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余干县)【解析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余干县)【解析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20 12:5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余干县)【解析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复兴”的原意为“再生”、“复活”,而“文艺复兴”的实质是:
A.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生
B.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活
C.资产阶级借古希腊罗马文化来表达自己的反封建思想
D.提倡复古
2.要研究古希腊的智者运动,首要障碍是任何智者的著作都未能保留下来,我们往往通过苏格拉对他们的论述还原他们的主张,这样得出的结论可能是
A.客观的,因为苏格拉底是智者学派的代表
B.准确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时期的雅典
C.错误的,苏格拉底的对他们论述不是史料
D.片面的,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观念有冲突
3.马丁 路德倡导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
A.反对出售赎罪券 B.改变天主教的仪式和教义
C.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D.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4.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说:“亚里士多德在他们之前也说过,人根本不是生来平等的,而是有些人天生是作奴隶的,有一些人天生是来统治的。亚里士多德当然是对的,可是他却亚里士多德了……”以下对卢梭观点解读最准确的是
A.卢梭赞同亚里斯多德的观点 B.卢梭主张人生而平等
C.卢梭提出契约国家学说 D.卢梭批判奴隶社会的不公
5.法国无神论者让 梅叶认为:“为了建立良好的信条,人们必须仅只遵循人类的理智和智慧的法则,即正直、诚实和自然地正义的法则,而不要空谈骗子的神话,不要空谈信徒的偶像崇拜经验。”下列对此观点的解释最为恰当的是
A.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B.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C.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 D.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6.“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西方人终于从迷梦中觉醒,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了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了耶路撒冷。”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智者运动
7.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有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用理性和经验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的“理性”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科学的判断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集体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教会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8.《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其中有句台词:“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段台词表达了
A.民主思想 B.启蒙思想 C.空想社会主义 D人文主义
9.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作家说“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的”这反映了
A.人文主义藐视宗教作用的思想 B.提倡追求物质生活幸福的思想
C.肯定人的价值及其创造性的思想 D.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思想特征
10.一位法国思想家说:“《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事得罪了上帝呢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
A.虔诚信仰上帝 B.反对盲目信仰
C.实行三权分立 D.妇女解放
11. 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做希腊的孔子,将他的学生柏拉图比做希腊的孟子。因为从若干的事实对照起来看,苏氏和孔子确有不少类似之处。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区别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
12.一个历史事实可以有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B. 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中国近代化探索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上海自贸区的设立
13.高中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读莎士比亚(1564-1616)的《哈姆雷特》后,发现里面有一段独白: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据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莎士比亚宣扬‘理性’,是启蒙思想家。该推断(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正确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正确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
14.14-16世纪时的一位哲人曾说:“有人对野兽、飞禽和鱼类的事情知道得很多……而对人的本性一无所知,不知道我们从何来,往何处去,以及为什么生活,这到底有什么好处?”这体现了他( )
A、提倡人性,关注人生 B、呼吁人们爱惜大自然
C、主张信仰即可得救 D、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
15.2014年4月16日韩国客轮“岁月”号发生事故下沉,船长李俊锡却抛下乘客率先逃离。甲同学说:“求生本能使然,没有必要指责人家”;乙同学说:“丧失了一个船长应有的责任心,应受到强烈谴责”。如果承认他们的说法都有道理,这与谁的观点最接近
A. 泰勒斯 B.苏格拉底
C.普罗泰格拉 D.亚里士多德
16.关于漫画《德国是教皇的奶牛》理解正确的是
A、德国的养牛业发达,是教皇牛奶的供应地
B、教皇在德国的领地养了很多奶牛
C、罗马教会过度剥削压榨德国
D、表达了罗马教皇对德国的一种偏爱
二、非选择题
17.(13分)人类文化的世俗化与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至少在基督教义上是如此。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这种尊重人类活动的新观念使得社会和个人都发生了变化。15世纪初叶,仍为共和制的城市如佛罗伦萨,呈现出一种新的市民意识,即社会责任感。……这个时期,在意大利兴起的绘画、雕刻和建筑的新形式中,可以看出对人间事物的关注与日俱增,这些艺术也反映出一种日甚一日的世俗观念和新的空间观念,直到20世纪早期,它还是欧洲人的思想基础。
——(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哲人们建立一个进步、富裕、和谐的社会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而启蒙运动却彻底地改变了欧洲社会的文化。虽然它并没有摧毁教会制度,但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会的影响。启蒙运动的思想颠覆了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基督教价值观,用一套以理性建构而非上帝启示的世俗价值观取而代之。不仅如此,启蒙运动促使政治和文化领袖理性地分析社会,并积极地投身于社会进步和繁荣的伟大事业中去。在很多方面,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
——(美)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新的“世俗观念”的基本内容。(4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世俗观念与传统基督教价值观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1分)
(2)与世俗化相伴随的是近代化。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欧洲的世俗化与近代化”为主题进行论证。(8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18.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出现了启蒙思想运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与法国启蒙思想产生的共同因素。(6分)
(2)概括东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什么?(2分)
(3)17世纪中国的启蒙思想只能称作“中世纪末的产物”而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却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东西两种不同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19.(36分)特色的文明·流动的文明·共同趋势的文明
材料一 不同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而各自区域文明的形成是与当时社会上最具活力的社会阶层有着直接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士”阶层。如《论衡·效力》所言:“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春秋末年(公元前509年)古罗马建立了共和国,罗马进入贵族共和时代。罗马共和国时代,逐步形成了贵族与平民两大社会阶层。“平民”一词源于pleo,plenus,原意为“众”,通常带有“低贱”之意。该词常用来形容“平凡的,普通的,日常的”事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士”与古罗马的“平民”对各自地区在文明形成中各具特色的贡献。(8分)
材料二
(2)阅读图1至图4,以世界文明交流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文明是多样性的,但又是大势所趋。结合“戊戌变法”、 “1861改革” 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俄国、德国在近现代史的发展中是如何顺应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趋势的。(14分)
参考答案及详解
1.【答案】C
【解析】略
2.【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是同时代的,但不是智者学派的代表,故A项错误;虽然生活在同时代,但二者的主张是不同的,故B项错误;当事人对历史的阐述也是史料,要和原始文字史料相互印证,方可采信,故C项错误;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与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言论有差别,故苏格拉底言论可能带有一定片面性,故D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的智者运动·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3.【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接替的关键在于抓住“根本”,任何一个阶级所发起的运动,都
是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发的,马丁 路德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所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根本目的也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出售赎罪券、改变天主教的仪式和教义、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这些虽是其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故选C项
考点:宗教改革
4.【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主要是对“亚里士多德当然是对的,可是他却因果倒置了”的准确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因为有些人是作奴隶的,有一些人是来统治的,强调了人不是生来平等的,据此分析可知材料中卢梭的主要观点是天赋人权,强调人人平等,因而B符合题意,而ACD的表述均不合题意,故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的思想主张
5.【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苏格拉底;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人文主义,而题干强调的是“理智与智慧”,这应是启蒙思想,材料并没有体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因此,ABD均错。从材料中“人们必须仅只遵循人类的理智和智慧的法则,即正直、诚实和自然地正义的法则,而不要空谈骗子的神话,不要空谈信徒的偶像崇拜经验”可以看出C 项正确,
考点:人文主义
6.【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开始反思以往落后的神学世界,同时勇敢地开始探索新世界”等信息可知,这一事件是文艺复兴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所以答案为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特点
7.【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理性就是人性中的正确、合理的部分。理性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就已经萌芽,在启蒙运动中得到广泛的提倡。凡是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等主张都属于当时提倡的理性。因此选A。
考点:启蒙运动
8.【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此段台词旨在歌颂人的伟大,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思想,故本题应选D项
9.【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这位作家的话语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人的价值,故C项正确;A项“藐视”说法错误,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或体现;B项说法正确,但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具有自私自利的思想特征,追求财富,但题干材料中没体现,D项排除。
考点:西文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10.【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之说是基于宗教的原罪说,只说人是有罪的,并没有说猪等哺乳动也同样有罪,而其以猪生崽也会痛的事实置疑宗教说教,说明了思想家反对盲目信仰的观点。A项与题意相背,C和D项未从题干反映,所以本题选B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
11.【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相同点: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人性;都注重人的品德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都将道德作为政治的基础,都重视对人的教育。不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因此推崇君主权威这是孔子的思想而非苏格拉底的。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儒家思想和苏格拉底思想
12.【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要求来分析,“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是苏格拉底的主张,与文艺复兴无关,故A项错误;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运动中的事件之一,而维新变法运动又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事件之一,故B项与题意相反,排除;美国的新经济与福利国家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因此答案为D项。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3.【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所给的是莎士比亚(1564-1616)的《哈姆雷特》作品,莎士比亚属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家,主张人文主义,强调个性发展,故“莎士比亚宣扬‘理性’,是启蒙思想家”的结论错误,本题选择D项符合题意。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史学研究方法
14.【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而对人的本性一无所知”可知哲人强调关注人性,从“不知道我们从何来,往何处去,以及为什么生活,这到底有什么好处”可知哲人强调关注人生命运,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15.【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普罗泰戈拉的伦理思想也具有相对主义特征。他的著名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表现出个人主义思想倾向,后来成为人道主义的一个命题。普罗泰戈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因此,道德是因人而异的。综合来看题中最接近的是普罗泰格拉的观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 智者学派时期的人文主义
16.【答案】C
【解析】中世纪德国一直处于经济分散、政治分裂的状况,罗马天主教廷在德国势力最大,对德国的剥削与压迫最多,因此“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17.【答案】
(1)基本内容:珍惜现世生活;鼓励正当发财致富;尊重人类活动(或关注人间事物);新的市民意识觉醒(或社会责任感增强)。(4分)
根本原因: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要求肯定人性(或人的价值与尊严)(1分)
(2)分数等级与评分准则
7~8分 论点方面:明确归纳出中心论点“欧洲文化的世俗化与社会的近代化相互促进”
论据方面:论据充分,能从世俗化推动近代化(文艺复兴时期以人而不是以神为
中心,尊重人类活动的世俗观念使得社会和个人都发生了变化,冲击了教会神权的束缚,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产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启蒙运动以理性建构的世俗价值观冲击了基督教价值观,对欧洲的社会进步产生持久影响)和近代化也推动世俗化(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推动了欧洲人思想观念和艺术的世俗化;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启蒙运动改变了欧洲社会的文化,使欧洲人的价值观更加世俗化)等方面论证
论证方面:关联性强;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表达流畅
5~6分 论点方面:隐含中心论点“欧洲文化的世俗化与社会的近代化相互促进” 论据方面:论据较充分,能从以上两个方面展开,至少涉及其中四个要点
论证方面:层次较分明,但关联性不够;史论结合
3~4分 论点方面:中心论点偏颇,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推动欧洲近代化”
论据方面:论据不充分,能从以上一个方面展开,至少涉及其中三个要点 论证方面:非要点式列举;层次缺少关联性
0~2分 论点方面:缺少中心论点
论据方面:至少涉及一个要点
论证方面:要点式列举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珍惜的倒是尘世生活了。”可以分析出珍惜现世生活;由“贫穷备受尊敬,至少在基督教义上是如此。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可以分析出鼓励正当发财致富;由“…这种尊重人类活动的新观念使得社会和个人都发生了变化。”可以分析出尊重人类活动;由“15世纪初叶,仍为共和制的城市如佛罗伦萨,呈现出一种新的市民意识,即社会责任感”可以分析出新的市民意识觉醒(或社会责任感增强)。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人文主义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历史沦为的撰写能力。做这类题型一般注意以下几点: ①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或另有观点论证均可。②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③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所谓“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下定决心,写好开头。有些学生写的开头很长,但观点始终没有明确,有点含含糊糊的味道,这是不行的。其实,开头不要写太多,要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的表现;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启蒙运动 对近代化的影响
18.【答案】(1)共同因素:经济上,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腐朽。
思想文化上,封建专制思想(文化)的严酷压制。(6分)
(2)共同主张:批判君主专制;不同程度上实行民主。(2分)
(3)不同原因:17世纪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外启蒙思想运动,(1)第一问是中外启蒙思想的比较,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角度来分析即可。(2)东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批判君主专制;不同程度上实行民主。从民主的角度来分析。(3)题目中问的是根本原因,从中外的经济发展角度来分析,即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本题难度不大,属于综合能力的考查。
19.【答案】(1)(8分)贡献:中国的“士”①“士”的流动对春秋战国政治影响极大。 ②促进百家争鸣的形成 ③主持一些诸侯国的变法改革。(任意2点4分)古罗马“平民”①推动罗马共和制度的完善,设立了平民保民官。②推动罗马法成文法的制定与颁布,即《十二铜表法》。③推动罗马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任意2点4分)
(2)(14分)示例1:4世纪处于新航路开辟之前,当时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这种想象反映了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状态,各文明之间很少交流,彼此之间并不了解。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欧洲人拥有了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下进行远航的能力,罗盘测量的使用,为远距离的洲际航海创造了条件。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世界彼此孤立的状态。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增加,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直接刺激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是世界贸易中心。总之,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文明的交流进一步加深。示例2:14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对黄金等贵重金属的渴求,激发了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但在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彼此孤立隔绝,欧洲人对世界所知甚少。随着中国四大发明的传入及地理知识的进步,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欧洲人进行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一方面打破世界孤立隔绝的局面,使美洲与欧洲联系加强,加深欧洲人对世界的了解;另一方面,商业革命使流通商品种类与数量增加,市场扩大。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具雏形,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铺垫基础。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总之,正是由于经济与科技进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宗教等多方面的文明交流程度一步步加深。标准l:能在图1、2、3、4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10~14分)标准2:能在图1、2、3、4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6~10分)标准3:只能在部分图片之间展开讨论或罗列史实。(0~6分)
(3)(14分)虽然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的发展具有各自的特色,但必须顺应世界历史近代化的发展趋势。(反对专制集权,争取民主法治。科技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也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也可得分)(2分)近代化示例:①中国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有:政治上要实行“君主立宪”,官民可以上书言事,经济上奖励农工商业发展,教育上改革科举、废除八股等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的近代化,符合世界近代化的发展趋势。(4分)②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使俄国迈向了现代化,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4分)③德国在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虽然规定皇帝享有政治、军事、外交等大权,但也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设立享有立法权的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具有一定的民主成份,符合近代西方民主政体建立与发展的大趋势。(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士”与古罗马的“平民”的活动和作用,即中国的“士”①“士”的流动对春秋战国政治影响极大。 ②促进百家争鸣的形成 ③主持一些诸侯国的变法改革。古罗马“平民”①推动罗马共和制度的完善,设立了平民保民官。②推动罗马法成文法的制定与颁布,即《十二铜表法》。③推动罗马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2)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之前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如示例1:4世纪处于新航路开辟之前,当时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这种想象反映了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状态,各文明之间很少交流,彼此之间并不了解。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欧洲人拥有了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下进行远航的能力,罗盘测量的使用,为远距离的洲际航海创造了条件。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世界彼此孤立的状态。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增加,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直接刺激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是世界贸易中心。总之,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文明的交流进一步加深。
(3)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戊戌变法”、 “1861改革” 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措施或内容,即①中国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有:政治上要实行“君主立宪”,官民可以上书言事,经济上奖励农工商业发展,教育上改革科举、废除八股等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的近代化,符合世界近代化的发展趋势。②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使俄国迈向了现代化,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③德国在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虽然规定皇帝享有政治、军事、外交等大权,但也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设立享有立法权的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具有一定的民主成份,符合近代西方民主政体建立与发展的大趋势。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平民;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俄国和日本的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措施;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