆 B.淌 浮 洗 覆
C.泻 浮 洗 笼 D.洒 升 泡 笼
解析:“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浮”则描写水汽轻轻升腾;“洗”承上文“泻”字而来,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盈、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4.下列各句在修辞方法上与例句相同的句子是(D)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C.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解析:例句:将月色的视觉感受,写作“名曲”的听觉感觉,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D项,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写作听觉。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
读朱自清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以及由于执著人生而产生的“沉痛隐忧”
②他不论是抒情,是叙事,是写景,或是说理
③处处可见其诚挚、美好之襟怀,严谨、认真之作风
④颇有一些“温、柔、敦、厚”之风
⑤都使人感到是那么实在、平易、纯正、透彻
⑥而没有丝毫的虚、浮、躁、厉之气
A.⑤⑥③①②④ B.③①②⑤④⑥
C.③①②⑤⑥④ D.④⑥⑤②③①
解析:①“以及”紧承③,③①构成总起句,放在开头;②⑤句是无条件复句“不论……都……”;⑥句承⑤句从反面说其风格,且煞尾字是仄声;④句再从正面收束,小结全文,用词较⑥句概括度更高,且结尾是平声,这样,“没有……之气,颇有……之风”也符合对举句的音韵美。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6~8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6.分析画横线句中“泻”字和“浮”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7.“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酣眠”、“小睡”在文中各指什么?
答案:比喻。“酣眠”指满月的状态。“小睡”指月亮被淡淡的云笼罩着若明若暗,不能朗照的状态。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否如下颠倒?为什么?
斑驳的参差的黑影
稀疏的杨柳的弯弯的倩影
答案:不可以。第一句,“参差”指位置高低,“斑驳”指颜色不均,这是从大处到细处的描写,颠倒之后,意思虽未变却显无序混乱。而第二句颠倒之后,意思就不同了。原句“弯弯”是修饰“杨柳”的,“稀疏”是形容“倩影”的,且与“斑驳”遥相呼应,一个色彩“淡”,一个色彩“浓”。将其颠倒就失去了原句的神韵。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9~12题。
荷园织梦
丛维熙
几次去北戴河,竟然不知与其一桥相隔的南戴河,有个方圆600多亩的水上中华荷园。直到今年7月,我才在南戴河畔,见到了如诗、如梦、如痴、如醉的荷园。
所以用诗、梦、痴、醉的字眼,来诠释我在荷园时的心怀,全然因为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水上荷园和这么多品种的荷花。当小舟在荷花丛中荡过时,朵朵白荷犹如千百名京剧中的青衣,在微风中舞动着水袖;那一望无边的朵朵粉荷,时而在清风中低垂下粉腮,时而又高仰起醉红的脸,真像一代艳后在水上重现《贵妃醉酒》时的狂癫。此情此景,引人遐想万千,流连忘返。特别吸引我眼球的是,在红荷、白荷的绿裙之下,间或还看见一丛丛睡莲,它们的稚嫩的叶片像是娃儿的手,托起了一个个美丽的花冠,似在窥视着中国“青衣姐”和“花旦姐”的表演。睡莲的家园是欧洲,我在法国巴黎卢浮宫的珍藏馆里,曾见过法国大画家莫奈笔下的长卷《睡莲》。这个西方百花中的公主,今天也远涉重洋跑到中华荷园,与中国荷花家族联姻并窥视着东方的京剧表演,真可谓是东西文化合璧之奇观。
月下,我再次走到荷园水边,品味荷塘月色之雅。面对几百种美荷,我突然想起了纷繁文坛里,独具雅荷品格的作家孙犁。他辞世于2002年7月,而此时此刻是2009年的7月,是不是他不死的灵魂光环,把我吸引到中华荷园来的?散文学会的作家红孩,电话中请我来南戴河时,我内心有点犹豫;当他说到我们下榻在中华荷园时,我就勃然为之心动了。荷园之所以对我产生磁场般的强大引力,全然在于莲荷的美,正是孙犁形影的化身。他被文学界誉为文学大师,但他多次自我瘦身拒戴这顶帽子;他被评论界定性为“荷花淀派”一代文学宗师,他又多次否认“荷花淀派”的存在,并为此发表过严正声明。他说:“影响刘绍棠、丛维熙他们小说创作的是他们的生活占有和他们自身的文学天赋,不能归结到我孙犁头上。因而,没有‘荷花淀派’的存在。”如此淡定的人生恪守,不但让评论界仰目,连我们深受其影响的一代作家,都感到孙犁行文和做人,都是我们高巍的生活坐标。以此,对比文坛中那些自肥其身、自封大师的人来说,不是楚河汉界、清浊分明了吗?
回到宾馆,虽然极度疲劳,却难以成眠。我记起当年的7月15日,去天津参加他的告别仪式时,难以忘怀的一瞬:他平静地卧在灵堂上,周围摆满了荷花。那是荷乡人民,特意在当天黎明从白洋淀采摘下来,马不停蹄地运到灵堂与孙犁告别的。所以,当天津报刊对我采访时,我举起灵堂前的一束红荷,回答记者说:“她就是孙犁的精灵。荷花已然雅致无瑕,花儿凋谢了头上结出莲蓬,根下还盘结出甜藕。我是汲取他的藕汁,成长起来的一野荷!”
过了午夜,我才模模糊糊地睡去,但荷花织成的夜梦,却又闯进我的心扉:我看见一身素衣足穿布鞋的孙犁,含笑地向我走来,我急忙地迎了上去,想握住他的手;但是我的手抓到的只是一朵荷花。
我惊奇地喊道:“您在哪里?您在……”
没有任何回声。但我手里的那朵荷花,却魔术般地变了形体——它变成了一盏荷灯。我再远望面前的荷园,成了荷灯的大河;荷灯顺着水波缓缓流动,灯心一束束红烛的火焰,照亮了河水,照亮了荷塘。我正陷入茫然之中时,素衣布鞋的孙犁,突然又出现了,他站立于荷灯光环的中心,向远方凝思远望……
我再一次呼喊他的名字,却把我自己叫醒了。我马上明白过来,刚才是一个午夜之梦;而做梦的缘由,是美丽荷园勾起了我的思绪万千。至于那身着素衣的孙犁,我也找到切入心扉的依据:白洋淀的荷花丛中,水乡人给他立起一座银色的雕像——全身是用汉白玉石雕塑而成,他是从白洋淀的荷花丛中走来,到这个名冠全国的荷园赏荷来了。于是引发了这儿荷花仙子们的祭悼,万朵美荷摇身变成了万盏荷灯。
9.文章第二段是如何描写荷园的?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白荷、红荷和睡莲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南戴河中华荷园无比喜爱的感情。
10.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这个西方百花中的公主,今天也远涉重洋跑到中华荷园,与中国荷花家族联姻并窥视着东方的京剧表演,真可谓是东西文化合璧之奇观。
答案:西方名花睡莲引入中国,是东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
(2)我是汲取他的藕汁,成长起来的一野荷。
答案:孙犁先生是一棵美荷,他的人品作品就是一节节的甜藕。作者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成长为一名普通作家。
1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荷园织梦”的理解。
答案:作者在美丽的中华荷园,睹物思人,想到了独具荷花品格的作家孙犁,且在梦中见到孙犁先生,表达了作者对孙犁先生的无限崇敬、缅怀之情。
12.文学评论界将以孙犁、刘绍棠为首的一群作家称为“荷花淀派”,而孙犁却多次否认“荷花淀派”的存在。对此作者有何评论?
答案:孙犁先生的做法表现了他淡定的人生恪守和谦逊的精神;无论是他的行文方面还是做人方面都是我们崇高的榜样(或生活坐标);那些沽名钓誉、自封为大师的人与他相比是清浊分明的。
三、语言运用
13.写春联、贴春联、对春联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为了提升春晚的文化品位,烘托春晚的年俗气氛,强化春晚与观众的联欢互动,中央电视台举行了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春联征集活动。下面是春晚播出当晚公布的春联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基本相同、感情格调相同、尾字上仄下平。
答案:(示例一)《赤壁赋》《九歌》,《红楼梦》《故都的秋》
(示例二)《水浒传》《国殇》,《苦斋记》《世说新语》
14.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
采 莲 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要求续写后两个镜头的脚本,根据诗意这两个镜头要分别写出江南少女为表达爱慕之情而大胆抛莲子的动作和被女伴发现后感到羞涩的神情。
答案:(示例)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
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嘻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