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第五章 第3节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 下列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思考: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你能找出它的一条对称轴吗?这条对称轴与线段存在着什么关系?ABAOC(1)CO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你是如何判断的?(2)AO与BO相等吗?能说明你的理由吗?垂直(CO┴AB)AO=BO(CO平分线段AB)想一想思考: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你能找出它的一条对称轴吗?这条对称轴与线段存在着什么关系?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垂直并且平分线段的直线是它的一条对称轴。概念:ADCBO如图: 直线CD垂直于线段AB, 把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称为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垂直平分线又可称为中垂线又平分线段AB。AO(1)在折痕上取一点C,则AC和
BC相等吗?你是怎么判断的?相等想一想(2)在折痕上另取一点,再试一试,还相等吗?
说说你的理由。
结论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1.如图,DE垂直线段AB于E,则DA=DB。( )大胆尝试,判断对错!2.如图,DE平分线段AB交AB与E,则DA=DB。( )×× 1. 如图,AB是△ABC的一条边,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E,并交BC于点D,已知AB=8cm,BD=6cm,那么EA=________, DA=____.4cm6cm结合所学,初步应用!做一做如图,已知线段AB,画出它的垂直平分线。作法:(1)以点A为圆心,以大于1/2AB的长为半径画弧;(2)以点B为圆心,以同样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的交点记为C、D;(3)经过点C、D作直线CD。直线CD即为所求。你能说明这样做的道理吗?1.利用尺规作图,找出线段AB的中点。
显显身手,你能行!AB显显身手,你能行!EF2.已知:CD是△ABC的AB边上的中线,利用尺规作△ABC的BC、AC边上的中线。
CAB DO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线1.小组之间互相叙述性质定理,比比谁更准确更熟练,并回忆我们探究的过程。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1. 必做题:习题5.4知识技能1
2. 选做题(1)扇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设计一个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测。
(2)如图,要在河道L上修建一座水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水,泵站建在河道的什么地方,可使输水管线最短?
下课啦!显显身手,你能行!BA如图,一张纸上有A,B,C,D四个点,请找出一点M,使得MA=MB,MC=MD。DC 在△ABC中,BC=10,边B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BC于点E,D,BE=6,求△BCE的周长.
解:因为DE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 所以EC=EB=6 所以△BCE的周长=EB+EC+BC=6+6+10=22 大胆尝试,练一练! 如图,已知点D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如果
AC=5cm,BC=4cm,那么△BDC的周长是( )cm。A. 6
B. 7
C. 8
D. 9D大胆尝试,练一练!1教学分析
轴对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探索一些图形的性质,认识、描述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的必要手段之一。本节课是在学生感受了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探索并体验了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线段,通过分析线段的轴对称性,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和领略轴对称现象的共同规律,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探究归纳并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更有利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为以后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角奠定了知识和方法,也为今后学习其他轴对称图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平面几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但是对于有挑战的问题比较感兴趣,喜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对称轴有所了解,并能通过折纸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在本节课之前,又学习轴对称现象,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践操作与思考的有机结合,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并初步应用性质解决问题。
(二)数学思考
经历观察、探究过程,能清晰、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解决问题
形成探索轴对称图形性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四)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观念,结合教学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的对称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对称性,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会用尺规平分线段或者作出相应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学难点:能独立归纳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性质在问题中的灵活应用。
5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采用创设情境法、操作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白板展示等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6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透明白纸、刻度尺、量角器、圆规、彩笔、白板。
7教学过程
7.1 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活动2【活动】动手操作 探索新知
活动3【活动】继续探究 发现性质
活动4【练习】大胆尝试 判断对错
活动5【练习】结合所学 初步应用
活动6【活动】尺规作图 探索发现
活动7【活动】显显身手 小试牛刀
活动8【活动】专场时间 晒晒收获
活动9【作业】布置作业 自主探究
活动10【活动】板书设计
活动11【活动】教学反思
本节课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借助多媒体、白板、几何画板、flsh动画、展台的有效使用,使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培养等一切内容都蕴含在活动中,目标得以有效落实。
另外,在本节课中我使用了电子白板的链接动画、数学工具、图形形状以及录制等功能,有效的完成了呈现、展示、交流、互动等教学活动,优化了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以往的ppt教学相比,白板的使用使施教更加直观、课堂更加灵动、交互性更强,整体教学更加流畅自然。
本节课通过应用电子白板,找准融合点,将白板的功能应用于整个教学流程,在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任务驱动下,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感受学习乐趣,最终实现快乐学习、高效学习的目的。
本节课在利用折纸方法找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中,学生没有找到另一条,课标中也没有要求,所以在授课中作为课后思考题留给学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寻找发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为今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供经验与基础。学生活动中,学生能充分讨论与思考并提出问题与疑惑,若能再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时间,效果会更好,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