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十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十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5 10:52:02

文档简介

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十七)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大东期末)下面两幅图片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A.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 B.我国的对外开放成就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2.(2024八下·青原期末)“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中共中央的这一深刻反思主要是基于(  )
A.三大改造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
B.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村生产力
C.“大跃进”急于求成,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D.“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3.(2024八下·玉州期末)右图画作发行于1955年(翁逸之创作),画中一位推着自行车的工人师傅正在工厂的光荣榜前看上面的劳模介绍。该画作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齐生产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努力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4.(2023八下·德宏期末)云南现存最古老的药店福林堂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1956年,福林堂同其他药店公私合营成立了昆明市药材公司。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创新举措是(  )
A.赎买政策 B.独立生产 C.无偿捐献 D.停业整顿
5.(2024八下·营口期末)“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上述劳动号子可以用来印证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人民公社吃“大锅饭”情景 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6.(2024八下·化德期末)如表是1952年—1956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统计表,这一阶段农业总产值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亿元) 461 510 535 575 610
A.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重大成果
C.中共八大的方针得到了很好地贯彻执行
D.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的实施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7.(2024八下·蒸湘月考)“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是对焦裕禄贴切的写照,他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短短42年,却感动了几代中国人。焦裕禄被誉为(  )
A.“最可爱的人” B.“党的好干部”
C.“铁人” D.“两弹元勋”
8.(2024八下·蒸湘月考) 电视剧《老农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眼见地里丰收的地瓜没人收,牛大胆说顾不上了,先让女劳力在地头挖坑把地瓜埋地里,等上面检查完了再说,然而检查通过后,地瓜却烂在了地里。故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的进行 B.“文化大革命”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9.(2024八下·新华期末)申纪兰(1929年—2020年)是唯一一位连任第一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提出很多聚焦农村、农民的议案,2019年获得“共和国勋章”。她的这些成就得益于实行(  )
A.新民主主义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10.(2024八下·海港期末)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①为农业生产总值,①超过②的原因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B.②为农业生产总值,①超过②的原因是三大改造的进行
C.①为工业生产总值,①超过②的原因是“一五计划”的进行
D.②为工业生产总值,①超过②的原因是“一五计划”的完成
11.(2024八下·彭山期末)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沿海和内地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建国初期我国(  )
类别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沿海工业产值比重 73.0 71.7 69.7 68.1
内地工业产值比重 27.0 28.3 30.3 31.9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沿海工业
C.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D.开始调整工业布局
12.(2024八下·邢台期末)下图为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品产量变化柱状图。其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西藏和平解放
C.“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D.“一五计划”的实施
13.(2024八下·商河期末)在《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写道:(1954年确立)这一制度……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材料中的“这一制度”指的是
A.社会主义公有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14.(2024八下·江油期末)2020年5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时指出:“应对疫情,我们要同舟共济、携手同行。”“疫情”成了2020年“两会”的热点议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当时的“热点议题”是
A.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C.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2024八下·沛县期末)由下表可知中国(  )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变化情况表
年份 占工农业总产值(%) 占工业总产值(%)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 70 30 22.1 7.9 73.6 26.4
1952 56.9 43.1 27.8 15.3 64.5 35.5
1956 48.7 51.3 29.6 21.7 57.6 42.4
A.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重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 D.土地改革取得辉煌成就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4八下·益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我们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目标模式方面,虽然还是以苏联为榜样,但在具体道路方面,却有着中国自己的鲜明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提高生产力水平,对建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起着决定性作用。“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又对社会主义工业化起了有力的推进作用。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国家政治、法律上层建筑领域的建设,成为重大而迫切的任务。为此,毛泽东以很大的精力亲自主持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该宪法将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 与社会主义改造)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规定下来。
材料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卷)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示意图的主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示意图中经济和政治的相关史实为例,说明其与该主题的内在联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2.【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到1976年,我国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是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结果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三大改造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 ,三大改造没有提出阶级斗争,也不是政治大规模,不符合题意;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村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没有提及阶级斗争,不符合题意;
C.“大跃进”急于求成,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大跃进”没有出现阶级斗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含义,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就是要理解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危害。
3.【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1955年”“ 工人师傅正在工厂的光荣榜前看上面的劳模介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正处于一五计划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一五计划,想要努力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齐生产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从1950年到1953年,1955年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结束,不符合题意;
C.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在1958年提出的,不符合题意;
D. 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 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如时间、人物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时代背景回答。
4.【答案】A
【知识点】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1956年,福林堂同其他药店公私合营成立了昆明市药材公司”,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到1956年,中共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公私合营的方式,实行了赎买政策的创举,所以A项正确;
B项、C项、D项与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改造无关,均应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三大改造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联系历史基础知识解析史料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6.【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7.【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焦裕禄在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1964年5月14日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B符合题意;
“最可爱的人”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有关,排除A;
“铁人”与王进喜有关,排除C;
“两弹元勋”与邓稼先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模范人物焦裕禄的事迹。
8.【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句“由于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可知,这个故事反映的事件是大跃进,大跃进的一个重要表现为:以钢为纲。C符合题意;
土地改革的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排除A;
“文化大革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排除B;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不能体现“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掌握“大跃进”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9.【答案】B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0.【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11.【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12.【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13.【答案】C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4.【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5.【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16.【答案】(1)特点:从国情出发;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主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经济方面史实: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计划的实施
联系: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治方面史实: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1)解题时依据材料一“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我们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但在具体道路方面,却有着中国自己的鲜明特点"可知,从国情出发;根据材料“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提高生产力水平,对建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起着决定性作用。“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又对社会主义工业化起了有力的推进作用。"可知,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所以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是从国情出发;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三大改造”一五计划“1954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所以主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经济方面:根据材料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所以示意图中经济相关史实为:“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联系: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方面:根据材料二“1954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所以示意图中政治相关史实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联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运用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等相关史实综合分析归纳。
1 / 1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十七)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大东期末)下面两幅图片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A.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 B.我国的对外开放成就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2.(2024八下·青原期末)“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中共中央的这一深刻反思主要是基于(  )
A.三大改造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
B.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村生产力
C.“大跃进”急于求成,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D.“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到1976年,我国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是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结果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三大改造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 ,三大改造没有提出阶级斗争,也不是政治大规模,不符合题意;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村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没有提及阶级斗争,不符合题意;
C.“大跃进”急于求成,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大跃进”没有出现阶级斗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含义,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就是要理解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危害。
3.(2024八下·玉州期末)右图画作发行于1955年(翁逸之创作),画中一位推着自行车的工人师傅正在工厂的光荣榜前看上面的劳模介绍。该画作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齐生产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努力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1955年”“ 工人师傅正在工厂的光荣榜前看上面的劳模介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正处于一五计划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一五计划,想要努力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齐生产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从1950年到1953年,1955年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结束,不符合题意;
C.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在1958年提出的,不符合题意;
D. 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 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如时间、人物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时代背景回答。
4.(2023八下·德宏期末)云南现存最古老的药店福林堂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1956年,福林堂同其他药店公私合营成立了昆明市药材公司。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创新举措是(  )
A.赎买政策 B.独立生产 C.无偿捐献 D.停业整顿
【答案】A
【知识点】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1956年,福林堂同其他药店公私合营成立了昆明市药材公司”,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到1956年,中共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公私合营的方式,实行了赎买政策的创举,所以A项正确;
B项、C项、D项与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改造无关,均应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三大改造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联系历史基础知识解析史料的能力。
5.(2024八下·营口期末)“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上述劳动号子可以用来印证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人民公社吃“大锅饭”情景 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6.(2024八下·化德期末)如表是1952年—1956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统计表,这一阶段农业总产值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亿元) 461 510 535 575 610
A.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重大成果
C.中共八大的方针得到了很好地贯彻执行
D.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的实施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7.(2024八下·蒸湘月考)“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是对焦裕禄贴切的写照,他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短短42年,却感动了几代中国人。焦裕禄被誉为(  )
A.“最可爱的人” B.“党的好干部”
C.“铁人” D.“两弹元勋”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焦裕禄在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1964年5月14日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B符合题意;
“最可爱的人”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有关,排除A;
“铁人”与王进喜有关,排除C;
“两弹元勋”与邓稼先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模范人物焦裕禄的事迹。
8.(2024八下·蒸湘月考) 电视剧《老农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眼见地里丰收的地瓜没人收,牛大胆说顾不上了,先让女劳力在地头挖坑把地瓜埋地里,等上面检查完了再说,然而检查通过后,地瓜却烂在了地里。故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的进行 B.“文化大革命”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句“由于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可知,这个故事反映的事件是大跃进,大跃进的一个重要表现为:以钢为纲。C符合题意;
土地改革的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排除A;
“文化大革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排除B;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不能体现“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掌握“大跃进”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9.(2024八下·新华期末)申纪兰(1929年—2020年)是唯一一位连任第一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提出很多聚焦农村、农民的议案,2019年获得“共和国勋章”。她的这些成就得益于实行(  )
A.新民主主义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0.(2024八下·海港期末)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①为农业生产总值,①超过②的原因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B.②为农业生产总值,①超过②的原因是三大改造的进行
C.①为工业生产总值,①超过②的原因是“一五计划”的进行
D.②为工业生产总值,①超过②的原因是“一五计划”的完成
【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11.(2024八下·彭山期末)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沿海和内地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建国初期我国(  )
类别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沿海工业产值比重 73.0 71.7 69.7 68.1
内地工业产值比重 27.0 28.3 30.3 31.9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沿海工业
C.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D.开始调整工业布局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12.(2024八下·邢台期末)下图为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品产量变化柱状图。其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西藏和平解放
C.“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D.“一五计划”的实施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13.(2024八下·商河期末)在《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写道:(1954年确立)这一制度……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材料中的“这一制度”指的是
A.社会主义公有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4.(2024八下·江油期末)2020年5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时指出:“应对疫情,我们要同舟共济、携手同行。”“疫情”成了2020年“两会”的热点议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当时的“热点议题”是
A.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C.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5.(2024八下·沛县期末)由下表可知中国(  )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变化情况表
年份 占工农业总产值(%) 占工业总产值(%)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 70 30 22.1 7.9 73.6 26.4
1952 56.9 43.1 27.8 15.3 64.5 35.5
1956 48.7 51.3 29.6 21.7 57.6 42.4
A.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重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 D.土地改革取得辉煌成就
【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4八下·益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我们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目标模式方面,虽然还是以苏联为榜样,但在具体道路方面,却有着中国自己的鲜明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提高生产力水平,对建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起着决定性作用。“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又对社会主义工业化起了有力的推进作用。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国家政治、法律上层建筑领域的建设,成为重大而迫切的任务。为此,毛泽东以很大的精力亲自主持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该宪法将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 与社会主义改造)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规定下来。
材料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卷)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示意图的主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示意图中经济和政治的相关史实为例,说明其与该主题的内在联系。
【答案】(1)特点:从国情出发;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主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经济方面史实: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计划的实施
联系: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治方面史实: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1)解题时依据材料一“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我们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但在具体道路方面,却有着中国自己的鲜明特点"可知,从国情出发;根据材料“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提高生产力水平,对建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起着决定性作用。“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又对社会主义工业化起了有力的推进作用。"可知,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所以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是从国情出发;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三大改造”一五计划“1954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所以主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经济方面:根据材料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所以示意图中经济相关史实为:“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联系: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方面:根据材料二“1954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所以示意图中政治相关史实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联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运用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等相关史实综合分析归纳。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