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初,中国交通工具的状况是( )
A.自行车开始传入
B.轮船业得以发端
C.人们不可能乘有轨电车
D.铁路建设快速发展
2.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太后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太后的前面。这说明( )
A.慈禧太后生活俭朴
B.中国不需要汽车
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D.中国的近代化受到封建势力的阻碍
3.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C.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4.历史上“上海曾作为苏州的‘卫星城’被称为‘小苏州’”,而在“20世纪20—30年代,苏州反而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被称为‘小上海’”。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内河航运的衰败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C.上海是近代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D.上海地理位置的优越是唯一因素
5.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方便和实惠,你会选择( )??
A.火车 B.飞机 C.骑马 D.轮船
6.下列关于交通运输发展的情况,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主持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B.1907年修建的镇南关至龙州的公路,是中国的第一条公路
C.1872年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企业
D.1920年,国民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北京至天津的航线,这是中国最早的民航线路
7.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
①铁路运输是中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②公路运输机动灵活,是中国重要的运输方式 ③改革开放以来,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快速发展 ④航空运输发展最为迅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下列关于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叙述正确的
是( )
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时间就是速度,速度就是效益”
③方便的交通,使人们真正感受到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④人们纷纷告别封闭的保守观念,迎接着新的挑战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改革开放后电信业快速发展。下列属于其表现的是( )??
①电话已经由奢侈品转变为人们的日常用品 ②传呼机、电话、传真广泛运用 ③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发E—mail ④截至2002年年底,我国电话用户总数跃居世界首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用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表明( )
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
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掀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揭帖
材料二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强烈反对。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材料三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太后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太后的前面,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四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10分)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15分)
(3)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15分)
答案与解析
1.D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人民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开展,从列强手中收回一些铁路主权,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2.D “汽车”代表西方先进技术,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因为封建势力的阻碍,无法推广。
3.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封建贵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出现了变化。故符合题意的是B项。
4.C 从“小苏州”到“大上海”,其原因是上海是较早的通商口岸之一,自然经济较早瓦解。
5.A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1910年”和“方便和实惠”去理解。
B项不符合题意,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C、D两项也不符合题干要求,故应选A项。
6.B 1906年修建的镇南关至龙州的公路,是中国
第一条公路。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叙述
正确,不符合题意。
7.A 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依托教材知识可知,A项正确。
8.B 本题考查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结合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是其影响的表现,故B项符合
题意。
9.A 本题主要考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信事业发展表现的掌握。
10.C 本题主要考查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意在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网络聊天、网络日志等都体现了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A、B、D三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都不符合
要求。
11.(1)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反应,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性质,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
(2)清政府对待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是愚昧的表现,清政府的举动延缓了新式交通工具的推广,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3)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与铁路交通有关部门的生产;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
解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1)问从两个方面理解义和团对西方文明的态度。(2)问从清政府的愚昧等方面去认识其态度的消极影响。(3)问从经济发展、信息交流等方面去归纳铁路修建的积极影响。