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八)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八)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4 16:35:57

文档简介

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八)
一、选择题
1.(2024八上·禅城期中)“《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的方向和道路。”这表明《资政新篇》(  )
A.促使农民阶级摆脱了封建思想的羁绊
B.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必然产物
C.是近代中国唯一而又正确的救国纲领
D.是先进中国人顺应近代化的救国方略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2.(2024八上·乌鲁木齐期中)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鸦片战争之所以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因为(  )
A.清王朝内部满汉民族矛盾急剧恶化
B.民族意识已经普遍觉醒
C.农民起义规模空前
D.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3.有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外来文明的成果,体现出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下列各项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永安初建政权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定都天京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外来文明的成果 , 体现出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等主张,显示了太平天国在第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外来文明成果,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永安初建政权 ,不符合题意;
C.《天朝田亩制度》,不符合题意;
D.定都天京,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
4.(2024八上·江阴月考)“韦昌辉与石达开,秦日昌是大齐一心……东、北、翼三人不和。北、翼二人同心,一怒于东,后被北王将东王杀害。原是北与翼王二人密议,独杀东王一人”。根据李秀成的供述,可知此次事件使太平天国运动(  )
A.正式爆发 B.建立政权 C.军事全盛 D.由盛转衰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5.(2024八上·高州月考)曾国藩在日记中写到:“接恭亲王咨文,敬悉銮舆已出巡热河,(夷)氛逼近京城仅二十里,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材料中的“(夷)氛逼近京城”所指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6.(2024八上·昆明月考)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线索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目标。下面表格★处的内容应该是(  )
兴起 全盛 失败
金田起义 ★ 北伐、西征 天京事变 天京陷落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初步建制
C.颁布《资政新篇》 D.定都天京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7.(2024八上·江阴月考)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A.关天培战死炮台 B.圆明园惨遭洗劫
C.邓世昌殉国黄海 D.太平军金田首义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8.(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第一共同体2024—2025学年上学期10月八年级综合Ⅱ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卷-初中历史)图中的①②处应该是
A.定都天京、天京事变 B.金田起义、定都天京
C.金田起义、天京事变 D.永安建制、天京陷落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9.(2024八上·鼓楼月考)下图是《1838年-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单位:镑)统计图表》(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成为英国的工业原料产地 B.五口通商便利英国商品输出
C.英国对华资本输出不断增加 D.中国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0.(2024八上·高阳期末)作为大清唯一继承皇位的嫡子皇帝,他有一定的天赋,提倡节俭,但收效甚微;强烈禁烟,但以败告终;由于禁烟触犯到了英国的利益,英国派舰队入侵,他一开始也是毫不畏惧。但是随着财政日趋紧张,他对军费变得苛刻了,打下去的决心也开始慢慢动摇了。材料中所述皇帝是(  )
A.咸丰 B.道光 C.光绪 D.溥仪
【答案】B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强烈禁烟,但以败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由于禁烟触犯到了英国的利益,英国派舰队入侵,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咸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仓皇出逃,不符合题意;
C.光绪,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不符合题意;
D.溥仪,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1.(2024八上·期中)下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梳理的太平天国兴起示意图,据图可分析得出太平天国 运动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鸦片战争的影响 B.自然灾害严重
C.阶级矛盾的激化 D.土地兼并加剧
【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收到鸦片战争的影响,清政府内忧外患,人民生活极度困难,这最终引发了天平天国运动,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自然灾害严重,题干中没有显示,不符合题意;
C.阶级矛盾的激化,题干中没有显示,不符合题意;
D. 土地兼并加剧 ,题干中没有显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回答。
12.下列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金田起义
②天京事变
③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④颁布《资政新篇》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②③①④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1856年的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59年,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这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的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并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
13.下表是清朝爱国将领在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情况。从表中你能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时间 地点 人物 官职
1 8 4 1 年 2 月 广东虎门 关天培 水师提督
1 8 4 1 年 1 0 月 浙江定海 葛云飞 总兵
1 8 4 1 年 1 0 月 浙江镇海 裕谦(蒙古族) 钦差大臣、两江总督
1 8 4 1 年 6 月 上海吴淞 陈化成 江南提督
A.甲午中日战争十分激烈 B.鸦片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C.清政府求和并签订不平等条约 D.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40年--1842年,上表反映的是清朝爱国将领在鸦片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情况,说明了鸦片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涌现了许多爱国将领。选项B正确;
上表与甲午中日战争无关,与《南京条约》、林则徐无关,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4.从本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是(  )
A.打开中国市场,谋求在华权益 B.教训清朝政府,使其顺应要求
C.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D.竭力维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1840年英国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发动鸦片战争。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因而从本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相似点是打开中国市场,谋求在华的权益,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5.(2023八上·中江期中)鸦片战争以后,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棉纺织业出现“无纱可纺”“布市消减大半”的局面,机器生产出的价格便宜的洋纱洋布开始涌入中国,不少农家妇女不得不停止手工纺纱织布,原来自己织布解决各家穿着的人,也到市场上买洋布了。这表明鸦片战争使(  )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我国逐渐丧失领土主权
C.传统的手工业彻底消失 D.清政府和人民负担加重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由于洋布的输入,导致东南沿海纺织业破产,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反映的是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符合题意;
BD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排除;
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鸦片战争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4八上·吐鲁番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第一组条约的产生,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可见的变化。第一,英国割去香港(岛),意味着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第二,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战争以残酷的事实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等著作,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图1信息指出,该战争爆发于哪一年?写出该战争中抗击侵略的一位民族英雄代表。
(2)比较图2与图1,两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有何变化?侵略者在京师的哪一暴行被视为人类文明的浩劫?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口开放”出自哪一不平等条约?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第一组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变化?作者对“第一组条约”所持观点是否客观?并说明理由。
【答案】(1)年份:1840年;
代表:关天培、陈化成等。
(2)变化:从东南沿海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沿海扩展到沿江;从东南沿海扩展到北方沿海(任答1点);
暴行:火烧圆明园。
(3)条约:《南京条约》
变化: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自然经济遭到破坏;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任答1点)。
观点及理由:是;客观作者既阐述了“第一组条约”的危害,又指出了他的积极影响。(作者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辩证地评价了“第一组条约”)。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时间:根据材料一“图1 鸦片战争形势图”可知,该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
代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1841年,英军先后攻占了厦门、定海、宁波等地,在定海之战中,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位将领牺牲;吴淞之战中,老将陈化成殉国;镇江之战中,海龄殉国。
(2)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变化:根据材料一的图1、图2和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放的口岸集中在东南沿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从东南沿海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出现在了沿江地区,其变化为从沿海扩展到沿江;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放的口岸集中在南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出现在了北方,其变化表现为从东南沿海扩展到北方沿海。
暴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并火烧皇家园林圆明园,被视为人类文明的浩劫。
(3)本题考查《南京条约》。条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变化:根据材料“英国割去香港(岛),意味着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可知,英国割占香港岛,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根据材料“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可知,外国商品的输入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导致自然经济遭到破坏;据材料“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知,战争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
观点及理由:作者对“第一组条约”所持观点是客观的。理由是根据材料“随着第一组条约的产生,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可见的变化……而逐步改组”表明了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属于条约的危害。“战争以残酷的事实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知,后半部分表明条约的签订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民族意识觉醒,同时促进了文化近代化的到来,属于积极影响,所以作者对“第一组条约 ”所持观点是客观的,因为作者既阐述了“第一组条约”的危害,又指出了他的积极影响。(作者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辩证地评价了“第一组条约”)。
故答案为:
(1)年份:1840年;
代表:关天培、陈化成等。
(2)变化:从东南沿海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沿海扩展到沿江;从东南沿海扩展到北方沿海(任答1点);
暴行:火烧圆明园。
(3)条约:《南京条约》
变化: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自然经济遭到破坏;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任答1点)。
观点及理由:是;客观作者既阐述了“第一组条约”的危害,又指出了他的积极影响。(作者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辩证地评价了“第一组条约”)。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时间:根据材料一“图1 鸦片战争形势图”可知,该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
代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1841年,英军先后攻占了厦门、定海、宁波等地,在定海之战中,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位将领牺牲;吴淞之战中,老将陈化成殉国;镇江之战中,海龄殉国。
(2)变化:根据材料一的图1、图2和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放的口岸集中在东南沿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从东南沿海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出现在了沿江地区,其变化为从沿海扩展到沿江;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放的口岸集中在南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出现在了北方,其变化表现为从东南沿海扩展到北方沿海。
暴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并火烧皇家园林圆明园,被视为人类文明的浩劫。
(3)条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变化:根据材料“英国割去香港(岛),意味着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可知,英国割占香港岛,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根据材料“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可知,外国商品的输入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导致自然经济遭到破坏;据材料“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知,战争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
观点及理由:作者对“第一组条约”所持观点是客观的。理由是根据材料“随着第一组条约的产生,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可见的变化……而逐步改组”表明了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属于条约的危害。“战争以残酷的事实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知,后半部分表明条约的签订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民族意识觉醒,同时促进了文化近代化的到来,属于积极影响,所以作者对“第一组条约 ”所持观点是客观的,因为作者既阐述了“第一组条约”的危害,又指出了他的积极影响。(作者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辩证地评价了“第一组条约”)。
1 / 1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八)
一、选择题
1.(2024八上·禅城期中)“《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的方向和道路。”这表明《资政新篇》(  )
A.促使农民阶级摆脱了封建思想的羁绊
B.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必然产物
C.是近代中国唯一而又正确的救国纲领
D.是先进中国人顺应近代化的救国方略
2.(2024八上·乌鲁木齐期中)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鸦片战争之所以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因为(  )
A.清王朝内部满汉民族矛盾急剧恶化
B.民族意识已经普遍觉醒
C.农民起义规模空前
D.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有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外来文明的成果,体现出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下列各项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永安初建政权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定都天京
4.(2024八上·江阴月考)“韦昌辉与石达开,秦日昌是大齐一心……东、北、翼三人不和。北、翼二人同心,一怒于东,后被北王将东王杀害。原是北与翼王二人密议,独杀东王一人”。根据李秀成的供述,可知此次事件使太平天国运动(  )
A.正式爆发 B.建立政权 C.军事全盛 D.由盛转衰
5.(2024八上·高州月考)曾国藩在日记中写到:“接恭亲王咨文,敬悉銮舆已出巡热河,(夷)氛逼近京城仅二十里,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材料中的“(夷)氛逼近京城”所指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2024八上·昆明月考)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线索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目标。下面表格★处的内容应该是(  )
兴起 全盛 失败
金田起义 ★ 北伐、西征 天京事变 天京陷落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初步建制
C.颁布《资政新篇》 D.定都天京
7.(2024八上·江阴月考)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A.关天培战死炮台 B.圆明园惨遭洗劫
C.邓世昌殉国黄海 D.太平军金田首义
8.(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第一共同体2024—2025学年上学期10月八年级综合Ⅱ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卷-初中历史)图中的①②处应该是
A.定都天京、天京事变 B.金田起义、定都天京
C.金田起义、天京事变 D.永安建制、天京陷落
9.(2024八上·鼓楼月考)下图是《1838年-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单位:镑)统计图表》(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成为英国的工业原料产地 B.五口通商便利英国商品输出
C.英国对华资本输出不断增加 D.中国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10.(2024八上·高阳期末)作为大清唯一继承皇位的嫡子皇帝,他有一定的天赋,提倡节俭,但收效甚微;强烈禁烟,但以败告终;由于禁烟触犯到了英国的利益,英国派舰队入侵,他一开始也是毫不畏惧。但是随着财政日趋紧张,他对军费变得苛刻了,打下去的决心也开始慢慢动摇了。材料中所述皇帝是(  )
A.咸丰 B.道光 C.光绪 D.溥仪
11.(2024八上·期中)下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梳理的太平天国兴起示意图,据图可分析得出太平天国 运动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鸦片战争的影响 B.自然灾害严重
C.阶级矛盾的激化 D.土地兼并加剧
12.下列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金田起义
②天京事变
③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④颁布《资政新篇》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②③①④
13.下表是清朝爱国将领在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情况。从表中你能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时间 地点 人物 官职
1 8 4 1 年 2 月 广东虎门 关天培 水师提督
1 8 4 1 年 1 0 月 浙江定海 葛云飞 总兵
1 8 4 1 年 1 0 月 浙江镇海 裕谦(蒙古族) 钦差大臣、两江总督
1 8 4 1 年 6 月 上海吴淞 陈化成 江南提督
A.甲午中日战争十分激烈 B.鸦片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C.清政府求和并签订不平等条约 D.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14.从本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是(  )
A.打开中国市场,谋求在华权益 B.教训清朝政府,使其顺应要求
C.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D.竭力维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15.(2023八上·中江期中)鸦片战争以后,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棉纺织业出现“无纱可纺”“布市消减大半”的局面,机器生产出的价格便宜的洋纱洋布开始涌入中国,不少农家妇女不得不停止手工纺纱织布,原来自己织布解决各家穿着的人,也到市场上买洋布了。这表明鸦片战争使(  )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我国逐渐丧失领土主权
C.传统的手工业彻底消失 D.清政府和人民负担加重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4八上·吐鲁番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第一组条约的产生,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可见的变化。第一,英国割去香港(岛),意味着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第二,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战争以残酷的事实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等著作,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图1信息指出,该战争爆发于哪一年?写出该战争中抗击侵略的一位民族英雄代表。
(2)比较图2与图1,两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有何变化?侵略者在京师的哪一暴行被视为人类文明的浩劫?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口开放”出自哪一不平等条约?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第一组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变化?作者对“第一组条约”所持观点是否客观?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2.【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3.【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外来文明的成果 , 体现出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等主张,显示了太平天国在第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外来文明成果,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永安初建政权 ,不符合题意;
C.《天朝田亩制度》,不符合题意;
D.定都天京,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
4.【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5.【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6.【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7.【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8.【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9.【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0.【答案】B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强烈禁烟,但以败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由于禁烟触犯到了英国的利益,英国派舰队入侵,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咸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仓皇出逃,不符合题意;
C.光绪,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不符合题意;
D.溥仪,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1.【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收到鸦片战争的影响,清政府内忧外患,人民生活极度困难,这最终引发了天平天国运动,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自然灾害严重,题干中没有显示,不符合题意;
C.阶级矛盾的激化,题干中没有显示,不符合题意;
D. 土地兼并加剧 ,题干中没有显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回答。
12.【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1856年的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59年,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这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的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并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40年--1842年,上表反映的是清朝爱国将领在鸦片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情况,说明了鸦片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涌现了许多爱国将领。选项B正确;
上表与甲午中日战争无关,与《南京条约》、林则徐无关,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4.【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1840年英国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发动鸦片战争。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因而从本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相似点是打开中国市场,谋求在华的权益,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5.【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由于洋布的输入,导致东南沿海纺织业破产,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反映的是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符合题意;
BD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排除;
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鸦片战争的影响。
16.【答案】(1)年份:1840年;
代表:关天培、陈化成等。
(2)变化:从东南沿海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沿海扩展到沿江;从东南沿海扩展到北方沿海(任答1点);
暴行:火烧圆明园。
(3)条约:《南京条约》
变化: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自然经济遭到破坏;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任答1点)。
观点及理由:是;客观作者既阐述了“第一组条约”的危害,又指出了他的积极影响。(作者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辩证地评价了“第一组条约”)。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时间:根据材料一“图1 鸦片战争形势图”可知,该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
代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1841年,英军先后攻占了厦门、定海、宁波等地,在定海之战中,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位将领牺牲;吴淞之战中,老将陈化成殉国;镇江之战中,海龄殉国。
(2)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变化:根据材料一的图1、图2和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放的口岸集中在东南沿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从东南沿海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出现在了沿江地区,其变化为从沿海扩展到沿江;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放的口岸集中在南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出现在了北方,其变化表现为从东南沿海扩展到北方沿海。
暴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并火烧皇家园林圆明园,被视为人类文明的浩劫。
(3)本题考查《南京条约》。条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变化:根据材料“英国割去香港(岛),意味着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可知,英国割占香港岛,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根据材料“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可知,外国商品的输入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导致自然经济遭到破坏;据材料“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知,战争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
观点及理由:作者对“第一组条约”所持观点是客观的。理由是根据材料“随着第一组条约的产生,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可见的变化……而逐步改组”表明了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属于条约的危害。“战争以残酷的事实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知,后半部分表明条约的签订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民族意识觉醒,同时促进了文化近代化的到来,属于积极影响,所以作者对“第一组条约 ”所持观点是客观的,因为作者既阐述了“第一组条约”的危害,又指出了他的积极影响。(作者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辩证地评价了“第一组条约”)。
故答案为:
(1)年份:1840年;
代表:关天培、陈化成等。
(2)变化:从东南沿海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沿海扩展到沿江;从东南沿海扩展到北方沿海(任答1点);
暴行:火烧圆明园。
(3)条约:《南京条约》
变化: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自然经济遭到破坏;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任答1点)。
观点及理由:是;客观作者既阐述了“第一组条约”的危害,又指出了他的积极影响。(作者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辩证地评价了“第一组条约”)。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时间:根据材料一“图1 鸦片战争形势图”可知,该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
代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1841年,英军先后攻占了厦门、定海、宁波等地,在定海之战中,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位将领牺牲;吴淞之战中,老将陈化成殉国;镇江之战中,海龄殉国。
(2)变化:根据材料一的图1、图2和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放的口岸集中在东南沿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从东南沿海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出现在了沿江地区,其变化为从沿海扩展到沿江;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放的口岸集中在南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出现在了北方,其变化表现为从东南沿海扩展到北方沿海。
暴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并火烧皇家园林圆明园,被视为人类文明的浩劫。
(3)条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变化:根据材料“英国割去香港(岛),意味着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可知,英国割占香港岛,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根据材料“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可知,外国商品的输入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导致自然经济遭到破坏;据材料“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知,战争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
观点及理由:作者对“第一组条约”所持观点是客观的。理由是根据材料“随着第一组条约的产生,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可见的变化……而逐步改组”表明了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属于条约的危害。“战争以残酷的事实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标志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知,后半部分表明条约的签订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民族意识觉醒,同时促进了文化近代化的到来,属于积极影响,所以作者对“第一组条约 ”所持观点是客观的,因为作者既阐述了“第一组条约”的危害,又指出了他的积极影响。(作者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辩证地评价了“第一组条约”)。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