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余干县)【解析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蔡侯纸”
A.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B.它的出现标志着造纸术发明
C.东汉时开始经阿拉伯传入西方 D.原料易得,造价低廉,便于推广
2.对下幅图表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3.许倬云在《我者与他者》中提到:“历史其实是不公平的,若除掉南方文化的成分,中国文化系统将失去不少颜色。试想:中国文化没有了‘南方之强’即没有了(),中国的韵文诗赋,将是如何?”据此判断,()应该填的是( )
A.诗经 B.楚辞 C.唐诗 D.宋词
4.唐代传奇、北宋风俗画、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文人阶层不断壮大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D.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化底蕴
5.下图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形象标志,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有
①它是中国汉字
②它是中国书法
③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的象形特征
④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莱布尼茨说:“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种数学。”他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①缺乏数理逻辑推理 ②不重实用 ③不注重科学分析 ④注重经验总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春秋战国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诞生时,不可能书写在
A.龟甲兽骨上 B. 竹木简上
C.绢帛上 D. 纸张上
8.唐代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艺术特色世称“颜筋柳骨”。如下图所示,他们的作品一个雄强浑厚、韧若筋带,一个刚劲挺拔、骨力遒劲,而从字体来看,两者都属于(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9.提出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万世宝典”的医学书籍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10.元杂剧作家众多,名剧迭出,反映了当时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最突出的社会意义是
A. 反映了民族矛盾的激化 B. 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
C. 表现了反叛传统礼教的精神 D. 满足了各阶层的文化需求
11.“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这是指
A.楷书 B.行书 C.草书 D.隶书
12.《诗经》《豳〔bīn 宾〕风·七月》中有一段:“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有关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诗经》可以作为研究古代农业经济的第一手史料
B.反映出“男耕女织”已成为当时主要生产方式
C.文中描绘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场景奠定浪漫主义基础
D.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
13.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糟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15.下列与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形成无关的一项是
A.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 B.单体文字
C.知识群体形成 D.文具的改进
二、非选择题
16.(20分)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历程中遥遥领先,曾以“中学西传”著称于世;但是由于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渐趋落后,近代以来中国在与西方文明的交汇过程中又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造纸术外传示意图
材料二:徐光启于1606年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克拉维斯注释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一至六卷平面几何部分。他又编译了《大测》,把平面三角介绍进来。他还和利玛窦合译了《测量法义》一卷,并写了《测量同义》与《勾股义》两书。徐光启热心于农业的科学研究与试验,编著了《农政全书》,这是他最大的贡献。他又与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合作编译了《泰西水法》六卷,在中国原有水利灌溉方法和工具的基础上,选择对当时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方法,经过制器和试验,编译入书。并在天津开辟水田,试用新法,大获成功。
材料三: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几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分别是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请举出宋元时期“中学西传”的具体史实。(3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明朝晚期出现的“西学东渐”的原因。(4分)为何在明朝晚期的“西学东渐”没有能使中国从传统科技真正走向近代科技?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6分)
(3)根据材料三的提示简要概括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特征。(4分)
(4)试分析“中学西传”转向“西学东渐”过程中所蕴含的中国社会的变迁。(3分)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8. 上海博物馆精心推出的“周秦汉唐文明大展”:从青铜之乡的西周吉金、秦始皇陵的复活军团、汉唐墓葬的皇皇壁画,到唐代窖藏的遗宝精粹、皇家寺院的石破天惊,让人们得到了一次十分庄严的中华文明结集的观赏,此次国宝展也引起了参观者和学者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回顾与反思:①中国古代汉唐时期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创造了灿烂夺目中华文明;②唐是一个重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时代,造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请按上述两个方面分别举出若干史实加以说明。(8分)
参考答案及详解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蔡侯纸”的有关历史。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洛阳发明了用树皮、破鱼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这种纸很便宜,质量高,原料又很容易找到,所以逐渐被普遍使用。故本题选D。
2.【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题干曲线来看,公元前中国科技不如西方,公元后到15世纪中国科技强于西方,15世纪后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故B项符合图片展示。
考点:中国古代科技
3.【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南方文化”、“中国的韵文诗赋”等,可知,此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文学特征。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知,“南方文化”就是指南方以楚国为代表的楚辞,故,正确答案选B;而ACD三项均不正确,排除ACD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楚辞
4.【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时期的文学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和产生,某种特定文学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背后的经济根源,唐代传奇、北宋风俗画、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反映的均是城市工商业者的思想和情趣和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壮大,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是其出现重要原因而非根本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文学繁荣的原因
5.【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图片信息可以解读出,该标志是汉字“月”字的变形,所以它是中国的汉字,也是中国的书法,反映了中国汉字的象形特征,但是一个字反映不出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书画艺术 ;汉字
6.【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莱布尼茨认为:中国人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数学知识,①③④符合材料;中国古代科技注重经验总结和实用性,②与材料及史实相反。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特点
7.【答案】D
【解析】此题属于容易题,只考察考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得知,古代最早的纸是西汉前期,而《孙子兵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它不可能书写在纸张上,时间不吻合,很显然D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书法。依据所学可知,楷书字形方正,规矩平整,从题干中的两幅书法来看应属于楷书。所以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
9.【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依据所学可知,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医药学成就;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万世宝典”,故B项正确;《黄帝内经》是奠定中医学基础;《授时历》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历法。为元代郭守敬编订。故应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医学成就
10.【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窦娥冤》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本题选B项。根据以上分析,ACD项均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技和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元杂剧)
11.【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书写风格上来看,写字迅速,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并且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应该是草书的书写风格,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草书
12.【答案】D
【解析】略
13.【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造纸术。分析选项,①与材料“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不符,故排除①;材料“耗亦不多”说明还魂纸降低了生产成本,故②正确;③与材料“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不符,故排除③;材料“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说明④正确。所以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古代科技·造纸术。
14.【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原应叹息”、“万艳同悲”等均反映了文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属于典型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结合所学知识,《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 ( http: / / baike. / view / 78869.htm" \t "_blank )的伟大作品 ( http: / / baike. / view / 94574.htm" \t "_blank ),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 ( http: / / baike. / subview / 27189 / 7008683.htm" \t "_blank )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15.【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CD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形成的原因。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古代书法
艺术形成
16.【答案】(1)12世纪造纸术传到欧洲;13世纪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和欧洲;13世纪中期,火药传到阿拉伯,之后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3分)
(2)出现西学东渐的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东西方的交流更加畅通。西方传教士的活动和中国杰出人士的努力。(4分)
未能转型的原因: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实行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政策;小农经济仍旧占据主导地位;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等。(6分)
(3)特征:学习西方从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逐步深入;经历了向欧美的西方学习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的转变。(4分)
(4)变迁:由先进转为落后,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主要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答出社会存在的变化即可。)(3分)
【解析】略
17.【答案】
参考答案及评分示例
观点一: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2分)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6分)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2分)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2分)
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2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5分)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虽经王安石变法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5分)
【解析】
试题分析:【思路】提炼观点+表明态度(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说明理由(结合所学找论据论证,史论结合),即观点+判断+论据
本题属于评述型试题,以“关于宋代观点”的文字材料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解答本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首先归纳材料的观点,然后迁移所学知识、选取论据进行论证。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8.【答案】(1)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创造了灿烂夺目中华文明。(共4分)
西汉张骞出使西城,开通丝绸之路;从此中国文明源源不断传到西方,西方文明也源源不断地落户中原。
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
雕塑方面:如石窟雕塑(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佛像雕塑等;
绘画方面: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即受印度艺术的影响;
建筑方面:佛院、宝塔装点江山;
生活方面:“阿弥陀佛”、“善有善报”等经文深入人心。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东汉明帝时邀天竺僧人到洛阳,建白马寺;东晋法显到天竺(印度)取经,学习佛教文化。唐朝玄奘、义净到印度取经,学习、传播佛教文化。(以上任写四点即可)
(2)唐朝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共4分)政治制度:开创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1分)经济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1分)科学技术: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天文历法的成就:僧一行的《大衍历》和最早测量子午线;生产技术:农业生产劳动工具,筒车和曲辕犁。(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灿烂夺目的文化的理解和认识。(1)问所举史实一定要是在中外交流的基础上发展并且不断创新的,可以从中国古代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建筑、宗教等各个方面举例说明。(2)问唐朝的制度创新既要包括政治制度,也不要漏掉经济制度。答科技创新时不要忽视了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