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4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B卷)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考试范围:纲要上第1—24课)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乌鸦山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南澧县道河乡高堰村,出土石器可以划分为大型与小型石器。大型石器包括砍砸器、似手斧石器、石锤等砾石石器,所占比例不足30%,小型石器主要为各种形式的刮削器和尖状器,所占比例达70%。这些出土石器反映出
A.贫富分化已逐步显现B.人类活动的历史久远
C.居民由迁徙转为定居D.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2.下列图示为春秋战国时期形制不同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造成其形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经济水平高于南方B.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
C.政治上的动荡与分裂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形成
3.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简记载“始皇帝驾崩,天下百姓悲痛万分。(公元前209年)朕(胡亥)奉始皇帝遗诏即位,改元更新”,它与北大竹简《赵政书》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两份出土文献的记载与《史记》记载的“密谋篡位说”相违背。这说明
A.历史评述缺乏统一标准B.后人结论难以还原真相
C.时代变迁决定历史解释D.多元史料丰富历史认知
4.曹魏时魏文帝推行九品中正制,中央在各州郡挑选有名望与识鉴的名士为中正,品评当地人才之品第高下,确定举士人选。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诏云:“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有司纠故不以实者。”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A.是为士族量身打造的选官制度
B.品评无据导致制度弊端显露
C.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文官与士人的政治地位
5.白居易在《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中写道:“乐天幼好学,长工文,累进士、拔萃、制策三科,始自校书郎,终以少傅致仕,前后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年。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
歌诗琴酒乐其志。”上述墓志铭折射出当时
A.儒佛并存融合发展B.科举制使士人因诗入仕
C.哲理化思潮的奠基D.市井风情与文人意趣融合
6.北宋前期,各州通判常与长吏(知州)争权,因此中央下诏:“诸州通判,无得怙权徇私,须与长吏连署文移,方许行下。”这一规定
A.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B.削弱了通判的职能
C.加强了对知州的监督D.有助于地方政务处理
7.北宋枢密使富弼在《条上河北守御十二策》中坦言,“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人)自得灵、夏以西……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这主要说明
A.金朝积极效仿中原王朝B.辽夏封建化程度加深
C.辽宋夏金民族交往频繁D.中原王朝制度的先进
8.明中叶,内阁大学士可以通过“票拟”影响皇帝决策。然而,除非大学士票拟符合帝意,否则,它很难为皇帝所采纳。经常出现皇帝命大学士“再拟”“三拟”的现象。如此反复之后,如仍不合帝意者,皇帝则弃票拟于一旁,“留中不报”,“径发中旨”。这表明
A.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B.明代内阁形同虚设
C.明代内阁服务于皇权D.明代皇帝任性妄为
9.下表为17世纪后期中英贸易白银流入中国估计表。
年份 中英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万两)
1660—1669年 0.4
1670—1679年 6.6
1680—1689年 29.2
1690—1699年 27.6
合计 63.8
——资料来源:谷秀婷《14—19世纪明清白银存量数据梳理》
该材料可以用于佐证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B.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C.清代前期海外贸易不断扩大
D.清代前期国内商品经济繁荣
10.1894年,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撰文《日清战争是文明与野蛮的战争》中写道:“日本国民与清国人素无私人恩怨”,只想与清国“普通交往”,而“冥顽不灵”的清国对“文明进步”的日本阻碍、抗拒,日本“不得已而战之”。其意在
A.否定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B.掩盖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侵略性
C.宣扬日本文明的进步性
D.批判中国文明的落后性
11.下图为晚清历年新设立的本国民用工矿企业数量(单位: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资料来源: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A.近代军事工业起步于洋务运动
B.19世纪末民族工业发展得益于戊戌变法
C.20世纪初新设本国民用工矿企业规模大
D.20世纪初新的社会阶级力量壮大
12.晚清小说《孽海花》中描绘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战争期间诸多士大夫在外交场合懵懂无知,科举出身却对国际形势、近代科技茫然无措;还呈现了西方新思潮大量涌入,冲击传统观念的情形。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A.传统教育无法培育实用人才B.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C.中国社会急需变革D.西方科技迅速传入
13.来华外国人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提出了诸多见解,有人认为“清政府已‘腐烂不堪’,不能照旧统治下去”;有人强调“列强侵华是辛亥革命发生的基本原因”;还有人提出“中国本身存在相应的思想情感因素,诸如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思想”等。据此可知,以上认识
A.全面揭示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B.一定程度上指出了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C.主要从西方列强利益角度出发
D.过于强调思想情感因素
14.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强调对于与民主主义不相容的“孔教”要有“猛勇之决心”加以批判;胡适曾称赞陈独秀“是近年来攻击孔教最有力的健将之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完全否定儒家思想B.核心就是批判儒学
C.批判封建专制主义D.对儒学缺乏统一态度
15.下图是民国初期为配合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而印制的邮票,但由于该历史事件结束太快而未发行。该历史事件被认为是倒行逆施。据此判断,该邮票出现的时间可能是
A.清末新政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袁世凯复辟时期
D.张勋复辟时期
16.下图为1937—1948年国统区的物价水平(以美元计价)变化情况。据此分析1937—1948年间,国统区物价水平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工农业发展B.政治局势变化
C.国际形势影响D.经济政策调整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6分,18题18分,19题18分,共52分)
17.中国古代壁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6分)
图1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
图2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王宫遗址发掘出土的壁画,经考证,其内容为武则天划龙舟图。
图3“开芳宴”图像是宋辽金元墓葬中常见的装饰图像。它主要是用来表现墓主人夫妇的和睦与恩爱,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统的道德观念的反映。
图4辽代壁画《童嬉图》,壁画中有茶碾、茶盏、酒坛、酒碗等物,身后方桌上是文房四宝。壁画真切地反映了辽代的点茶用具和方式,细致真实。
(1)请你任选两幅壁画各撰写一篇解说词。(要求:史论结合、表述完整、逻辑清晰。提示:可从壁画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内涵、价值角度分析)(12分)
(2)根据上述壁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壁画保护的现实意义。(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明代法典对女性有着极为严苛的规定,如财产继承,未嫁女只可在家中绝后的情况下拥有财产继承权,已嫁女性若原配死去,守寡者也难保有丈夫的财产。就婚姻权而言,明朝女性很难有自己抉择的权利。……明代思想领域被程朱理学所垄断,贞节是程朱理学大力宣扬的信条。明代统治者鼓励贞节行为,对贞节烈女进行旌表,免除本家差役。由于守节殉烈为整个家族带来荣耀,使得封建宗族势力会极力阻挠不愿意履行贞洁操守的妇女。据《古今图书集成》统计,明代节女、烈女人数为35600多人,有毁容不嫁、既嫁殉夫、未嫁殉夫等。妇女将守节看得比生命还珍贵,生存权利被极大地剥夺。
——摘编自湛明月《明代妇女社会地位的探讨》
材料二
中国妇女运动始于19世纪末戊戌维新时期,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兴办女学热和不缠足运动。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缠足这一残害妇女的陋习逐渐被革除。……然而《临时约法》却没有承认女性的参政权。经过几次女子参政运动的冲击,女子参政有了突破性进展。20世纪20年代初,湖南选出了一名女省议员,10名女子当选县议员。……实行婚姻自由也是妇女运动追求的重要目标,激进的青年男女曾为此付出过血的代价,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了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的口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女性逐步在政治、经济、教育、婚姻等方面获得了部分权力,女性的地位有了全面改善与提高。这是破除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在这个过程中,既受到新生产方式产生、政治民主化进程、法制改革、教育改革、社会观念等种种变革的影响,反之,也推动了这些领域的变革。
——摘编自焦玉莲等《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发展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9分)
19.稳固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个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正是源于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和来源的变动
时间 总数(人) 构成来源
工人(%) 农民(%) 其他(%)
1921年7月 57 7.01 \ 92.99(知识分子)
1925年1月 995 50 \ 50
1927年4月 57967 50.8 18.7 30.5
1928年6月 4万 10.9 76.6 12.5
1934年10月 30万 5.8 87 7.2
1936年10月 4万多 \ \ \
1949年10月 448.8万 2.5 59.6 37.9(军人占24%)
(备注:其他含知识分子、军人、中小商人、学生等)
——摘编自梁丽辉《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来源变动分析》
材料二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会议及其主要内容
时间(会次) 内容
中共一大1921年7月 确立党的名称;提出党的纲领;确立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和发动工人运动
中共三大1923年6月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中共四大1925年1月 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提出工农联盟问题
中共八七会议1927年8月 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中共六大1928年6—7月 明确现阶段社会和革命的性质;指出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中共七大1945年4—6月 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总共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
——《中国共产党历史图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数量和来源上有哪些变化,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的理由。(8分)
2024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B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D C A D B C D B D C B C C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6分,18题18分,19题18分,共52分)17.(1)示例
图1:东汉时期的边疆地区出现了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说明中原农耕技术逐渐在北疆地区传播,表明了边疆地区的生产方式受到中原影响,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逐渐推广,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反映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是东汉时期民族交往、生产方式推广的见证。(6分)
图2:域外壁画经考证其内容为武则天划龙舟图,说明丝绸之路加强了唐朝与亚洲国家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利于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使唐代的商品经济和城市更加繁荣。此壁画是丝绸之路历史价值的重要体现。(6分)
图3:开芳宴图反映的是理学理想的家庭模式和伦理道德,“开芳宴”图向契丹、女真、蒙古等地传播,并成为宋辽金元墓葬中常见的装饰图像,这说明理学观念被少数民族所接受,也体现了理学观念世俗化、大众化,并影响到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儒家思想影响墓葬文化,是少数民族逐渐认同中原文化的表现。(6分)
图4:辽朝壁画《童嬉图》真切地反映了辽代的点茶用具和方式,辽代壁画中的茶艺环节具备宋代点茶特征。宋地茶文化较辽地先进,说明辽地茶艺受宋地影响深刻,南方文化影响力扩大,民族交融影响少数民族生活方式,是民族交往交融的具体体现。(6分)
(2)①壁画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结构、人民生活与生产的珍贵实物资料。②壁画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结晶。③有利于促进历史教育、增强民族认同感。(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18.(1)表现:明代妇女财产继承权受到极大限制;婚姻难有自主权;贞节烈女人数多,形式残酷,生存权利被极大剥夺。(3分,一点1分)
原因:明代法律限制女性权利;程朱理学为主流思想,大力宣扬贞节观念;明代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秩序采取措
施鼓励贞节行为;封建宗族势力的推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的固有属性;封建男尊女卑思想影响等。(6分,任答三点)
(2)原因:近代工业的发展,更多的妇女参加工作,为妇女运动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戊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政治运动的推动;民国建立,封建专制制度被废除;西方平等自由民主的思想传入,新文化运动大大解放了思想;近代教育发展,更多女性接受教育,思想日益觉醒;有识之士的奋斗努力等。(6分,任答三点)
意义:有利于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和权利的获得;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标志;冲击了封建男尊女卑的观念,有利于社会观念的进步;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转型(教育改革、法制改革、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进程等)。(3分,任答三点)
19.(1)变化: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来源构成不断丰富;由前期工人占比较多到后期以农民为主体。(每点2分,共计6分)
原因:党的工作重心和策略的变化;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如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每点2分,共计4分)
(如果学生的答案表述为: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使一大批工人加入了党组织;中共四大提出工
农联盟,农民党员出现;国民大革命的发展促进党员数量的扩大;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使农民党员队伍扩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需要也可以按点计分)
(2)理由:中共倡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战的胜利;发表《论持久战》,为抗战指明了方向;开辟敌后战场,制定全面抗战路线,采取游击战术,抗击大部分的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逐渐成为抗日主战场;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是抗战胜利的精神动力。(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共计8分)
PAGE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