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21 07:3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52年7月,“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这些建设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被称为“中国工业化奠基之役”。该计划( )
A.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
B.体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
C.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工作重心是国家安全
D.以重工业为核心,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据有关资料显示: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具体到各年,动乱最严重的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如果上述史料真实可信,那么这一时期保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A.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D.领导集团的团结奋进
3.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年份(年)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4.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5.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化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6.“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材料创作的时代背景
是(  )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7.“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 )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8.在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一个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箱,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当时人们这样做( )
A.表达了渴望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愿望 B.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C.是片面追求公有化的体现
D.有利于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9.“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共同教训在于( )
A.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B.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A.最早传唱于20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1961年粮食生产状况
时间 粮食产量(万吨) 比上年减少(万吨)
1958年 20 000 —
1959年 17 000 3 000
1960年 14 350 2 650
1961年 14 750 —
材料二 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如果说这些地方的缺点和错误只是三个指头,成绩还有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不能说服人的。……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
——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20分)

(2)材料二反映出刘少奇怎样的认识和指导思想?
(20分)

答案与解析
1.D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定信息“1952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A项错误。中苏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恶化,B项不符合事实且与题干时间不符。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6月,故C项错误。
2.B 分析材料,A、D两项说法与“文化大革命”史实不符合,可排除。C项邓小平实行“全面整顿” 是在1975年,不能反映整个十年。符合题意的应是
B项。
3.A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A项符合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历史事实,当时我国“一五”计划超额提前完成,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工业基础。但是,当时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工业化并没有实现。据此判断,B、C两项违背史实。从表中数据看,1958年的工业增长率是1955年的近12倍,但这是表象,且不能全面概括表格所反映的史实,故排除D项。
4.A 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1956年”“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可知答案应为A项。
5.D 三大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
6.C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以后,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不断大幅度提高计划指标。题干材料正是“大跃进”运动的表现。故选
C项。
7.A 题干中的歌词内容属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左”的错误的表现,故正确答案为A项。
8.A 从主观因素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A项符合题意。
9.C 选项必须是“共同教训”,B项教训适合“文化大革命”;D项教训适合“人民公社化运动”;A项明显错误。故本题选C项。
10.D 材料说明农村经历了由小农经济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的变化,即由个体小农经济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再到“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其实质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其中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由此排除A项;这首山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由此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没有认识到集体化是政府组织的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11.(1)问题:1958—1960年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下降。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的错误的发展等。(2)认识:应正视“左”的错误的严重危害。指导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
出发。
解析:(1)问根据材料一表格可得出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下降的结论。下降的原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即可。(2)问认识和指导思想应结合材料出处“七千人代会”和所学知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