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20 16:4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反映了我国古代哪种经济现象(  )
A.简单协作 B.分工明确
C.商品经济 D.小农经济
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
A.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3.“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在以下组合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  )
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②以种植业为主 ③不断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5.“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这首诗能够反映自然经济状态下(  )
①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 ②乡村民风的古朴淳厚 ③重视农业的观念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7.“代田法”是西汉农学家赵过在总结劳动人民保苗抗旱的生产经验基础上推广的。它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 )
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依赖灌溉 D.男耕女织
8.唐代诗人王维在一首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9.《尚书·禹贡》记载的“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南方劳动人民为了克服低洼易涝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经过长期摸索,建立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坝圩田系统。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南方( )
A.广泛使用铁器 B.农业非常落后
C.重视精耕细作 D.自然灾害严重
10.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
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12分)
(2)材料二中两段文字反映了某土地制度的变化,请问该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分)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8分)
答案与解析
1.D 本题旨在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明显反映了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它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生产活动。
2.B 由题干中的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3.C 材料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①与自然经济无关,故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
4.B 注意对“精耕细作”这一概念的理解。它是以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出。由此可知B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5.A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从诗中风景的描述、故人的热情、谈话的内容分别可以判断
①②③正确。但材料未体现安土重迁的思想,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6.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A、C、D三项表述片面,B项表述全面。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粮食的收获量比外国要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7.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代田法”中的种植程序说明精耕细作。刀耕火种是原始耕作方式,而题干讲述的是西汉赵过发明的“代田法”,故A项不符合题意;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D项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题干也没有体现这一点。
8.D 从“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可以推断出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以及男女分工明确;中国的小农经济的确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古代中国农民的负担沉重,不可能出现生活自然悠闲的情况,从诗歌内容也难以推断出田园生活自然悠闲,故正确答案是D项。
9.C 材料不能反映出广泛使用铁器,排除A项;从材料“克服低洼易涝……所造成的危害”“治水与治田相结合”可以判断B项不正确;材料所述为自然环境的局限,并非自然灾害严重,故D项错误;塘坝圩田系统本身就说明了南方农业技术先进,这是一种水利工程,反映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故正确答案为
C项。
10.A 审题时抓住问题的中心——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根据教材基础知识回答即可。
11. (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主要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主流思想:儒家思想。(2)变化:井田制正式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到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兼并严重,因此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艰难,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社会动荡不安。(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1)问,材料一中家庭既从事农业生产,又进行纺织,说明小农经济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之对应的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其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2)问,提取关键信息“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说明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应从生产力、经济角度分析,铁犁牛耕的出现,使生产力水平提高,带来社会的转型。土地制度的变化带来的影响从经济与政治两个角度分析。(3)问,材料三反映了土地是主要生产资料,富人、地主将钱主要用于置办田地,其后果从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