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选择题
2015年题组
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小农经济顽强抵抗外国经济
【解析】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英国棉布的价格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生丝在英国是否畅销,故C项错误;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8)奕 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的国人对倡导洋务或与洋务有关的人和事件持轻视反对态度,体现出传统观念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故A项正确;倡导洋务和出使国外不是崇洋媚外的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洋务运动只学器物,不学制度而受到批判,故C项错误;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山东文综·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材料“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可知此时期洋务派关注的是西方的技术,故A项正确;“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体现出来的是金融危机,而题干强调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初,此时洋务派正在关注西方技术,故B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的主张时“中体西用”,而并不学习英、美、法等国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此时期主张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并没有强调民族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5·天津文综·5)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内地的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但是不是本题的主旨所在,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传统经济的“全面”冲击,故C项错误;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早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5·浙江文综·18)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考点】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
【解析】帝国主义垄断近代工矿企业,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不是失败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故B项错误;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是由于其他行业变化导致的,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中“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说明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导致国内丝织业出口困难,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5·福建文综·24)表2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 )
表2 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俄国(苏联)
1909—1911 0 -90 +56 +46
1919—1921 -89 -110 +32 +14
1929—1931 -205 -76 +40 +53
A.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
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 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
【考点】近代中国的经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国入超额不断增加,即商品出口总额低于商品进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总额,说明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从1929~1931年中国对美英入超额比较可以看出,英国对华贸易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从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对法国贸易是处于出超状况,即商品出口总额高于商品进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总额,是贸易顺差,故C项错误;从1909~1911年与1919~1921年数据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对俄国(苏联)贸易在下降,而1919~1921年与1929~1931年数据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对俄国(苏联)贸易在上升,故D项错误。
【答案】A
7.(2015·山东文综·17)图5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A.英国 B.德国 C.俄国 D.日本
【考点】近代中国的经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英国主要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占据主导,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德国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开始侵略中国,与题干所给的时间以及对中国贸易变化图不符,故B项错误;俄国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就开始从中国割占了大量的领土,与题干所给的开始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以及数据变化,可知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作为其邻国的中国首当其冲受到日本不断的侵略,致使日本在华利益成不断上升趋势,一战期间曾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4年题组
1.(2014·山东文综·17)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解析】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在甲午战争后,与材料中时间不一致,故A项错误;“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对外贸易此时仍未入超,故C项错误;材料中“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遂使家家置纺车”的 信息说明市场促进江浙丝织业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解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受到破坏,但这不是英国商品滞销的原因,故A项错误;1853年的晚清政府并没有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农耕经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印度,故C项错误;题干信息表明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并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滞销,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4·浙江文综·15)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铁路修建……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征兵转饷是矣”可知该官员认为修建铁路有利于国家的富强,故A项正确;题目中未涉及向西方学习,也未涉及对传统制度的维护,故B、C项错误;民生主义由孙中山提出,与题目中的信息“清末某著名官员”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4·江苏单科·7)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解析】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表明该地区当时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故A项错误;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表明维持小农经济的手工业没有消失,故B项错误;“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表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故C项错误;“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表明自然经济中自给自足的局面被打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4·全国大纲卷·16)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 )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
【考点】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解析】从材料关键词“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并结合所学可知: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此人主张政府应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19世纪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后,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C
2013年题组
1.(2013·北京文综·18)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题干材料主要体现的洋纱的进口日多问题。从洋纱的销售范围看,到了川楚等地,可知A表述错误;由“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不能说明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只能说明洋纱进口相对洋布多,B选项的结论依据题干史实得不出这样的结论。C选项也依据“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就说明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故正确答案选D。
【答案】D
2.(2013·四川文综·3)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
年代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 300 1700
1850 720 2880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考点】晚晴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本题是数据表格题,此类题解答的关键是分析数据的变化规律来获取信息。从图表数据看: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A项表述错误,排除;人口的增长体现的是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经济的凋敝,C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无法说明其人口增速全国领先,D项错误;城镇人口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
【答案】B
3.(2013·重庆文综·6)图1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图1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解析】此题是图标题中的柱状图,此类题关键是读图,看数据的变化,并利用图示上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题干的设问。从图示看出1839年~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不是很高,说明英国工业品在华滞销。结合所学可知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B符合题意。
【答案】B
4.(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解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选择B项。
【答案】B
2012年题组
1.(2012·安徽文综卷·16)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在重庆商人购买外洋商品中,钱庄充当了介绍人,中间支付者的角色,因此钱庄在帮助洋货打入中国内地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钱庄的经营者就是近代中国的买办。
【答案】D
2.(2012·江苏单科·5)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是在清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的,“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但与外国的技术差距仍然存在,①正确,②错误。洋务派将林则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付诸实践,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私人投资的近代企业,③正确,④错误。
【答案】A
3.(2012·全国大纲卷·16)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
【解析】考查重要历史人物及相关活动。李鸿章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元老,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管辖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和山东三省海域,洋务运动中创办军事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堂,耗费巨资筹办的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这与他在战争中的避战求和政策有关。
【答案】B
2011年题组
1.(2011·海南单科·15)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解析】抓住关键词“轮船招商局”、“劝民自置”、“纾商民之困”,可以判断是洋务派创办官督商办性质民用企业的主张,以抵抗外国经济侵略,达到分洋利的目的,故选B项。
【答案】B
2.(2011·广东文综·15)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创举”这个中心词,在材料中指“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A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与之无关。C项,从材料中可知爵位制度在此创举之前已设,故不选。D项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指皇权不断加强,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C、D三项。“创举”意为发生重大变化,明清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到清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选B项。
【答案】B
2010年题组
1.(2010·海南单科·13)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
A.以鸦片换取白银 B.以鸦片换取丝茶
C.以白银换取丝茶 D.以白银换取棉布
【解析】时间是鸦片战争前,白银大量流入,课本知识,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丝茶是出口的大宗,因此选C。
【答案】C
2.(2010·海南单科·16)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
A.节约生产成本
B.便于官府监管
C.带动民用企业
D.与洋商争利
【解析】题目的指向性,问选址的主要考虑因素,铁厂的选址,从成本,利润的角度都应该选在铁矿附近,看图汉阳铁厂距离铁矿很远,可见其选址主要考虑的是官府如何有效监管。
【答案】B
2009年题组
1.(2009·福建文综·15)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此题为逆向选择题,C项显然不是该时期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的原因,它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逻辑。
【答案】C
2.(2009·广东文基·24)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答案】C
3.(2009·广东历史·7)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
A.4.6个 B.3个
C.2.5个 D.0.55个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从19世纪60、70年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即1875—1895年),在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前(即1896—1911年),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到一战前(即1912—1913年),受民国建立鼓舞,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即1914—1918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春天。据此可以推断在这四个时间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应该是递增关系,故正确答案应是C。
【答案】C
2008年题组
1.(2008·海南历史·15)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是指19世纪30年代。只有B符合当时的西方希望打破中国的自然经济的状态、实现商品倾销的要求。其余几个选项是19世纪晚期的西方侵略的要求。
【答案】B
2.(2008·广东历史·9)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解析】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就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它的逐步瓦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逐步破产的过程。
【答案】C
3.(2008·宁夏文综·30)表2 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贷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
年份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70 28.0 5.8 ——
1880 24.9 5.5 ——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1910 14.7 4.3 1.5
表2反映出( )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除机械进口稍有增长外,1870-1910年我国对棉花、金属和矿物的进口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反映了我国自身工矿企业的发展,客观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经济侵略。
【答案】C
4.(2008·江苏历史·8)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解析】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大规模采用了机器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质优价廉。
【答案】D
5.(2008·全国文综Ⅱ·14)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判断此类企业应属于官督商办类型。A项是洋务运动时期官办军事工业,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军事企业;C项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D项属于外商创办企业。B项是洋务运动的最早、规模最大的民用工业。
【答案】B
6.(2008·江苏历史·5)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解析】张之洞属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没有涉及到西方政治制度,A不对。材料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为民用,所以B不对,D项材料没有涉及。
【答案】C
7.(2008·天津文综·17)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解析】张謇是晚清著名实业家,其兴办工业主是要爱国心的驱使,是要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
【答案】A
2007年题组
1.(2007·北京文综·16)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的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开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设立农工商总局
【解析】选项A、C都属于“求强”的军事工业;B项属于“求富”的民用工业;D项设立农工商总局,属于戊戌变法新政措施。
【答案】B
2.(2007·上海历史·24)《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解析】正确解读给出的《马关条约》文本可知当时日本货物进入中国享有免税待遇,这严重阻碍了本国企业的发展。
【答案】D
3.(2007·海南历史·12)“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 )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解析】“诵经史、明大义”“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是既要继续维护中国旧统治秩序,又要反对采取措施达到富国强兵的应是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答案】C
4.(2007·海南历史·13)1901~190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同时以张謇为首的实业家掀起实业救国热潮。
【答案】C
5.(2007·广东文基·23)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可以看出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制。
【答案】C
6.(2007·江苏历史·7)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先于中国资产阶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资本输出
B.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倾销商品
C.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和束缚中国资本阶级
D.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掠夺原料
【解析】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产生于外商企业中,显然这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的资本输出有关。
【答案】A
7.(2007·上海历史·23)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
A.①⑤ B.②④
C.③⑤ D.①③
【解析】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基本结束,主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力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再来看这一时期可能的畅销书,可以排除《共产党宣言》和《庶民的胜利》,即③④⑤项都有可能入选。故选C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2014·广东文综·38)(25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8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7分)
【考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解析】(1)第一小问小农经济的特征结合小农经济的含义“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实行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不同点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中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特点即可,从材料一中“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的信息可概括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从材料二中“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的信息,再结合材料出处,可概括出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为主。
(2)第一小问材料一、二作为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的史料,可从史料的客观真实性、全面性等角度来分析其局限,材料一描述的是道光年间(1821—1850)的情况,结合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并没有真正打开中国的市场,西方商品受到了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所以材料一所述的情况有夸大之处,不符合客观实际;材料二描述的是河北元氏县的情况,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农村,史料不够充分,只反映了局部;第二小问特点从材料一沿海通商口岸和材料二内的农村的情况进行比较,可归纳出地区发展不平衡。
【答案】(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4分)
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
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4分)
(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4分)
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3分)
2.(2014·福建文综·38)(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分)
【考点】(4)西方采用科举制;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思潮
【解析】(4)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可以从材料二看出,西方国家认为科举制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可以从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弊端来回答。
【答案】(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
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3.(2014·四川文综·14)(3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图4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10分)
【考点】(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思潮;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
【解析】(2)结合材料三可知首先应该讲图四中的信息条理化,然后予以解释。第一步图四信息条理化,首先确定信息所属领域即社会生活领域,然后将各具体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可知图片所属包括物质生活习俗、交通通讯、传媒变迁等几类,故在总述后分别予以介绍即可完成对图片描述。第二部对图片的解释,首先可从史观的角度予以简要分析,其次可联系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及相关知识予以关联分析,即可对上述变迁出现的原因予以回应,同时也可兼及影响、评价等。也即在分析评价中要注意宏观、中观、微观分析相结合。
【答案】(2)整理:图4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10分)
4.(2014·北京文综·37)(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14分)
【考点】(3)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体用之争;辛亥革命;孙中山与三民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解析】(3)“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变革政治制度,推动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推动民主政治的进程和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把马列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3)学习: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斗争,建立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果: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5.(2014·上海单科·40)梁启超论李鸿章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问题:(25分)
(1)梁启超为什么要以李鸿章为线索来勾勒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2分)
(2)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8分)
【考点】(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瓜分狂潮
【解析】(1)将李鸿章的生平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相联系作答,把李鸿章放到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历史中去考察。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将,近代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也是由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他个人的生平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2)结合材料“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和“……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从多方面概括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答案】(1)水平1:能将李鸿章的生平与中国近代史建立联系(2分)
·李鸿章几乎参与了那段历史的所有重大事件,是那段历史的焦点人物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将,近代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也是由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他个人的生平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其他答案:仅根据李鸿章的某一具体作为得出结论或解释不合理(0分)
·李鸿章领导了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梁启超想以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失败经验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2)史实:
水平1:能注意到材料中梁启超对李鸿章各方面事迹的评价(6-3分)
·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在外变方面,李鸿章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
水平2:只注意到材料中梁启超对李鸿章某一方面事迹的评价(2-1分)
组织:
水平1:能根据材料进行概述(2分)
水平2:仅能复述或摘抄材料的文字(0分)
6.(2013·广东文综·38)(27分)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
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12分)
【考点】工业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海禁”政策
【解析】要先指明地位的变化,然后分别答出其政治与经济原因。明显,它们的原因应是相对的,注意组织就行了。
【答案】(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2分)
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2分)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
经济贸易体系;(3分)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
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分)
7.(2013·浙江文综·38)(2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7分)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
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9分)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经济近代化
【解析】第(2)题要求结合诗歌和时代大背景来分析经济变动,要注意材料中的时间限定——“1840年后”。鸦片战争后,江南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强。第(3)题要求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对西方扩张所带来的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作用进行辩证分析。
【答案】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3分)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2分)农业经济与商
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2分)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2分)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2分)
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3分)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8.(2012·天津文综·13)(19分)阅读材料,参看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金朝开始,随着北京成为都城,地处海河与南、北运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的天津,很快发展成为北京调运漕粮等生活物资的中转枢纽和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舟车攸会,聚落始繁。”
材料二 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开埠通商后,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最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
海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金融
中心。
材料三 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代工商企业。1903年,政府开始部署建设以大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仅20年,新城区成为天津新的政治、文化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中A、B、C三区开始形成的时间和原因。(6分)
用一例近代史实说明天津是“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2分)
(2)分别举例说明材料二天津的“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依据材料二,分析开埠通商对天津发展的意义。(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的背景。(2分)依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初期天津发生的主要变化。(14分)
【解析】本题考查天津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变化。第(1)题结合材料一天津发展成为中转枢纽和军事要地,可知A区在金朝时期形成,材料二开埠通商等信息,可知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租界,即B区,从材料三政府开始部署建设以大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可知在政府政策实施过程中形成了C区;第(2)题天津开埠通商后,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在此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使天津向近代城市发展;第(3)题1902年八国联军退出后清政府接管天津,仅仅20多年天津进一步发展,城区不断扩大。
【答案】(1)A区:金朝;漕运中转。
B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
C区:1903年;政府措施。
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清政府妥协。
(2)天津机器制造局、开平煤矿、有轨电车。
促使天津向近代城市发展。
(3)《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退出天津。
城市管理开始近代化;金融和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城区扩大。
9.(2012·四川文综·37)(32分)公司来了,世界变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限责任公司是近代最伟大的发明。少了它,就是蒸汽机和电力的重要性也会降低!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 巴特勒
材料一
(据CCTV节目组《公司的力量》、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1)英国《1862年公司法》的颁布有何重要意义?(2分)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公司在促进世界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8分)
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2)轮船招商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6分)
材料三 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退休保障制度等改革。许多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招商局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和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组建了当今全球最大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从单一的航运企业迅速发展成综合性企业集团。到80年代末,招商局总资产达180多亿港元(70年代末仅为1.3亿港元),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说明。(12分)
【考点】本题以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准确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析】第(1)题,意义从材料一中反映公司由“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到“市场组织、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的变化来分析;作用则从现代公司对科技、企业生产制度和人们思维和生活习惯等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来分析。第(2)题,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洋务运动的创办民用工业的原因,以及洋务运动的影响。第(3)题,归纳轮船招商局的历史阶段性发展特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答案】(1)意义:催生了现代公司,为个投资公司提供法律保障。
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制定行业规则和标准,引领管理制度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2)背景:工业革命后,西方公司的示范;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作用: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近代民族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3)面对困境,求变求强。第一次: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第二次:“文革”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境。
抓住机遇,促进发展。第一次:抓住工业革命和政府推动洋务的机遇;第二次: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政府推行改革开放的机遇。
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第一次: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筹资发展;第二次:大胆探索公司管理改革,推进制度化建设。
10.(2011·天津文综·13)(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类别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资料来源: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2)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6分)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原料出口上升、手工制品出口下降、机器出口上升,原料出口上升是因为中国沦为外国的原料产地,手工制品下降是由于列强侵华导致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机器出口上升是由于外来技术和海外市场刺激。
【答案】(2)原料出口比重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较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
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进一步冲击;中国近代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影响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
11.(2011·四川文综·39)(60分)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l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满卮、求富强“殊有关系”。l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l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表3 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
企业名称 开办年份 停办年份及原因 创办人
直隶磁州煤矿 1875 1883 退股 李鸿章
湖北兴国煤矿 1875 1879 经费无着 盛宣怀
台湾基隆煤矿 1876 1892 亏损 沈葆桢
直隶开平爆矿 1878 李鸿章
徐州利国驿煤铁矿 1882 1886 亏损 胡思燮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概括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4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原因及其表现的理解。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原因可以从辅助军事工业:洋务派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等困难的需要;解决能源问题:洋务派认识到自开煤矿的重要性;政策转变:清政府政策转变,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近代化的需要: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第二问状况可从企业性质;资金多少;经营情况;时间等加以概括。
【答案】原因:洋务派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等困难的需要;洋务派认识到自开煤矿的重要性;清政府政策转变,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6分)
状况:由官方主导,多数经费不足,经营不善,存在时间短。(4分)
12.(2011·江苏单科·22)(13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3分)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4分)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答案要点】(13分)
(1)经济因素: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2)表现: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新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
(3)略。
13.(2011·山东文综·29)(35分)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图10是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据《张文襄公全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影响?(5分)
【解析】第二问,作答时注意从利弊两方面来归纳对铁厂发展的影响。既有有利也有不利的因素。应全面作答。
【答案】(2)减少了办厂的阻力;便于对铁厂的管理和监督;使铁厂的管理和经营带有封建性,影响铁厂的发展。
天津城区示意图(1936年)
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近250年里,也就是在人类诞生以来的0.01%的时间里创造的。创造这些财富的主角就是公司。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的160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由公司完成。今天,全世界70%的专利和2/3的研发经费出自跨国公司。
英国《1862年公司法》可以被看做现代公司的出生证。此前的几个世纪,公司一直是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成立公司是少数人的特权。《1862年公司法》则宣告:公司只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组织,成立公司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
福特汽车公司创立的自动生产流水线是工厂管理制度的一场革命。1913-1914年,福特公司生产了24.83万辆汽车,平均每36秒生产一辆,10年后达到每15秒生产一辆,这种生产方式在自行车、飞机等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成就了美国工业的辉煌。
苹果公司通过iPad和iTunes音乐店,改写了PC、消费电子、音乐这3个产业的游戏规则,引领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
公司的
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